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GF促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马金忠;罗永湘;吴小峰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 再生, 功能恢复
摘要:目的 运用电生理、类霍乱毒-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追踪的方法,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时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Wistar大白鼠20只,切断两侧位于股骨中段的坐骨神经,硅胶管桥接形成神经再生小室,断端相距6mm。右侧再生小室内注入NGF,左侧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笼饲养3个月。结果NGF侧电生理数值:LAT:(2.08±0.42)ms,CV:(35.9±8.67)m/s,AMP:(6.18±2.90)my±0.48)mv,各项指标两组数值标本均数的 t检验P<0.01。CB-HRP逆行追踪,被CB-HRP标记的运动细胞数NFG侧:(4.2±0.974),NS侧:(2.3±0.483),两组数值样本均数的 t检验P<0.0l。结论通过电生理及CB-HRP逆行追踪证实,NGF有促进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房纤颤的抗凝治疗进展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Framingham研究的资料表明[1]AF的现患率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人群中总发病率为0.4%,随年龄增长高可达10%左右。其严重并发症栓塞性卒中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严重影响AF患者的预后,半数以上患者致死或严重残疾[2]。降低AF者卒中危险性的二个基本措施为复律和抗血栓形成,复律可以缓解症状,减少栓塞,资料表明大约1%~4%AF者复律前无血栓,复律后出现血栓[3],故心房纤颤的抗凝治疗将有助于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AF者预后。1 房颤时心房内血栓形成 AF时心房内血液淤滞容易形成血栓,以往认为血栓多在房颤出现后2~3d形成,其机制十分复杂,随着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诸多研究证实,AF时左心耳扩大,收缩功能下降,血流相对静止,红细胞聚集,纤维蛋白原增加,促使血栓形成[4];凝血状态的研究亦表明,AF者存在造血系统异常,致血栓形成5。Manning等[6]发现临床AF转复后的左房机械功能出现“顿抑”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复律后栓塞事件的发生,基于对栓塞机制的深入了解,已有国外学者完成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获得明确结果,即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为改善AF者预后,减少栓塞发生率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作者:周琪;郭乐凌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儿童狼疮性肾炎23例临床观察

    1995-1999年,我院采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治疗23例小儿狼疮性肾炎(LN),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3例中女性19例,男性4例,年龄6~14岁均符合中华风湿学会1987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有明显的肾脏受损表现。病程20d~3年,平均9.6个月,其中4例表现为肾炎,19例为肾病综合征(NS)。7例BUN及Cr升高。6例应用激素治疗,5例应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无效6例,复发5例。初治12例。5例并发感染(肺炎3例,肠炎1例,隐球菌败血症1例),4例血白细胞重度减少。1.2 治疗方法①IVIG 200~400mg/(kg·d)连续3~5d,以后每1~3个月注射IVIG 1次,每次2.5~5g。②CTX 8~12mg/k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连续2d,1/2周。总量达150mg/kg,以后每3个月1次。③常规激素疗法。

    作者:莫樱;蒋小云;陈述枚;魏仁桂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肝炎后肝硬化死因分析(附36例临床报告)

    1 临床资料 为了探讨肝炎后硬化死因,加强肝硬化的早期防治。我们依据1990年上海肝病会议标准,临床诊断肝炎后肝硬化169例,其中死亡36例,病死率21.3%。36例死于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6例,肝昏迷20例,肝肾综合征10例,严重感染、中毒性休克、败血症、DIC形成5例,严重呼吸循环衰竭4例,心跳骤停2例。2 讨论 肝硬化在我国大多数为乙肝病毒感染而致,约70%肝硬化HBsAg阳性,全世界人群发病率17.1/10万。患者病程长,机体一般状态差,多有1种或多种并发症,尚有其他系统损害。其主要并发症多见于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肝肾综合征、DIC形成、呼吸循环衰竭等。对肝硬化要从防治乙型肝炎人手,调整全身代谢和其他脏器功能,防止多种代谢紊乱。治疗中,大量放腹水,利尿剂,损肝抗生素应用,甚至精神损伤、劳累等都可成为病情加重的诱因,应尽量避免之。

