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刘李;刘采球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3岁。因左眼被断裂的体温表扎伤6h入院。体检及术中所见:左眼角膜创口有虹膜嵌置,虹膜表面及眼内可见汞颗粒。左眼下睑皮肤面近外眦部探及垂直向下的外伤深约l.5cm,创口位于睑缘下5mm处,创口内取出汞颗粒。眼内及创口内均未发现玻璃异物。眼眶X线正位平片示:左侧眼眶外下方可见多个纵行排列的点状高密度影,每个直径约1~2mm。眼眶CT示:在多个层面上,眼球前部、眼球内侧、眼眶前外侧皮下可见多个圆形高密度影,直径约2~4mm,后者略大。其CT值在+332.1~+550.4Hu。2 讨论 汞又称水银,临床可见汞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而致病,作为异物伴随外伤进入体内罕见。汞系重金属,在X线和CT检查中均呈现高密度影。汞的表面张力较大,单个汞颗粒呈珠状。较大的汞颗粒可以分散成许多较小的颗粒,较小的汞颗粒又可互相融合为较大的颗粒。同时,汞为液态金属,具有流动性,可随所在腔隙的形态不同而表现不同,或在较大的腔隙内流动。汞的以上特性可使多次摄片时汞异物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对于临床考虑汞异物,需要与其他异物鉴别时,可行多体位摄片,且诊断时注意异物的形态,汞异物多为圆形。另外,本例X线平片不能显示CT扫描发现的眼球前部和内侧的细小汞颗粒,仅能显示眼眶前外侧皮下的较大汞颗粒。因此,汞异物患者应进行CT检查。
作者:王建民;孔祥端;黄灵欣;张毅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55岁,自1993年起鼻部皮肤增厚、粗糙、溃烂,病理诊断为基底细胞癌,经放疗无明显好转,于1997年6月行鼻部肿瘤手术切除,1998年2月肿瘤原位复发而二次手术,术后局部皮肤又渐增厚,继之溃烂,于1998年10月6日入院。查体:右内眦、鼻侧、鼻前孔及双鼻前庭均为臭痂覆盖,痂下为粟粒状溃面。右上下睑内端及眶内侧硬结,上下睑紧闭,用手掰开,眼球和视力尚好,左鼻侧膨隆,质硬。双侧鼻腔通畅,粘膜光滑。肿瘤广泛侵犯以鼻为中心的面部,已达骨面,尚未进入鼻腔,但已侵犯到右眼睑内部、右眶内侧前部及右前筛房。本病例曾行放疗和二次手术,且病变范围扩大,再次手术,术式为中面部大块切除,额颞皮瓣修复。一周后在全麻下手术:①用电刀于肿瘤外1~1.5cm切至骨面,然后用骨凿,右侧面中部凿入上颌窦,凿断眶下缘,沟通眼眶及上颌窦,在额窦下方凿入鼻腔,左侧沿梨状孔外侧凿入鼻腔,上唇部切去上部1/3,并沿根尖凿开上颌骨牙槽区至鼻底,左眼上下睑距内眦1cm切至眶内壁,右眼部切除上下睑内2/3,连同眼球行眶内容切除,并联合右前组筛窦及上颌窦内侧壁切除,鼻中隔距前缘1cm纵形切开。至此,面中部、右眶内容、右前组筛窦及上颌窦内壁大块切下。修复:左眶下制作蒂于下方的长方形皮瓣,转位于上唇切缘和鼻底粘膜切缘缝合,以修复上唇,制作蒂于右颞的全额颞皮瓣,转位覆盖于面中部缺损区,皮瓣内侧面在相当于眶区、上颌窦区及鼻腔区植皮,四周与面部切缘缝合。额部供皮区创面由腹部取皮瓣覆盖,1个月后额颞皮瓣断蒂,蒂部返回额颞部完成治疗。结果:面中部及右眼区为皮瓣覆盖,面部无腔洞,中部无鼻梁(尚可放植入体成形,患者拒绝)。双鼻孔存在,呼吸通畅,唇部位置正常,发音进食如术前,左眼裂稍小,视力好,患者满意。2 讨论 中面部晚期癌瘤的外科治疗尚未见报道,该术式基本是大块切除概念,符合肿瘤外科治疗原则,术后的修复难度大。但疗效满意:①肿瘤为大块整体切除,符合肿瘤外科原则。②于左面部转移带蒂皮瓣修复上唇,使上唇术后功能正常。③右眼眶内容已切除,但借助皮瓣作了覆盖,使面部不留洞腔,减少了丑容程度。④皮瓣内侧通过植皮消除创面,可避免感染溢脓。⑤左眼内眦切除后予以成形,虽眼裂稍小,但不影响视物功能。 我们认为,对于中面部晚期肿瘤,若能解决呼吸、唇部和口腔功能,并保存一只眼的视力,是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
作者:尚其元;宋美荣;樊杨诗 刊期: 2000年第11期
非洛地平缓释剂(Extended Release Felodipine)是新-代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马来酸依那普利是新一代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二者均对高血压和冠心病有良好疗效[1]。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按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40例,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51.6±4.8)岁。其中I级12例,Ⅱ级21例,Ⅲ级7例,除外继发性高血压。1.2 治疗方法停用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改用非洛地平缓释剂。每d晨起餐前一次服用,开始剂量2.5mg,以后每周调整剂量1次,同时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5mg/次,2/d,疗程4周。1.3 观测指标 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采用汞柱血压计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2min,取其均值做为偶测血压(CBP);采用自动血压监测仪,监测24h动态血压(ABP)。7:00~22:00为日间,22:00~7:00为夜间,日间每30min,夜间每60min测量1次,有效数据>85%为有效,否则重做。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生化、肾功能、血脂等指标。1.4 疗效判断 ABP 疗效判断采用White标准[2]。显效:昼夜血压超标次数降至正常或次数下降>90%;有效:次数下降50%~90%;无效:次数下降<50%。1.5 统计方法 数据以x±s表示,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作者:王扬;陈亚丽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真心痛、胸庳等范畴。过早搏动是气血失和、运行不畅,阴盛气结所致。我们应用益气扶阳法治疗20例频发室性早搏,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0例患者系1998-1999年在我院治疗的患者。