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春亮;成君方;袁杨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关系到亿万劳动者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的一部卫生法律,它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关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职业病防治法>强调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劳动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单位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权利、义务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本文仅就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法定义务作一简述,以供同仁更好地理解执行<职业病防治法>.
作者:王晓芳;何漪;张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由于拆除汞污染设备发生一起涉及33人的汞中毒事故.病人尿汞在1.40~4.08μmol/L,超过正常参数值4.6~15.3倍(尿汞正常参数值为0.25μmol/L)[1].经用DMPS(二巯基丙磺酸钠)驱汞3~5个疗程后,病人汞尿基本恢复正常.拆除汞污染设备必须认真做好防护工作.
作者:马明英;刘秀玲;刘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通过危险化学品伤害事故分析,对事故发生原因进行了归纳,并针对不同特点的伤害事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作者:黄顺根;韩子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通过分析某区1991~2000年期间发生的急性职业中毒病例资料,10年中全区共发生急性职业中毒85起171例,其中建筑施工工地发生的急性中毒位居首位,危害较重的毒物为窒息性气体及苯系物.要加强重点行业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应急能力和抢救水平,以控制急性职业中毒危害.
作者:王彦宏;袁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保障稀土作业人员及公众的健康与安全,用BH3103型便携式X、γ剂量仪测定场所设备γ照射量率,FJ-2207α、β表面沾污仪测定总α、总β污染控制水平.压滤机照射量率平均值超过标准6.4倍,几条稀土化合物分离生产线设备局部位置照射量率超标,所测总α、总β均未超过控制水平,稀土生产应按放射性工作进行管理.
作者:成君方;范金荣;边云秀;袁杨;汪春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探讨甲苯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甲苯作业工人126人为接触组,不接触甲苯的工人124人为对照组,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对已婚作业女工进行生殖机能回顾性调查,接触组作业工人头昏、乏力、出血倾向、咽部充血、红细胞低下、血红蛋白低下、经量过多、自然流产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且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周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对某化工厂电化车间作业工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上呼吸道炎症患病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肺功能异常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
作者:饶子龙;王建平;林述莲;邓长荣;陆代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该文报告某建筑工地在地下坑内进行防水作业时,由于未佩戴任何防护用品,又无通风设备,所用防水涂料苯占58.5%,造成一人死亡,一人中毒的事故.建议施工管理人员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工人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以免悲剧重演.
作者:王彦宏;袁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浙江省余姚市2002年发生一起急性CO2中毒事件.通过临床表现、现场采样监测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分析该类事件多发生于缺乏预防知识,贸然进入贮藏蔬菜的地窖所造成.
作者:倪素红;邵迪初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苯中毒患者GSTμ基因缺失频度,为进一步研究GSTμ基因缺失与苯白血病之间的关系寻找线索.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GSTμ基因型.结果对照组、苯接触组、轻度苯中毒组、中度苯中毒组、重度苯中毒组GSTμ基因缺失频率分别为46.88%、51.79%、53.75%、56.00%、84.84%.进行2×K表的x2检验结果显示:x2=9.6555,P<0.05,说明苯接触者中毒的程度与GSTμ基因缺失有关.结论GSTμ基因缺失可能是苯中毒的危险性因素之一.
作者:王文静;项翠琴;陈纪刚;张云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氮氧化物水溶性低,潜伏期长,中毒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易被忽视.早期诊断及时防治肺水肿至关重要,注意避免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引起严重临床后果.
作者:李艳萍;张立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2002年3月底新成立的上海市减灾办公室,首次组织运用了高科技手段对灾害特大事故应急处置演练.其目的:①重点演练上海市救灾应急指挥中心的启动和运作有关程序;②检验组织、信息、资源三整合的能力;③促进有关指挥、辅助决策和保障人员掌握指挥、信息、通信要素的基本配置和运用方法;④进一步明确各相关灾种部门的职责与任务;⑤尚须改进不足之处.
作者:阮会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通过分析职业性驾驶员交通伤害死亡构成、年龄、性别、地点等特点,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职业驾驶员与非职业驾驶员死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职业驾驶员与非职业驾驶员在伤害死亡构成、职业的重点人群及年龄、性别、死亡地点等有显著差异,并减寿7年.对不同年龄、性别、事故现场抢救等应采取针对性综合防治措施,以降低职业伤害死亡发生率.
作者:杨斌杰;陈绍明;周顺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通过淄博市废弃放射源管理情况调查,摸清了现存于企业中的废弃放射源状况,全市有27家单位库存废弃放射源共55枚,放射性总活度59.42GBq,分析了主要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完善放射源档案,做好废弃源管理权移交等建议.
作者:汪春亮;成君方;袁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腈纶生产的职业危害情况.方法对某腈纶厂生产车间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和对作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结果生产车间丙烯腈浓度为7.17(0.2~53.3)mg/m3,腈纶粉尘浓度为4.2(0.1~24.0)mg/m3,噪声85dB(A)以上的声源占91.2%.丙烯腈对作业人员主要造成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咽部充血等表现;腈纶粉尘对上呼吸道和皮肤有刺激作用.结论采取隔离操作、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可有效保护工人健康.
作者:夏猛;王龙义;赵海峻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倒班通常是指一种工时制度,即通过轮换班来延长日常8小时以外的生产时间,特别是夜班.研究表明,倒班与心血管疾病有联系,这种联系可假设为因生活不规律所致的负担作用所致,也可能是与健康有关的一些行为,如不良饮食习惯及吸烟等.倒班工人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增高.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年龄、吸烟、BMI以及其他一些变量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倒班仍然与甘油三酯水平有关,这表明倒班是与冠心病的一些危险因素有关.许多研究提示,倒班与CVD有关,但有些研究由于研究方法学存在问题而难以解释.正确处理混杂因素,将是评价倒班的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标准.
作者:韩向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通过对炼油作业(简称接触组),工龄在一年以上的226名女工(已婚162人,未婚64人)与对照组168名女工(已婚128人,未婚40人)的生殖机能及子代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发现未婚接触组女工月经异常率(44.4%)高于对照组(7.5%),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已婚接触组女工的月经异常、痛经、自然流产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5),接触组的不孕、先兆流产、妊娠恶阻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呈强联系强度(RR=7.9,95%CI=0.98~62.6;RR=2.9,95%CI=0.26~21.76;RR=4.4,95%CI=0.52~37.09).
作者:蒋东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本文通过对一起急性有机氟吸入事故调查处理,阐述了有机氟的理化特性及其急性中毒早期表现特点,讨论本次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经验教训.
作者:徐进;余清卿;王荣仙;余延山;兰天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了解我市宾馆用一次性卫生用品状况,减少劣质产品带来的危害,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检验方法对微生物指标和卫生化学指标进行检测.宾馆用一次性卫生用品,1999年微生物指标总合格率为60%,卫生化学指标合格率为100%,2000~2001年微生物指标总合格率为81.87%.随卫生监督监测力度加强,我市宾馆一次性卫生用品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作者:王连生;李鲁宁;杨金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依据国家有关劳动卫生法规及卫生标准,对某工程生产中有害因素采取的防护措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和卫生标准进行鉴定评价,经劳动卫生调查和现场测试结果认为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通风除尘设施还需改进完善.
作者:路晓萍;李颖;张吉芳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