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淑珍;徐巨海;赵巧华
肺癌并发气胸与单纯性气胸在临床症状上有相似之处,易造成误诊。我院1995-1999年收治肺癌并发气胸4例,初诊均为单纯性气胸。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44~72岁,平均60岁,病史短8h,长1个月,左侧气胸3例,右侧液气胸1例。1.2 临床表现均以胸闷、胸痛、气促、咳嗽等症状就诊,伴有气胸体征。其中2例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1例13年前有右侧肺大泡手术结扎史。X线胸片检查提示右侧气胸1例,肺压缩60%,伴胸腔内少许渗出,左侧气胸3例,肺压缩分别为95%、70%、50%。1.3 治疗经过 入院后3例行经左侧第2肋间锁骨中线胸腔闭式引流,1例行经右腋中线第5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肺压缩50%和60%的2周后肺复张,X线胸片复查示肺门阴影增宽,行CT检查示中央型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转移,痰检找见癌细胞。因患者一般情况差,行放疗及化疗。1例肺压缩95%2周后左上肺复张,左下胸腔仍有肺压缩约30%,改行左下胸腔闭式引流,两周后床边X线胸片示左肺完全复张,但胸腔引流管内每d约有100ml淡黄色液体引出,持续1周,CT检查示左下肺占位。手术探查左下肺表面肺大泡,肿瘤位于内基底段胸膜下直径约4cm,行左肺下叶切除,病理为未分化癌,术后继续化疗。1例肺压缩70%治疗2周后仍肺不张,开胸探查见左肺表面散在肺大泡,表面有脓苔及纤维膜形成,左上肺部分实变,行肺大泡结扎术,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4周后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行CT及MIR检查示左上肺周围型肺癌伴脊髓转移。
作者:王永宏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自1972年1月-2000年1月我院收治胸腹联合伤7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73例,女5例。年龄8~83岁,18~50岁68例(87.2%)。致伤原因:车祸55例(70.5%),坠落伤12例(15.4%),刀刺伤6例(7.7%),挤压伤5例(6.4%)。受伤至就诊时间:<1h 10例,1h~22例,6h~20例,12h~12例,24h以上4例。l.2 损伤类型闭合性损伤68例,开放性损伤10例。其中肺损伤48例,心脏损伤3例,肝损伤32例,脾损伤34例,胃损伤12例,肠损伤8例,胰腺损伤4例,腹膜后血肿7例,肋骨折49例,两种以上复合伤22例(28.2%),包括:颅脑损伤9例,泌尿系损伤5例,骨关节损伤16例,就诊时休克30例,昏迷11例。1.3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69例(88.5%),计128例次。①腹部手术66例;②胸部手术46例(包括胸腔闭式引流术);③颅脑手术6例;④骨关节手术10例;62例实施了两种以上手术,占手术治疗的89.9%。非手术治疗9例。
作者:解建;刘纪改;李志强;邱洁;王丽丽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大面积烧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静脉输液的过程较长,对于抢救和治疗者起着重要作用。以往采用静脉切开插管术以达到输液的目的,但静脉切开插管术易引起并发症,因此,我们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总结了-套利用小静脉多路穿刺的方法替代静脉切开插管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 穿刺方法 穿刺的部位一般采用大小静脉配合应用或身体不同部位多路小静脉法来保障液体的输入。对于不同部位的静脉,应选择不同的穿刺方法,操作时必须轻、稳、准、快。穿刺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负压抽吸法及低高轮法,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加强静脉穿刺后的护理。2 结果 本组126例患者,男89例,女37例,儿童9例。烧伤面积 70%以上76例。一针穿刺成功率92%,患者输液短12d,长58d,均无护理并发症的出现,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3 体会 此方法解决了静脉输液中的一个护理难题,保证了大面积烧伤患者有效输液通路的建立,合理地应用和保护了血管,预防了血管静脉切开插管术所引起并发症,现已在我们病房广泛应用。
作者:秦向翃;闫忠萍;赵秀敏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患者,女,59岁,以突发全面近事遗忘4h入院。入院前4h,患者同其家属一起步行到我院经一系列划价、交款等程序后行肠镜检查,检查结束后即感头昏、眩晕不适。忘记自己是如何来到医院的,更不知自己因为什么原因来医院,对其家属也在医院感到很不理解。开始家属觉得好笑,以为在开玩笑,但发现她很快忘记每一件做过的事。以前曾有类似的但较短暂的遗忘症表现,常伴头昏、眩晕。查体:BP 18/12kPa,心肺无异常,神清语晰,对答切题,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判断力、计算力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其他异常。辅助检查:胆固醇3.65mmol/L,甘油三酯6.05mmol/L,全血粘度:高切6.883、中切8.236、低切15.897。经颅彩色多普勒示:左侧椎动脉痉挛。脑电图、心电图及颅脑CT扫描未见异常。