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虹;林琳;范力文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17岁。因腹痛3d,伴下腹部包块2d入院。3d前,无诱因左上腹持续性胀痛,部位固定,伴恶心、呕吐。无发热及腹泻史。在当地诊断为肠炎,对症治疗1d,症状无缓解。2d前,腹痛突然加剧,且发现脐下一包块,T 38℃。追问有性生活史,故疑诊宫外孕而转院妇产科诊治,排除宫外孕后即转回我院。病前无腹部外伤及手术史,既往体健,近二年来反复出现腹痛、恶心等症状,均给解痉止痛治疗后症状多能缓解。查体:BP 10/6kPa,急性痛苦病容,面色苍白,半卧位。四肢发冷,双肺(一)心率100/min,律齐,腹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紧张,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脐下至耻骨上可触及一6cm×5cm×4cm之包块,质中等硬度,边界清,活动度差,压痛明显,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弱,腹部超声提示脐周包块实质性低回声形似脾脏,但未显示脾门、脾动脉及脾静脉。诊断:游走脾并蒂扭转。处理:①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休克;②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取左下腹探查切口,见腹腔内有陈旧性不凝血约600ml,脾脏约14cm×9cm×4cm,呈深褐色,脾蒂水肿增粗,长14cm,顺时针扭转360°,脾静脉扩张,腔内可见血栓,膈面有一约5cm裂口,顺利切除脾脏。术后给予预防感染等治疗,7d拆线,痊愈出院。2 讨论 脾脏不在正常解剖位置而在腹腔其他部位,且不能复位称游走脾,多见于中年经产妇,约有20%并发蒂扭转,沿腹腔左侧向下移动而至盆腔,甚至到右下腹或进入腹外疝囊内。其形成原因多由于先天性脾蒂、韧带过长,或韧带缺如,也可因肿大脾脏的牵扯作用使韧带松弛、拉长,以及腹壁肌薄弱。本病较为罕见,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包块,有时由于脾脏牵拉或压迫临近脏器而出现某些伴随症状,如压迫牵扯胃,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及消化不良;压迫肠道,可引起腹胀及肠梗阻;压迫直肠、膀胱、子宫等可出现里急后重,排尿困难、便秘、月经不调等症状。主要体征可扪及肿块、形似脾脏,边界清,活动度大,甚至可复位到正常脾脏的位置。 急性脾扭转后脾脏淤血肿大、渗液、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可伴休克,容易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游走肾蒂扭转及急性绞窄性肠梗阻。 治疗一般应采取手术疗法。但扭转缺血后纤维化者可不用手术。脾固定术只适用于扭转在180°以内或某种血液病不能切脾者。韧带过长、缺如,或扭转在360°以上应行脾切除术。脾因扭转缺血发生坏死而无法切除时,可行单纯引流术。
作者:李小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Framingham研究的资料表明[1]AF的现患率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人群中总发病率为0.4%,随年龄增长高可达10%左右。其严重并发症栓塞性卒中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严重影响AF患者的预后,半数以上患者致死或严重残疾[2]。降低AF者卒中危险性的二个基本措施为复律和抗血栓形成,复律可以缓解症状,减少栓塞,资料表明大约1%~4%AF者复律前无血栓,复律后出现血栓[3],故心房纤颤的抗凝治疗将有助于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AF者预后。1 房颤时心房内血栓形成 AF时心房内血液淤滞容易形成血栓,以往认为血栓多在房颤出现后2~3d形成,其机制十分复杂,随着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诸多研究证实,AF时左心耳扩大,收缩功能下降,血流相对静止,红细胞聚集,纤维蛋白原增加,促使血栓形成[4];凝血状态的研究亦表明,AF者存在造血系统异常,致血栓形成5。Manning等[6]发现临床AF转复后的左房机械功能出现“顿抑”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复律后栓塞事件的发生,基于对栓塞机制的深入了解,已有国外学者完成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获得明确结果,即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为改善AF者预后,减少栓塞发生率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作者:周琪;郭乐凌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68岁,因反复头晕10余年,夜尿增多1年,恶心、呕吐、面黄半年于1999年8月6日入我院。