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的促外周beta-END释放作用

何晓芬;方剑乔;蒋永亮;黄垒;裘晟晨;沈亚芳;尹小虎

关键词:电针, 慢性炎性痛, 炎性介质, 阿片肽, 内啡肽, 大鼠
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时对炎症局部炎性介质和外周阿片肽的双重干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弗氏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模型,电针选用患侧足三里和昆仑穴,并与传统非甾体抗炎药消炎痛进行比较,观察热缩腿阈(thermal 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变化,检测足跖炎症组织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1β(IL-1β)和beta-内啡肽(beta-END).结果 电针和消炎痛均可提高慢性炎性痛大鼠痛阈;电针不能显著降低炎症局部组织PGE2、IL-1p水平,但能显著升高炎症局部组织beta-END水平(P<0.05);消炎痛能显著降低PGE2和IL-1β水平(均P<0.01),但对beta-END水平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与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相比,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具有促外周beta-END释放的作用.
上海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平衡针治疗对肩关节周围炎活动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平衡针针刺“肩痛穴”对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22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1例.治疗组采用平衡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Melle评分表和综合症状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次后、第2次随访、第3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肩部外展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3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手到颈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次后肩关节活动度手到嘴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衡针疗法和常规针刺均能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功能,平衡针疗法的即时效果较明显.

    作者:金秀兰;王文远;李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的促外周beta-END释放作用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时对炎症局部炎性介质和外周阿片肽的双重干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弗氏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模型,电针选用患侧足三里和昆仑穴,并与传统非甾体抗炎药消炎痛进行比较,观察热缩腿阈(thermal 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变化,检测足跖炎症组织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1β(IL-1β)和beta-内啡肽(beta-END).结果 电针和消炎痛均可提高慢性炎性痛大鼠痛阈;电针不能显著降低炎症局部组织PGE2、IL-1p水平,但能显著升高炎症局部组织beta-END水平(P<0.05);消炎痛能显著降低PGE2和IL-1β水平(均P<0.01),但对beta-END水平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与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相比,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具有促外周beta-END释放的作用.

    作者:何晓芬;方剑乔;蒋永亮;黄垒;裘晟晨;沈亚芳;尹小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李志道教授“补三气”组合穴应用举隅

    李志道教授从事针灸临床50余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幸随李教授学习,受益颇丰.李教授善用组合穴并予以命名,如补三气、胆经四透、阳明四穴等,这些组穴既可单独应用,又可与其他腧穴配合应用,在临床上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就其补三气法的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作者:宋艳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腧穴配伍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

    腧穴配伍具有协同作用,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分别对腧穴配伍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均表明腧穴的配伍能起协同作用,并通过脑功能区激活状况、脊髓层面的研究阐明了腧穴配伍的中枢机制所在.因此,对腧穴配伍协同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制研究的总结,能更好地指导腧穴配伍方法的临床应用,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吴春晓;曲姗姗;张继苹;张少群;李志鹏;陈嘉荣;欧阳怀亮;黄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浅谈韩国针灸发展史

    有关韩国古代的针灸文献资料极少,难以推论韩国古代针灸史的发展情况,尽管针灸在韩国的三国时期开始逐步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韩国针灸发展不够成熟且难以普及.到朝鲜前期,有关针灸的文献资料大部分直接引用了中国医籍,从17世纪朝鲜中后期开始针灸发展迅速,出现不少针灸医家,他们以前期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一些有关针灸的医籍,为韩国针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医籍传入朝鲜半岛后,与朝鲜医学相结合,使针灸理论更加系统化,促使针灸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一个医学体系,对韩国针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简述了韩国从古代到近代的针灸发展史,包括针灸的起源、著名医家、医书、医疗制度等.

