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星;朱峰;钟文
1 病历报告患者,女,33岁,半年来时感胸憋、心悸、纳差、乏力伴低热,T 37℃,偶尔不能平卧.心前区闻及舒张期杂音,诊为风心病,经治疗疗效不佳,遂转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BP 115.0/80.4mmHg,口唇稍发绀.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胸骨旁左室长轴、心尖四腔心及大动脉短轴等切面均可见左房内6.02cm×5.0cm较致密的云团状中等强回声,内见斑点分布,边缘清晰,较规则,蒂长约0.8cm,附着于近卵圆孔附近的房间隔上.团块随心动周期,血流及瓣膜,规律摆动,舒张期移到二尖瓣口,大部进入左室,收缩期被关闭的二尖瓣叶顶回左房并占据左房大部分空间.二尖瓣M型活动曲线示EF段平直,呈城垛样改变,但前后叶无粘连,仍开放异向,多普勒血流检测:舒张期经二尖瓣口,左室充盈血流速度加快,峰值流速达2.8m/s.同期CDFI显示:左房血液从瘤体与瓣叶之间流入左室,血流信号呈五彩相间状.收缩期于左房内可探及源于二尖瓣口的兰彩反流信号及频谱.超声诊断:左房粘液瘤,左房增大,二尖瓣轻度反流.经阜外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粘液瘤重125g.术后1年,患者再来我院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左房团块影消失,左房内径由术前的50mm缩小为37mm,二尖瓣口舒张期正向血流速度正常,峰值流速为0.72m/s,收缩期左房内未探及反流信号及频谱.患者症状也明显好转.体重由术前的45kg增加到65kg.
作者:张红;肖燕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1997-2000年采用本院研制的复方烧创软膏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参考文献[1] 汪良能,高尚书,主编.整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74-275[2] 陈伯华.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的自由基测定.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5,11(3):87-88
作者:孙玉忠;姜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年来局部止血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为外科手术止血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特别是在深而不易暴露的创面和实质脏器出血创面,应用局部止血材料可以起到更有效的效果[1].我院1998年9月-1999年9月应用明胶纤维网对实验动物肝切除创面进行止血效果的实验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牛金亮;牛金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3例患者均为男性.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2h30min~3h30min,其中1例手术中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被迫行移植肾切除术,另2例均术后1个月肾功完全恢复正常,治愈出院.
作者:魏碧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们采用弗雷尿管作为新型灌肠管,克服了传统橡胶管粗糙、创伤大、一次插管成功率低等缺点.1 操作方法将同期外科住院的168例需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置管组(改良组,98例)和传统置管组(对照组,70例).改良组均采用弗雷尿管(双腔标准型,18~24pr),以液体石蜡外涂后即可使用.两组均按传统的灌汤方法操作.
作者:谷星;朱峰;钟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报告4例淋巴瘤误诊为结核病,以吸取教训.1 病例报告例1,女,51岁,因午后低热、盗汗5d就诊.诊为颈淋巴结结核,三联抗结核2个月无效,取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样淋巴瘤,弥漫型、低度恶性、Ⅱb期.
作者:罗自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Lewis X(LeX),唾液酸化Lewis X(sialyl-LeX),Lewis A(LeA)和唾液酸化Lewis A(sialyl-Le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与肿瘤发生、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微波-LSAB法检测90例大肠癌、51例转移淋巴结和30例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LeX,sialyl-LeX,LeA和sialyl-LeA的表达状况,并对其中53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LeX,sialyl-LeX,LeA和sialyl-LeA阳性物质在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27/30),16.7%(5/30),86.7%(26/30)和80.0%(24/30),而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83.3%(75/90),92.2%(83/90),77.8%(70/90)和77.8%(70/90),转移淋巴结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66.7%(34/51),94.1%(48/51),62.7%(32/51)和64.7%(33/51).结论癌细胞膜Lewis糖抗原的唾液酸化及异常糖基的形成,可能与肿瘤转移行为有关.Sialyl-LeX可以作为预测大肠癌侵袭、转移的肿瘤相关抗原,对评估患者预后较LeX,LeA和sialyl-LeA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尚培中;谷化平;孙印臣;王佩玲;卢育奇;刘景章;李世存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低氧条件下血小板衍生性生长因子(PDGF)对于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氚-亮氨酸(3H-Leu)掺入实验评价蛋白质合成,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水平.结果低氧可显著减少S期及G2/M期细胞数,使停留于G0/G1期HUVEC细胞数增加,降低HUVEC3H-Leu的掺入量及PCHA水平.低浓度的PDGF(5ng/ml)对低氧条件培养的HUVEC细胞周期时相分布、3H-Leu的掺入量及PCNA水平影响不明显;高浓度PDGF(10ng、20ng)加速HUVEC由G1期S期的转换,显著增加低氧培养HUVEC3H-Leu掺入量,PCNA水平,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PDGF能够拮抗低氧所致的培养HUVEC增生能力的下降,但低浓度PDGF(5ng/ml)作用不显著,剂量越大,拮抗作用愈显著.