临床诊断:暂时性全面性遗忘症(TGA)。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灯盏花素静滴、尼莫地平、肠溶阿斯匹林口服12h后,部分记忆恢复,16h全部恢复正常。2 讨论 暂时性全面性遗忘症(TGA)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1~24h,发作时不能记忆新事物,伴有远记忆不同程度的丧失及对时间、地点的定向障碍,但有自知力,谈话、书写及计算力保持良好,无神经系统其他异常,可自行好转,但可反复发作,紧张的体力活动可诱发。目前一般认为系大脑后动脉的颞支或椎基底动脉缺血,累及边缘系统即海马、海马两侧、穹隆和乳头体等与近事记忆或短时记忆的组织有关。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脑梗死。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例临床征象及辅助检查均符合TGA的诊断。需与精神运动性癫痫发作及癔病鉴别。暗示治疗有效。
作者:谭明贤;张书琼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998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外科共行I类切口手术270例,兹将我们预防性抗生素临床用药情况做一总结,并分析其用药状况。1 临床资料 270例中,男163例、女107例,年龄:1~80岁,平均35.4岁。手术种类及例数见表1,并发有其他慢性疾病32例(糖尿病10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心脑血管病8例、其他2例)。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种类及例数见表2
作者:王宗霞;王宗春;杨秀芝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本文探讨微波热凝在慢性肥厚性咽炎中的疗效,并与其他两种治疗方法相比较。1 方法 对经确诊慢性肥厚性咽炎患者283例,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微波热凝87例,雾化吸入69例,药物127例。2 结果 三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微波组100%,雾化吸入组60.01%,药物组52.84%,有明显统计学差别。3 讨论 微波热凝通过内生热和外热效应的作用机制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与雾化吸入组和药物组相比,具有病原治疗操作方便,治疗病变范围明确,无不良反应,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煜;姜杰;张伟;许生聚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 运用电生理、类霍乱毒-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追踪的方法,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时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Wistar大白鼠20只,切断两侧位于股骨中段的坐骨神经,硅胶管桥接形成神经再生小室,断端相距6mm。右侧再生小室内注入NGF,左侧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笼饲养3个月。结果NGF侧电生理数值:LAT:(2.08±0.42)ms,CV:(35.9±8.67)m/s,AMP:(6.18±2.90)my±0.48)mv,各项指标两组数值标本均数的 t检验P<0.01。CB-HRP逆行追踪,被CB-HRP标记的运动细胞数NFG侧:(4.2±0.974),NS侧:(2.3±0.483),两组数值样本均数的 t检验P<0.0l。结论通过电生理及CB-HRP逆行追踪证实,NGF有促进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马金忠;罗永湘;吴小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17岁。因腹痛3d,伴下腹部包块2d入院。3d前,无诱因左上腹持续性胀痛,部位固定,伴恶心、呕吐。无发热及腹泻史。在当地诊断为肠炎,对症治疗1d,症状无缓解。2d前,腹痛突然加剧,且发现脐下一包块,T 38℃。追问有性生活史,故疑诊宫外孕而转院妇产科诊治,排除宫外孕后即转回我院。病前无腹部外伤及手术史,既往体健,近二年来反复出现腹痛、恶心等症状,均给解痉止痛治疗后症状多能缓解。查体:BP 10/6kPa,急性痛苦病容,面色苍白,半卧位。四肢发冷,双肺(一)心率100/min,律齐,腹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紧张,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脐下至耻骨上可触及一6cm×5cm×4cm之包块,质中等硬度,边界清,活动度差,压痛明显,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弱,腹部超声提示脐周包块实质性低回声形似脾脏,但未显示脾门、脾动脉及脾静脉。诊断:游走脾并蒂扭转。处理:①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休克;②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取左下腹探查切口,见腹腔内有陈旧性不凝血约600ml,脾脏约14cm×9cm×4cm,呈深褐色,脾蒂水肿增粗,长14cm,顺时针扭转360°,脾静脉扩张,腔内可见血栓,膈面有一约5cm裂口,顺利切除脾脏。术后给予预防感染等治疗,7d拆线,痊愈出院。