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辉;韩宪芝;王惠娴
性脑膜炎(carcinomatous meningitis)是颅内肿瘤的一个特殊类型,临床中虽不像实体癌脑或脊髓转移多见,但经尸检证实,它的发病率仍占全身癌转移患者的5%~8%[1,2].该病的诊断目前尚有一定难度,临床无特异性的表现.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我科2001年8月-2005年4月共收治了46例癌性脑膜炎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曹伟;王俊岭;许宏伟;张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领域的疑难问题,是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的骨坏死缺血性疾病,尤其是青壮年股骨头坏死治疗比较棘手.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分创伤性和自发性,自发性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与脂肪代谢、大量饮酒、长期应用激素等因素有关[1],治疗方法很多,效果均不肯定.我院自1987年以来,对青壮年股骨头坏死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移植死骨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者:刘群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颅脑手术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发生率高.2005年2-10月我院收治颅脑术后并发坠积性肺炎患者75例.我们在采用止血、脱水、预防感染、给予能量合剂以及各种物理降温措施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痰热清(新谊医药集团、上海凯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加强降温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建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有学者认为2型糖尿病(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激活、凝血及纤溶异常有关.冠心病是DM的慢性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因子促凝活性(Ⅶ:C)、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代表血小板活性及凝血状态,测定2001年5月-2003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82例DM并发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及凝血状态,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林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 病例报告例1,25岁,已婚,孕0产0.于2004年3月22日入院,患者左侧卵巢肿瘤蒂扭转,肿瘤大小约6cm×6cm×5cm,蒂部扭转一圈半(540°),扭转距手术7h,肿瘤颜色呈暗紫色,盆腔有少量浅红色渗出.扭转复位后,腹腔镜下观察,血运于2min内明显好转,5min内接近正常.行囊肿剥除术,术中见剥离创面渗血活跃,说明血运恢复良好.手术后心率曾一度增快至130次/min,经补液利尿后恢复正常.病理报告为左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作者:王聪霞;张平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放疗是中、晚期肺癌重要的治疗方法,但随着放疗时间的延长和放疗剂量的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约占17%左右,表现为刺激性咳嗽、气急、高热、胸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延误治疗,临床上治疗方法少且疗效较差,近年来我们利用体外聚焦微波刀治疗放射性肺炎49例,由于我们护理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进行了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蕾;杨萍;冷桂珍;吴建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52岁,于1987-2005年在煤矿从事主掘进作业,接触矽尘,因咳嗽、咯血痰1周,于2005年2月10日就诊于县医院,自述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痰中带血,但无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既往史:否认有关节炎病史,未进行过职业健康检查,查体:T 36.4℃,P 88次/min,R 24次/min,BP 128/75mmHg,皮肤无潮红,无外周表浅淋巴结肿大,心肺听诊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检查可见双肺野布满小结节状病灶,直径为3mm,CT值500HU,境界尚清,双肺门及纵隔门及纵隔未见明显异常,CT诊断考虑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门诊以该病收入院.入院后体温一直正常,痰查结核菌6次均为阴性,血结核抗体(-),经INA、RFP、PZA、MAK联用抗结核试治2个月,经复查X线胸片无改变而转入我院,经拍高千伏X线胸片可见密集度为2级的q影,分布范围达到5个肺区,出院诊断为二期矽肺.该患者于2006年1月15日自觉胸闷、气短再次来我院复查高千伏X线胸片,与前几次X线胸片改变完全类同,确诊为二期矽肺.
作者:唐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58岁,2005年12月17日因胃癌入院,拟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入室后检测,ECG无异常,HR 76次/min,BP 126/76mmHg.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麻醉诱导依次静注丙泊酚20mg/kg,咪唑安定0.2mg/kg,阿曲库铵0.5mg/kg,芬太尼5μg/kg,进行快速诱导用8#导管行气管内插管.
作者:初学亮;高淑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手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在劳动和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手部软组织缺损为手部常见损伤,且常并发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的外露或损伤,治疗方法多样,较为棘手.2004年2月-2005年8月,本科应用10种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48例,取得理想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国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近年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1],而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极高,颈动脉亦属其好发部位[2]].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研究高血压病及并发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以评价二者与非高血压病患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刘雅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 212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狭窄(CHD+)组(151例)和冠状动脉正常(CHD-)组(61例),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CHD+组分为单支病变组(34例),双支病变组(46例),三支病变组(71例).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PON-1活性;分析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t=17.25,P<0.0001);血清PON-1活性单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双支、三支病变组(F=9.536,P<0.05);而双支和三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P0N-1活性水平明显降低,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血清PON-1活性水平降低.
