学术投稿

职业性苯中毒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周谨

关键词:苯中毒, 心理分析, 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职业性苯中毒患者的心理状况,提出应对办法.方法 选择职业性苯中毒患者42例,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心法等分析患者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的心理特征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结果 职业性苯中毒患者主要有悲观、焦虑、怨恨、癔症多疑、获益等几种负面心理活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心理护理措施,95%以上患者在出院时能保持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情绪.结论 对职业病患者不仅要从身体上给予治疗和护理,更要针对其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帮助职业病患者的身心康复.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相关文献
  • 3114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咨询案例特征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3 114例病例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咨询病例特征,为农药管理及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整理分析中毒咨询热线数据库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病例的相关咨询数据,并借助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夏秋季中毒多发,中毒原因以自杀(51.57%)和意外及误服(28.87%)为主,<18岁儿童和青少年意外及误服占该组人群拟除虫菊酯类中毒的83.46%,不同年龄组中毒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 460.35,P<0.01).出现颜面部皮肤症状及眼部刺激症状者占总例数的37.4%,胆碱酯酶活性下降病例的比例占3.37%.农药种类以溴氰菊酯及含溴氰菊酯成分者多(53.89%).结论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中毒危害仍不容忽视,应进一步加强农药监管,并应强化安全保存理念,增强施用者个人防护意识,减少意外及误服中毒和职业接触中毒的发生.此类农药引起胆碱酯酶活性下降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蒋绍锋;马沛滨;周静;张宏顺;尹萸;孟聪申;谢立璟;孙承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乳酸脱氢酶在急性氰化物中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急性氰化物中毒时血中乳酸脱氢酶的变化,为急性氰化物中毒的诊断分级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同一氰化物中毒事故中的6例患者,对其中毒后108 h内的血中乳酸脱氢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急性氰化物中毒患者的乳酸脱氢酶超过300 U/L以上,恢复较慢;接触反应患者乳酸脱氢酶低于300 U/L,恢复较快.结论 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可检查乳酸脱氢酶指标值,作为临床诊断起点的参考.

    作者:马起腾;洪秀娟;曹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职业性苯中毒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目的 探讨职业性苯中毒患者的心理状况,提出应对办法.方法 选择职业性苯中毒患者42例,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心法等分析患者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的心理特征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结果 职业性苯中毒患者主要有悲观、焦虑、怨恨、癔症多疑、获益等几种负面心理活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心理护理措施,95%以上患者在出院时能保持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情绪.结论 对职业病患者不仅要从身体上给予治疗和护理,更要针对其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帮助职业病患者的身心康复.

    作者:周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某污水泵站项目职业病危害预测及关键控制点分析

    目的 预测某污水泵站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并分析其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设计资料综合分析法、类比法、事故案例分析法等进行识别与分析.结果 该污水泵站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硫化氢、氨、甲硫醇、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关键控制点为泵站地下检维修、清淤等作业.结论 污水泵站项目涉及有限空间作业,建议制定并严格执行井下检维修、清淤等作业程序,加强应急通风,完善应急预案,将职业病危害风险控制在低限度.

    作者:曹雪玲;裘晓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职业性急性苯中毒诊断案例分析

    对一起职业性急性苯中毒诊断案例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患者初被诊断为“急性苯中毒”,第二次被诊断为“维持职业性急性轻度苯中毒”,第三次被诊断为“职业性急性轻度苯中毒(痊愈)”.但诊断后患者均不服,不断提出职业病诊断诉求.分析认为,因患者缺乏吸入高浓度苯蒸气的接触史,也未有相应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原诊断结论不能成立,原诊断结论书写也不规范.建议企业医院要加强疑似急性职业病筛查初诊能力,各级职业病诊断机构应依法依标准做好诊断工作,并注意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以减少诊断纠纷发生.

    作者:赖燕;肖云龙;肖雄斌;罗光明;严薇;刘蔼成;余志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电子设备制造业微波接触人员眼部疾病调查

    目的 了解电子设备制造业微波接触人员眼部疾病,尤其是眼晶状体浑浊的情况.方法 对微波作业场所以及微波接触人员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结果 微波接触人员和其他毒物接触人员晶状体浑浊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18,P<0.01);微波接触人员年龄越大,晶状体浑浊检出率越高,但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3,P> 0.05).结论 低强度微波可能会造成接触人员晶状体浑浊.