体检:T 36.5 C,P 85/min,R 20/min,BP 21/12kPa,神清,慢性病容,重度贫血貌,双肺未见异常,HR 85/min,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Ⅱ/ⅥSM,腹软,肝脾不大,双肾区叩痛(一),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50g/L,WBC7.3×109/L,N 0.66。尿常规:n(+),RBC(一),肾功能:血BUN 47mmol/L,SCr 1 173μmol/L,尿酸:481.3μmol/L,EKG:I度A-VB,X线胸片:未见异常,UCG:室间隔增厚。B超:右肾75mm×51mm×45mm,左肾88mm×56mm×41mm,双肾髓质回声界线不清,皮质回声增强。诊断:高血压病Ⅲ期,高血压性肾病,慢性肾衰,尿毒症期。拟予血液透析替代治疗,因外周血管硬化严重,造瘘困难,血管通路难以建立,故选用埋藏式深静脉置管(经颈内静脉插入法)行血透治疗。具体方法为:选用瑞典产GPDK1219带涤纶环双腔留置导管,该导管与普通双腔导管不同,在距导管皮肤出口30mm处有一绦纶环,扩张导管外有一软套管。常规将导丝留置予右颈内静脉,后根据导管在体表投影确定皮下遂道位置,用遂道针将导管引入穿刺部位,将套管顺导丝插入颈内静脉内,顺套管将导管放入颈内静脉内,除去套管,试抽血流良好,术后即血透,血流量佳,可达250ml/mir,透析后用纯肝素封管,现导管使用4个月余,无感染、栓塞等不良并发症发生。2 讨论 终末期肾衰患者多采用血透替代治疗。建立有效血管通路,保证足够血流量是行血透治疗的必要条件。多数老年患者由于全身血管硬化致使造瘘困难或失败。下肢深静脉置管虽简便易行,但置管后患者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且易并发感染、栓塞,不宜长期保留。而颈内静脉置管则避免了上述缺点,但通常所用普通双腔导管也易并发感染。本文介绍的经颈内静脉插入埋藏式双腔留置导管具有宜长期保留血流量大、不增加心脏额外负担、内置绦纶套,能固定导管且能有效防止感染发生等优点。有推广价值,颈内静脉插入法技术较易掌握,适宜于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蔡青;袁争百;刘殿强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儿,男,1岁半,因发热、咳嗽、腹泻、双耳流脓、皮疹、面色苍白6个月,于1996年1~6月多次在我院治疗。患儿自1996年1月始,出现发热、流涕、咳嗽,诊断为上呼吸道炎,支气管肺炎,予青霉素、先锋霉素类、病毒唑等治疗,病情缓解,但反复发作,并且经常腹泻,每d 4~5次,为黄色稀便或水样便,无脓血,按肠炎给予强必林、小儿泻痢停、补液等治疗。4个月后,全身出现皮疹,以头额发际、胸背部为多,并见双耳流脓。上述症状经常反复发作,抗感染效果欠佳。5个月后,患儿日渐消瘦,面色苍白,出现贫血貌。体检:T 37.6C,P 120/ min,R 26/min,体重8kg妇。神志清,慢性病容,发育、营养差,贫血貌。五官端正,头颅大小正常,前囱已闭合,在头部发际、颈、躯干可见散在性皮疹,尤以胸背部为多,呈暗红色斑丘疹或皮脂溢出性皮疹,直径约2~3mm,部分有结痂,脱屑,双耳道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溢出。全身浅表淋巴结如黄豆或花生米大小,能活动,无粘连。颈软、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腹部增大,无腹水征,肝大肋下约4cm,剑突下5cm,质中等,脾肋下7cm,质中等。四肢脊柱无畸形,无病理性神经反射引出。血常规:Hb 4.5g/L,WBC 15.6×109/L,BPC 90×109/L,N 0.7,L0.26,M 0.03,E 0.01。患儿在我院多次治疗长达6个月,抗炎治疗效果欠佳,上述症状日渐加重,转外院住院治疗。胸部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粗,中等量散在性小点片状阴影。头颅正、侧位片:枕骨正中部可见一巨大骨质缺损区,大小约6.7cm×6.8cm,边界清,无硬化缘,周围软组织稍肿胀。皮疹刮除物涂片和淋巴结活检:有大量病理性网状内皮细胞。骨髓象检查见: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确诊为勒-雪病。给予VCP方案化疗5周,同时输新鲜血,胸腺因子D免疫治疗;头孢菌素类、环丙沙星等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正常,全身皮疹消退,肝脾明显缩小,肝肋下仅触及,脾肋下1cm,枕后骨缺损缩小,无明显贫血貌。