2 讨论 脾脏不在正常解剖位置而在腹腔其他部位,且不能复位称游走脾,多见于中年经产妇,约有20%并发蒂扭转,沿腹腔左侧向下移动而至盆腔,甚至到右下腹或进入腹外疝囊内。其形成原因多由于先天性脾蒂、韧带过长,或韧带缺如,也可因肿大脾脏的牵扯作用使韧带松弛、拉长,以及腹壁肌薄弱。本病较为罕见,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包块,有时由于脾脏牵拉或压迫临近脏器而出现某些伴随症状,如压迫牵扯胃,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及消化不良;压迫肠道,可引起腹胀及肠梗阻;压迫直肠、膀胱、子宫等可出现里急后重,排尿困难、便秘、月经不调等症状。主要体征可扪及肿块、形似脾脏,边界清,活动度大,甚至可复位到正常脾脏的位置。 急性脾扭转后脾脏淤血肿大、渗液、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可伴休克,容易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游走肾蒂扭转及急性绞窄性肠梗阻。 治疗一般应采取手术疗法。但扭转缺血后纤维化者可不用手术。脾固定术只适用于扭转在180°以内或某种血液病不能切脾者。韧带过长、缺如,或扭转在360°以上应行脾切除术。脾因扭转缺血发生坏死而无法切除时,可行单纯引流术。
作者:李小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有偏头痛史的早孕妇女和正常早孕妇女及健康已婚未孕女性脑动脉血流速值有无变化尚未见报道。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以女性为主。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直接客观地反映脑动脉的血流速值。为此我们将近2年来所检测的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确诊孕周为10~12周的孕妇,诊断和分类标准参见文献[1]。其中正常早孕妇女145例为(Ⅱ组),有偏头痛病史的早孕妇女136例为(Ⅲ组),符合典型偏头痛诊断标准[2],病程在5年以上,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头痛,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每月发作2~3次。其中孕前有38例查头颅CT、18例查头颅MR1、56例查EEG均无异常。TCD检测均在间歇期进行。26例孕后仍经常出现头痛,但较孕前减轻,30例偶尔出现,其余未再发作。同期检测了健康已婚未孕女性200例为(I组)。年龄22~30岁,平均26岁。以上3组妇女既往均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肝、肾等病史。1.2 检查方法采用德国EME公司TC-2000S型经颅多普勒超声仪,2兆赫探头。所有受检者均在安静清醒仰卧状态下,经颞窗探测大脑中动脉(MCA);坐位头伏于床沿经枕窗探测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调整探测角度获得音频视频佳信号后储存。常规取3~5个稳定波,计算收缩期大峰流速(Vs)、舒张末期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及脉动指数(PI)和阻尼指数(RI)的均值和标准差,统计学处理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之t检验。所有检查均由-人操作。
作者:刘济英;孙秀花;王衍彬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儿女,10岁。因头痛,呕吐10余d于1999年7月5日入院。查体:T 365 C,R 24/min,HR 84 min,BP 13/7kPa。腰穿脑脊液无异常。脑电图:广泛弥漫型异常。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给予20%甘露醇150ml静推,约5min后,患儿皮肤出现广泛荨麻疹,伴烦躁、寒战、呼吸急促、四肢厥冷,神志模糊。BP 10/bkPa,心音低,HR 140/min,律齐。考虑为输液反应所致。急于吸氧、苯海拉明肌注,静注氟美松、东莨菪碱、鲁米那钠等抢救。20min后,患儿皮疹逐渐消退。睡眠状态,呼吸平稳,四肢渐暖,BP 12/8kPa,HR 96/min。因治疗需要,次日,在重点监护下,应用同样剂量甘露醇,发生同样过敏反应。确定为甘露醇过敏所致。追问患儿既往未用过甘露醇,同种药品未引起他人过敏。2 讨论 甘露醇为常脱水剂,一般认为较安全,临床应用广泛。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水,电解质紊乱。近几年国内儿科杂志对甘露醇过敏罕有报道。因此,我们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要密切观察,以防意外。有关甘露醇的致敏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邱焱;甄宇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真心痛、胸庳等范畴。过早搏动是气血失和、运行不畅,阴盛气结所致。我们应用益气扶阳法治疗20例频发室性早搏,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0例患者系1998-1999年在我院治疗的患者。男16例,女4例,50岁以上17例,占85%。20例均选阳虚的患者。2 辨证施治 阳虚气虚型:面色少华或晦暗、神疲倦怠、畏寒肢冷,夜尿频数,腰膝酸软、语言无力,短气懒言,脉结而沉缓。基本方剂:人参15g,灸甘草25g,麦冬15g,五味子15g,鹿角胶15g,附子10g,干姜10g上药加水500ml,文火煎煮,取汁200ml。每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3 治疗结果 巩固6例,占30%。