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诊断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洪华;陈为宪

关键词:血清α, 岩藻糖苷酶, 酶诊断, 原发性肝癌, 年龄, 计量资料, 肝硬化, 影像学检查, 活性检测, 计数资料, 单因素方差分析, 诊断和鉴别诊断, 消化系统肿瘤, 方差齐性检验, 转移性肝癌, 肿瘤标志物, 统计学处理, 肝功能受损, 分光比色法, 放射免疫法
摘要: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甲胎蛋白(AFP)是对PHC诊断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但不是所有PHC均分泌AFP[1,2]。α-L-岩藻糖苷酶(AFU)是一种溶酶体水解酶,可能成为诊断PHC的一项指标[3]。本研究目的在于初步探讨血清AFU活性在PH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5年7月-1997年2月我院行血清AFU活性检测的住院患者318例,分为7组。①PHC 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3~76岁,平均50岁。无并发肝硬化16例,并发肝硬化27例。诊断符合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拟定标准[4];②转移性肝癌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42~83岁,平均59岁;③肝硬化45例,男39例,女6例,年龄35~77岁,平均56岁;④慢性肝炎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6~67岁,平均45岁;⑤肝良性占位病变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0~87岁,平均55岁;⑥其他消化系统肿瘤共27例,男20例,女7例,年龄42~76岁,平均62岁。以上各组诊断根据病理检查或临床表现、实验室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⑦对照组143例,男94例,女49例,年龄12~87岁,平均56岁。均无肝功能受损表现;无肝炎史,影像学检查无脂肪肝、肝硬化、肝占位;无肿瘤病史及表现。女性患者检测期间无妊娠。1.2 方法1.2.1 血清AFU活性检测分光比色法,试剂选用福建三强公司AFU测定试剂盒。1.2.2 血清AFP检测定量-放射免疫法。1.2.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百分比表示。两组样本计量资料用 t检验,多组样本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析因方差分析,比较前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两变量相关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P-Ⅱ在卵巢癌诊断及监测中的应用

    CP-Ⅱ(卵巢癌抗原)在卵巢癌诊断和监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报道较少见。本文应用CP-Ⅱ对卵巢恶性肿瘤及妇科良性肿瘤进行血清学检查,并与CA -125进行了分析比较,以评价其在临床诊断及检测的价值。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所有良性肿瘤病例均为我科1996-1998年收治的患者。卵巢癌组21例,其中上皮性癌16例,生殖细胞肿瘤4例,性索间质肿瘤1例。良性肿瘤组65例,其中卵巢良性肿瘤24例。另设子宫肌瘤41例作为对照组。1.2 方法 所有血液标本取自术前,术后及化疗后3周左右。离心后取血清备用。CP -Ⅱ试剂盒为美国Maxim公司提供,正常值<35U/ml。CA -125药盒为意大利Sorin公司提供,正常值<35U/ml。均按试剂盒要求对样品进行检验。 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

    作者:初幸之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心房纤颤的抗凝治疗进展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Framingham研究的资料表明[1]AF的现患率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人群中总发病率为0.4%,随年龄增长高可达10%左右。其严重并发症栓塞性卒中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严重影响AF患者的预后,半数以上患者致死或严重残疾[2]。降低AF者卒中危险性的二个基本措施为复律和抗血栓形成,复律可以缓解症状,减少栓塞,资料表明大约1%~4%AF者复律前无血栓,复律后出现血栓[3],故心房纤颤的抗凝治疗将有助于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AF者预后。1 房颤时心房内血栓形成 AF时心房内血液淤滞容易形成血栓,以往认为血栓多在房颤出现后2~3d形成,其机制十分复杂,随着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诸多研究证实,AF时左心耳扩大,收缩功能下降,血流相对静止,红细胞聚集,纤维蛋白原增加,促使血栓形成[4];凝血状态的研究亦表明,AF者存在造血系统异常,致血栓形成5。Manning等[6]发现临床AF转复后的左房机械功能出现“顿抑”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复律后栓塞事件的发生,基于对栓塞机制的深入了解,已有国外学者完成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获得明确结果,即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为改善AF者预后,减少栓塞发生率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作者:周琪;郭乐凌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微波热凝在慢性肥厚性咽炎中的应用