    作者:朱超;朱方艳;荣铁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职业性慢性铅中毒65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疗效.方法 按年段前后自然分组法,把128例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65例)和常规对照组(63例),分别给予常规使用依地酸二钠钙联合复方中药汤剂和单用依地酸二钠钙治疗,观察两组驱铅后血铅值正常所需疗程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驱铅用药平均为2.40个疗程,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的3.08个疗程(x2=16.6,P< 0.01),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4.62%).结论 在常规驱铅疗法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中药汤剂治疗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疗效更佳.

    作者:黄信有;游祖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美两国急性中毒现状及中毒控制管理对比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过程中,在社会经济和工业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包括损伤与中毒在内的各类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给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通过介绍、对比中美两国急性中毒现状及中毒控制管理体系,分析了我国化学品管理和中毒预防控制机制相对滞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增强我国中毒防控能力.

    作者:赵金币;关维俊;邹建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民营石场石工矽肺调查

    目的 掌握民营石场石工矽肺的发生特点,为矽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石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并对149例接尘石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粉尘总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0.10 ~ 29.8 mg/m3,总尘TWA超标率61.11%,高超标28.8倍.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28.4%.检出石工矽肺18例(壹期12例,贰期6例),检出率12.08%.确诊者平均年龄(38.5±1.6)岁(31~ 45岁);接尘工龄(5.0±1.2)年(2.0 ~ 7.7年).发病工种以爆破工(66.67%)居多.患者症状以咳嗽15例(83.33%)、胸闷8例(44.44%),气促7例(38.89%)为主.胸片表现为圆形小阴影“q”占77.78%,“p”影占22.22%.矽肺致残引致劳动能力完全丧失者占33.33%.接尘工人的年龄与检出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rs=0.357,P>0.50);接尘工人的工龄与检出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1.000,P=0.01).结论 石工矽肺发病特征为爆破工发病居多,发病年龄小,发病工龄短,呼吸道症状多,胸片表现主要为圆形小阴影“q”,劳动能力损害较重.应认真做好民营石场石工矽肺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刘锦华;张莹;刘林均;欧慧慧;黄国贤;李霞英;丁丽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深圳市宝安区近10年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分析

    目的 分析深圳市宝安区近10年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特点,为防控苯职业病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查阅近10年宝安区确诊的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病例所在企业的执法文书及职业卫生档案资料,并进行病例个案调查,对部分缺失数据进行现场调查补测.结果 宝安区共发生慢性苯中毒74例,男女各37例,共分布在59家企业,53例发生在近3年,集中于印刷、电子、塑胶、五金等行业.各年间苯中毒检出率作趋势卡方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277,P< 0.01).74例患者所在企业中,仅17例患者所在企业配备有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1家企业做过职业卫生建设项目评价.结论 近年来宝安区企业慢性苯中毒发病有逐年增多趋势,几乎分布于使用有机溶剂的所有企业,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依法监测和防护措施都严重不足.

    作者:汪亚松;林炳杰;陈伟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某企业电动起子操作工手臂振动病现场调查及评估

    目的 评价昆山市某电子企业电动起子操作工患手臂振动病的风险,为企业更好改善作业环境,保护工人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及现场测量的方法,并参照《人体接触手传振动的测量和评价指南》(ISO 5349-2001)进行评价.结果 该厂电子起子操作工的工人患手臂振动病的风险较低(低于10%).结论 虽然本次评估发现该厂电子起子操作工的患病风险较低,但企业应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增加休息时间和频次,发放个人防护用品等措施,为工人创造更好的作业环境,保护工人健康.

    作者:沈欢喜;施健;杜成;童智敏;朱宝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地震后北川新生儿急救转运现状调查

    目的 调查地震后北川县新生儿转运现状.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方式对全县26家医疗机构新生儿转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地震前只有县医院设有新生儿科,有2名儿科医师;地震后,全县共有28名儿科医师.地震前只有3台转运型救护车,地震后有28台监护型救护车,且监护及救护设备齐全.2010年10月至201 1年9月全县共完成28次新生儿转运,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共完成12次新生儿转运,无一例新生儿死亡.结论 北川地震后通过灾后重建,新生儿转运工作发展迅速,全县新生儿救治及转运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转运设备、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但转运能力在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有待进一步改善.

    作者:赖绍林;陈尧;王庆;蹇松林;余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定点与个体检测电焊烟尘浓度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短时间定点采样和连续长时间个体采样两种测定总粉尘浓度方法的优劣,为电焊烟尘采样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对昆山5家企业的25个焊工电焊烟尘作业点分别进行个体采样和定点采样,结果评价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进行.结果 个体检测结果中由75个TWA值计算的平均值为(4.47±1.88) mg/m3,定点检测中由75个TWA值计算出的平均值为(2.42±1.19) mg/m3,经过双侧t检验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7.242,P<0.01).但当浓度较低时,两种方法所测结果差别不大.同时定点检测的TWA值的超标率为14.7%,个体检测的TWA值超标率为53.3%,两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24.99,P<0.01).结论 个体检测比定点检测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工人接触的危害水平.

