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岳增辉;肖硕实;关闯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其差异.方法 将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寒凝血瘀组、气滞血瘀组和气血亏虚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采用针刺关元、足三里(双)、三阴交(双)治疗.比较各组疗效.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寒凝血瘀组总有效率为96.7%,气滞血瘀组为93.3%,气血亏虚组为10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原发性痛经均有效.
作者:薛晓;岳增辉;肖硕实;关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有关韩国古代的针灸文献资料极少,难以推论韩国古代针灸史的发展情况,尽管针灸在韩国的三国时期开始逐步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韩国针灸发展不够成熟且难以普及.到朝鲜前期,有关针灸的文献资料大部分直接引用了中国医籍,从17世纪朝鲜中后期开始针灸发展迅速,出现不少针灸医家,他们以前期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一些有关针灸的医籍,为韩国针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医籍传入朝鲜半岛后,与朝鲜医学相结合,使针灸理论更加系统化,促使针灸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一个医学体系,对韩国针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简述了韩国从古代到近代的针灸发展史,包括针灸的起源、著名医家、医书、医疗制度等.
作者:李炯镇;田明秀;符利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腧穴配伍具有协同作用,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分别对腧穴配伍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均表明腧穴的配伍能起协同作用,并通过脑功能区激活状况、脊髓层面的研究阐明了腧穴配伍的中枢机制所在.因此,对腧穴配伍协同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制研究的总结,能更好地指导腧穴配伍方法的临床应用,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吴春晓;曲姗姗;张继苹;张少群;李志鹏;陈嘉荣;欧阳怀亮;黄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肩部疼痛、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笔者采用腹针配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肩周炎8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钟寅燕;吴洲红;潘芳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西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AMD量表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AMD量表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剌配合推拿治疗痰阻心脉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0例痰阻心脉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3%,对照组为6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推拿是一种治疗痰阻心脉型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石向东;吴耀持;赵捷;吕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推拿治疗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兼症量化积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兼症积分及总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项兼症积分及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推拿是一种治疗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旻;周岳松;何伟力;张航曼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研究针刺刺激量“量”的概念及其组成因素,对针刺刺激量定量化研究的可行性提出设想.通过既往对针刺刺激量概念的探讨,提出针刺刺激量的准确定义,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刺刺激量的三大组成要素分别为力的做功,热能的交换和电能的传递.并对针刺刺激量的定量化研究提出展望.
作者:王东岩;李姝;王斌;邢继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患肢淋巴水肿为乳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虽然对患者生命无影响,但对患者日常生活、心理甚至自信心造成明显影响.笔者采用梅花针叩刺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34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4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均为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柳州市中医院肿瘤科门诊及住院,均为女性.年龄小31岁,大68岁,平均(54±2)岁;其中单纯手术者10例,术后放化疗者18例,术后放疗者6例;轻度肿胀17例,中度10例,重度7例.
作者:王志光;邢晓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周氏梅花派针法是针灸家周树东先生依据自己的所学及临床所得演绎而出的一种综合性的针刺手法,相对于现在常用的针刺手法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针刺上的一定优势,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周氏梅花派针法鲜为人知,为了更好地发扬特色针刺方法与继承针灸前辈的心血结晶,故将该针法做一简述并试与现今常规针法做一类比,以达到开阔眼界、激励后进、增加针刺学派特色理论的目的.
作者:董念文;张贵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平衡针针刺“肩痛穴”对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22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1例.治疗组采用平衡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Melle评分表和综合症状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次后、第2次随访、第3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肩部外展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3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手到颈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次后肩关节活动度手到嘴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衡针疗法和常规针刺均能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功能,平衡针疗法的即时效果较明显.
作者:金秀兰;王文远;李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5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12例、针刺组11例和对照组12例.联合组采用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3组均接受为期4星期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评估症状记分表、TNSS+ TNNSS量表、RQLQ量表以评价临床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3组治疗后症状记分和TNSS+TNNSS量表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联合组治疗后症状记分和TNSS+ TNNSS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针刺组和对照组(P<0.01,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治疗后RQLQ量表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1),联合组治疗后RQLQ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针刺组和对照组(均P<0.01).结论 隔姜灸配合针刺是一种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林驰;叶永铭;田楠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循经叩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循经叩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8.2%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26.3%和86.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针刺配合循经叩刺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谢衡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儿童多动症,即轻微脑损伤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好发于儿童时期的心理行为异常,其发病特点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事件的能力差,14岁以下儿童的发生率为5%~10%[1].笔者自2007年3月至2012年8月采用针刺配合枕骨全息推拿疗法治疗儿童多动症32例,并与药物治疗32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东山;凌恩;吕计宝;洪小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老年骨折后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老年骨折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为3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是一种治疗便秘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萍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两组均接受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采用洼田吞咽功能评定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星期后、治疗8星期后吞咽功能.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4星期后、8星期后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8星期后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作者:董巍;方剑乔;陈丽芳;马睿杰;罗培;张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尿失禁在中风患者中极为常见,笔者采用直接灸关元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患者34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4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均为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64岁;平均病程为68.5 d.
作者:岳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节律性的不自主抽搐.笔者自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针刺配合高电位及TDP治疗面肌痉挛25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55例面肌痉挛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均符合《实用神经病学》中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16例,女139例;年龄小17岁,大66岁;病程短2星期,长2年;以眼睑肌痉挛为主86例,以颧面肌痉挛为主55例,以口轮匝肌为主73例,全面肌痉挛41例.
作者:陆波;彭春霞;杨兆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2例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氟哌啶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为4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耳穴贴压是一种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闫国霞;王燕;李晶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专著.文中除了记载大量方药外,还记载了许多关于针灸学的条文,对针灸的应用和禁忌证均作出了明确的说明.《伤寒论》中提出的思想,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典范.本文结合《伤寒论》117条原文,从“烧针令其汗”、“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3个方面入手,分析张仲景的针灸学思想.
作者:逄冰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