转回我院继续治疗,改用VP方案,胸腺因子D,并定期到省医院检查,现患儿生长发育良好。2 讨论 勒-雪病是组织细胞增生症X(勒-雪病、韩-薛柯综合征,骨嗜酸性肉芽肿)3种病中的一种类型,X是原因未明之意,1985年经国际专题会议决定命名为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1],本病的病因有不同的理论,如代谢、遗传、过敏、感染等学说,但均不能证实[2:2286]。本病多发在1岁以内婴儿,2岁以后发病极少,男女之比为1.2:1[2:2287]。主要表现为:①发热;②皮疹,黄棕色或红色斑丘疹,皮脂溢出样疹;③肝脾淋巴结肿大;④中耳炎;⑤进行性贫血;⑥肺部浸润,可出现咳嗽、气促;⑦骨骼侵犯,可出现骨质缺损。上述特点,本例基本具备,是1例较典型的勒-雪病。 本例起初以发热、腹泻、咳嗽、皮疹、双耳流脓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我院按感染性疾病治疗,效果欠佳,直到出现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后转院才得以确诊治疗 8延误诊治6个月之久。通过本例提示我们,在临床上遇到长期发热而抗生素治疗不理想者,不仅要考虑常见病,而且要考虑少见疑难病。据文献报道,此病临床上有特征的症状是皮疹,为诊断中的重要线索和依据[3]。并且皮疹刮除物涂片检查简便易行,适于基层医院应用,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
作者:刘光润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3岁。因左眼被断裂的体温表扎伤6h入院。体检及术中所见:左眼角膜创口有虹膜嵌置,虹膜表面及眼内可见汞颗粒。左眼下睑皮肤面近外眦部探及垂直向下的外伤深约l.5cm,创口位于睑缘下5mm处,创口内取出汞颗粒。眼内及创口内均未发现玻璃异物。眼眶X线正位平片示:左侧眼眶外下方可见多个纵行排列的点状高密度影,每个直径约1~2mm。眼眶CT示:在多个层面上,眼球前部、眼球内侧、眼眶前外侧皮下可见多个圆形高密度影,直径约2~4mm,后者略大。其CT值在+332.1~+550.4Hu。2 讨论 汞又称水银,临床可见汞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而致病,作为异物伴随外伤进入体内罕见。汞系重金属,在X线和CT检查中均呈现高密度影。汞的表面张力较大,单个汞颗粒呈珠状。较大的汞颗粒可以分散成许多较小的颗粒,较小的汞颗粒又可互相融合为较大的颗粒。同时,汞为液态金属,具有流动性,可随所在腔隙的形态不同而表现不同,或在较大的腔隙内流动。汞的以上特性可使多次摄片时汞异物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对于临床考虑汞异物,需要与其他异物鉴别时,可行多体位摄片,且诊断时注意异物的形态,汞异物多为圆形。另外,本例X线平片不能显示CT扫描发现的眼球前部和内侧的细小汞颗粒,仅能显示眼眶前外侧皮下的较大汞颗粒。因此,汞异物患者应进行CT检查。
作者:王建民;孔祥端;黄灵欣;张毅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993年6月2000年3月,我院采用静滴丙种球蛋白并口服氨甲喋呤(MTX)治疗全身型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RA)6例,初步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5~13岁。病程均在1年以上,曾用糖皮质激素(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正规治疗后反复发作2次以上。全部病例符合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1]。6例均具有典型的弛张热,类风湿皮疹,多关节炎改变3例,并发心肌炎及心包炎1例,肝脏肿大2例,血沉40~60mm/h,类风湿因子均为阳性。1.2 治疗方法6例按常规给予小剂量泼尼松(1mg/kg)和萘普生治疗,同时使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静滴,隔d 1次,共用3次,以后1/d,疗程6个月。加服氨甲喋呤10mg/m2,每周1次。体温正常,全身症状和关节肿痛消失后泼尼松逐渐减量,6个月~1年内减完停药,同时停用萘普生,继续口服氨甲喋呤3~6个月。