    作者:王来艳;李少君;刘敬东;王月卉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丘脑性失语83例CT与临床分析

    为观察丘脑性失语的CT及临床特点,现将我院19981999年收治的脑血管病例中出现丘脑性失语的资料完整的8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83例中,男56例,女27例,平均年龄6l.2岁,丘脑出血38例(左25例,右13例),丘脑梗死45例(左22例,右23例);病灶位于左侧47例、右侧36例;右利手78例,左利手5例。2 方法 83例均于发病72h内行颅脑CT扫描1~2次,证实为丘脑出血或梗死;根据SKihqi Olsen评分法进行语言功能评定;采用多田公式计算病灶容积;常规治疗脑血管病及语言重复锻炼。3 结果 重度失语13例,中度失语18例,轻度失语52例;其中38例语言恢复正常,14例较入院时言语流畅;中、重度失语恢复至轻度15例,重度失语4例恢复至中度失语。病灶容积越小,失语程度越轻,恢复早且完全。4 讨论 丘脑性失语为皮层下失语,与皮层性失语不同,并无明显左右优势倾向,多为不完全性轻、中度失语,恢复较慢,但一般先于偏瘫的恢复;病灶越小,失语程度越轻,愈后越好;考虑与丘脑腹外侧核及腹前核受累有关。

    作者:刘诗;谷菲;胡金花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有偏头痛史的早孕妇女脑血流检测分析

    有偏头痛史的早孕妇女和正常早孕妇女及健康已婚未孕女性脑动脉血流速值有无变化尚未见报道。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以女性为主。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直接客观地反映脑动脉的血流速值。为此我们将近2年来所检测的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确诊孕周为10~12周的孕妇,诊断和分类标准参见文献[1]。其中正常早孕妇女145例为(Ⅱ组),有偏头痛病史的早孕妇女136例为(Ⅲ组),符合典型偏头痛诊断标准[2],病程在5年以上,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头痛,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每月发作2~3次。其中孕前有38例查头颅CT、18例查头颅MR1、56例查EEG均无异常。TCD检测均在间歇期进行。26例孕后仍经常出现头痛,但较孕前减轻,30例偶尔出现,其余未再发作。同期检测了健康已婚未孕女性200例为(I组)。年龄22~30岁,平均26岁。以上3组妇女既往均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肝、肾等病史。1.2 检查方法采用德国EME公司TC-2000S型经颅多普勒超声仪,2兆赫探头。所有受检者均在安静清醒仰卧状态下,经颞窗探测大脑中动脉(MCA);坐位头伏于床沿经枕窗探测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调整探测角度获得音频视频佳信号后储存。常规取3~5个稳定波,计算收缩期大峰流速(Vs)、舒张末期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及脉动指数(PI)和阻尼指数(RI)的均值和标准差,统计学处理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之t检验。所有检查均由-人操作。

    作者:刘济英;孙秀花;王衍彬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检测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的数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检测45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血液标本。结果SLE患者和正常人的CEC数量分别是(7.8±4.2)×106/L、(3.7±1.1)×106/L,两者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活动期患者的CEC数量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1)SLE患者CEC数量与病情积分呈正相关(r=0.3817.P<0.05)。结论SLE患者的CEC数量升高,测定CEC数量对判断SLE患者的病情活动程度有帮助。

    作者:陈明春;陈宜芳;李伯有;汤红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甘露醇致变态反应1例报告