    本文探讨微波热凝在慢性肥厚性咽炎中的疗效,并与其他两种治疗方法相比较。1 方法 对经确诊慢性肥厚性咽炎患者283例,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微波热凝87例,雾化吸入69例,药物127例。2 结果 三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微波组100%,雾化吸入组60.01%,药物组52.84%,有明显统计学差别。3 讨论 微波热凝通过内生热和外热效应的作用机制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与雾化吸入组和药物组相比,具有病原治疗操作方便,治疗病变范围明确,无不良反应,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煜;姜杰;张伟;许生聚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检测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的数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检测45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血液标本。结果SLE患者和正常人的CEC数量分别是(7.8±4.2)×106/L、(3.7±1.1)×106/L,两者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活动期患者的CEC数量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1)SLE患者CEC数量与病情积分呈正相关(r=0.3817.P<0.05)。结论SLE患者的CEC数量升高,测定CEC数量对判断SLE患者的病情活动程度有帮助。

    作者:陈明春;陈宜芳;李伯有;汤红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以气胸为首发症状的肺癌误诊分析(附4例报告)

    肺癌并发气胸与单纯性气胸在临床症状上有相似之处,易造成误诊。我院1995-1999年收治肺癌并发气胸4例,初诊均为单纯性气胸。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44~72岁,平均60岁,病史短8h,长1个月,左侧气胸3例,右侧液气胸1例。1.2 临床表现均以胸闷、胸痛、气促、咳嗽等症状就诊,伴有气胸体征。其中2例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1例13年前有右侧肺大泡手术结扎史。X线胸片检查提示右侧气胸1例,肺压缩60%,伴胸腔内少许渗出,左侧气胸3例,肺压缩分别为95%、70%、50%。1.3 治疗经过 入院后3例行经左侧第2肋间锁骨中线胸腔闭式引流,1例行经右腋中线第5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肺压缩50%和60%的2周后肺复张,X线胸片复查示肺门阴影增宽,行CT检查示中央型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转移,痰检找见癌细胞。因患者一般情况差,行放疗及化疗。1例肺压缩95%2周后左上肺复张,左下胸腔仍有肺压缩约30%,改行左下胸腔闭式引流,两周后床边X线胸片示左肺完全复张,但胸腔引流管内每d约有100ml淡黄色液体引出,持续1周,CT检查示左下肺占位。手术探查左下肺表面肺大泡,肿瘤位于内基底段胸膜下直径约4cm,行左肺下叶切除,病理为未分化癌,术后继续化疗。1例肺压缩70%治疗2周后仍肺不张,开胸探查见左肺表面散在肺大泡,表面有脓苔及纤维膜形成,左上肺部分实变,行肺大泡结扎术,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4周后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行CT及MIR检查示左上肺周围型肺癌伴脊髓转移。

    作者:王永宏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肺鳞癌预后因素的COX模型分析

    肺鳞癌是我国男性肺癌的主要类型[1],有关肺鳞癌预后研究的文献较多,但多采用单因素分析,不能综合考虑各因素的作用。肺鳞癌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肺鳞癌预后的因素,以综合评价各因素对肺鳞癌预后的作用,为判断肺鳞癌预后,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唐山市四所医院1987-1993年诊断为原发性肺癌的住院病例共1 157例,采用信访和家访的方法,随访到1 091例。626例有病理分型的病例中,鳞癌230例,其中男182例,女48例,男女之比3.8:1;年龄小22岁,大78岁,中位年龄58.0岁;I、Ⅱ期94例,Ⅲ、Ⅳ期136例;周围型78例,中心型152例;手术127例,其中肺叶切除73例,一侧全肺切除41例,探查术13例。肺鳞癌COX模型分析的变量代号及赋值方法见表1。1.2 统计分析方法用STATA(3.0)软件,进行COX模型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并依据COX模型偏回归系数建立预后指数方程(Prognostic hdex,简称PI),用乘积限法计算不同PI下的生存率。生存时间为确诊时间至死亡时间或随访终止时间(1994年4月30日)。