作者:高大汉;李继红;吕德祥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儿,男,年龄3个月。发现脐部息肉样肿物2个月,近1个月来逐渐增大,于1996年1月25日来院门诊诊治。查体:发育良好,精神状态尚可,脐部可见0.3cm×0.4cm无痛性息肉状物,质地中等,灰白色,与周围组织界限清。 病理检查:送检组织为灰白色0.3cm×0.4cm×0.1cm肿物一个,切面灰白色,实性,质中等。镜检:肿物由腺体及间质构成,腺体大小不等,有背靠背现象,腺上皮增生复层,极向紊乱,核大小较一致,深染呈圆形或椭圆形,纤维性间质内有少量异型细胞。病理会诊诊断:卵黄管残余部所致脐部粘膜息肉恶变。2 讨论 卵黄管残余部所致脐部粘膜息肉很少见,恶变更属罕见。系先天发育所致。在胎儿发育的初数周内,原始卵黄囊分为两部,较大的一部分成为原肠,较小的一部分为卵黄囊与胎盘临近,这两部分借脐带内的一个管道彼此相连,此管称卵黄管。有学者认为,卵黄管是卵管与中肠相连的狭窄部,一般在胚胎第6周闭锁并逐渐消失。如卵黄管各部残留就可以形成各种畸形,当卵黄管近肠段封闭,近脐部仍畅通时,则生后切断脐带后,在脐部可见残留的肠粘膜增生呈息肉状,即脐部粘膜息肉。本病多见于新生儿,临床表现无特殊性,良性病理组织特点同正常结肠息肉。本病治疗可手术切除或电灼切除。
作者:陈静敏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为观察丘脑性失语的CT及临床特点,现将我院19981999年收治的脑血管病例中出现丘脑性失语的资料完整的8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83例中,男56例,女27例,平均年龄6l.2岁,丘脑出血38例(左25例,右13例),丘脑梗死45例(左22例,右23例);病灶位于左侧47例、右侧36例;右利手78例,左利手5例。2 方法 83例均于发病72h内行颅脑CT扫描1~2次,证实为丘脑出血或梗死;根据SKihqi Olsen评分法进行语言功能评定;采用多田公式计算病灶容积;常规治疗脑血管病及语言重复锻炼。3 结果 重度失语13例,中度失语18例,轻度失语52例;其中38例语言恢复正常,14例较入院时言语流畅;中、重度失语恢复至轻度15例,重度失语4例恢复至中度失语。病灶容积越小,失语程度越轻,恢复早且完全。4 讨论 丘脑性失语为皮层下失语,与皮层性失语不同,并无明显左右优势倾向,多为不完全性轻、中度失语,恢复较慢,但一般先于偏瘫的恢复;病灶越小,失语程度越轻,愈后越好;考虑与丘脑腹外侧核及腹前核受累有关。
作者:刘诗;谷菲;胡金花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甲胎蛋白(AFP)是对PHC诊断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但不是所有PHC均分泌AFP[1,2]。α-L-岩藻糖苷酶(AFU)是一种溶酶体水解酶,可能成为诊断PHC的一项指标[3]。本研究目的在于初步探讨血清AFU活性在PH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5年7月-1997年2月我院行血清AFU活性检测的住院患者318例,分为7组。①PHC 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3~76岁,平均50岁。无并发肝硬化16例,并发肝硬化27例。诊断符合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拟定标准[4];②转移性肝癌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42~83岁,平均59岁;③肝硬化45例,男39例,女6例,年龄35~77岁,平均56岁;④慢性肝炎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6~67岁,平均45岁;⑤肝良性占位病变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0~87岁,平均55岁;⑥其他消化系统肿瘤共27例,男20例,女7例,年龄42~76岁,平均62岁。以上各组诊断根据病理检查或临床表现、实验室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⑦对照组143例,男94例,女49例,年龄12~87岁,平均56岁。均无肝功能受损表现;无肝炎史,影像学检查无脂肪肝、肝硬化、肝占位;无肿瘤病史及表现。女性患者检测期间无妊娠。1.2 方法1.2.1 血清AFU活性检测分光比色法,试剂选用福建三强公司AFU测定试剂盒。1.2.2 血清AFP检测定量-放射免疫法。1.2.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百分比表示。两组样本计量资料用 t检验,多组样本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析因方差分析,比较前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两变量相关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
作者:洪华;陈为宪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为了了解公共场所空气卫生情况,分别在冬夏两季抽查检测商业、服务业(不含饮食业)、影视业等公共场所空气中的细菌总数。按国家《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要求规程,共检测315份,其中夏季检测165份,冬季检测标本150份。按照国家《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进行评价,样本合格率为42.8%,商业场所空气好于服务业及影视业(P<0.05),小型录像厅空气质量差。冬季空气质量略好于夏季(P<0.05)。总体看来公共场所中的细菌总数大部分超过国家标准,空气卫生质量不合格。
