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波热凝在慢性肥厚性咽炎中的应用

刘煜;姜杰;张伟;许生聚

关键词:微波热凝, 慢性肥厚性咽炎, 雾化吸入, 两种治疗方法, 药物, 作用机制, 治疗操作, 推广使用, 患者, 不良反应, 有效率, 统计学, 热效应, 生热, 临床, 疗效, 理想, 病原, 病变
摘要:本文探讨微波热凝在慢性肥厚性咽炎中的疗效,并与其他两种治疗方法相比较。1 方法 对经确诊慢性肥厚性咽炎患者283例,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微波热凝87例,雾化吸入69例,药物127例。2 结果 三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微波组100%,雾化吸入组60.01%,药物组52.84%,有明显统计学差别。3 讨论 微波热凝通过内生热和外热效应的作用机制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与雾化吸入组和药物组相比,具有病原治疗操作方便,治疗病变范围明确,无不良反应,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纳洛酮全麻催醒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性,66岁,因食管中段癌于1999年12月5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及冠心病史。于12月12日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入手术室测BP 20/13kPa,HR 88/min,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部分T波改变。术中行血压、心率、心电及SpO 2监测。麻醉诱导用安定、硫喷妥钠、芬太尼、琥珀胆碱静注,气管插管后静滴1%普鲁卡因复合液(1%普鲁卡因500ml+哌替啶100mg+琥珀胆碱400mg)维持麻醉,间断静注氟哌啶、芬太尼,术中行控制呼吸,手术历时5h,共用安定30mg、氟哌啶5mg、芬太尼0.6mg、琥珀胆碱800mg、1%普鲁卡因液800ml。关胸后停止麻醉至手术结束,自主呼吸未恢复。术终BP19/13kPa。静注纳洛酮0.4mg,5min后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并逐渐增多,呈多源性二联律或三联律,此时血压由19/13kPa上升至22.5/15kPa,心率由90/in升至122/min,患者开始清醒,自主呼吸恢复。继续辅助呼吸,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00mg,并给予0.1%利多卡因静滴维持,5min后室早逐渐减少,25min后室早完全消失,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后拔去气管导管,安送病房,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2 讨论 本例患者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手术历时较长,麻醉性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应用较多,手术结束自主呼吸未恢复。静注纳洛酮后患者迅速清醒,自主呼吸恢复,但纳洛酮同时拮抗了芬太尼的镇痛作用。由于创口剧痛及兴奋致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致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应激性增强,以致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纳洛酮作为全麻后催醒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有关应用纳洛酮后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的报道日渐增多,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甚至肺水肿、心室颤动。故全麻催醒应用纳洛酮应掌握适应证,从本例中吸取的教训有:①高龄和高血压或心脏病患者麻醉后应用纳洛酮易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故慎用;②高血压患者术前应控制血压,术中避免血压剧烈波动;③应用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应掌握适应证,严格控制麻醉深度,以防用药过量;④在临床必须应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好在心电监护下用药方为安全。

    作者:胡宝生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以气胸为首发症状的肺癌误诊分析(附4例报告)

    肺癌并发气胸与单纯性气胸在临床症状上有相似之处,易造成误诊。我院1995-1999年收治肺癌并发气胸4例,初诊均为单纯性气胸。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44~72岁,平均60岁,病史短8h,长1个月,左侧气胸3例,右侧液气胸1例。1.2 临床表现均以胸闷、胸痛、气促、咳嗽等症状就诊,伴有气胸体征。其中2例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1例13年前有右侧肺大泡手术结扎史。X线胸片检查提示右侧气胸1例,肺压缩60%,伴胸腔内少许渗出,左侧气胸3例,肺压缩分别为95%、70%、50%。1.3 治疗经过 入院后3例行经左侧第2肋间锁骨中线胸腔闭式引流,1例行经右腋中线第5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肺压缩50%和60%的2周后肺复张,X线胸片复查示肺门阴影增宽,行CT检查示中央型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转移,痰检找见癌细胞。因患者一般情况差,行放疗及化疗。1例肺压缩95%2周后左上肺复张,左下胸腔仍有肺压缩约30%,改行左下胸腔闭式引流,两周后床边X线胸片示左肺完全复张,但胸腔引流管内每d约有100ml淡黄色液体引出,持续1周,CT检查示左下肺占位。手术探查左下肺表面肺大泡,肿瘤位于内基底段胸膜下直径约4cm,行左肺下叶切除,病理为未分化癌,术后继续化疗。1例肺压缩70%治疗2周后仍肺不张,开胸探查见左肺表面散在肺大泡,表面有脓苔及纤维膜形成,左上肺部分实变,行肺大泡结扎术,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4周后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行CT及MIR检查示左上肺周围型肺癌伴脊髓转移。