    作者:肖永红;阎子海;张文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混合液咽部喷雾防止留置胃管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可吸出胃肠道内的积气积液,促进肠蠕动恢复,利于吻合口愈合。因此,许多疾病和手术患者均需胃肠减压。由于禁食,唾液分泌减少,胃管机械性刺激,而并发口腔炎、腮腺炎、咽喉炎等并发症,利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可预防口腔炎。但患者仍感咽部不适,疼痛,吞咽障碍,难以忍受,拒绝治疗,甚至拔管。重新安放除增加患者痛苦外,手术后患者还可造成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我们对60例行胃肠减压,无急慢性咽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用2%甲硝唑15ml,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的混合液,加入喷雾器内,嘱患者张口,向咽部用力喷雾4次,约2~3ml,3/d。对两组患者置管前和置管后72h,于置管侧咽侧壁进行细胞学涂片。监测脱落上皮细胞和肥大细胞数。利用马克盖尔疼痛评估法,对患者咽部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咽部脱落上皮细胞和肥大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咽部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该混合液喷雾后使咽部湿润,舒适,预防咽炎,减轻疼痛,患者易于接受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混合液咽部喷雾护理方法是用于胃肠减压患者预防咽炎的良好方法。

    作者:赵殿银;刘玉文;权月;汤天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肝炎后肝硬化死因分析(附36例临床报告)

    1 临床资料 为了探讨肝炎后硬化死因,加强肝硬化的早期防治。我们依据1990年上海肝病会议标准,临床诊断肝炎后肝硬化169例,其中死亡36例,病死率21.3%。36例死于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6例,肝昏迷20例,肝肾综合征10例,严重感染、中毒性休克、败血症、DIC形成5例,严重呼吸循环衰竭4例,心跳骤停2例。2 讨论 肝硬化在我国大多数为乙肝病毒感染而致,约70%肝硬化HBsAg阳性,全世界人群发病率17.1/10万。患者病程长,机体一般状态差,多有1种或多种并发症,尚有其他系统损害。其主要并发症多见于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肝肾综合征、DIC形成、呼吸循环衰竭等。对肝硬化要从防治乙型肝炎人手,调整全身代谢和其他脏器功能,防止多种代谢紊乱。治疗中,大量放腹水,利尿剂,损肝抗生素应用,甚至精神损伤、劳累等都可成为病情加重的诱因,应尽量避免之。

    作者:王来艳;李少君;刘敬东;王月卉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子宫肌瘤的MR 诊断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高的良性肿瘤,在35岁以上的妇女中发病率可达到20%,绝经后妇女发病率可增加到30%~50%[1],现将我院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子宫肌瘤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R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1995年3月-1999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7例。年龄34~62岁,平均46岁。以月经量增多,周期紊乱,腹痛,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其中月经量增多32例,腹痛27例,盆腔肿块25例,同时出现尿频、排尿困难等压迫症状18例,出现压迫输尿管导致肾孟积水5例,肌瘤压迫直肠导致便秘,里急后重4例。有3例因不孕进行卵巢检查而发现。1.2 MR扫描方法MR扫描采用Vectra0.5T超导磁共振成像,应用SE序列分别进行T1WI(TRTE分别为50、0.15ms)T2WI(TRTE分别为2 500~3 000ms/100ms)全部病例均进行平扫。

    作者:马宜传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复方丹参和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分析

    我院1 998年1月-1999年12月治疗5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其中资料较完整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5例,采用复方丹参、黄芪注射液联合静滴,临床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5~10岁的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参照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和治疗的建议[1]。凡符合急性肾小球肾炎标准者,随机分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其年龄、性别和治疗前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差异(P>0.05)。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休息,青霉素20万U/(kg·d)防治感染,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8~16ml(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黄芪注射液10~16ml(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用10%葡萄糖液100ml稀释后联合静滴,每周为1个疗程,未愈时继续下一个疗程。1.3 观察项目观察患者水肿、尿量变化,血压等。实验室检查,每周查尿常规,外周血常规,每2周查肝功能、肾功能。1.4 疗效标准判断显效<4周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尿常规正常,肾功能正常。有效:4~6周以内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尿常规正常,肾功能正常。无效:治疗6周仍未达到上述标准。