    1 病历报告 患儿女,10岁。因头痛,呕吐10余d于1999年7月5日入院。查体:T 365 C,R 24/min,HR 84 min,BP 13/7kPa。腰穿脑脊液无异常。脑电图:广泛弥漫型异常。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给予20%甘露醇150ml静推,约5min后,患儿皮肤出现广泛荨麻疹,伴烦躁、寒战、呼吸急促、四肢厥冷,神志模糊。BP 10/bkPa,心音低,HR 140/min,律齐。考虑为输液反应所致。急于吸氧、苯海拉明肌注,静注氟美松、东莨菪碱、鲁米那钠等抢救。20min后,患儿皮疹逐渐消退。睡眠状态,呼吸平稳,四肢渐暖,BP 12/8kPa,HR 96/min。因治疗需要,次日,在重点监护下,应用同样剂量甘露醇,发生同样过敏反应。确定为甘露醇过敏所致。追问患儿既往未用过甘露醇,同种药品未引起他人过敏。2 讨论 甘露醇为常脱水剂,一般认为较安全,临床应用广泛。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水,电解质紊乱。近几年国内儿科杂志对甘露醇过敏罕有报道。因此,我们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要密切观察,以防意外。有关甘露醇的致敏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邱焱;甄宇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应用微板核酸杂交一ELISA技术对苏南地区病毒性肝炎患者及献血员TTV感染情况及基因分型的研究

    应用微板核酸杂交一ELISA技术,按照Okamoto等发表的基因序列,选取TTV ORF1的保守序列作为内引物;包被探针选择一段I型、Ⅲ型同源的序列nt2350-nt2495,而显色探针I和显色探针Ⅱ则选择异源性大于50%的序列,并在显色探针的5'端标上生物素。首先对患者及献血员标本进行套式PCR法扩增,然后将扩增产物与两条特异性探针夹心杂交,后加底物酶联显色,用该法对苏南地区32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229名献血员进行TTV检测及分型分析。 结果发现32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TTV感染率为10.4%(34/328),其中急性甲型肝炎阳性率为5.7%(2/35),急性乙型肝炎阳性率为8.7%(8/92),慢性乙型肝炎阳性率为11.1%(15/135),慢性丙型肝炎阳性率为3.2%(1/31,慢性非甲-戊型肝炎阳性率为22.9%(8/35)。研究发现,TTV阳性的上述患者输过血或血液制品者占67.6%(23/34),表明TTV感染与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有一定关系。229名献血员TTV感染率为5.7%(13/229)。 对47例TTV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把TTV分为两个型:I型和Ⅱ型,还有部分混合感染型,其比例为34:3:10;慢性肝炎与急性肝炎TTV感染者比例为32:15。表明苏南地区TTV感染者中,慢性肝炎感染TTV的机会多于急性肝炎,I型明显多于Ⅱ型。在献血员中,ALT升高与ALT正常人群TTV感染率分别为9.3%及4.8%,提示TTV存在无症状携带状态,有必要将TTV的检测列为献血员的筛查项目。

    作者:周剑波;王珂;程朝晖;马荣熙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复发性脑梗死31例临床分析

    临床上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均单独或同时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本文对163例脑梗死患者及31 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脑梗死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与并发症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63例脑梗死患者均为1992 1999年本院内科住院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既往史均有完整病历可查。诊断根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163例脑梗死患者中男99例,女64例,其中发病2次25例,3次5例,4次1例。复发性脑梗死31例,男18例,女13例,其中1年内复发11例;1~年内复发3例;2~年内复发12例;5~10年内复发5例。163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颈椎病5种并发症。其中无并发症组23例,2例复发脑梗死;1种并发症组66例,8例复发;2种并发症组35例,7例复发;3种并发症组28例,8例复发;4种并发症组11例,6例复发。1 63例脑梗死患者中单独或同时并发高血压者101例,19例复发脑梗死;并发糖尿病26例,11例复发;并发心脏病51例,15例复发;并发高脂血症者54例,15例复发;并发颈椎病者25例,10例复发。1.2 方法与结果 对5组并发症数目不同的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与并发症数目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对5组并发症不同的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与总复发率进行u检验;对5组并发症不同的脑梗死患者的复发时间与平均复发时间进行t检验。1.2.1 并发症的数目与脑梗死复发率呈正相关,而与脑梗死的复发时间无相关性。结果见表1。