作者:夏豪;李建军;李庚山;尹丽娅;王晶;李晓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普罗帕酮为IC类抗心律失常药,能有效终止心房、房室结和心室的各种心律失常,也能终止异常房室径路.可作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临床[1].我院1997年1月-2000年3月应用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66例,报告如下.
作者:罗赤峰;周双陆;颜昌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疼痛门诊常见病,1998年5月-2001年3月,我院选用自配药液行骶管注射配合牵引治疗4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厚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1990年以来收治小儿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洋;王晓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与工伤、职业病并列的三大职业性损害之一.其发生发展与职业因素有关,但并无直接的因果联系.工作有关疾病具有潜在发病及症状出现缓慢、发病人数多等特点,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50岁以上的老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长,职业因素作用明显,往往发生与本工种有关的职业性多发病.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报道并不多见.我们通过分析泰安市部分老年教师的查体结果,旨在了解其职业性多发病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保健对策.
作者:许琨;李栋;刘瑛;吴晓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的类型之一.1998-2000年2月我科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救治ARDS患者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肖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于1999年2月收治1例从高处跌落致会阴三度裂伤患儿,并成功地进行了修补术,现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患儿,女,6岁,于1998年11月25日因擦黑板时不慎从藤椅上摔倒,被折断的藤椅扶手刺伤会阴部,在当地医院经清创、缝合及抗感染治疗,仍有大便从阴道流出,伤后1周来院就诊.查体:会阴体消失,阴道与直肠相通,指肛检查时肛门无收缩现象,局部红肿,触痛明显,予1∶2 000新洁尔灭液冲洗阴道,磺胺噻肟钠(ST)鱼肝油阴道上药,感染控制后出院,每天用1∶5 000的高锰酸钾液坐浴,形成陈旧性伤口,于1999年2月21日再次入院,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于3月5日施行会阴修补术,手术成功,创口甲级愈合,于3月13日出院.
作者:何娟;王琼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是终止妊娠的一种安全易行的方法,目前应用广泛.由于受术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以及术中疼痛的刺激,使人工流产综合征(PAAS)的发生率增高.为了降低PAAS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我们在术前应用双异丙酚联合安定静脉麻醉,进行无痛人工流产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肖兴;李桂新;苏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使大面积烧伤患者尽早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克服静脉穿刺后不易固定的缺点,我们对该类患者采用SD-Ag-Zn膏(磺胺嘧啶、银、锌)纱布固定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赵清玲;杨惠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女性冠心病患者体内雌激素和血脂变化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院1990-2000年对51例女性心肌梗死存活者(MIS)与51例健康女性体检者进行对比分析,观察血清雌二醇(E2),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po A Ⅰ和Apo B)8项指标,以探讨女性心肌梗死存活者的雌激素和血脂变化特点.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戴午阳;王永东;李小东;戴天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ABO新生儿溶血病(ABOHDN)是由红细胞的A或B抗原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母亲血型多为O型,婴儿多为A或B型[1].其诊断除临床表现外,实验室血清学检测也很重要.我院1999年2月-2001年3月对27例ABOHDN患儿作了血型血清学检查,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林甲进;张瑛;朱碎永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21岁,学生.上腹部绞痛、呕吐、胸闷、胸痛1d入院.查血:WBC 9.1×109/L,N 0.89,L 0.09,单核0.02.血清CK 276mmol/L,EKG:HR 50/min,P-R间期0.15s,Q-T间期0.46s.肝功、电解质、胸腹X线片、腹部B超均正常.于1997年5月17日入院查体:HR 50/min,口唇皲裂,上腹轻压痛,双下肢触摸时疼痛,其他无阳性体征.第2d,出现口腔溃疡、脱发、下腹部、头皮麻木、头痛.考虑铊中毒.将血、尿、发、指甲、粪便送某市职防所,结果各样本铊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0.125mg,2/d肌注,普鲁士蓝5.0g加20%甘露醇60ml,1/6h口服,吗丁啉10mg,3/d口服.并给予大量利尿、静脉高营养,反复血液透析及对症处理,症状好转出院.
作者:唐国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故需积极治疗.本文总结我院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UAP患者,旨在观察溶栓抗凝治疗对UAP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常文华;孙玉红;张润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