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结核病的特点及临床防治体会

赵桂芝;王岫昆;董兴艳

关键词:结核病, 临床, 支气管, 中毒症状, 原发型肺结核, 原发感染, 压迫症状, 血行播散, 声音嘶哑, 结核杆菌, 发病率, 婴幼儿, 线检查, 年长儿, 淋巴结, 肺气肿, 肺不张, 并发症, 窒息, 双音
摘要:目前,小儿结核病的发病率仍较高.了解小儿结核病的特点,是防治小儿结核病的重要一环.小儿结核病多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在调查中发现,以儿童原发型肺结核为常见,婴幼儿多表现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2~3周后降为持续低热,若支气管淋巴结高度肿大可出现压迫症状,表现为双音性咳嗽,声音嘶哑,喘憋、窒息等,甚至引起肺不张,肺气肿,支气管或血行播散等并发症.年长儿可不出现任何症状,仅于X线检查时被发现,较重者以结核中毒症状为主.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74例甲状腺腺瘤病理诊断回顾性分析

    根据新甲状腺腺瘤诊断标准,对74例甲状腺腺瘤切片重新病理诊断,发现过去对甲状腺腺瘤诊断标准放松,而腺瘤诊断标准过严,存在有漏诊和误诊现象,经复诊部分为结节性甲状腺肿(以下简称为结甲).其诊断体会如下.

    作者:王红霞;张福;郭跃东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黑热病并发败血症1例报告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通过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性传染病[1].临床特点为不规则长程发热,肝功能受损,脾脏进行性肿大,脾功能亢进,全血细胞减少,血浆球蛋白增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本文报告黑热病并发败血症1例,值得引起同道注意.

    作者:税国顺;毛翠;何代莉;谢顺蓉;杨春霞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扩张型心肌病并发马海姆预激综合征1例

    1病历报告患者,男,56岁,因阵发性胸闷、胸痛半年,发作时大汗淋漓.查体:心界向左扩大,听诊二尖瓣区、主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ECG示:各导联PR间期延长o.14~0.16s,QRS起始部出现预激波,GRS宽大畸形,时间为0.16~0.18s,右室导联主波向上,左室导联主波向下.诊断:马海姆预激综合征.心向量图示:横面QRS环预激向量指向右前,QRS环初段运行缓慢,光点密集,大向量基本与预激向量一致,指向前方.

    作者:杜蕊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髋臼上缘衰竭骨折的X线诊断

    骨质弹性降低后就不能承受正常生活中的慢性重复性压力.衰竭骨折常发生于那些脆弱的骨骼.引起骨质抵抗力减低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有: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类固醇治疗后及长期应用化疗等.衰竭骨折多发生于骨盆和下肢如耻骨、髂骨、骶骨等,而髋臼上的衰竭骨折较少见,因此不被临床重视.本文对8例髋臼上缘衰竭骨折的X线表现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姜玉清;李建海;杨爱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原发性腹膜后巨大神经纤维瘤1例报告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1].我院于2000年3月23日收治原发性腹膜后巨大神经纤维瘤1例,报告如下.

    作者:牛学恒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125l例儿童烧伤流行病学分析

    儿童烧伤在临床上较常见.我科1982年12月-1999年6月共收治儿童烧伤1251例,占我科同期烧伤总数的38.26%.本文对1251例儿童烧伤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儿童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预防措施.

    作者:吴英钦;郑幼金;吴伯瑜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尼莫地平加肝素合剂治疗先兆子痫12例

    1998年8月-1999年8月,我们用尼莫地平加肝素合剂治疗因使用硫酸镁效果不佳的血液浓缩型先兆子痫患者1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樊爱法;李淑静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普鲁卡因复合安氟醚或异氟醚麻醉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

    老年患者由于心血管储备功能明显降低,对麻醉药物的耐受能力较差,加之常并发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硬化等,往往单一的麻醉方法达到麻醉满意所需药量较大.容易使患者的循环功能严重抑制而发生意外,因此,常采用复合麻醉的方法,利用不同药物的相加作用来减少每种药物的用量,从而减少副作用.我们分别观察了普鲁卡因复合安氟醚和异氟醚两种方法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寻求一种适合老年患者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

    作者:周芳;李文硕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对策

    急性心肌梗死(AMl)后左室梗死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结构和形态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引起左室扩张伴心室构型变化,这一过程称为左室重构(leftventricularremodeling).AMI后左室重构不仅是一个相当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明显增加了AMI的并发症出现率和病死率,因此,限制或减少AMI后左室重构已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综述AMl后左室重构的对策方面近年的进展.

