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凝血状态研究

张林潮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病变, 冠状动脉疾病, 血小板活性, 凝血状态
摘要:有学者认为2型糖尿病(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激活、凝血及纤溶异常有关.冠心病是DM的慢性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因子促凝活性(Ⅶ:C)、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代表血小板活性及凝血状态,测定2001年5月-2003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82例DM并发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及凝血状态,现报告如下.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右胸外侧小切口心内手术45例分析

    目的 总结经右胸外侧小切口心内手术的经验.方法 对比分析2002年5月-2006年3月经右胸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45例(右胸外侧小切口组)与同期常规正中切口78例(胸正中切口组)病历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 二组患者手术顺利,无重大并发症及手术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呼吸时间等与同期正中切口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胸腔引流量(230.0±58.3)ml vs(310.0±110.0)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4±0.62)d vs(9.3±0.91)d,右胸外侧小切口组均显著低于胸正中切口组(P<0.05).结论 右胸外侧小切口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此手术切口符合微创手术的要求,隐蔽、出血少、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精神及骨性创伤.

    作者:赵长全;吴永伟;肖建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二期矽肺误诊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例

    1 病历报告患者,男,52岁,于1987-2005年在煤矿从事主掘进作业,接触矽尘,因咳嗽、咯血痰1周,于2005年2月10日就诊于县医院,自述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痰中带血,但无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既往史:否认有关节炎病史,未进行过职业健康检查,查体:T 36.4℃,P 88次/min,R 24次/min,BP 128/75mmHg,皮肤无潮红,无外周表浅淋巴结肿大,心肺听诊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检查可见双肺野布满小结节状病灶,直径为3mm,CT值500HU,境界尚清,双肺门及纵隔门及纵隔未见明显异常,CT诊断考虑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门诊以该病收入院.入院后体温一直正常,痰查结核菌6次均为阴性,血结核抗体(-),经INA、RFP、PZA、MAK联用抗结核试治2个月,经复查X线胸片无改变而转入我院,经拍高千伏X线胸片可见密集度为2级的q影,分布范围达到5个肺区,出院诊断为二期矽肺.该患者于2006年1月15日自觉胸闷、气短再次来我院复查高千伏X线胸片,与前几次X线胸片改变完全类同,确诊为二期矽肺.

    作者:唐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的手术治疗

    对于右侧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的病例,一期行根治性切除吻合术已得到公认,实践证明该术式安全可靠.而对于左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者却仍有争论.本文就我院2000年6月-2005年9月42例左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手术治疗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合理的治疗方式.

    作者:莫吉宾;马小平;滕学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38例临床观察

    羟基磷灰石(Hyaroxyapatiee,HA)义眼台作为眶内植入体,以其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非致敏性,已被广大眼科和整形医生所接受.我科于2001年5月-2003年9月对38眼行Ⅰ期HA植入,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钟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30例临床观察

    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日益增高,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认为糖尿病应该积极进行强化,使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和BMI等全面达标,而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理想控制.胰岛素泵是目前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先进手段.我院2004年5月-2005年7月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兆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16例

    经皮椎体成形术(precutanl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我院2004年1月-2005年4月应用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16例,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徐可江;程仁发;吴江水;李晓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羟基喜树碱联合足叶乙甙对肺腺癌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

    放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措施,如何提高治疗疗效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实验表明,拓朴异构酶(TOPO)Ⅰ与TOPOⅡ抑制剂联合使用的抗癌效果高于单药,但依赖于给药的先后顺序与给药间隔.同时给药有拮抗作用,序贯给药有协同作用.目前国外对TOPOⅠ与TOPOⅡ抑制剂联合用药时的给药顺序、时间间隔的报告不一,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TOPOⅠ抑制剂(羟基喜树碱,HCPT)与TOPOⅡ抑制剂(足叶乙甙,VP-16)联合应用时抗癌效应与时间、顺序依赖性的关系及放射增敏的作用,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董立新;付占昭;顾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原癌基因C-erB-1的表达产物,在生理状态下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产生调节作用,而它的过度表达与细胞的增殖和癌变有关[1,2].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食管癌中EGFR的含量进行定性检测,探讨其过度表达与相应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期为食管癌的诊断、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作者:胡庆军;周茜;史朝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法洛四联症的术前评估

    早在1888年法国内科医生Etienne Fallot首先完整描述了法洛四联症(TOF).其病理解剖的畸形包括:①肺动脉瓣狭窄(包括右室流出道狭窄、肺动脉瓣环狭窄、肺动脉主干狭窄及左右肺动脉狭窄或梗阻);②心室间交通即室间隔缺损,其大小接近主动脉瓣口的大小;③主动脉畸跨;④右心室肥大.194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Alfred Blalock医生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法洛四联症的手术,这是第一例TOF的减状手术,然而,正是这例手术引领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个纪元.1954年,明尼苏达大学的Lillehei和Varco成功完成了在交叉循环下的第一例心内修补手术.1955年,Mayo医院的Kirklin医生则在泵氧合器下完成第一例心内修补手术.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外科手术操作技术的进步、心肌保护以及心外科手术材料的改善,使得TOF根治率在逐渐的增加,减容手术则越来越少.在我国TOF是一种较复杂而又常见的病种,随着我国心脏外科水平的提高,TOF根治术的成功率有明显的提高,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手术仍有一定的风险,其影响因素包括术前对TOF病情的认识.为提高TOF手术成功率,本文就TOF根治术的术前评估作一综述.