    作者:祝立勇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子宫肌瘤的MR 诊断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高的良性肿瘤,在35岁以上的妇女中发病率可达到20%,绝经后妇女发病率可增加到30%~50%[1],现将我院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子宫肌瘤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R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1995年3月-1999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7例。年龄34~62岁,平均46岁。以月经量增多,周期紊乱,腹痛,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其中月经量增多32例,腹痛27例,盆腔肿块25例,同时出现尿频、排尿困难等压迫症状18例,出现压迫输尿管导致肾孟积水5例,肌瘤压迫直肠导致便秘,里急后重4例。有3例因不孕进行卵巢检查而发现。1.2 MR扫描方法MR扫描采用Vectra0.5T超导磁共振成像,应用SE序列分别进行T1WI(TRTE分别为50、0.15ms)T2WI(TRTE分别为2 500~3 000ms/100ms)全部病例均进行平扫。

    作者:马宜传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以气胸为首发症状的肺癌误诊分析(附4例报告)

    肺癌并发气胸与单纯性气胸在临床症状上有相似之处,易造成误诊。我院1995-1999年收治肺癌并发气胸4例,初诊均为单纯性气胸。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44~72岁,平均60岁,病史短8h,长1个月,左侧气胸3例,右侧液气胸1例。1.2 临床表现均以胸闷、胸痛、气促、咳嗽等症状就诊,伴有气胸体征。其中2例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1例13年前有右侧肺大泡手术结扎史。X线胸片检查提示右侧气胸1例,肺压缩60%,伴胸腔内少许渗出,左侧气胸3例,肺压缩分别为95%、70%、50%。1.3 治疗经过 入院后3例行经左侧第2肋间锁骨中线胸腔闭式引流,1例行经右腋中线第5肋间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肺压缩50%和60%的2周后肺复张,X线胸片复查示肺门阴影增宽,行CT检查示中央型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转移,痰检找见癌细胞。因患者一般情况差,行放疗及化疗。1例肺压缩95%2周后左上肺复张,左下胸腔仍有肺压缩约30%,改行左下胸腔闭式引流,两周后床边X线胸片示左肺完全复张,但胸腔引流管内每d约有100ml淡黄色液体引出,持续1周,CT检查示左下肺占位。手术探查左下肺表面肺大泡,肿瘤位于内基底段胸膜下直径约4cm,行左肺下叶切除,病理为未分化癌,术后继续化疗。1例肺压缩70%治疗2周后仍肺不张,开胸探查见左肺表面散在肺大泡,表面有脓苔及纤维膜形成,左上肺部分实变,行肺大泡结扎术,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4周后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行CT及MIR检查示左上肺周围型肺癌伴脊髓转移。

    作者:王永宏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纳洛酮全麻催醒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性,66岁,因食管中段癌于1999年12月5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及冠心病史。于12月12日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入手术室测BP 20/13kPa,HR 88/min,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部分T波改变。术中行血压、心率、心电及SpO 2监测。麻醉诱导用安定、硫喷妥钠、芬太尼、琥珀胆碱静注,气管插管后静滴1%普鲁卡因复合液(1%普鲁卡因500ml+哌替啶100mg+琥珀胆碱400mg)维持麻醉,间断静注氟哌啶、芬太尼,术中行控制呼吸,手术历时5h,共用安定30mg、氟哌啶5mg、芬太尼0.6mg、琥珀胆碱800mg、1%普鲁卡因液800ml。关胸后停止麻醉至手术结束,自主呼吸未恢复。术终BP19/13kPa。静注纳洛酮0.4mg,5min后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并逐渐增多,呈多源性二联律或三联律,此时血压由19/13kPa上升至22.5/15kPa,心率由90/in升至122/min,患者开始清醒,自主呼吸恢复。继续辅助呼吸,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00mg,并给予0.1%利多卡因静滴维持,5min后室早逐渐减少,25min后室早完全消失,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后拔去气管导管,安送病房,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2 讨论 本例患者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手术历时较长,麻醉性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应用较多,手术结束自主呼吸未恢复。静注纳洛酮后患者迅速清醒,自主呼吸恢复,但纳洛酮同时拮抗了芬太尼的镇痛作用。由于创口剧痛及兴奋致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致使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肌应激性增强,以致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纳洛酮作为全麻后催醒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有关应用纳洛酮后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的报道日渐增多,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甚至肺水肿、心室颤动。故全麻催醒应用纳洛酮应掌握适应证,从本例中吸取的教训有:①高龄和高血压或心脏病患者麻醉后应用纳洛酮易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故慎用;②高血压患者术前应控制血压,术中避免血压剧烈波动;③应用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应掌握适应证,严格控制麻醉深度,以防用药过量;④在临床必须应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好在心电监护下用药方为安全。