    作者:刘相东;齐华阁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胸腹水凝集物石蜡切片法在病理细胞学诊断中的价值(附35例分析)

    为了研究胸腹水凝集物在病理细胞学诊断中的意义,我们采用石蜡切片法,即抽取新鲜胸腹水加10%甲醛固定,每100ml胸腹水加30~50ml.待标本出现凝集物后,取凝集物纱布包好,常规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制片(连续切片效果更佳)、HE染色、光镜观察.

    作者:袁文棋;冯庆庚;孟连普;李付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阑尾粘液性囊腺癌自发破裂1例

    1病历报告患者,男性,67岁.因突发右下腹疼痛6h,腹穿抽得淡黄色液,血常规示WBC24×lO9/L,N0.98,以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入院.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回盲部一巨大肿块,多房性,约15cm×10cm×10cm大小,与周围粘连明显,向后与髂血管粘连,未见阑尾,腹腔内约100m1淡黄色粘稠液体,腹膜未见肿块,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阑尾粘液性囊腺癌.恢复好,痊愈出院.

    作者:朱建东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自1996年5月-1999年6月我院应用尼莫地平对神经外科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脑血管痉挛(CVS)防治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何欣;刘云洪;徐奇志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对细菌性败血症的临床意义

    本文就细菌性败血症血常规检查,即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中性杆状粒细胞比值比较,探讨ANC对诊断细菌性败血症的临床价值.研究对象为1998年6月1999年10月住院患者,分为三组.A组:细菌性败血症组87例,血培养阳性,其中G-b32株,G+55株.B组:非败血症细菌感染组96例,血培养阴性.

    作者:刘靳波;刘建;吴泽才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异丙酚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速效静脉麻醉药,其作用快、恢复迅速平稳、不良反应少,苏醒时无兴奋作用.为此,我们将该药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李家宽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降血压作用及降血压以外的作用

    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在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中起重要作用.近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已在临床成功应用.从第一个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问世至今15年来,被称为萨坦族的这类降压药家族成员不断增加,除氯萨坦外,已有坎地萨坦(CV11974)、伊贝萨坦、颉萨坦、Telmisartan、Tasosartan(enohasosartan)、Irbesartan、Vasartan等.本文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降压和降压以外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程友琴;崔吉君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三叉神经根减压术中出血的保守治疗

    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已为人们所公认,但由于三叉神经根位于后颅凹桥小脑角,该区狭小且有较多的颅神经和血管,减压术中出血为首发并发症,轻者致残,重者死亡.1988年8月-1999年10月,我科采用乙状窦后人路桥小脑角三叉神经根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32例,术中遇合5例出血,采取保守方法止血成功,术后疼痛消失且无严重后遗症,报告如下.

    作者:桂训海;宋美荣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胃肠道穿孔的CT表现

    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诊断,既往多依赖传统X线检查.随着CT应用的普及,使CT诊断胃肠道穿孔的机会逐渐增多.现将我院经CT检查确诊,并由手术证实的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胃肠道穿孔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作者:张涛;汪瑞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60例疗效观察

    我院自1996年4月-1998年11月用中药清营汤加减辅助治疗流行性出血热(HFRS)发热期的患者60例,并与常规药物治疗的35例患者作对比,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褚衍忠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痤疮病因的研究进展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疾病,中医学将痤疮谓之痤.早在<内经>就已有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渣,郁乃痤的记载.<外科启玄>则有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之说.现代医学认为内分泌异常、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内微生物及炎症反应、遗传因素、免疫、心理因素等均参与痤疮的发病过程.近10年来,随着中西医肘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病因学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今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继安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进行产前诊断的研究进展

    目前对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根据采样途径或诊断方法是否构成对胎儿的影响,可分为侵人性产前诊断和非侵人性产前诊断.前者包括羊膜腔穿刺术、绒毛细胞吸取术及胎儿脐血穿刺等.这些方法因可能伤及胎儿,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引起流产.只能在高危妊娠孕妇中实施;后者包括超声、MRI、母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及孕妇周围血中胎儿细胞的检测,但超声的敏感性太低,而且血清的生化指标检测只能作为一种初筛手段,限制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因而利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细胞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即成为具潜力的非侵人性产前诊断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亦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剑丈;邹丽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