    作者:王永宏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非洛地平缓释剂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

    非洛地平缓释剂(Extended Release Felodipine)是新-代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马来酸依那普利是新一代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二者均对高血压和冠心病有良好疗效[1]。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按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40例,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51.6±4.8)岁。其中I级12例,Ⅱ级21例,Ⅲ级7例,除外继发性高血压。1.2 治疗方法停用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改用非洛地平缓释剂。每d晨起餐前一次服用,开始剂量2.5mg,以后每周调整剂量1次,同时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5mg/次,2/d,疗程4周。1.3 观测指标 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采用汞柱血压计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2min,取其均值做为偶测血压(CBP);采用自动血压监测仪,监测24h动态血压(ABP)。7:00~22:00为日间,22:00~7:00为夜间,日间每30min,夜间每60min测量1次,有效数据>85%为有效,否则重做。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生化、肾功能、血脂等指标。1.4 疗效判断 ABP 疗效判断采用White标准[2]。显效:昼夜血压超标次数降至正常或次数下降>90%;有效:次数下降50%~90%;无效:次数下降<50%。1.5 统计方法 数据以x±s表示,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作者:王扬;陈亚丽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颅脑转移瘤的CT表现与原发灶病理对照分析(附51例报告)

    颅脑转移瘤是较常见的颅脑肿瘤,占颅内肿瘤的2%~10%[1]。我院1991~2000年间共收治颅脑转移瘤51例,与其原发灶病理进行对照研究,旨在增加认识,提高对颅脑转移瘤的CT诊断水平。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51例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31~75岁,<60岁25例,60~岁20例,70~75岁6例。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38例,肢体活动障碍16例,语言障碍10例,口角歪斜4例。病程3d~3个月,平均15.3d。原发癌中,肺癌40例,乳腺癌4例,左上颌旁黑色素瘤1例,肾癌1例,鼻咽癌1例,贲门癌2例,重复癌(胃、结肠)1例,成骨肉瘤1例。40例肺癌中,经手术、病理证实32例,其中腺癌18例,鳞癌6例,未分化癌7例,肺泡细胞癌1例。其余均经典型CT、临床表现及明确的原发肿瘤史确诊。1.2 仪器采用TOSHIBACT-300S型全身CT机,层厚和层距为10mm,距阵为512×512。平扫21例,平扫+强化30例,增强扫描为76%泛影葡胺60ml静推(Bolus法)。

    作者:王宗会;孙东种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CP-Ⅱ在卵巢癌诊断及监测中的应用

    CP-Ⅱ(卵巢癌抗原)在卵巢癌诊断和监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报道较少见。本文应用CP-Ⅱ对卵巢恶性肿瘤及妇科良性肿瘤进行血清学检查,并与CA -125进行了分析比较,以评价其在临床诊断及检测的价值。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所有良性肿瘤病例均为我科1996-1998年收治的患者。卵巢癌组21例,其中上皮性癌16例,生殖细胞肿瘤4例,性索间质肿瘤1例。良性肿瘤组65例,其中卵巢良性肿瘤24例。另设子宫肌瘤41例作为对照组。1.2 方法 所有血液标本取自术前,术后及化疗后3周左右。离心后取血清备用。CP -Ⅱ试剂盒为美国Maxim公司提供,正常值<35U/ml。CA -125药盒为意大利Sorin公司提供,正常值<35U/ml。均按试剂盒要求对样品进行检验。 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

