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的手术治疗

莫吉宾;马小平;滕学农

关键词:结肠癌, 肠梗阻, 手术治疗
摘要:对于右侧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的病例,一期行根治性切除吻合术已得到公认,实践证明该术式安全可靠.而对于左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者却仍有争论.本文就我院2000年6月-2005年9月42例左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手术治疗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合理的治疗方式.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对氧磷酶-1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 212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狭窄(CHD+)组(151例)和冠状动脉正常(CHD-)组(61例),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CHD+组分为单支病变组(34例),双支病变组(46例),三支病变组(71例).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PON-1活性;分析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t=17.25,P<0.0001);血清PON-1活性单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双支、三支病变组(F=9.536,P<0.05);而双支和三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P0N-1活性水平明显降低,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血清PON-1活性水平降低.

    作者:杨玉恒;夏岳;原淑鸿;耿玉兰;戚国庆;刘刚;刘坤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儿童血铅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铅元素是一种多亲和性毒物,具有极强的亲神经毒性,在人体内目前未发现任何生理功能.即使是极其微量的铅,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破坏性.儿童由于代谢和发育的特点,对铅特别敏感,同等环境的人群中,铅对儿童的毒性作用更明显.儿童吸收后会造成多器官、多系统、全身性和终生不可逆的损伤,即使让儿童脱离污染环境,血铅水平也会下降,但并不能使已经受损的神经心理发育恢复到原先正常水平.研究认为铅对儿童发育的影响是一个剂量-效应连续的过程[1].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门诊为儿童检测血铅5 865人,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立;宋国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胆囊切除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近年来我院对术后患者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收到较满意效果,然而PCEA是否影响胃肠功能恢复尚存在分歧.为此,我们对2005年1-6月入院的60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胃肠功能恢复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津;刘宗民;李文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关节镜下清理及胫骨近端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内翻畸形

    膝内翻在膝骨性关节炎病例中相当常见,用关节镜检查、清理配合胫骨近端截骨不但能全面了解关节腔内关节软骨面、半月板、滑膜病变状况,对预后提出评估,而且能同时清理关节腔,提高疗效.本组2000年2月-2004年10月对3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进行了关节镜下清理、胫骨近端截骨治疗,经随访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王明辉;石运潮;吴瑞峰;丁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经右胸外侧小切口心内手术45例分析

    目的 总结经右胸外侧小切口心内手术的经验.方法 对比分析2002年5月-2006年3月经右胸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45例(右胸外侧小切口组)与同期常规正中切口78例(胸正中切口组)病历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 二组患者手术顺利,无重大并发症及手术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呼吸时间等与同期正中切口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胸腔引流量(230.0±58.3)ml vs(310.0±110.0)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4±0.62)d vs(9.3±0.91)d,右胸外侧小切口组均显著低于胸正中切口组(P<0.05).结论 右胸外侧小切口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此手术切口符合微创手术的要求,隐蔽、出血少、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精神及骨性创伤.

    作者:赵长全;吴永伟;肖建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二期矽肺误诊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例

    1 病历报告患者,男,52岁,于1987-2005年在煤矿从事主掘进作业,接触矽尘,因咳嗽、咯血痰1周,于2005年2月10日就诊于县医院,自述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痰中带血,但无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既往史:否认有关节炎病史,未进行过职业健康检查,查体:T 36.4℃,P 88次/min,R 24次/min,BP 128/75mmHg,皮肤无潮红,无外周表浅淋巴结肿大,心肺听诊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检查可见双肺野布满小结节状病灶,直径为3mm,CT值500HU,境界尚清,双肺门及纵隔门及纵隔未见明显异常,CT诊断考虑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门诊以该病收入院.入院后体温一直正常,痰查结核菌6次均为阴性,血结核抗体(-),经INA、RFP、PZA、MAK联用抗结核试治2个月,经复查X线胸片无改变而转入我院,经拍高千伏X线胸片可见密集度为2级的q影,分布范围达到5个肺区,出院诊断为二期矽肺.该患者于2006年1月15日自觉胸闷、气短再次来我院复查高千伏X线胸片,与前几次X线胸片改变完全类同,确诊为二期矽肺.