    作者:杜成;陈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2006-2012年上海市某区职业卫生监测不合格项目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区用人单位职业危害监测不合格情况分布,探索今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为科学寻找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方法 对2006-2012年辖区作业场所内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244家企业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7年合格率分别为93.40%、98.01%、82.91%,超标项目主要为矽尘、木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苯系物和噪声.超标岗位主要为铸造、喷砂和灌砂、电焊和印刷岗位以及冲压、表面处理、纺织等作业点.结论 应加强对涉及矽尘、木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苯系物等有毒有害因素企业的监督监测,加强其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作者:杜彦霞;侯建华;刘仲苓;熊建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处方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改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处方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 整群分层随机抽取湖南省某高校761名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处于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269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135名,实施处方运动干预;对照组134名,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3个月后随访.结果 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发生率为35.35%;不同年级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257,P<0.01);干预组的有效率为87.4%,对照组的自然好转率为38.1%,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119,P<0.01);处于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经处方运动干预后,疲劳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8,P<0.05).结论 处方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改善具有显著效果.

    作者:李庆辉;王天明;范才清;文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清釜工疑似二甲基乙酰胺和乙二胺联合中毒事故调查

    胺类化合物(主要为乙二胺和二甲基乙酰胺)引起的散发中毒病例较常见,但几种胺类化合物联合中毒事故并不多见.通过分析一起疑似二甲基乙酰胺和乙二胺联合中毒事故的调查过程,为今后类似职业卫生事故调查提供参考.

    作者:邱士起;邹亚玲;曾德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基于ZigBee的交通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预警系统优化设计

    讨论了ZigBee定位原理,以灌河大桥工程建设为实践平台,建立了大桥工程建设现场安全预警系统.并针对大桥工程建设的实际应用环境,对定位算法进行了部分优化工作,主要有:参考节点优化部署,定位算法优化改进,小能耗设计等.提出利用移动平均滤波器改进定位算法,提高定位结果的精度和稳定性.同时,利用小电池消耗路由原则对系统能耗进行优化设计,降低系统能耗.此系统已经在江苏省临海高等级公路灌河大桥工程建设现场得到运用,提升了大桥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邢培育;张丽;汪丽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电石渣制水泥熟料工艺职业病危害与对策

    为提高电石渣制水泥熟料行业的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拟通过分析电石渣干磨干烧制水泥熟料工艺流程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作为水泥熟料原料,目前综合利用电石渣的工艺存在较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但只要积极落实防尘、防噪、防暑降温措施,做好个体防护和应急救援演练,该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可防可控,可使电石渣的综合利用在经济效益和职工职业健康方面获得双赢.

    作者:张刚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接触丙烯酰胺工人职业健康调查

    目的 调查某丙烯酰胺生产车间工人接触丙烯酰胺情况,探讨丙烯酰胺接触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 用吸收管法、羟胺一三氯化铁比色法分别采样、检测生产车间的丙烯酰胺浓度,同时选取109名接触丙烯酰胺的工人为接触组,以不接触丙烯酰胺的104名工人为对照组,进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对丙烯酰胺生产车间的5个生产点进行浓度检测,检测结果为0.15 ~ 0.28 mg/m3,均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1-2007)规定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0.3 mg/m3.丙烯酰胺接触组胸闷、膝关节肿痛、手足脱屑、反应迟钝、精细动作减退、持物不牢和其他(狂躁、幻觉)自觉症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在两者间比较,接触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743,P<0.05).接触丙烯酰胺的人群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和一般性症状的风险分别是对照组人群的2.213倍和1.216倍.结论 在目前丙烯酰胺浓度未超标的生产条件下,皮肤接触可能是其主要接触途径,且仍会对工人造成健康危害.

    作者:王铁夫;王声远;王玥;马微微;毕皓然;刘泉伶;吴永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PDCA循环在医院火灾应急演练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PDCA循环方法在医院火灾应急演练中的实践应用.方法 将PDCA循环与中日友好医院火灾应急演练相结合,检查演练效果.结果 每年的应急演练按照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四个步骤进行.在三年的PDCA循环过程中,医院对每一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完善了演练的内容与目的,医院消防应急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结论 PDCA循环在医院火灾应急演练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应急队伍的火灾应急处置能力,拓宽应急演练的作用.对消防应急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关志峰;潘君;高峰;李梅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主管: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主办:上海市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