    作者:初幸之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儿童全身型结节性脂膜炎1例

    1 病历报告 女婴,4岁3个月,主因反复间断发热、多发性皮下结节3年9个月,腹部膨隆1个月于1998年7月21日入院。患儿自生后6个月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间断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等,短时1周,长3个月,间隔时间长短不一,呈弛张热型。同时于颈部、胸腹壁及四肢分批出现多发性皮下结节,有的可自行消退。局部皮下脂肪萎缩,伴有明显的色素沉着,首先累及的是头面部,其次是四肢。生后11个月时颈部一结节破溃,流出多量黄色米汤样液体。4岁2个月时患儿腹部逐渐膨隆。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而未明确诊断,给予感冒冲剂、中药等治疗,病情一度缓解,然后反复发作。智力发育正常,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有一姐身体健康。查体:T 38.7 C,HR 120/min,体重14kg,营养差,皮下脂肪减少,局部消失,面颊部、颈部、上下肢可见多处皮下脂肪萎缩,伴有色素沉着。胸、腹壁静脉怒张。颈部、胸腹壁、四肢可触及多发性皮下结节,大小不等,直径0.5~4c m,有轻度触痛。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广泛淋巴结肿大,直径0.5~3cm,无触痛及粘连。腹部膨隆,肝脏右锁骨中线肋下9.0cm,剑突下10cm,质中等,表面光滑,轻度触痛。脾肋下2.0cm,质中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 14.9×109/L,N 0.48,L 0.52,Hb 105g/L。抗O(-),类风湿因子(-),血培养(-),自身抗体(-),肝肾功能及蛋白电泳正常,多次查血未见狼疮细胞。病理活检:结节性脂膜炎。经治疗好转出院。2 讨论 结节性脂膜炎,又名复发性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病,有皮肤型和全身型两种。目前多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人认为属结缔组织病,是一种少见的脂肪病变。病因不明,可能是由于感染、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导致脂肪代谢障碍。年长儿及成年女性为多,本例自6个月开始发病,临床上少见,且有肝、脾内脏受累,提示预后不良。反复发热及皮下结节是本病的临床特点,常因临床表现多样化而易误诊。确诊靠组织病理活检。因而对临床上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皮下出现触痛的结节应高度警惕本病,须早期行组织病理活检。急性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氯喹、消炎痛等治疗,多数可获缓解。

    作者:彭艳霞;王战强;李永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2型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并发症之一,以尿微量白蛋白排泄(UAE)增加作为糖尿病患者肾脏受累的特异指标[1]。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血浆内皮细胞的损伤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进行测定,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WF、UAE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在Ⅱ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65例为我院住院患者(按1980年 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观察组,排除高血压、心衰、感染等影响UAE的疾病;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32~69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4.2年,血肌酐、尿素氮正常;其中21例并发视网膜病变。另随机选择20例(男11例,女9例)正常体检者作正常对照组。1.2 检测方法1.2.1 血标本采集6:00~7:00静卧空腹肘前静脉取血,抗凝、离心、分离,-20C冰箱保存待测。1.2.2 vWF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法,药盒为上海太阳生物制剂公司生产,Bio-Red450型酶标仪在492mm波长下测吸光度A值,结果以%表示。1.2.3 尿白蛋白测定搜集24h尿液,用放免法,山东潍坊3V诊断技术公司生产药盒。由本院核医学科测定尿白蛋白定量。1.3 统计方法结果用x±s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x2检验,并对vWF、UAE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作者:周建耀;刘佳;林暖;林金娥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23例临床观察

    1995-1999年,我院采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治疗23例小儿狼疮性肾炎(LN),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3例中女性19例,男性4例,年龄6~14岁均符合中华风湿学会1987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有明显的肾脏受损表现。病程20d~3年,平均9.6个月,其中4例表现为肾炎,19例为肾病综合征(NS)。7例BUN及Cr升高。6例应用激素治疗,5例应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无效6例,复发5例。初治12例。5例并发感染(肺炎3例,肠炎1例,隐球菌败血症1例),4例血白细胞重度减少。1.2 治疗方法①IVIG 200~400mg/(kg·d)连续3~5d,以后每1~3个月注射IVIG 1次,每次2.5~5g。②CTX 8~12mg/k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连续2d,1/2周。总量达150mg/kg,以后每3个月1次。③常规激素疗法。