    作者:胡宝生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肝脏并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刀刺伤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性,34岁,被刀刺伤腹部致肝左叶及肝门部、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损伤。入院时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四肢冷凉,脉细弱。BP 10/6kPa。主诉腹痛剧烈,右上腹部可见一3cm×0.5cm创口,有少许血液流出,腹膜刺激征明显。在积极快速输血输液抗休克的同时,立即进手术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积血较多,吸出血量3 000ml。肝左叶近肝园韧带处一界面创口,有血液溢出,肝十二指肠韧带处一巨大血肿,创口处有血液外溢,近创口探入有一较大凝血块溢出,随之出血汹涌。立即捏压肝门部止血,同时自小网膜孔近肝十二指肠韧带放置无损伤血管钳上下各一把夹住创口处。出血明显减少。吸净出血,探查受伤器官,发现胆总管内侧半损伤,肝动脉完全断裂两端回缩,门静脉离断。仔细解剖游离出肝动脉和门静脉两断端,更换无损伤血管钳同时继续夹闭门静脉。肝动脉两断端内放置输液器带针头部分的胶管,并用丝线扎紧,预防滑脱和出血。放松夹闭肝动脉的无损伤钳,保持肝动脉的供血,用3~0无损伤缝合线吻合门静脉,因门静脉离断后张力较大,故自左大隐静脉切除2cm,移植于门静脉断端之间。门静脉吻合用时约40min。放开两端无损伤血管钳门静脉通畅,观察无漏血等其他情况。拔除肝动脉内置入的胶管。结扎肝动脉两断端,胆总管损伤处放置T管行外引流。术后继续抗休克,抗感染保肝治疗,26d痊愈出院。2 讨论2.1 肝脏并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损伤少见,因出血量较大往往短时间内因出血性休克而死亡。及时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是得以救活患者的关键。2.2 患者术后第2d、第1周、第2周分别检查肝功能,除第一次转氨酶单项略有增高外,其余各项均正常。后两次检查肝功能均为正常。肝功能无明显损害。考虑与手术中及时采取恢复肝动脉的血液供应有关,使肝脏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明显的损害。故认为在门静脉阻断的情况下,保持肝动脉的供血对减轻肝脏的损害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任化云;张耀亮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降纤酶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肾脏病变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DN)的早期临床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增高。降纤酶具有溶栓、抗凝、去纤等作用,我们应用降纤酶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60例,观察其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1998年12月1999年12月住院患者。按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39~51岁,病程1个月~12年。所有患者均无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酮症酸中毒及近期使用肾毒性药物史。所有糖尿病患者维持其原有抗糖尿病药物治疗,凡有高血压者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1.2 方法随机收集某时尿,测定白蛋白(A)和肌酐(C)的比率(A/C)。所用设备为德国产DCA2000尿微量白蛋白测定仪。按A/C将受试者分成二组:微量白蛋白尿组(A/C>3.0mg/mmo1)和正常白蛋白尿组(A/C<3.0mg/mmo1)。每组又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二组的性别、年龄、病情、血压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在原有治疗方案基础上加降纤酶(中美合资烟台北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5U/支),首次10U,以后根据凝血生化检查情况而定,第2、3次各5U,隔日1次。将降纤酶加入生理盐水100m1中,1h内静滴。用药期间不使用其他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后分别测尿A/C、空腹血糖(FBG)、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用药间隔日(D1、D2)及用药结束后次日(D3)测定PT、TT、APTT、Fg。1.3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用x±s表示,自身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作者:裴玉梅;林立青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复发性心肌梗死14例临床分析

