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彦;朱沈
1病历报告患者,男,40岁.因下唇糜烂2个月于2003年2月就诊,原因不明,无食物过敏史.病变部位检查:下唇唇红,右侧可见约0.7cm×1.2cm红斑糜烂,表面血痂,边缘肿胀,质地柔软,界限清楚.血常规正常,血型为A型.初步诊断:慢性唇炎.临床治疗:口服乙酰螺旋霉素0.3g,4次/d,甲硝唑0.4g,3次/d,泼尼松10mg,2次/d,局部涂抹宁康口内胶(2次/d).5d后复查,下唇肿胀减轻,但病损范围无明显缩小.局麻下切除病损组织并行活检.病理诊断:浆细胞性肉芽肿.2周后创口愈合,3个月随访无复发.
作者:张丽华;李天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弱视是妨碍儿童视觉发育的严重眼病之一,其患病率高达2%~4%,严重影响儿童的视觉健康,如果及早发现,使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痊愈.一般认为5岁前开始治疗效果好,10岁以后效果相对较差.1999年6月-2004年9月我们采用左旋多巴治疗青少年及成人弱视患者6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俊喜;侯宗芹;刘向玲;王晓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浸润型宫颈癌,7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Ⅲ28例、CINⅡ24例,CINⅠ 20例)及16例正常者的宫颈新鲜组织,用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宫颈癌组中端粒酶阳性22例(73.33%),CINⅢ级中端粒酶阳性13例(46.4%),CINⅡ级中端粒酶阳性6例(25%),CINⅠ级中端粒醇阳性2例(10.00%);而16例正常宫颈组织仅有1例端粒酶阳性(6.25%),宫颈癌和CINⅠ~CINⅢ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Ⅲ和正常对照组端粒酶活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子宫颈病变中检测端粒酶活性对于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翠芳;欧阳耀灵;林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肝素(Heparin)应用于临床已有半个多世纪,近年来应用肝素治疗肺部疾病已有不少报道,一般认为其主要治疗作用是改善血液流变学,使高粘血症得到缓解.除此之外,肝素还有多种非抗凝特性,包括抗炎、抗过敏、抑制气道高反应性等作用,并可能有扩张支气管作用[1],本试验目的在于研究吸人肝素对于支气管哮喘大鼠的治疗作用,以探讨肝素对于哮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丹;李永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已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将ACEI列为治疗高危、有并发症或共存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6项强适应证.6项强适应证为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冠心病高危、慢性肾疾病和预防脑卒中复发,可见ACEI在高血压、心脏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1].但ACEI引起的咳嗽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分组研究了近2年来心内科患者卡托普利相关咳嗽病例36例,旨在探讨与卡托普利相关咳嗽的临床特点及应对策略.
作者:李东旺;张贵荣;王波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病例报告例1,男,70岁,上腹部剧痛伴腹胀、恶心呕吐3d,加重1d,经胃肠减压补液治疗不见好转,2000年10月15日来我院就诊.查体:神志清,血压150/90mmHg,腹胀明显,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消失,腹穿抽出血性腹腔积液,血常规:WBC 16.2×109/L,Hb 126g/L,N 0.90,L 0.10.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伴肠坏死.急症剖腹探查,术中见小肠除距屈韧带约15~20cm外全部小肠坏死,升结肠及横结肠部分坏死,肠系膜动脉、回结肠动脉、结肠中动脉均栓塞,切开各支无血液流出,横结肠左半部分血运良好.术中诊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广泛小肠及升结肠部分横结肠坏死.故保留近端约20cm空肠,切除坏死之小肠升结肠、横结肠部分,行空肠横结肠端端吻合.术后抗凝、抗感染、营养支持及治疗,4d肛门排气可进流质,1周进半流质,1个月后普食,出院电话随访3年,每日大便1~2次,稀软便,一般情况尚可,但消瘦,体重下降.
作者:张忠松;王军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下泪管断裂是眼科常见的眼外伤,显微手术吻合是唯一的治疗方法.2000年6月-2004年12月我们在手术显微镜下用细硬膜外导管行泪小管吻合术3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侯钟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的疗效.方法取4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合理治疗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好转率可达38%,病死率50%.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虽然有很高的病死率,但是,经过积极合理治疗,是能提高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潘仁龙;张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以鼠蚤或人蚤为媒介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立克次体,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肝脾大、消化道异常症状及脉搏改变等为主.有时症状不明显,易造成误诊误治,现将2003年8月-2005年9月我科收治15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要表现的地方性斑疹伤寒误诊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黄雅玲;高军;薛燕宁;高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青少年随着性成熟年龄的提前以及性观念的不断变化,已成为艾滋病(AIDS)感染的重要人群,在已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29岁的青少年占77.6%[1].在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和有效疫苗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仍然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手段.校医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校医对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与行为(KAP)的认知情况、工作开展情况与需求,对于开展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分管校长、校医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为更好的制订相应的培训重点提供依据.