    作者:陈泓明;李志民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诊断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甲胎蛋白(AFP)是对PHC诊断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但不是所有PHC均分泌AFP[1,2]。α-L-岩藻糖苷酶(AFU)是一种溶酶体水解酶,可能成为诊断PHC的一项指标[3]。本研究目的在于初步探讨血清AFU活性在PH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5年7月-1997年2月我院行血清AFU活性检测的住院患者318例,分为7组。①PHC 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3~76岁,平均50岁。无并发肝硬化16例,并发肝硬化27例。诊断符合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拟定标准[4];②转移性肝癌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42~83岁,平均59岁;③肝硬化45例,男39例,女6例,年龄35~77岁,平均56岁;④慢性肝炎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6~67岁,平均45岁;⑤肝良性占位病变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0~87岁,平均55岁;⑥其他消化系统肿瘤共27例,男20例,女7例,年龄42~76岁,平均62岁。以上各组诊断根据病理检查或临床表现、实验室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⑦对照组143例,男94例,女49例,年龄12~87岁,平均56岁。均无肝功能受损表现;无肝炎史,影像学检查无脂肪肝、肝硬化、肝占位;无肿瘤病史及表现。女性患者检测期间无妊娠。1.2 方法1.2.1 血清AFU活性检测分光比色法,试剂选用福建三强公司AFU测定试剂盒。1.2.2 血清AFP检测定量-放射免疫法。1.2.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百分比表示。两组样本计量资料用 t检验,多组样本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析因方差分析,比较前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两变量相关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

    作者:洪华;陈为宪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复发性脑梗死31例临床分析

    临床上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均单独或同时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本文对163例脑梗死患者及31 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脑梗死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与并发症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63例脑梗死患者均为1992 1999年本院内科住院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既往史均有完整病历可查。诊断根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163例脑梗死患者中男99例,女64例,其中发病2次25例,3次5例,4次1例。复发性脑梗死31例,男18例,女13例,其中1年内复发11例;1~年内复发3例;2~年内复发12例;5~10年内复发5例。163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颈椎病5种并发症。其中无并发症组23例,2例复发脑梗死;1种并发症组66例,8例复发;2种并发症组35例,7例复发;3种并发症组28例,8例复发;4种并发症组11例,6例复发。1 63例脑梗死患者中单独或同时并发高血压者101例,19例复发脑梗死;并发糖尿病26例,11例复发;并发心脏病51例,15例复发;并发高脂血症者54例,15例复发;并发颈椎病者25例,10例复发。1.2 方法与结果 对5组并发症数目不同的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与并发症数目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对5组并发症不同的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与总复发率进行u检验;对5组并发症不同的脑梗死患者的复发时间与平均复发时间进行t检验。1.2.1 并发症的数目与脑梗死复发率呈正相关,而与脑梗死的复发时间无相关性。结果见表1。