    本文旨在探讨复发性急性心肌梗死(再梗死)的临床特征。再梗死是指既往有明确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史,出院后再次发生AMI,其不同于梗死延展,后者是指AMI后24h~4周内又有新的心肌坏死,梗死组织增加,也称为早期再梗死。再梗死是影响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 临床资料 14例再梗死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52~72岁。发现再梗死发生于新部位9例,占64.3%;原部位5例,占35.7%。再梗死者两次间隙时间短只有1个半月,长的13年,但大多数在半年左右。2 结果 本组再梗死的发生率为10.2%,其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3 讨论 再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为其特征。分析原因,可能为再梗死随着坏死心肌数量的增加、心功能不全等表现成为基要矛盾显现出来,或为首次AMI后,患者对疼痛等症状的耐受程度增加有关。由于再梗死的心肌坏死面积大、预后差,及时诊断对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继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2型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并发症之一,以尿微量白蛋白排泄(UAE)增加作为糖尿病患者肾脏受累的特异指标[1]。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血浆内皮细胞的损伤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进行测定,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WF、UAE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在Ⅱ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65例为我院住院患者(按1980年 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观察组,排除高血压、心衰、感染等影响UAE的疾病;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32~69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4.2年,血肌酐、尿素氮正常;其中21例并发视网膜病变。另随机选择20例(男11例,女9例)正常体检者作正常对照组。1.2 检测方法1.2.1 血标本采集6:00~7:00静卧空腹肘前静脉取血,抗凝、离心、分离,-20C冰箱保存待测。1.2.2 vWF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法,药盒为上海太阳生物制剂公司生产,Bio-Red450型酶标仪在492mm波长下测吸光度A值,结果以%表示。1.2.3 尿白蛋白测定搜集24h尿液,用放免法,山东潍坊3V诊断技术公司生产药盒。由本院核医学科测定尿白蛋白定量。1.3 统计方法结果用x±s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x2检验,并对vWF、UAE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作者:周建耀;刘佳;林暖;林金娥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以硬脊膜外血肿为首发症状白血病2例报告

    白血病患者的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紫癜或瘀斑,甚至颅内出血。表现为硬脊膜外血肿者十分罕见。1998年9月-1999年1月我们收治2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例1,男,15岁,因突发背部疼痛,随即出现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6h后入院。入院时查体:双下肢感觉障碍,双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增高。MRI示:T9~11硬脊膜外血肿。实验室检查:WBC 34×109/L,L 0.54,Hb 66g/L,RBC 3.9×1012/L,BPC 34×109/L,血小板明显减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液科会诊,骨髓穿刺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输注血小板后行椎板切除减压,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约10m1,术后转入血液科治疗,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 例2,男,9岁,因肩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4d入院。入院时查体: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MRI示:T8~10硬脊膜外血肿。入院后实验室检查:WBC 25×109/I,L 0.56,BPC 32×109/L,Hb 100g/L,RBC 3.69×1012/L,请血液科会诊,行骨髓穿刺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考虑患者病史4d,无进行性加重,MRI示出血量不大,转血液内科综合治疗,随诊4个月。肩背部疼痛缓解,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2 讨论 白血病多发于青少年,多以乏力、贫血、发热、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约有半数以上患者有出血倾向,出血量多少不一,且可表现为全身各部位。但表现为硬脊膜外血肿者较罕见。出血主要原因为血小板数量减少,质量异常,血管壁通透性改变,凝血机制异常。本组2例表现为硬脊膜外血肿,是否存在硬脊膜外隐匿性血管畸形,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波;张培英;荆明远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暂时性全面性遗忘症1例