    作者:李炯镇;田明秀;符利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头穴丛刺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认知功能干预效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头穴丛刺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将6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应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检查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MMSE和MoCA评分及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均较同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MMSE和MoCA评分及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穴丛刺可以有效的改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孙远征;孙颖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针药并用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针药并用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配合小金丸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腹针治疗,对照2组采用单纯口服小金丸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1组为74.0%,对照2组为70.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谢凯;朱忠伟;朱承勤;郑培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梅花针叩刺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34例

    患肢淋巴水肿为乳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虽然对患者生命无影响,但对患者日常生活、心理甚至自信心造成明显影响.笔者采用梅花针叩刺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34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4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均为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柳州市中医院肿瘤科门诊及住院,均为女性.年龄小31岁,大68岁,平均(54±2)岁;其中单纯手术者10例,术后放化疗者18例,术后放疗者6例;轻度肿胀17例,中度10例,重度7例.

    作者:王志光;邢晓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5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12例、针刺组11例和对照组12例.联合组采用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3组均接受为期4星期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评估症状记分表、TNSS+ TNNSS量表、RQLQ量表以评价临床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3组治疗后症状记分和TNSS+TNNSS量表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联合组治疗后症状记分和TNSS+ TNNSS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针刺组和对照组(P<0.01,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治疗后RQLQ量表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1),联合组治疗后RQLQ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针刺组和对照组(均P<0.01).结论 隔姜灸配合针刺是一种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林驰;叶永铭;田楠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腹针配合玻璃酸钠治疗肩关节周围炎88例

    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肩部疼痛、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笔者采用腹针配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肩周炎8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钟寅燕;吴洲红;潘芳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孙申田教授治疗运动障碍疾病验案举隅

    运动障碍疾病又称锥体外系疾病,主要由锥体外系功能及结构障碍所致.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运动障碍疾病源于基底节功能紊乱,症状分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和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两大类,前者以运动贫乏为特征,后者表现为异常不自主运动.由于运动障碍疾病大多病因不清,现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孙申田教授为黑龙江省针灸学科创始人之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善用头针为主治疗运动障碍疾病,屡起沉疴,兹撷取验案四则,以飨同仁.

    作者:王玉琳;孙忠人;张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穴位埋线引起不良反应42例

    穴位埋线是采用特制套管针将羊肠线埋植于人体腧穴,通过线在体内产生的持续性理化刺激来防治疾病,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适应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1].我院自2010年开展埋线以来,治疗中风或颅脑外伤所致偏瘫、小儿脑瘫、癫痫、过敏性鼻炎、肥胖症、疤痕组织增生等疾患,其疗效确切,经济便捷,深受患者欢迎.然而,由于药线刺激及个人体质原因,部分患者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虽然症状轻微,发生率低,但仍需引起重视.笔者总结分析42例埋线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阳期望;欧阳群;张新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输刺颈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输刺颈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输刺颈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差值及治疗后CASCS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刺颈夹脊穴是一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顾钧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生物反馈监控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监控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生物反馈监控电针阴部神经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阴部神经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生物反馈监控能指导操作者正确地实施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并能有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作者:赵琳;汪司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癫痫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中风后癫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发作频率、发作时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9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发作频率、发作时间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发作频率、发作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是一种治疗中风后癫痫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立昌;李善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痰阻心脉型冠心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针剌配合推拿治疗痰阻心脉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0例痰阻心脉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3%,对照组为6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推拿是一种治疗痰阻心脉型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石向东;吴耀持;赵捷;吕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从《伤寒论》第117条谈张仲景针灸学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专著.文中除了记载大量方药外,还记载了许多关于针灸学的条文,对针灸的应用和禁忌证均作出了明确的说明.《伤寒论》中提出的思想,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典范.本文结合《伤寒论》117条原文,从“烧针令其汗”、“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3个方面入手,分析张仲景的针灸学思想.

    作者:逄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因时循经穴位按压治疗慢性心衰合并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因时循经穴位按压治疗慢性心衰合并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3例慢性心衰合并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因时循经穴位按压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纳呆、腹胀症状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因时循经穴位按压是一种治疗慢性心衰合并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彬;付怀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调神解郁针法治疗郁证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调神解郁针法治疗郁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郁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调神解郁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临床疗效及起效、显效时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起效、显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调神解郁针法与药物治疗郁证疗效相当,但起效、显效时间优于药物治疗.

    作者:夏青;赵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便秘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老年骨折后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老年骨折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为3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是一种治疗便秘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萍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上海针灸杂志

上海针灸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针灸学会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