    作者:祝立勇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中面部晚期癌瘤大块切除及修复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55岁,自1993年起鼻部皮肤增厚、粗糙、溃烂,病理诊断为基底细胞癌,经放疗无明显好转,于1997年6月行鼻部肿瘤手术切除,1998年2月肿瘤原位复发而二次手术,术后局部皮肤又渐增厚,继之溃烂,于1998年10月6日入院。查体:右内眦、鼻侧、鼻前孔及双鼻前庭均为臭痂覆盖,痂下为粟粒状溃面。右上下睑内端及眶内侧硬结,上下睑紧闭,用手掰开,眼球和视力尚好,左鼻侧膨隆,质硬。双侧鼻腔通畅,粘膜光滑。肿瘤广泛侵犯以鼻为中心的面部,已达骨面,尚未进入鼻腔,但已侵犯到右眼睑内部、右眶内侧前部及右前筛房。本病例曾行放疗和二次手术,且病变范围扩大,再次手术,术式为中面部大块切除,额颞皮瓣修复。一周后在全麻下手术:①用电刀于肿瘤外1~1.5cm切至骨面,然后用骨凿,右侧面中部凿入上颌窦,凿断眶下缘,沟通眼眶及上颌窦,在额窦下方凿入鼻腔,左侧沿梨状孔外侧凿入鼻腔,上唇部切去上部1/3,并沿根尖凿开上颌骨牙槽区至鼻底,左眼上下睑距内眦1cm切至眶内壁,右眼部切除上下睑内2/3,连同眼球行眶内容切除,并联合右前组筛窦及上颌窦内侧壁切除,鼻中隔距前缘1cm纵形切开。至此,面中部、右眶内容、右前组筛窦及上颌窦内壁大块切下。修复:左眶下制作蒂于下方的长方形皮瓣,转位于上唇切缘和鼻底粘膜切缘缝合,以修复上唇,制作蒂于右颞的全额颞皮瓣,转位覆盖于面中部缺损区,皮瓣内侧面在相当于眶区、上颌窦区及鼻腔区植皮,四周与面部切缘缝合。额部供皮区创面由腹部取皮瓣覆盖,1个月后额颞皮瓣断蒂,蒂部返回额颞部完成治疗。结果:面中部及右眼区为皮瓣覆盖,面部无腔洞,中部无鼻梁(尚可放植入体成形,患者拒绝)。双鼻孔存在,呼吸通畅,唇部位置正常,发音进食如术前,左眼裂稍小,视力好,患者满意。2 讨论 中面部晚期癌瘤的外科治疗尚未见报道,该术式基本是大块切除概念,符合肿瘤外科治疗原则,术后的修复难度大。但疗效满意:①肿瘤为大块整体切除,符合肿瘤外科原则。②于左面部转移带蒂皮瓣修复上唇,使上唇术后功能正常。③右眼眶内容已切除,但借助皮瓣作了覆盖,使面部不留洞腔,减少了丑容程度。④皮瓣内侧通过植皮消除创面,可避免感染溢脓。⑤左眼内眦切除后予以成形,虽眼裂稍小,但不影响视物功能。 我们认为,对于中面部晚期肿瘤,若能解决呼吸、唇部和口腔功能,并保存一只眼的视力,是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

    作者:尚其元;宋美荣;樊杨诗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严重低蛋白血症疗效观察

    1996年8月一1999年5月,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肾病综合征(NS)严重低蛋白血症40例,并与单纯用西医治疗的28例患者作对照,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符合南京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拟定的关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血清白蛋白≤25g/L。24h尿蛋白定量4~26g。1.2 一般资料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12~52岁,平均22.5岁。对照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4~58岁,平均24岁。两组中均有初发及复发病例,病程2d~8年不等。

    作者:申淑珍;徐巨海;赵巧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检测的临床意义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患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然过程,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可延缓或阻断病情的发展,我们通过周期检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和TGF-β1水平,探讨两者与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及肝损害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 138例患者为1999年4-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男104例,女34例,平均年龄(44±11)岁,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届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慢性肝炎104例,其中轻度34例,中度46例,重度24例;肝硬化34例。随机选20例健康献血员为正常对照组。1.2 方法1.2.1 血清标本采集受试者均于清晨空腹采血,4h内分离血清于-20C贮存备用。1.2.2 血清sICAM-1、TGF-β1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试剂盒分别由宝灵曼公司及美国Genzyme公司提供,操作按说明书。1.2.3 血清HA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试剂盒由上海海军医药研究所提供,操作按说明书。1.2.4 肝功能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2.5 统计处理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