    作者:崔振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43例婴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探讨

    目的 探讨婴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对比3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寻找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总结2001年1月-2005年8月婴儿ITP 43例的临床特点,其中重度以上31例分别应用丙种球蛋白(丙球组11例)、丙种球蛋白+激素(丙球+激素组10例)、激素(激素组10例)治疗,比较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 婴儿ITP以重度、极重度多见,出血部位单纯,以皮肤出血点、淤点、淤斑为主;丙球组,丙球+激素组治疗后血小板变化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激素组治疗后血小板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婴儿期ITP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自然病程短,对严重病例特别并发内脏感染者可首选丙球治疗.

    作者:何丽红;陈爱贞;吴丽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肝包虫囊肿83例临床分析

    肝包虫囊肿是细粒棘球绦虫蚴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寄生虫病,以内蒙、新疆等农牧区常见.犬为终宿主,人为中间宿主,成虫在犬的小肠内产卵,随粪排出.人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虫卵在人的小肠内孵化成蚴,随静脉入肝,多数在肝内生长成包虫囊肿.如未能在肝脏中定植,蚴随血入肺形成肺包虫病,但较少见.我院1987-2005年收治83例肝包虫囊肿患者,现对其诊断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如下.

    作者:李学勇;郑庆斌;张国栋;李桐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外伤性脑梗死24例临床分析

    由于外伤性脑梗死病死率极高,已越来越受到神经外科界的高度重视[1].我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脑梗死24例,现结合文献,就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赵占升;许小兵;张景龙;侯前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癌性脑膜炎46例临床分析

    性脑膜炎(carcinomatous meningitis)是颅内肿瘤的一个特殊类型,临床中虽不像实体癌脑或脊髓转移多见,但经尸检证实,它的发病率仍占全身癌转移患者的5%~8%[1,2].该病的诊断目前尚有一定难度,临床无特异性的表现.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我科2001年8月-2005年4月共收治了46例癌性脑膜炎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曹伟;王俊岭;许宏伟;张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肺功能的影响

    为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于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肺功能的影响,现对我院2002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前后肺功能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张蕾;马素丽;吕改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微波治疗妊娠期阴道尖锐湿疣31例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所致,是目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在我国位居性传播疾病第三位[1],而妊娠期妇女并发阴道感染尖锐湿疣较以往常见,我们尝试采用微波治疗妊娠期阴道尖锐湿疣,并对产后24个月新生儿感染尖锐湿疣情况进行追踪调查.

    作者:蒋青;何新潮;张学峰;李永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人用药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所谓老年人,一般系指>60岁的年长者.这是按照法定年龄数值来区分的.另一种生物学年龄是指机体的组织结构、代谢和功能变化的综合结果.它可以成为人体健康的客观标准和判断变老过程的手段.人变老是一个多环节的生物过程,个体间的生物学衰老会有明显的差异.事实上衰老早在老年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在老年患者用药问题上,应根据其生理生化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现就下列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作者:赵雅君;隋凤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儿童血铅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铅元素是一种多亲和性毒物,具有极强的亲神经毒性,在人体内目前未发现任何生理功能.即使是极其微量的铅,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破坏性.儿童由于代谢和发育的特点,对铅特别敏感,同等环境的人群中,铅对儿童的毒性作用更明显.儿童吸收后会造成多器官、多系统、全身性和终生不可逆的损伤,即使让儿童脱离污染环境,血铅水平也会下降,但并不能使已经受损的神经心理发育恢复到原先正常水平.研究认为铅对儿童发育的影响是一个剂量-效应连续的过程[1].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门诊为儿童检测血铅5 865人,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立;宋国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体外聚焦微波刀治疗放射性肺炎的观察及护理

    放疗是中、晚期肺癌重要的治疗方法,但随着放疗时间的延长和放疗剂量的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约占17%左右,表现为刺激性咳嗽、气急、高热、胸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延误治疗,临床上治疗方法少且疗效较差,近年来我们利用体外聚焦微波刀治疗放射性肺炎49例,由于我们护理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进行了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蕾;杨萍;冷桂珍;吴建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对比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病死率不同,目前认为女性AMI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1].其中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如重度心衰、心源性休克出现的机会明显升高,这些因素是促进女性患者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女性AMI患者尽管介入治疗能开通冠脉,改善预后,但女性患者的病死率仍高于男性[2].本研究目的在于对比分析我院2004年11月-2005年9月不同性别AMI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建勇;苏伟民;陶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辛伐他汀改善缺血性心肌病预后的临床观察

    缺血性心肌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它的主要改变是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和心律失常,其发生率在逐年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生率高达6%~10%[1].同时心力衰竭5年病死率高达50%以上,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临床上,我们观察到应用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有助于改善预后,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薛立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