    作者:莫樱;蒋小云;陈述枚;魏仁桂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复发性心肌梗死14例临床分析

    本文旨在探讨复发性急性心肌梗死(再梗死)的临床特征。再梗死是指既往有明确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史,出院后再次发生AMI,其不同于梗死延展,后者是指AMI后24h~4周内又有新的心肌坏死,梗死组织增加,也称为早期再梗死。再梗死是影响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 临床资料 14例再梗死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52~72岁。发现再梗死发生于新部位9例,占64.3%;原部位5例,占35.7%。再梗死者两次间隙时间短只有1个半月,长的13年,但大多数在半年左右。2 结果 本组再梗死的发生率为10.2%,其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3 讨论 再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为其特征。分析原因,可能为再梗死随着坏死心肌数量的增加、心功能不全等表现成为基要矛盾显现出来,或为首次AMI后,患者对疼痛等症状的耐受程度增加有关。由于再梗死的心肌坏死面积大、预后差,及时诊断对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继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子宫肌瘤的MR 诊断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高的良性肿瘤,在35岁以上的妇女中发病率可达到20%,绝经后妇女发病率可增加到30%~50%[1],现将我院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子宫肌瘤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R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1995年3月-1999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7例。年龄34~62岁,平均46岁。以月经量增多,周期紊乱,腹痛,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其中月经量增多32例,腹痛27例,盆腔肿块25例,同时出现尿频、排尿困难等压迫症状18例,出现压迫输尿管导致肾孟积水5例,肌瘤压迫直肠导致便秘,里急后重4例。有3例因不孕进行卵巢检查而发现。1.2 MR扫描方法MR扫描采用Vectra0.5T超导磁共振成像,应用SE序列分别进行T1WI(TRTE分别为50、0.15ms)T2WI(TRTE分别为2 500~3 000ms/100ms)全部病例均进行平扫。

    作者:马宜传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小儿重症肺炎的呼吸管理

    我院于1 997年12月-1998年3月共收治重症肺炎76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强了呼吸道管理,取得了较好疗效,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1 年龄 <29d 10例,29d~46例,3个月~17例,6个月~2例,13个月~3岁1例。1.2 肺外症状与并发症肝大75例,腹胀2例,惊厥3例,凝视3例,四肢肌张力增高9例,前囟张力增高2例,呼吸不整3例,呼吸暂停2例,四肢皮肤发花6例,毛细血管充血时间延长4例,先心病8例。1.3 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肺炎防治方案 [1]及儿科急救会议制定标准[2]。心力衰竭75例,呼吸衰竭18例,脑病14例,微循环障碍3例;其中单纯心衰50例,心衰+呼衰10例,心衰+脑病7例,心衰+呼衰+脑病5例,心衰+呼衰+脑病 +微循环障碍2例,心衰+呼衰+微循环障碍1例。1.4 病原学调查送检痰液48例,由市医院细菌室用APAAP桥联法进行常见6种呼吸道病毒检查,包括流感病毒A(FA),流感病毒B(FB),副流感病毒1.3(Piv1.3),副流感病毒2(Piv2),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毒(RSV),结果20例病毒阳性。FA 12例,ADV 6例,piv 1.3 6例,RSV 1例。其中单纯FA 9例,单纯ADV 4例,单纯Piv。4例,FA +Piv。1.3,FA+ADV,FA+Piv1.3+ADV混合感染各1例。1.5 治疗方法1.5.1 综合治疗常规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血管活性药物氧疗以及对症治疗。1.5.2 呼吸道管理①超声雾化吸入:肝素4 000~6 000U加入生理盐水20ml,部分患儿用双黄连400mg,6~8h 1次;②叩击胸部,根据不同年龄选用大小不同的叩胸器,从胸部边缘叩向中央,使痰液流向大气管易于咳出。叩胸器要均匀接触胸壁以免漏气,叩击速度100~120/min,每次提起2.5~5cm,一般在吸痰前30min或雾化吸入同时进行;③鼻、口咽部吸引:根据不同年龄选择F8~F10吸痰管,调节电动吸引器的压力8~10.6kPa,粘稠分泌物时10.6~13.3kPa,患儿侧卧或头转向一侧,先吸口腔,再吸鼻腔,以免喘息或哭叫把分泌物吸入气管。吸痰管从放入、吸引到退出口、鼻腔总过程不得超过10s[3。连续吸痰在分泌物清除、呼吸困难减轻后停止操作,间隔时间根据痰液聚积的快慢,可每6~8h1次,重症时需每2~4h1次,如大量痰液聚积,梗阻气道应立即吸引,雾化后痰液膨胀,呼吸困难加重,则应再立即吸引。吸痰持续天数以痰液粘稠度聚积快慢以及呼吸困难改善情况而定,一般4~5d不等。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清洗双手,每个患儿专用吸痰管,每d更换1次,好每次更换。哺乳后应避免吸引,以免乳汁反流吸入。常规鼻腔滴入呋麻液等,可减轻鼻塞所致的呼吸困难,又便于吸痰管插入鼻腔。2 结果