    作者:贾青青;王晓玲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经蝶垂体瘤术后继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1 典型病例 例1,女性,37岁,因肢端肥大,手指发麻7年于1999年5月27日入院。生长激素55.0ng/ml(参考值0.1~7.02),MRI示鞍内、鞍上占位,T1、T2等信号,均匀强化。大小约3.0cm×2.0cm×2.0cm,术前诊断为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10d后在全麻下经鼻蝶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刮除大部分肿瘤后,用取瘤钳将鞍隔向下牵拉,挤出残存之肿瘤。肿瘤全切后,鞍隔下陷,波动良好,未见脑脊液漏出。术后4h患者苏醒拔管,感剧烈头痛、畏光,对症处理。第2d早晨症状加剧,心率150/min,血压2l.5/14.0kPa,呼吸浅快,急性面容,大汗。经脱水、降压、镇痛治疗,效果不明显。傍晚时双眼于1m处仅能看清手动,颈抵抗明显,视乳头水肿,边界模糊。急诊CT示鞍内低密度信号,脑室系统对称性变小,脑质密度增高,脑沟消失。立即应用硝普钠控制血压在16.0/12.0kPa左右,加大甘露醇用量。腰穿压力为3.3kPa,红色,放出30ml脑脊液。以后每d腰穿放液治疗,病情逐步好转。第10d出院时头痛消失,颈软无抵抗,双眼视力恢复至0.7,双颞侧偏盲。腰穿压力为0.8kPa,外观基本正常。 例2,女性,32岁,因闭经、泌乳、不育3年于1999年12月2日入院,血清催乳素482.3μg/L(参考值2.8~29.2),MRI示鞍内占位,均匀强化,向鞍上膨胀生长,大小约4.5c m×3.5cm×3.0cm,术前诊断为泌乳素腺瘤。1周后在全麻下经鼻蝶入路切除肿瘤。术中情况及术后处理同例1。该例因及时处理而避免了视力损害,痊愈出院。2 讨论 经鼻蝶切除垂体瘤因其并发症低而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术后早期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垂体瘤在鞍内缓慢膨胀性生长,可将鞍隔上抬,使之与神视经视交叉等鞍上池内结构接触,通过蛛网膜形成富含小血管的纤维粘连。切除肿瘤时向下牵拉鞍隔,可使这些较脆的小血管断裂,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两例术中切除肿瘤后均未见脑脊液漏出,可排除鞍内渗血自鞍隔孔流入蛛网膜下腔之可能。较大之垂体瘤,经鼻蝶切除后早期出现剧烈头疼、颈抵抗或颅内高压改变,应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作者:乔广宇;张新庆;段丽萍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诊断及免疫功能的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多部位关节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长,临床上早期误诊率较高,疾病中、晚期致残率高。为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及了解患者免疫状况,我们对165例AS患者进行了12项免疫指标的检测,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1996年2月-1999年12月,对可疑AS患者常规做骶髂关节X线平片和[或]CT和[或]ECT检查,化验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抗链O(ASO)、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对依诊断标准[1,2]确诊的患者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1、CD8,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1检查,资料完整者共165例,其中男144例,女21例,年龄6~51岁,平均25岁;病程3个月~21年,另以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作对照,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35岁。1.2 实验方法 取患者静脉血约8ml分装于2个试管中,1试管用肝素抗凝,常规方法分离淋巴细胞,洗涤备用,用微量法做HLA-B27检查,剩余淋巴细胞按APAAP方法进行洗涤、制片、冷冻保存,批量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试剂来源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另一份全血标本分离血清后做ASO、RF、CRP,将剩余血清低温冻存,批量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实验采用美国Beckman Array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系统,进口试剂,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对照组以同样方法处理,用t检验统计,结果以x±s表示。

    作者:李强;王伟;王玉红;高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腰椎管狭窄脊髓碘水造影及 CTM的分析