早搏消除,余证好转90%以上,心电图基本正常,恢复工作。显效12例,占lO%。早搏减少,5~10/min,T波轻度改变,余证好转50%。4 讨论 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改天运当以月光明。张景岳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鬼真阳、阳来则生,阳去则死,死生之本,全在阳气。由此可见,阳气是生命之本,阳虚则百病从生。过早搏动是由于心阳不振所放,故采用益气扶阳法治之,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作者:王海波;刘国良;韩德强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995-1999年,我院采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治疗23例小儿狼疮性肾炎(LN),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3例中女性19例,男性4例,年龄6~14岁均符合中华风湿学会1987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有明显的肾脏受损表现。病程20d~3年,平均9.6个月,其中4例表现为肾炎,19例为肾病综合征(NS)。7例BUN及Cr升高。6例应用激素治疗,5例应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无效6例,复发5例。初治12例。5例并发感染(肺炎3例,肠炎1例,隐球菌败血症1例),4例血白细胞重度减少。1.2 治疗方法①IVIG 200~400mg/(kg·d)连续3~5d,以后每1~3个月注射IVIG 1次,每次2.5~5g。②CTX 8~12mg/k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连续2d,1/2周。总量达150mg/kg,以后每3个月1次。③常规激素疗法。
作者:莫樱;蒋小云;陈述枚;魏仁桂 刊期: 2000年第11期
2型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并发症之一,以尿微量白蛋白排泄(UAE)增加作为糖尿病患者肾脏受累的特异指标[1]。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血浆内皮细胞的损伤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进行测定,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WF、UAE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在Ⅱ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65例为我院住院患者(按1980年 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观察组,排除高血压、心衰、感染等影响UAE的疾病;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32~69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4.2年,血肌酐、尿素氮正常;其中21例并发视网膜病变。另随机选择20例(男11例,女9例)正常体检者作正常对照组。1.2 检测方法1.2.1 血标本采集6:00~7:00静卧空腹肘前静脉取血,抗凝、离心、分离,-20C冰箱保存待测。1.2.2 vWF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法,药盒为上海太阳生物制剂公司生产,Bio-Red450型酶标仪在492mm波长下测吸光度A值,结果以%表示。1.2.3 尿白蛋白测定搜集24h尿液,用放免法,山东潍坊3V诊断技术公司生产药盒。由本院核医学科测定尿白蛋白定量。1.3 统计方法结果用x±s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x2检验,并对vWF、UAE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作者:周建耀;刘佳;林暖;林金娥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典型病例 例1,女性,37岁,因肢端肥大,手指发麻7年于1999年5月27日入院。生长激素55.0ng/ml(参考值0.1~7.02),MRI示鞍内、鞍上占位,T1、T2等信号,均匀强化。大小约3.0cm×2.0cm×2.0cm,术前诊断为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10d后在全麻下经鼻蝶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刮除大部分肿瘤后,用取瘤钳将鞍隔向下牵拉,挤出残存之肿瘤。肿瘤全切后,鞍隔下陷,波动良好,未见脑脊液漏出。术后4h患者苏醒拔管,感剧烈头痛、畏光,对症处理。第2d早晨症状加剧,心率150/min,血压2l.5/14.0kPa,呼吸浅快,急性面容,大汗。经脱水、降压、镇痛治疗,效果不明显。傍晚时双眼于1m处仅能看清手动,颈抵抗明显,视乳头水肿,边界模糊。急诊CT示鞍内低密度信号,脑室系统对称性变小,脑质密度增高,脑沟消失。立即应用硝普钠控制血压在16.0/12.0kPa左右,加大甘露醇用量。腰穿压力为3.3kPa,红色,放出30ml脑脊液。以后每d腰穿放液治疗,病情逐步好转。第10d出院时头痛消失,颈软无抵抗,双眼视力恢复至0.7,双颞侧偏盲。腰穿压力为0.8kPa,外观基本正常。 例2,女性,32岁,因闭经、泌乳、不育3年于1999年12月2日入院,血清催乳素482.3μg/L(参考值2.8~29.2),MRI示鞍内占位,均匀强化,向鞍上膨胀生长,大小约4.5c m×3.5cm×3.0cm,术前诊断为泌乳素腺瘤。