    作者:高建生;刘夫红;陆芬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检测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的数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检测45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血液标本。结果SLE患者和正常人的CEC数量分别是(7.8±4.2)×106/L、(3.7±1.1)×106/L,两者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活动期患者的CEC数量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1)SLE患者CEC数量与病情积分呈正相关(r=0.3817.P<0.05)。结论SLE患者的CEC数量升高,测定CEC数量对判断SLE患者的病情活动程度有帮助。

    作者:陈明春;陈宜芳;李伯有;汤红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哌拉西林联合他唑巴坦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分析

    下呼吸道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能产生耐药性的细菌逐年增多,给抗菌治疗造成了很大困难。本文为用哌拉西林联合他唑巴坦(PIPC/TZ)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并与头孢曲松作组比较观察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65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史、体检和胸部X线均符合1979年11月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修订诊断标准。随机分成PIPC/TZ组33例,男 20例,女13例,年龄(72.5±9.3)岁。头孢曲松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71.5±10.1)岁。所有患者均有Ⅱ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6.67kPa。1.2 方法 两组患者除给予必要的低流量吸氧,沙丁胺醇、必嗽平等平喘祛痰及其他对症处理外,PIPC/TZ组用PIPC/TZ(海南三洋德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25g稀释于0.9%盐水250ml中静滴,2/d;头孢曲松组用头孢曲松(上海罗氏公司生产)2.0g稀释于0.9%盐水200ml中静滴,1/d,连用列。1.3 病原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当天及治疗结束后采集气管深部咳出的痰液并立即送痰培养。1.4 观察项目治疗期每d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痰细菌学等检查。1.5 疗效标准评定 显效: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白细胞计数正常,X线胸片肺部炎症大部分吸收,痰培养细菌转阴,血气分析2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有效: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血气分析有1项以上显著改善,X线胸片肺部炎症部分吸收。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减轻,X线胸片肺部炎症、血气分析无改善。1.6 不良反应的评价 记录用药期间所发生的反应,包括主诉、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肯定与药物有关或可能有关者被视为不良反应。

    作者:张春意;斯徐伟;徐绍琴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诊断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甲胎蛋白(AFP)是对PHC诊断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但不是所有PHC均分泌AFP[1,2]。α-L-岩藻糖苷酶(AFU)是一种溶酶体水解酶,可能成为诊断PHC的一项指标[3]。本研究目的在于初步探讨血清AFU活性在PH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5年7月-1997年2月我院行血清AFU活性检测的住院患者318例,分为7组。①PHC 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3~76岁,平均50岁。无并发肝硬化16例,并发肝硬化27例。诊断符合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会议拟定标准[4];②转移性肝癌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42~83岁,平均59岁;③肝硬化45例,男39例,女6例,年龄35~77岁,平均56岁;④慢性肝炎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6~67岁,平均45岁;⑤肝良性占位病变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0~87岁,平均55岁;⑥其他消化系统肿瘤共27例,男20例,女7例,年龄42~76岁,平均62岁。以上各组诊断根据病理检查或临床表现、实验室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⑦对照组143例,男94例,女49例,年龄12~87岁,平均56岁。均无肝功能受损表现;无肝炎史,影像学检查无脂肪肝、肝硬化、肝占位;无肿瘤病史及表现。女性患者检测期间无妊娠。1.2 方法1.2.1 血清AFU活性检测分光比色法,试剂选用福建三强公司AFU测定试剂盒。1.2.2 血清AFP检测定量-放射免疫法。1.2.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百分比表示。两组样本计量资料用 t检验,多组样本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析因方差分析,比较前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两变量相关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