    我院1 997年开展CT扫描技术以来,对腰椎管狭窄的病例,在采用了碘水脊髓造影的同时,加做了脊髓造影后CT扫描(CTM),现将28例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以提高对影像诊断学认识。1 临床资料 1997年10月-1999年10月收集28例临床怀疑腰椎管狭窄的病变,有神经根压迫症状及体征者,均行腰椎脊髓造影和CTM的检查。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2~18年。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的腰腿痛,活动受限及坐骨神经痛症状,间歇性跛行,下肢感觉障碍,站立、行走或长时间固定姿势加重。 脊髓造影所用设备为SHimadzu 800mA X线机,患者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经L4~5或L3~4硬膜囊穿刺成功后注入Omnipaque(300mgl/mL),分别摄正侧位、左右斜位及腹卧位片,以显示L3~S1硬膜囊及腰骶神经根。CT所用设备To-moscanEG全身CT扫描机,脊髓造影检查后30~50min行CT扫描,扫描包括L3~ 4,L4~5,L5~S1间盘层面,层厚5mm,扫描平面与椎间盘基本平行。

    作者:梁桂华;俞永亮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1例报告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性,18岁,未婚。右上腹痛伴发热4d入院。1个月前右上腹胀,胃纳差,无反酸呕吐。近日来尿黄,呈浓茶样。月经17岁初潮,经期短,量少,闭经3个月。查体:T 37.8C,P80./min,R 36/min,BP 15/9kPa。发育差,身高155cm,体重40kg,全身多毛。右胸壁7~8肋间有局限性压痛。上腹部饱满,腹肌略紧张,右上腹触及巨大肿块,表面不平,边界不清,质硬压痛。肝脾触诊不满意,移浊(一)。实验室检查:WBC10.7×109/L,N 0.84,L 0.12。AFP(一);T-BIL 25.2μmol/L,D-BIL14.8μmol/L,ALT 48U/L,AST 64U/L,HBsAg(一)。性激素:E261 3pmol/L,LH<1 8U/L,TSH 1.5U/L,P 0.89nmol/,T:<0.7nmol/L,fRL:17.9μg/L。超声所见:右上腹18cm×15cm不均质低回声肿块,边界清,包膜完整。肝脏受压左移,右肾被推向左内上方。提示腹膜后肿物。CT扫描:右上腹肝后方11cm×13.7cm×15cm肿块,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CT值17~179Hu,其中可见不规则斑片状钙化,及大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肝脾实质密度均匀,下腔静脉及肝脏明显受压向左移位,脾肿大约7个肋单元。提示:右腹膜后畸胎瘤首先考虑。 手术所见右上腹有一排球大小肿物,实性,血供丰富,边界清楚,与右肝、下腔静脉、门静脉、右肾有粘连,并受压移位变形,右膈抬高。病理报告:肿瘤大小为15cm×14cm×11cm,表面粘连粗糙。切面暗红色,部分区域淡黄色,创面呈蜂窝状囊性变,质脆软,局部有钙化。镜下肿瘤细胞呈网状,中央有透明细胞,细胞及其核异形性明显,并出血坏死。诊断:(右)肾上腺皮质腺癌。2 讨论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癌较少见,仅占恶性肿瘤的0.02%[1]。皮质癌为肾上腺巨大实质性肿块,直径可大于8cm,肿块中心液化坏死密度变低且不均匀,个别肿瘤边缘或中央有散在钙化斑。本例忽略了患者发育差,多毛,闭经等内分泌症状,单凭影像表现而误诊为畸胎瘤。肾上腺皮质癌约50%临床表现为无功能性[1],与无功能肾上腺皮质腺瘤等鉴别较困难。陈志让等[2]作电镜下超微结构研究,皮质癌与腺瘤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核常染色质丰富,核仁明显,高尔基体增多,细胞器分化幼稚;后者核大圆形,规则,以异染色质为主,其他细胞器形态和分布也较一致。

    作者:傅一军;陈根生;张永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270例外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生素临床用药分析

    1998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外科共行I类切口手术270例,兹将我们预防性抗生素临床用药情况做一总结,并分析其用药状况。1 临床资料 270例中,男163例、女107例,年龄:1~80岁,平均35.4岁。手术种类及例数见表1,并发有其他慢性疾病32例(糖尿病10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心脑血管病8例、其他2例)。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种类及例数见表2

    作者:王宗霞;王宗春;杨秀芝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