作者:宫运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肺鳞癌是我国男性肺癌的主要类型[1],有关肺鳞癌预后研究的文献较多,但多采用单因素分析,不能综合考虑各因素的作用。肺鳞癌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肺鳞癌预后的因素,以综合评价各因素对肺鳞癌预后的作用,为判断肺鳞癌预后,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唐山市四所医院1987-1993年诊断为原发性肺癌的住院病例共1 157例,采用信访和家访的方法,随访到1 091例。626例有病理分型的病例中,鳞癌230例,其中男182例,女48例,男女之比3.8:1;年龄小22岁,大78岁,中位年龄58.0岁;I、Ⅱ期94例,Ⅲ、Ⅳ期136例;周围型78例,中心型152例;手术127例,其中肺叶切除73例,一侧全肺切除41例,探查术13例。肺鳞癌COX模型分析的变量代号及赋值方法见表1。1.2 统计分析方法用STATA(3.0)软件,进行COX模型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并依据COX模型偏回归系数建立预后指数方程(Prognostic hdex,简称PI),用乘积限法计算不同PI下的生存率。生存时间为确诊时间至死亡时间或随访终止时间(1994年4月30日)。
作者:肖永红;阎子海;张文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肺癌并发气胸与单纯性气胸在临床症状上有相似之处,易造成误诊。我院1995-1999年收治肺癌并发气胸4例,初诊均为单纯性气胸。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44~72岁,平均60岁,病史短8h,长1个月,左侧气胸3例,右侧液气胸1例。1.2 临床表现均以胸闷、胸痛、气促、咳嗽等症状就诊,伴有气胸体征。其中2例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1例13年前有右侧肺大泡手术结扎史。X线胸片检查提示右侧气胸1例,肺压缩60%,伴胸腔内少许渗出,左侧气胸3例,肺压缩分别为95%、70%、50%。1.3 治疗经过 入院后3例行经左侧第2肋间锁骨中线胸腔闭式引流,1例行经右腋中线第5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肺压缩50%和60%的2周后肺复张,X线胸片复查示肺门阴影增宽,行CT检查示中央型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转移,痰检找见癌细胞。因患者一般情况差,行放疗及化疗。1例肺压缩95%2周后左上肺复张,左下胸腔仍有肺压缩约30%,改行左下胸腔闭式引流,两周后床边X线胸片示左肺完全复张,但胸腔引流管内每d约有100ml淡黄色液体引出,持续1周,CT检查示左下肺占位。手术探查左下肺表面肺大泡,肿瘤位于内基底段胸膜下直径约4cm,行左肺下叶切除,病理为未分化癌,术后继续化疗。1例肺压缩70%治疗2周后仍肺不张,开胸探查见左肺表面散在肺大泡,表面有脓苔及纤维膜形成,左上肺部分实变,行肺大泡结扎术,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4周后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行CT及MIR检查示左上肺周围型肺癌伴脊髓转移。
作者:王永宏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白血病患者的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紫癜或瘀斑,甚至颅内出血。表现为硬脊膜外血肿者十分罕见。1998年9月-1999年1月我们收治2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例1,男,15岁,因突发背部疼痛,随即出现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6h后入院。入院时查体:双下肢感觉障碍,双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增高。MRI示:T9~11硬脊膜外血肿。