作者:蒋海英;孙岩;李永军;戎秀娟;李印彩;崇宏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小儿肘关节严重烧伤愈合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瘢痕,并且由于肘关节特殊的解剖关系,往往并发屈曲挛缩畸形,使上肢功能受限.我科1997年6月-2005年3月治疗此类患儿17例,报告如下.
作者:牛东星;路卿;李秀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在宫颈管内者称宫颈妊娠,极罕见,发病率约为1:18 000.1980-2004年我院共收治宫颈妊娠10例,均采用保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何凤霞;杜蜜兰;焦江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鱼胆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在临床上极为少见,2003年3月我院接诊了1例服白鲢鱼胆4h后出现胃肠道症状的患者,在食后26h出现急性肝功能改变.同年8月份我院又收治了1例服白鲢鱼胆2h后出现胃肠道症状,20h后出现急性肝功能改变并伴有明显黄疸.以上2例均为服白鲢鱼胆后出现的肝功能急性改变,否认既往有肝炎病史,故肝功能损伤考虑为白鲢鱼胆所致.
作者:朴玉姬;刘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螺旋CT胰腺期和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是胰腺癌诊断及分期的较好方法,它能高质量的显示胰腺及周围结构;从而正确诊断和正确分期,准确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同时提高小胰腺癌的检出率.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0年5月的25例胰腺癌双期增强扫描,旨在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新;孟宪平;朱建新;张金华;吴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2003年10月-2004年10月采用羟喜树碱腹腔灌注化疗配合静脉化疗治疗晚期胃癌所致恶性腹腔积液48例,取得较好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徐红燕;张晓丽;赵晓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慢性呼吸衰竭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是多发病,也是危重病,近10年来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治疗成功率大幅提高,但慢性重度呼吸衰竭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在基层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和认识不足,抢救成功率仍较低.现结合我院近10年来30例次该类患者的诊断治疗的变迁进行总结,供基层医院参考.
作者:李志军;张西芷;郭少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脑膜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1].恶性脑膜瘤是指脑膜瘤中瘤细胞明显分化不良者,又称分化不良性脑膜瘤[2].恶性脑膜瘤包括脑膜肉瘤,发病率占脑膜瘤的2%~10%,男性多见,患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是侵袭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3].本文将我院经病理诊断证实为恶性脑膜瘤55例的影像学表现作一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及其影像学的认识,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作者:杨光雯;杜金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收入临床重症救治中心的83例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标准的危重患者的血小板计数、APACHEⅡ评分以及预后进行前瞻性分析.按血小板计数水平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非血小板减少组,按随访结果再分为病死组和生存组.结果血小板减少组的APACHEⅡ评分及住院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血小板减少组.结论血小板计数能够比较准确、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与预后,可作为危重患者预后的一个比较可靠的监测指标.
作者:何少峰;李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普通内科保守治疗止血缓慢,容易延误治疗时间.我科1999年3月-2004年10月用去甲肾上腺素与凝血酶经胃管交替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小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病历报告患者,男,21岁,2005年5月7日3:00,因左侧肢体活动失灵2h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头痛、头晕,于山东省省立医院诊断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继发性高血压.经脑血管造影排除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在该院行嗜铬细胞瘤摘除术.术后3个月内血压正常,3个月后血压再次升高,波动于180~200/110~130mmHg之间.长期服复方降压片、阿替洛尔、尼群地平等药物治疗,血压控制不理想.6个月前于山东省省立医院诊断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复发.入院前2h,患者睡醒后起床小便时感左侧肢体活动失灵,言语不流利.体检:BP 180/110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言语欠流利,左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高,左侧巴彬斯基征(+).急诊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出血,出血量约30ml.予以甘露醇、酚妥拉明、硝普钠等药物治疗.6h后意识丧失,再次行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出血量约150ml,随后转入神经外科行血肿抽吸术,6d后死亡.
作者:申强;柳海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