    作者:洪华;陈为宪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诊断及免疫功能的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多部位关节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长,临床上早期误诊率较高,疾病中、晚期致残率高。为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及了解患者免疫状况,我们对165例AS患者进行了12项免疫指标的检测,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1996年2月-1999年12月,对可疑AS患者常规做骶髂关节X线平片和[或]CT和[或]ECT检查,化验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抗链O(ASO)、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对依诊断标准[1,2]确诊的患者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1、CD8,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1检查,资料完整者共165例,其中男144例,女21例,年龄6~51岁,平均25岁;病程3个月~21年,另以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作对照,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35岁。1.2 实验方法 取患者静脉血约8ml分装于2个试管中,1试管用肝素抗凝,常规方法分离淋巴细胞,洗涤备用,用微量法做HLA-B27检查,剩余淋巴细胞按APAAP方法进行洗涤、制片、冷冻保存,批量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试剂来源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另一份全血标本分离血清后做ASO、RF、CRP,将剩余血清低温冻存,批量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实验采用美国Beckman Array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系统,进口试剂,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对照组以同样方法处理,用t检验统计,结果以x±s表示。

    作者:李强;王伟;王玉红;高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NGF促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运用电生理、类霍乱毒-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追踪的方法,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时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Wistar大白鼠20只,切断两侧位于股骨中段的坐骨神经,硅胶管桥接形成神经再生小室,断端相距6mm。右侧再生小室内注入NGF,左侧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笼饲养3个月。结果NGF侧电生理数值:LAT:(2.08±0.42)ms,CV:(35.9±8.67)m/s,AMP:(6.18±2.90)my±0.48)mv,各项指标两组数值标本均数的 t检验P<0.01。CB-HRP逆行追踪,被CB-HRP标记的运动细胞数NFG侧:(4.2±0.974),NS侧:(2.3±0.483),两组数值样本均数的 t检验P<0.0l。结论通过电生理及CB-HRP逆行追踪证实,NGF有促进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马金忠;罗永湘;吴小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眼部汞异物X线、CT表现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3岁。因左眼被断裂的体温表扎伤6h入院。体检及术中所见:左眼角膜创口有虹膜嵌置,虹膜表面及眼内可见汞颗粒。左眼下睑皮肤面近外眦部探及垂直向下的外伤深约l.5cm,创口位于睑缘下5mm处,创口内取出汞颗粒。眼内及创口内均未发现玻璃异物。眼眶X线正位平片示:左侧眼眶外下方可见多个纵行排列的点状高密度影,每个直径约1~2mm。眼眶CT示:在多个层面上,眼球前部、眼球内侧、眼眶前外侧皮下可见多个圆形高密度影,直径约2~4mm,后者略大。其CT值在+332.1~+550.4Hu。2 讨论 汞又称水银,临床可见汞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而致病,作为异物伴随外伤进入体内罕见。汞系重金属,在X线和CT检查中均呈现高密度影。汞的表面张力较大,单个汞颗粒呈珠状。较大的汞颗粒可以分散成许多较小的颗粒,较小的汞颗粒又可互相融合为较大的颗粒。同时,汞为液态金属,具有流动性,可随所在腔隙的形态不同而表现不同,或在较大的腔隙内流动。汞的以上特性可使多次摄片时汞异物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对于临床考虑汞异物,需要与其他异物鉴别时,可行多体位摄片,且诊断时注意异物的形态,汞异物多为圆形。另外,本例X线平片不能显示CT扫描发现的眼球前部和内侧的细小汞颗粒,仅能显示眼眶前外侧皮下的较大汞颗粒。因此,汞异物患者应进行CT检查。

    作者:王建民;孔祥端;黄灵欣;张毅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70岁以上老年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探讨