作者:杨玉恒;夏岳;原淑鸿;耿玉兰;戚国庆;刘刚;刘坤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经右胸外侧小切口心内手术的经验.方法 对比分析2002年5月-2006年3月经右胸外侧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45例(右胸外侧小切口组)与同期常规正中切口78例(胸正中切口组)病历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 二组患者手术顺利,无重大并发症及手术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呼吸时间等与同期正中切口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胸腔引流量(230.0±58.3)ml vs(310.0±110.0)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4±0.62)d vs(9.3±0.91)d,右胸外侧小切口组均显著低于胸正中切口组(P<0.05).结论 右胸外侧小切口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此手术切口符合微创手术的要求,隐蔽、出血少、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精神及骨性创伤.
作者:赵长全;吴永伟;肖建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利用人工合成材料进行无张力疝修补弥补了传统手术方法的诸多不足,已成为疝修补术的主流术式.我院2001年1月-2005年2月对53例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尹晖明;韩洁;张钦增;郭万霞;田冬梅;周明芹;施青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膝内翻在膝骨性关节炎病例中相当常见,用关节镜检查、清理配合胫骨近端截骨不但能全面了解关节腔内关节软骨面、半月板、滑膜病变状况,对预后提出评估,而且能同时清理关节腔,提高疗效.本组2000年2月-2004年10月对3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进行了关节镜下清理、胫骨近端截骨治疗,经随访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王明辉;石运潮;吴瑞峰;丁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病死率不同,目前认为女性AMI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1].其中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如重度心衰、心源性休克出现的机会明显升高,这些因素是促进女性患者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女性AMI患者尽管介入治疗能开通冠脉,改善预后,但女性患者的病死率仍高于男性[2].本研究目的在于对比分析我院2004年11月-2005年9月不同性别AMI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建勇;苏伟民;陶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早在1888年法国内科医生Etienne Fallot首先完整描述了法洛四联症(TOF).其病理解剖的畸形包括:①肺动脉瓣狭窄(包括右室流出道狭窄、肺动脉瓣环狭窄、肺动脉主干狭窄及左右肺动脉狭窄或梗阻);②心室间交通即室间隔缺损,其大小接近主动脉瓣口的大小;③主动脉畸跨;④右心室肥大.194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Alfred Blalock医生完成了第一例成功的法洛四联症的手术,这是第一例TOF的减状手术,然而,正是这例手术引领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个纪元.1954年,明尼苏达大学的Lillehei和Varco成功完成了在交叉循环下的第一例心内修补手术.1955年,Mayo医院的Kirklin医生则在泵氧合器下完成第一例心内修补手术.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外科手术操作技术的进步、心肌保护以及心外科手术材料的改善,使得TOF根治率在逐渐的增加,减容手术则越来越少.在我国TOF是一种较复杂而又常见的病种,随着我国心脏外科水平的提高,TOF根治术的成功率有明显的提高,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手术仍有一定的风险,其影响因素包括术前对TOF病情的认识.为提高TOF手术成功率,本文就TOF根治术的术前评估作一综述.
作者:崔振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报告1例罕见的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通过组织学方法,对1例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组织学形态进行观察,并进行了特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的研究.结果 患者左房内房间隔上可见一占位病变.体积10cm×3cm×9cm.显微镜下见肿瘤组织由梭形、卵圆形及多核细胞组成,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特殊染色:PAS(+)、AB(+).免疫组化:CD68(+)、α-AT(±)、CEA(-)、KER(-).电镜结果:瘤组织由多种细胞成分组成,以纤维母细胞为主.支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结论 原发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心脏原发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刘巧玲;张晓晖;晏培松;张传山;李青;马福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婴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对比3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寻找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总结2001年1月-2005年8月婴儿ITP 43例的临床特点,其中重度以上31例分别应用丙种球蛋白(丙球组11例)、丙种球蛋白+激素(丙球+激素组10例)、激素(激素组10例)治疗,比较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 婴儿ITP以重度、极重度多见,出血部位单纯,以皮肤出血点、淤点、淤斑为主;丙球组,丙球+激素组治疗后血小板变化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激素组治疗后血小板数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婴儿期ITP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自然病程短,对严重病例特别并发内脏感染者可首选丙球治疗.
作者:何丽红;陈爱贞;吴丽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对于右侧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的病例,一期行根治性切除吻合术已得到公认,实践证明该术式安全可靠.而对于左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者却仍有争论.本文就我院2000年6月-2005年9月42例左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手术治疗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合理的治疗方式.
作者:莫吉宾;马小平;滕学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经皮椎体成形术(precutanl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我院2004年1月-2005年4月应用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16例,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徐可江;程仁发;吴江水;李晓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