    患者,女,59岁,以突发全面近事遗忘4h入院。入院前4h,患者同其家属一起步行到我院经一系列划价、交款等程序后行肠镜检查,检查结束后即感头昏、眩晕不适。忘记自己是如何来到医院的,更不知自己因为什么原因来医院,对其家属也在医院感到很不理解。开始家属觉得好笑,以为在开玩笑,但发现她很快忘记每一件做过的事。以前曾有类似的但较短暂的遗忘症表现,常伴头昏、眩晕。查体:BP 18/12kPa,心肺无异常,神清语晰,对答切题,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判断力、计算力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其他异常。辅助检查:胆固醇3.65mmol/L,甘油三酯6.05mmol/L,全血粘度:高切6.883、中切8.236、低切15.897。经颅彩色多普勒示:左侧椎动脉痉挛。脑电图、心电图及颅脑CT扫描未见异常。临床诊断:暂时性全面性遗忘症(TGA)。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灯盏花素静滴、尼莫地平、肠溶阿斯匹林口服12h后,部分记忆恢复,16h全部恢复正常。2 讨论 暂时性全面性遗忘症(TGA)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1~24h,发作时不能记忆新事物,伴有远记忆不同程度的丧失及对时间、地点的定向障碍,但有自知力,谈话、书写及计算力保持良好,无神经系统其他异常,可自行好转,但可反复发作,紧张的体力活动可诱发。目前一般认为系大脑后动脉的颞支或椎基底动脉缺血,累及边缘系统即海马、海马两侧、穹隆和乳头体等与近事记忆或短时记忆的组织有关。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脑梗死。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例临床征象及辅助检查均符合TGA的诊断。需与精神运动性癫痫发作及癔病鉴别。暗示治疗有效。

    作者:谭明贤;张书琼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复方丹参和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分析

    我院1 998年1月-1999年12月治疗5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其中资料较完整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5例,采用复方丹参、黄芪注射液联合静滴,临床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5~10岁的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参照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和治疗的建议[1]。凡符合急性肾小球肾炎标准者,随机分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其年龄、性别和治疗前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差异(P>0.05)。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休息,青霉素20万U/(kg·d)防治感染,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8~16ml(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黄芪注射液10~16ml(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用10%葡萄糖液100ml稀释后联合静滴,每周为1个疗程,未愈时继续下一个疗程。1.3 观察项目观察患者水肿、尿量变化,血压等。实验室检查,每周查尿常规,外周血常规,每2周查肝功能、肾功能。1.4 疗效标准判断显效<4周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尿常规正常,肾功能正常。有效:4~6周以内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尿常规正常,肾功能正常。无效:治疗6周仍未达到上述标准。

    作者:陈泓明;李志民 刊期: 2000年第11期

  •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在我国成人各种病因心脏手术中占首位,其特点是病史长、心功能差,术后易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紊乱、电解质失调等并发症。我科1998年8月-2000年6月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31例,现就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1例中男10例,女21例。年龄29~55岁,平均41.5岁。病史3~35年,平均19年。术前心功能Ⅲ级22例,Ⅳ级9例。其中行二尖瓣替换术16例,主动脉瓣替换术4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术6例,瓣膜替换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术后均带气管插管回监护病房,呼吸机辅助呼吸10~26h,平均18h。其中1例术后5h突发室颤,经电击除颤等治疗恢复。术后早期出血及慢性心包填塞各1例,均经二次开胸清除血块后治愈。有4例术后出现低钾、低钠等严重电解质失调,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2 手术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使用瓣膜全部为机械瓣,二尖瓣替换均采用连续缝合,其中5例部分保留二尖瓣结构。主动脉瓣替换采用连续或间断缝合。三尖瓣成形采用DeVega法。

    作者:李润英;刘宁;彭淑贞;石震娟;高丽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