    作者:唐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肋骨及肋软骨折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胸部外伤后肋骨及肋软骨折是胸外科的常见病,多并发肺挫伤及腹部脏器损伤,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日常工作中,急诊X线胸片是目前此类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因其密度分辨率不高,重叠影像较多,且对肋软骨无法显示,对骨折的显示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其在骨关节创伤方面的优势已十分明显,能够运用多种后处理技术显示肋骨及肋软骨的骨折情况,图像立体直观,诊断明确.我们收集2003年9月-2006年1月38例肋骨及肋软骨折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探讨MSCT扫描及重建技术对肋骨及肋软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鹏;李振龙;赵英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头坏死的护理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领域的疑难问题,是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的骨坏死缺血性疾病,尤其是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治疗比较棘手.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分创伤性和自发性,自发性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与脂肪代谢、大量饮酒、长期应用激素等因素有关[1],治疗方法很多,效果均不肯定.我院自1987年以来,对青壮年股骨头坏死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移植死骨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者:刘群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30例临床观察

    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日益增高,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认为糖尿病应该积极进行强化,使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和BMI等全面达标,而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理想控制.胰岛素泵是目前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先进手段.我院2004年5月-2005年7月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兆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260例临床分析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 Pneumoniae,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中较常见的病原体,它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含有DNA和RNA,无细胞壁.MP主要经呼吸道传染,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其常年散发,病种多样,对各脏器的损害已越来越受到医生的关注.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发病率明显增加[1,2],发病年龄提前,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原之一.MPP临床表现以肺部炎症为主,肺外表现较多,可涉及许多系统[3],引起多系统肺外并发症,病程长、病情重,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甚至死亡,已引起广泛关注.现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0月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感染的特点作以初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郭铁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原癌基因C-erB-1的表达产物,在生理状态下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产生调节作用,而它的过度表达与细胞的增殖和癌变有关[1,2].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食管癌中EGFR的含量进行定性检测,探讨其过度表达与相应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期为食管癌的诊断、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作者:胡庆军;周茜;史朝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目的 报告1例罕见的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通过组织学方法,对1例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组织学形态进行观察,并进行了特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的研究.结果 患者左房内房间隔上可见一占位病变.体积10cm×3cm×9cm.显微镜下见肿瘤组织由梭形、卵圆形及多核细胞组成,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特殊染色:PAS(+)、AB(+).免疫组化:CD68(+)、α-AT(±)、CEA(-)、KER(-).电镜结果:瘤组织由多种细胞成分组成,以纤维母细胞为主.支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结论 原发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心脏原发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刘巧玲;张晓晖;晏培松;张传山;李青;马福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4氧合血停跳液对换瓣患者心肌保护的临床观察

    心血管外科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即有学者提出应用枸橼酸钾心肌停跳液的概念[1].心肌停跳液和体外循环(CPB)应用使心脏外科医生可以在心脏停搏的情况下较长时间的进行手术,这使得复杂心脏手术变得安全,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心肌保护是心脏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心肌保护方法不断改进更新,使其更接近心脏生理,氧合血停跳液在国内外的使用已较为广泛,且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为此,本研究使用1:4氧合血停跳液温-冷-温的方法灌注对换瓣患者心肌保护的效果进行探讨,并观察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

    作者:贾晓辉;韩宪芝;王惠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辛伐他汀改善缺血性心肌病预后的临床观察

    缺血性心肌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它的主要改变是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和心律失常,其发生率在逐年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生率高达6%~10%[1].同时心力衰竭5年病死率高达50%以上,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临床上,我们观察到应用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有助于改善预后,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薛立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神经内科患者常见护理安全隐患与预防对策

    神经内科收治病种以老年、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为特点,病情变化快、易发生意外,任何细微的疏忽可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医院带来损失.现将神经内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总结如下.

    作者:李金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近年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1],而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极高,颈动脉亦属其好发部位[2]].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研究高血压病及并发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以评价二者与非高血压病患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刘雅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凝血状态研究

    有学者认为2型糖尿病(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激活、凝血及纤溶异常有关.冠心病是DM的慢性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因子促凝活性(Ⅶ:C)、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代表血小板活性及凝血状态,测定2001年5月-2003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82例DM并发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及凝血状态,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林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人用药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所谓老年人,一般系指>60岁的年长者.这是按照法定年龄数值来区分的.另一种生物学年龄是指机体的组织结构、代谢和功能变化的综合结果.它可以成为人体健康的客观标准和判断变老过程的手段.人变老是一个多环节的生物过程,个体间的生物学衰老会有明显的差异.事实上衰老早在老年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在老年患者用药问题上,应根据其生理生化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现就下列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作者:赵雅君;隋凤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外伤性脑梗死24例临床分析

    由于外伤性脑梗死病死率极高,已越来越受到神经外科界的高度重视[1].我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脑梗死24例,现结合文献,就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赵占升;许小兵;张景龙;侯前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济南市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随着<献血法>的颁布实施及无偿献血的深入开展,在校大学生已成为无偿献血的主力军.为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了解其输血传播疾病的各项血清学指标很有意义.2003年1月-2005年8月我们对济南市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者18 421名进行了ALT、HBsAg、抗-HCV、梅毒、抗-HIV检测,以杜绝输血传染病的发生,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桂芝;王峰;王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