    70岁以上老年人心肺功能不仅有显著下降,而且多有心肺疾患,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是否安全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就我院近15年来220例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纤支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就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复习我院1984年12月-2000年4月的1900例纤支镜检查资料,其中70岁以上者占220例,占检查总数的11.6%,男性190例,女性30例,>80岁者5例,平均年龄74.5岁。1.2 术前进行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检查,有心肌梗死,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动脉血氧分压<9.3kPa者暂缓检查。1.3 术前给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不用镇静剂。1.4 检查前先给予2%利多卡因喷雾咽喉部,以后根据情况经纤支镜遂道追加2%利多卡因,但总量不超过15ml。1.5 经鼻插入,先检查健侧,后检查病侧,并根据情况进行钳夹及刷片,对于血管丰富的病灶,取材前给予1:1 000的肾上腺素盐水4~5ml冲洗。1.6 术中常规给氧(2I/min),每例检查不超过30min,术中进行动脉血氧监测。1.7 所用纤支镜为0lympus BF-P20型及其配件。

    作者:徐从景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残株胆囊误诊误治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40岁,4年前因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急诊行胆囊切除术。术后一年再次发生腹痛并伴黄疸,经B超检查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探查取石。2个月后腹痛、黄疸再次出现,复查B超后诊断为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拟行肝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术中探查肝脏表面光滑,未扪及肝内结石,分离肝门部粘连,显露胆总管,见其直径约1.2 cm,其内扪及直径约0.5cm的结石1枚,横断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取出几何形状的胆固醇结石1枚,沿胆总管向肝门部解剖,在肝门右侧肝脏脏面,有一约1.5cm×2.0cm×4.0cm大小的残株胆囊,内充满直径0.2~0.5cm的结石。此时考虑胆总管结石为残株胆囊结石排入胆总管所致,由于这时胆总管已横断,切除残株胆囊后,行肝胆管空肠端侧侧ROUX Y吻合,T形管支撑,3个月后造影检查无结石及胆管狭窄,拔管。随访2年无不适症状。2 讨论 残株胆囊系由于胆囊管残留过长所致,残株胆囊及其并发症危害性众所周知,特别是近年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有增多之趋势,比较多见的是残株胆囊炎、残株胆囊结石、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甚至残株胆囊癌。残株胆囊常常是因并发症再次手术时才发现,及时确切地处理后,一般不必进行第3次手术,以免延误治疗。 本例第1次手术由于是急诊,解剖关系欠清楚,在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部未暴露清楚情况下切除胆囊,实为颈部断离,造成胆囊残株,并残余结石。这是后2次发病的根本原因,而且在诊断上起了误导的作用。第2次手术时,仅满足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取出结石后,未仔细解剖肝门部,也未对结石的性质和成因作分析,致残株胆囊仍然存在,导致再次继发胆总管结石的形成。第3次手术时,未对既往病史作进一步的分析,也未作必要的检查,先横断胆总管,当诊断明确时,过失已无法挽回,被迫行了胆肠吻合术。 该患者3次误治的共同特点是在未探查、解剖不清楚的情况下进行手术。3次手术是分别由3位医生完成的,后2次均对前次的病史、病例资料未作详尽的研究分析,主观臆断,教训深刻,令人发省。

    作者:阴建兵;王世昌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检测的临床意义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患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然过程,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可延缓或阻断病情的发展,我们通过周期检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和TGF-β1水平,探讨两者与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及肝损害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 138例患者为1999年4-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男104例,女34例,平均年龄(44±11)岁,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届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慢性肝炎104例,其中轻度34例,中度46例,重度24例;肝硬化34例。随机选20例健康献血员为正常对照组。1.2 方法1.2.1 血清标本采集受试者均于清晨空腹采血,4h内分离血清于-20C贮存备用。1.2.2 血清sICAM-1、TGF-β1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试剂盒分别由宝灵曼公司及美国Genzyme公司提供,操作按说明书。1.2.3 血清HA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试剂盒由上海海军医药研究所提供,操作按说明书。1.2.4 肝功能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2.5 统计处理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

    作者:贾青青;王晓玲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