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群英
随着<献血法>的颁布实施及无偿献血的深入开展,在校大学生已成为无偿献血的主力军.为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了解其输血传播疾病的各项血清学指标很有意义.2003年1月-2005年8月我们对济南市在校大学生无偿献血者18 421名进行了ALT、HBsAg、抗-HCV、梅毒、抗-HIV检测,以杜绝输血传染病的发生,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桂芝;王峰;王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患者,47岁,孕3产2,主因下腹坠胀不适1年,加重伴尿频、尿急1周,于2004年1月29日入院.既往月经周期规律,末次月经始于2004年1月24日.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型,阴道畅,宫颈轻度糜烂,无举痛,子宫正常大小,质中,活动可.其右前方可触及一13cm×12cm×10cm之囊性肿物,无触痛,与子宫关系较紧密.B超提示:子宫大小5.0cm×2.8cm×3.7cm,右附件区见13.8cm×7.9cm混合性光团,壁厚2.1cm,其内可见分隔光带及一11.6cm×6.3cm无回声区.考虑右卵巢囊腺瘤.入院诊断为盆腔包块、右卵巢囊肿,于2月2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患者子宫囊性增大如孕3个月余,表面光滑,宫底部浆膜下有一10cm×10cm×8cm囊肿,双附件无明显异常.先行囊肿穿刺减压术,吸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约300ml,继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解剖离体子宫,肌壁间可见直径0.7~5.0cm大小不等多房性囊腔,边界不清,内容物为清亮液体,内壁光滑.病理报告(病理号2004-0319):子宫壁输卵管内膜异位伴囊肿形成.术后7d痊愈出院.
作者:姚利萍;刘利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 212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狭窄(CHD+)组(151例)和冠状动脉正常(CHD-)组(61例),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CHD+组分为单支病变组(34例),双支病变组(46例),三支病变组(71例).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PON-1活性;分析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t=17.25,P<0.0001);血清PON-1活性单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双支、三支病变组(F=9.536,P<0.05);而双支和三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P0N-1活性水平明显降低,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血清PON-1活性水平降低.
作者:杨玉恒;夏岳;原淑鸿;耿玉兰;戚国庆;刘刚;刘坤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手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在劳动和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手部软组织缺损为手部常见损伤,且常并发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的外露或损伤,治疗方法多样,较为棘手.2004年2月-2005年8月,本科应用10种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48例,取得理想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国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与糖尿病(DM)均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二者并存并非少见,糖尿病与甲亢可以相互影响,症状叠加,对于甲亢并发糖尿病患者更应两病兼治,抗甲亢的同时,也应保护胰腺β细胞功能或延缓胰腺β细胞功能的下降.近年来研究显示[1]:部分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在经过短时间的严格饮食控制或胰岛素治疗以后,胰腺β细胞功能可以有部分恢复,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二组患者胰腺β细胞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吴卫平;房辉;裴玉梅;田金莉;张雅中;张禾伟;许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由于外伤性脑梗死病死率极高,已越来越受到神经外科界的高度重视[1].我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脑梗死24例,现结合文献,就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赵占升;许小兵;张景龙;侯前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神经内科收治病种以老年、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为特点,病情变化快、易发生意外,任何细微的疏忽可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医院带来损失.现将神经内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总结如下.
作者:李金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有学者认为2型糖尿病(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激活、凝血及纤溶异常有关.冠心病是DM的慢性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因子促凝活性(Ⅶ:C)、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代表血小板活性及凝血状态,测定2001年5月-2003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82例DM并发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及凝血状态,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林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近年来医院感染中真菌感染病例报告逐渐增加,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1].我们现总结分析20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以期对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赵风云;牛瑞云;丁喜莲;陶玲;张利艳;彭跃华;朱兴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29岁.因失恋后短时间内(24h)大量(60~70支)吸烟,出现气促、刺激性干咳、胸闷、胸前区压榨样疼痛5h,于2005年11月15日10:00被家人送入急诊.平素体健,无任何疾病史,吸烟史8年.查体:体温36.3℃,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0mmHg,神志清,呻吟,大汗淋漓,口唇发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未见异常搏动,心浊音界正常,心率90次/min,律整,第一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四肢正常.心电图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V1~V3导联ST段水平下移≥0.1mV,Ⅰ、aVL、V1~V4导联T波倒置,倒置的T波2导联对称,且以V2~V3导联为显著,深达1.3mV.心肌酶谱:CK 242U/L,CK-MB28ng/ml.心肌肌钙蛋白T阳性.立即镇静止痛,硝酸甘油静滴,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酶谱有系列改变,心电图有动态演变,胸部X线片、腹部B超、UCG、同位素核素检查均无异常.3周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系统内膜完整、通畅,未见异常分支及阻塞现象,左室造影未见明显异常.病情稳定出院.