实验室检查:WBC 34×109/L,L 0.54,Hb 66g/L,RBC 3.9×1012/L,BPC 34×109/L,血小板明显减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液科会诊,骨髓穿刺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输注血小板后行椎板切除减压,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约10m1,术后转入血液科治疗,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 例2,男,9岁,因肩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4d入院。入院时查体: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MRI示:T8~10硬脊膜外血肿。入院后实验室检查:WBC 25×109/I,L 0.56,BPC 32×109/L,Hb 100g/L,RBC 3.69×1012/L,请血液科会诊,行骨髓穿刺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考虑患者病史4d,无进行性加重,MRI示出血量不大,转血液内科综合治疗,随诊4个月。肩背部疼痛缓解,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2 讨论 白血病多发于青少年,多以乏力、贫血、发热、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约有半数以上患者有出血倾向,出血量多少不一,且可表现为全身各部位。但表现为硬脊膜外血肿者较罕见。出血主要原因为血小板数量减少,质量异常,血管壁通透性改变,凝血机制异常。本组2例表现为硬脊膜外血肿,是否存在硬脊膜外隐匿性血管畸形,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波;张培英;荆明远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高的良性肿瘤,在35岁以上的妇女中发病率可达到20%,绝经后妇女发病率可增加到30%~50%[1],现将我院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子宫肌瘤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R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1995年3月-1999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7例。年龄34~62岁,平均46岁。以月经量增多,周期紊乱,腹痛,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其中月经量增多32例,腹痛27例,盆腔肿块25例,同时出现尿频、排尿困难等压迫症状18例,出现压迫输尿管导致肾孟积水5例,肌瘤压迫直肠导致便秘,里急后重4例。有3例因不孕进行卵巢检查而发现。1.2 MR扫描方法MR扫描采用Vectra0.5T超导磁共振成像,应用SE序列分别进行T1WI(TRTE分别为50、0.15ms)T2WI(TRTE分别为2 500~3 000ms/100ms)全部病例均进行平扫。
作者:马宜传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 运用电生理、类霍乱毒-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追踪的方法,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时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Wistar大白鼠20只,切断两侧位于股骨中段的坐骨神经,硅胶管桥接形成神经再生小室,断端相距6mm。右侧再生小室内注入NGF,左侧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笼饲养3个月。结果NGF侧电生理数值:LAT:(2.08±0.42)ms,CV:(35.9±8.67)m/s,AMP:(6.18±2.90)my±0.48)mv,各项指标两组数值标本均数的 t检验P<0.01。CB-HRP逆行追踪,被CB-HRP标记的运动细胞数NFG侧:(4.2±0.974),NS侧:(2.3±0.483),两组数值样本均数的 t检验P<0.0l。结论通过电生理及CB-HRP逆行追踪证实,NGF有促进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马金忠;罗永湘;吴小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原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1]临床上较为少见,1999年3月20日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 患者,男,10岁。因腹胀逐渐加重并发现脾大1年,外院诊为布加综合征于1999年3月20日转入我院。否认有肝炎病史及血吸虫疫区生活史,无呕血黑便史。