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崇秋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节律性的不自主抽搐.笔者自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针刺配合高电位及TDP治疗面肌痉挛25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55例面肌痉挛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均符合《实用神经病学》中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16例,女139例;年龄小17岁,大66岁;病程短2星期,长2年;以眼睑肌痉挛为主86例,以颧面肌痉挛为主55例,以口轮匝肌为主73例,全面肌痉挛41例.
作者:陆波;彭春霞;杨兆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通过针刺肺经和大肠经经穴,观察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EOS、ECP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度患者按1:1:1:1的比例分入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对照组.对照组按需吸入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万托林),每次1喷.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和肺大肠经穴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刺相应腧穴.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外周血EOS和ECP的变化.结果 肺经穴组和肺大肠经穴组治疗后外周血EOS计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穴组和肺大肠经穴组治疗后外周血EOS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穴组治疗后外周血EOS计数与大肠经穴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CP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治疗后血清EC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肺经经穴、肺大肠经经穴均能降低外周血EOS计数和血清ECP水平,针刺大肠经经穴能降低血清ECP水平.
作者:张昶;谭程;王军;白鹏;赵吉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奇穴三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4例.A组采用奇穴三针治疗,B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C组采用奇穴三针配合灸法治疗.比较3组治疗1、2、3次后病程≤24 h的患者与病程>24 h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和C组治疗1、2、3次后临床疗效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病程≤24 h的患者治疗1、2、3次后临床疗效与同组病程>24 h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奇穴三针是一种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灿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平衡针针刺“肩痛穴”对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22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1例.治疗组采用平衡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Melle评分表和综合症状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次后、第2次随访、第3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肩部外展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3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手到颈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次后肩关节活动度手到嘴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衡针疗法和常规针刺均能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功能,平衡针疗法的即时效果较明显.
作者:金秀兰;王文远;李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两组均接受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采用洼田吞咽功能评定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星期后、治疗8星期后吞咽功能.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4星期后、8星期后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8星期后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作者:董巍;方剑乔;陈丽芳;马睿杰;罗培;张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5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12例、针刺组11例和对照组12例.联合组采用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3组均接受为期4星期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评估症状记分表、TNSS+ TNNSS量表、RQLQ量表以评价临床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3组治疗后症状记分和TNSS+TNNSS量表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联合组治疗后症状记分和TNSS+ TNNSS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针刺组和对照组(P<0.01,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治疗后RQLQ量表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1),联合组治疗后RQLQ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针刺组和对照组(均P<0.01).结论 隔姜灸配合针刺是一种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林驰;叶永铭;田楠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循经叩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循经叩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8.2%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26.3%和86.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针刺配合循经叩刺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谢衡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老年骨折后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老年骨折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为3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是一种治疗便秘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萍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穴位埋线是采用特制套管针将羊肠线埋植于人体腧穴,通过线在体内产生的持续性理化刺激来防治疾病,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适应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1].我院自2010年开展埋线以来,治疗中风或颅脑外伤所致偏瘫、小儿脑瘫、癫痫、过敏性鼻炎、肥胖症、疤痕组织增生等疾患,其疗效确切,经济便捷,深受患者欢迎.然而,由于药线刺激及个人体质原因,部分患者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虽然症状轻微,发生率低,但仍需引起重视.笔者总结分析42例埋线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阳期望;欧阳群;张新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推拿治疗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兼症量化积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兼症积分及总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项兼症积分及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推拿是一种治疗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旻;周岳松;何伟力;张航曼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中风后癫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发作频率、发作时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9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发作频率、发作时间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发作频率、发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是一种治疗中风后癫痫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立昌;李善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剌配合推拿治疗痰阻心脉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0例痰阻心脉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3%,对照组为6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推拿是一种治疗痰阻心脉型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石向东;吴耀持;赵捷;吕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2例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氟哌啶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为4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耳穴贴压是一种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闫国霞;王燕;李晶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将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寒凝血瘀组、气滞血瘀组和气血亏虚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采用针刺关元、足三里(双)、三阴交(双)治疗.比较各组疗效.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寒凝血瘀组总有效率为96.7%,气滞血瘀组为93.3%,气血亏虚组为10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原发性痛经均有效.
作者:薛晓;岳增辉;肖硕实;关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时对炎症局部炎性介质和外周阿片肽的双重干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弗氏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模型,电针选用患侧足三里和昆仑穴,并与传统非甾体抗炎药消炎痛进行比较,观察热缩腿阈(thermal 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变化,检测足跖炎症组织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1β(IL-1β)和beta-内啡肽(beta-END).结果 电针和消炎痛均可提高慢性炎性痛大鼠痛阈;电针不能显著降低炎症局部组织PGE2、IL-1p水平,但能显著升高炎症局部组织beta-END水平(P<0.05);消炎痛能显著降低PGE2和IL-1β水平(均P<0.01),但对beta-END水平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与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相比,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具有促外周beta-END释放的作用.
作者:何晓芬;方剑乔;蒋永亮;黄垒;裘晟晨;沈亚芳;尹小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专著.文中除了记载大量方药外,还记载了许多关于针灸学的条文,对针灸的应用和禁忌证均作出了明确的说明.《伤寒论》中提出的思想,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典范.本文结合《伤寒论》117条原文,从“烧针令其汗”、“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3个方面入手,分析张仲景的针灸学思想.
作者:逄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中药薰药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薰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ekmann (H-B)分级量表和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定表(TFGS)的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TFG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B分级量表与TFG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率为95.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痊愈患者所用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中药薰药是一种治疗面神经炎的有效方法,其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作者:曹莲瑛;张伟;虞莉青;陈晞;金玺;冷锋强;袁燕洁;吴庆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周氏梅花派针法是针灸家周树东先生依据自己的所学及临床所得演绎而出的一种综合性的针刺手法,相对于现在常用的针刺手法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针刺上的一定优势,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周氏梅花派针法鲜为人知,为了更好地发扬特色针刺方法与继承针灸前辈的心血结晶,故将该针法做一简述并试与现今常规针法做一类比,以达到开阔眼界、激励后进、增加针刺学派特色理论的目的.
作者:董念文;张贵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调神解郁针法治疗郁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郁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调神解郁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临床疗效及起效、显效时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起效、显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调神解郁针法与药物治疗郁证疗效相当,但起效、显效时间优于药物治疗.
作者:夏青;赵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李志道教授从事针灸临床50余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幸随李教授学习,受益颇丰.李教授善用组合穴并予以命名,如补三气、胆经四透、阳明四穴等,这些组穴既可单独应用,又可与其他腧穴配合应用,在临床上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就其补三气法的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作者:宋艳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