作者:申红菊;康希玲;解静;刘丽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肝包虫囊肿是细粒棘球绦虫蚴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寄生虫病,以内蒙、新疆等农牧区常见.犬为终宿主,人为中间宿主,成虫在犬的小肠内产卵,随粪排出.人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虫卵在人的小肠内孵化成蚴,随静脉入肝,多数在肝内生长成包虫囊肿.如未能在肝脏中定植,蚴随血入肺形成肺包虫病,但较少见.我院1987-2005年收治83例肝包虫囊肿患者,现对其诊断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如下.
作者:李学勇;郑庆斌;张国栋;李桐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52岁,于1987-2005年在煤矿从事主掘进作业,接触矽尘,因咳嗽、咯血痰1周,于2005年2月10日就诊于县医院,自述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痰中带血,但无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既往史:否认有关节炎病史,未进行过职业健康检查,查体:T 36.4℃,P 88次/min,R 24次/min,BP 128/75mmHg,皮肤无潮红,无外周表浅淋巴结肿大,心肺听诊正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检查可见双肺野布满小结节状病灶,直径为3mm,CT值500HU,境界尚清,双肺门及纵隔门及纵隔未见明显异常,CT诊断考虑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门诊以该病收入院.入院后体温一直正常,痰查结核菌6次均为阴性,血结核抗体(-),经INA、RFP、PZA、MAK联用抗结核试治2个月,经复查X线胸片无改变而转入我院,经拍高千伏X线胸片可见密集度为2级的q影,分布范围达到5个肺区,出院诊断为二期矽肺.该患者于2006年1月15日自觉胸闷、气短再次来我院复查高千伏X线胸片,与前几次X线胸片改变完全类同,确诊为二期矽肺.
作者:唐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胃上皮内瘤是胃癌的前期病变,从胃粘膜慢性炎症发展到胃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相关基因结构和表达水平的改变.现已证明肿瘤发生突出的特症是细胞异常增殖,细胞增殖调控异常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1].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p53、CyclinD1在胃上皮内瘤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对胃上皮内瘤和胃癌的中诊断价值.
作者:袁文棋;张小楠;王磊;孟连普;冯庆庚;薛丽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约50%的人患龋齿,90%的成年人存在牙周健康问题,几乎人人都需要改善口腔卫生状况.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而口腔卫生又依赖于良好的口腔行为习惯.儿童少年是口腔疾病的高发人群,本研究旨在评价淮北矿区中小学口腔健康知识水平及龋患情况,为今后全面开展中小学生口腔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刘新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报告1例罕见的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通过组织学方法,对1例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组织学形态进行观察,并进行了特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的研究.结果 患者左房内房间隔上可见一占位病变.体积10cm×3cm×9cm.显微镜下见肿瘤组织由梭形、卵圆形及多核细胞组成,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特殊染色:PAS(+)、AB(+).免疫组化:CD68(+)、α-AT(±)、CEA(-)、KER(-).电镜结果:瘤组织由多种细胞成分组成,以纤维母细胞为主.支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结论 原发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心脏原发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刘巧玲;张晓晖;晏培松;张传山;李青;马福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功能的早期未分化细胞,它能在人体内分化成任何细胞类型.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已成为组织工程中首选的种子细胞[1].早在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通过实验推测骨髓内存在有非造血功能的干细胞,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有了直接的证据.Friedenstein等[2]将整个骨髓标本放于塑料培养瓶上,4h后倒掉非贴壁细胞,剩下少量贴壁的细胞外观多呈纺锤形,且形成2~4个细胞聚集的细胞灶,在2~4d内这些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随后便迅速增殖,几次传代后仍保持纺锤形,这些细胞突出的特征就是能够分化成类似骨和软骨聚集物样的集落,Friedenstein将这些细胞称作骨髓多能基质干细胞,又称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
作者:宋敬锋;张翼;白俊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病死率不同,目前认为女性AMI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1].其中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如重度心衰、心源性休克出现的机会明显升高,这些因素是促进女性患者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女性AMI患者尽管介入治疗能开通冠脉,改善预后,但女性患者的病死率仍高于男性[2].本研究目的在于对比分析我院2004年11月-2005年9月不同性别AMI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建勇;苏伟民;陶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近年来我院对术后患者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收到较满意效果,然而PCEA是否影响胃肠功能恢复尚存在分歧.为此,我们对2005年1-6月入院的60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胃肠功能恢复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津;刘宗民;李文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骨性Ⅱ类错(牙合)是口腔正畸临床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5%~20%.而Forsus矫治器是近几年出现的由Herbst矫治器衍生出的一种更为简单、舒适、方便、安全的新式固定功能矫治器.它在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的矫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4].对于戴用Forsus矫治器前后的髁突运动轨迹变化,目前仍不太明了.髁突运动轨迹轴图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将经典的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与计算机相结合,采用双髁突电子指针真实记录髁突在矢状面、水平面的运动轨迹,还可以通过分析软件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本研究选用经Forsus矫治器治疗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CADIAX对其治疗前后下颌侧方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进行记录分析,以了解Forsus矫治器对颞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作者:张化宇;白玉兴;张学军;张若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主要是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性病变.药物治疗以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为主.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可增加食管下部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雷贝拉唑是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二药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德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