查体:发育中等,营养欠佳,无肝掌及蜘蛛痣,胸腹壁有浅静脉轻度曲张,腹略胀,肝肋缘下3cm,剑突下5cm,脾肋缘下4cm,腹水征阳性,双下肢不肿。食管钡餐X线示:食管中下段管壁增厚,粘膜皱壁轻度不均匀增粗。下腔静脉造影示下腔静脉通畅,无狭窄及阻塞。肝穿刺肝静脉造影示肝静脉通畅。脾穿刺门静脉造影示脾门静脉主干通畅,肝内门静脉粗细不均,数量减少,末梢支消失,代之门静脉小支上有短毛刺状分支。诊断:原发性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术中腹腔有腹水1 000m1,肝脾增大,肝脏表面呈多发性滤泡状改变,水肿明显。测门静脉压力为3.92kPa,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侧侧分流术,很快肝脾缩小,张力降低,再测门静脉压力降为3.04kPa。住院23d痊愈出院,9个月后随访营养状况明显好转,肝脾趋于正常大小,无腹水。
作者:朱兆红;胡宗宇;陈学明;汪忠镐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典型病例 例1,女性,37岁,因肢端肥大,手指发麻7年于1999年5月27日入院。生长激素55.0ng/ml(参考值0.1~7.02),MRI示鞍内、鞍上占位,T1、T2等信号,均匀强化。大小约3.0cm×2.0cm×2.0cm,术前诊断为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10d后在全麻下经鼻蝶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刮除大部分肿瘤后,用取瘤钳将鞍隔向下牵拉,挤出残存之肿瘤。肿瘤全切后,鞍隔下陷,波动良好,未见脑脊液漏出。术后4h患者苏醒拔管,感剧烈头痛、畏光,对症处理。第2d早晨症状加剧,心率150/min,血压2l.5/14.0kPa,呼吸浅快,急性面容,大汗。经脱水、降压、镇痛治疗,效果不明显。傍晚时双眼于1m处仅能看清手动,颈抵抗明显,视乳头水肿,边界模糊。急诊CT示鞍内低密度信号,脑室系统对称性变小,脑质密度增高,脑沟消失。立即应用硝普钠控制血压在16.0/12.0kPa左右,加大甘露醇用量。腰穿压力为3.3kPa,红色,放出30ml脑脊液。以后每d腰穿放液治疗,病情逐步好转。第10d出院时头痛消失,颈软无抵抗,双眼视力恢复至0.7,双颞侧偏盲。腰穿压力为0.8kPa,外观基本正常。 例2,女性,32岁,因闭经、泌乳、不育3年于1999年12月2日入院,血清催乳素482.3μg/L(参考值2.8~29.2),MRI示鞍内占位,均匀强化,向鞍上膨胀生长,大小约4.5c m×3.5cm×3.0cm,术前诊断为泌乳素腺瘤。1周后在全麻下经鼻蝶入路切除肿瘤。术中情况及术后处理同例1。该例因及时处理而避免了视力损害,痊愈出院。2 讨论 经鼻蝶切除垂体瘤因其并发症低而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术后早期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垂体瘤在鞍内缓慢膨胀性生长,可将鞍隔上抬,使之与神视经视交叉等鞍上池内结构接触,通过蛛网膜形成富含小血管的纤维粘连。切除肿瘤时向下牵拉鞍隔,可使这些较脆的小血管断裂,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两例术中切除肿瘤后均未见脑脊液漏出,可排除鞍内渗血自鞍隔孔流入蛛网膜下腔之可能。较大之垂体瘤,经鼻蝶切除后早期出现剧烈头疼、颈抵抗或颅内高压改变,应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作者:乔广宇;张新庆;段丽萍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女婴,4岁3个月,主因反复间断发热、多发性皮下结节3年9个月,腹部膨隆1个月于1998年7月21日入院。患儿自生后6个月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间断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等,短时1周,长3个月,间隔时间长短不一,呈弛张热型。同时于颈部、胸腹壁及四肢分批出现多发性皮下结节,有的可自行消退。局部皮下脂肪萎缩,伴有明显的色素沉着,首先累及的是头面部,其次是四肢。生后11个月时颈部一结节破溃,流出多量黄色米汤样液体。4岁2个月时患儿腹部逐渐膨隆。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而未明确诊断,给予感冒冲剂、中药等治疗,病情一度缓解,然后反复发作。智力发育正常,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有一姐身体健康。查体:T 38.7 C,HR 120/min,体重14kg,营养差,皮下脂肪减少,局部消失,面颊部、颈部、上下肢可见多处皮下脂肪萎缩,伴有色素沉着。胸、腹壁静脉怒张。颈部、胸腹壁、四肢可触及多发性皮下结节,大小不等,直径0.5~4c m,有轻度触痛。