1周后在全麻下经鼻蝶入路切除肿瘤。术中情况及术后处理同例1。该例因及时处理而避免了视力损害,痊愈出院。2 讨论 经鼻蝶切除垂体瘤因其并发症低而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术后早期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垂体瘤在鞍内缓慢膨胀性生长,可将鞍隔上抬,使之与神视经视交叉等鞍上池内结构接触,通过蛛网膜形成富含小血管的纤维粘连。切除肿瘤时向下牵拉鞍隔,可使这些较脆的小血管断裂,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两例术中切除肿瘤后均未见脑脊液漏出,可排除鞍内渗血自鞍隔孔流入蛛网膜下腔之可能。较大之垂体瘤,经鼻蝶切除后早期出现剧烈头疼、颈抵抗或颅内高压改变,应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作者:乔广宇;张新庆;段丽萍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993年6月2000年3月,我院采用静滴丙种球蛋白并口服氨甲喋呤(MTX)治疗全身型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RA)6例,初步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5~13岁。病程均在1年以上,曾用糖皮质激素(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正规治疗后反复发作2次以上。全部病例符合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1]。6例均具有典型的弛张热,类风湿皮疹,多关节炎改变3例,并发心肌炎及心包炎1例,肝脏肿大2例,血沉40~60mm/h,类风湿因子均为阳性。1.2 治疗方法6例按常规给予小剂量泼尼松(1mg/kg)和萘普生治疗,同时使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静滴,隔d 1次,共用3次,以后1/d,疗程6个月。加服氨甲喋呤10mg/m2,每周1次。体温正常,全身症状和关节肿痛消失后泼尼松逐渐减量,6个月~1年内减完停药,同时停用萘普生,继续口服氨甲喋呤3~6个月。
作者:高大汉;李继红;吕德祥 刊期: 2000年第11期
食管-纵隔、胸腔瘘是一种严重的致命性疾病。该病较少见,易误诊误治。我院于1996年2月-1999年10月内镜下治疗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46~81岁,平均62.5岁。主要临床资料见表1。1.2 方法1.2.1 器械 Olympus GIF-P20型胃镜,头端带有保险弹簧式引导钢丝一根,带膜镍钛记忆合金内支架及食管内支架置入器一套。入院后禁食、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及必要的术前准备,查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部X线片。食管以76%的泛影葡胺或碘化油造影摄片,同时结合胃镜检查确定食管破裂的位置及大小,有胸腔积液者,应尽量抽出积液,也可用生理盐水冲冼,积液减少后尽早内支架置放堵塞瘘口。1.2.2 支架置入方法插入胃镜观察,如有食管狭窄行内镜下气囊扩张。能通过内支架推送器为宜。确定瘘口位置及距门齿的距离。通过胃镜活检孔插入导丝至胃腔。留置导丝退出胃镜。根据病灶及瘘口的大小选择合适带膜内支架。沿导丝将安放好带膜内支架的推送器推入食管腔,再插入胃镜使推送器进入合适位置将内支架释放出来。内支架膨胀开,膜部分封闭瘘口处。如病灶侧支架与食管壁之间有间隙,在有间隙处套放第2个支架,食管扩张较粗者,内支架全周不能封闭者食管腔内留置负压吸引管保持食管负压1周。
作者:朱洪连;杜伟;徐由锁;李健;戴云龙 刊期: 2000年第11期
采用病毒唑与强力宁联合应用治疗肾病综合征出血热80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38例为我院1995年8月-1998年10月收治的出血热患者,全部符合1985年全国出血热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分型和治愈标准,并经ELISA法检测出血热抗体阳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11~78岁,平均38.2岁。临床分型:轻型33例(41.2%),中型26例(32.5%),重型8例(10%),危重型13例(16.2%)。发病后5d内人院63例(78.7%)。对照组58例,男43例,女15例;年龄8~75岁,平均36.8岁。临床分型:轻型25例(43.1%),中型18例(31%),重型7例(12%),危重型8例(13.7%)。发病后5d内入院44例(75.8%)。以上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分型等方面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常规给予输液(以平衡盐液为主)、稳定机体内环境、改善微循环、利尿护肾、保肝、止血等综合治疗,同时给予10%葡萄糖液500ml加病毒唑1 000mg静滴,1/d,连用5d;观察组再加用10%葡萄糖液250~500ml加强力宁120mg静滴,1/d,连用5d。1.3 观察项目 平均退热时间、皮肤粘膜出血停止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血异常淋巴细胞消失时间、尿蛋白转阴时间、肾脏积水消失时间、血尿素氮恢复正常时间、越期时间、越期率、至恢复期时间、并发症、治愈率、病死率等方面进行对照比较。