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广泛淋巴结肿大,直径0.5~3cm,无触痛及粘连。腹部膨隆,肝脏右锁骨中线肋下9.0cm,剑突下10cm,质中等,表面光滑,轻度触痛。脾肋下2.0cm,质中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 14.9×109/L,N 0.48,L 0.52,Hb 105g/L。抗O(-),类风湿因子(-),血培养(-),自身抗体(-),肝肾功能及蛋白电泳正常,多次查血未见狼疮细胞。病理活检:结节性脂膜炎。经治疗好转出院。2 讨论 结节性脂膜炎,又名复发性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病,有皮肤型和全身型两种。目前多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人认为属结缔组织病,是一种少见的脂肪病变。病因不明,可能是由于感染、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导致脂肪代谢障碍。年长儿及成年女性为多,本例自6个月开始发病,临床上少见,且有肝、脾内脏受累,提示预后不良。反复发热及皮下结节是本病的临床特点,常因临床表现多样化而易误诊。确诊靠组织病理活检。因而对临床上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皮下出现触痛的结节应高度警惕本病,须早期行组织病理活检。急性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氯喹、消炎痛等治疗,多数可获缓解。
作者:彭艳霞;王战强;李永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院1 998年1月-1999年12月治疗5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其中资料较完整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5例,采用复方丹参、黄芪注射液联合静滴,临床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5~10岁的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参照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和治疗的建议[1]。凡符合急性肾小球肾炎标准者,随机分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其年龄、性别和治疗前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差异(P>0.05)。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休息,青霉素20万U/(kg·d)防治感染,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8~16ml(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黄芪注射液10~16ml(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用10%葡萄糖液100ml稀释后联合静滴,每周为1个疗程,未愈时继续下一个疗程。1.3 观察项目观察患者水肿、尿量变化,血压等。实验室检查,每周查尿常规,外周血常规,每2周查肝功能、肾功能。1.4 疗效标准判断显效<4周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尿常规正常,肾功能正常。有效:4~6周以内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尿常规正常,肾功能正常。无效:治疗6周仍未达到上述标准。
作者:陈泓明;李志民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的数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检测45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血液标本。结果SLE患者和正常人的CEC数量分别是(7.8±4.2)×106/L、(3.7±1.1)×106/L,两者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活动期患者的CEC数量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1)SLE患者CEC数量与病情积分呈正相关(r=0.3817.P<0.05)。结论SLE患者的CEC数量升高,测定CEC数量对判断SLE患者的病情活动程度有帮助。
作者:陈明春;陈宜芳;李伯有;汤红峰 刊期: 200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