作者:杨建华;刘李;刘采球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53岁,因发作性气喘、胸闷10年,加重3d入院。人院查体:BP 16/10kPa,一般情况尚好,口唇无发绀,胸廓对称,轻度桶状胸,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明显哮喘音,心界不大,HR 88/ 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无阳性体征。胸部X线片提示:轻度肺气肿。EKG:右房负荷重,心肌缺血。入院诊断:支气管哮喘。给予抗感染、平喘、激素等治疗,3d后气喘、胸闷症状基本消失。因EKG提示心肌缺血,故行低分子右旋糖酐皮试阴性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1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静滴。约5min患者感喉头发痒、胸闷、喘息症状逐渐加重,端坐位,极度呼吸困难,发绀明显,大汗。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满布哮鸣音。考虑系低分子右旋糖酐过敏。立即停药,给予高流量吸氧,地塞米松10mg静滴,仙特敏10mg口服,氨茶碱0.25g,静注。约30 min后以上症状减轻,2h后消失。后改用5%葡萄糖液250ml加复方丹参12ml,静注。未发生不良反应。故证实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系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2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有多种炎症细胞、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过程,其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气管、支气管对各种刺激因子表现出一种异常敏感和强烈反应。低分子右旋糖酐是常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本例虽然皮试阴性,但不能排除过敏可能。也可能是药物直接刺激气管、支气管所致。故临床上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此药时应注意观察,防止发生意外。
作者:方菊花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院1 998年1月-1999年12月治疗5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其中资料较完整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5例,采用复方丹参、黄芪注射液联合静滴,临床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5~10岁的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参照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和治疗的建议[1]。凡符合急性肾小球肾炎标准者,随机分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其年龄、性别和治疗前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差异(P>0.05)。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休息,青霉素20万U/(kg·d)防治感染,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8~16ml(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黄芪注射液10~16ml(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用10%葡萄糖液100ml稀释后联合静滴,每周为1个疗程,未愈时继续下一个疗程。1.3 观察项目观察患者水肿、尿量变化,血压等。实验室检查,每周查尿常规,外周血常规,每2周查肝功能、肾功能。1.4 疗效标准判断显效<4周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尿常规正常,肾功能正常。有效:4~6周以内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尿常规正常,肾功能正常。无效:治疗6周仍未达到上述标准。
作者:陈泓明;李志民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为观察丘脑性失语的CT及临床特点,现将我院19981999年收治的脑血管病例中出现丘脑性失语的资料完整的8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83例中,男56例,女27例,平均年龄6l.2岁,丘脑出血38例(左25例,右13例),丘脑梗死45例(左22例,右23例);病灶位于左侧47例、右侧36例;右利手78例,左利手5例。2 方法 83例均于发病72h内行颅脑CT扫描1~2次,证实为丘脑出血或梗死;根据SKihqi Olsen评分法进行语言功能评定;采用多田公式计算病灶容积;常规治疗脑血管病及语言重复锻炼。3 结果 重度失语13例,中度失语18例,轻度失语52例;其中38例语言恢复正常,14例较入院时言语流畅;中、重度失语恢复至轻度15例,重度失语4例恢复至中度失语。病灶容积越小,失语程度越轻,恢复早且完全。4 讨论 丘脑性失语为皮层下失语,与皮层性失语不同,并无明显左右优势倾向,多为不完全性轻、中度失语,恢复较慢,但一般先于偏瘫的恢复;病灶越小,失语程度越轻,愈后越好;考虑与丘脑腹外侧核及腹前核受累有关。
作者:刘诗;谷菲;胡金花 刊期: 200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