男16例,女4例,50岁以上17例,占85%。20例均选阳虚的患者。2 辨证施治 阳虚气虚型:面色少华或晦暗、神疲倦怠、畏寒肢冷,夜尿频数,腰膝酸软、语言无力,短气懒言,脉结而沉缓。基本方剂:人参15g,灸甘草25g,麦冬15g,五味子15g,鹿角胶15g,附子10g,干姜10g上药加水500ml,文火煎煮,取汁200ml。每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3 治疗结果 巩固6例,占30%。早搏消除,余证好转90%以上,心电图基本正常,恢复工作。显效12例,占lO%。早搏减少,5~10/min,T波轻度改变,余证好转50%。4 讨论 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改天运当以月光明。张景岳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鬼真阳、阳来则生,阳去则死,死生之本,全在阳气。由此可见,阳气是生命之本,阳虚则百病从生。过早搏动是由于心阳不振所放,故采用益气扶阳法治之,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作者:王海波;刘国良;韩德强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患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然过程,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可延缓或阻断病情的发展,我们通过周期检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和TGF-β1水平,探讨两者与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及肝损害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 138例患者为1999年4-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男104例,女34例,平均年龄(44±11)岁,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届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慢性肝炎104例,其中轻度34例,中度46例,重度24例;肝硬化34例。随机选20例健康献血员为正常对照组。1.2 方法1.2.1 血清标本采集受试者均于清晨空腹采血,4h内分离血清于-20C贮存备用。1.2.2 血清sICAM-1、TGF-β1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试剂盒分别由宝灵曼公司及美国Genzyme公司提供,操作按说明书。1.2.3 血清HA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试剂盒由上海海军医药研究所提供,操作按说明书。1.2.4 肝功能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2.5 统计处理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
作者:贾青青;王晓玲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目的 运用电生理、类霍乱毒-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追踪的方法,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时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Wistar大白鼠20只,切断两侧位于股骨中段的坐骨神经,硅胶管桥接形成神经再生小室,断端相距6mm。右侧再生小室内注入NGF,左侧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笼饲养3个月。结果NGF侧电生理数值:LAT:(2.08±0.42)ms,CV:(35.9±8.67)m/s,AMP:(6.18±2.90)my±0.48)mv,各项指标两组数值标本均数的 t检验P<0.01。CB-HRP逆行追踪,被CB-HRP标记的运动细胞数NFG侧:(4.2±0.974),NS侧:(2.3±0.483),两组数值样本均数的 t检验P<0.0l。结论通过电生理及CB-HRP逆行追踪证实,NGF有促进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马金忠;罗永湘;吴小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996年8月一1999年5月,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肾病综合征(NS)严重低蛋白血症40例,并与单纯用西医治疗的28例患者作对照,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符合南京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拟定的关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血清白蛋白≤25g/L。24h尿蛋白定量4~26g。1.2 一般资料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12~52岁,平均22.5岁。对照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4~58岁,平均24岁。两组中均有初发及复发病例,病程2d~8年不等。
作者:申淑珍;徐巨海;赵巧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2型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并发症之一,以尿微量白蛋白排泄(UAE)增加作为糖尿病患者肾脏受累的特异指标[1]。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血浆内皮细胞的损伤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进行测定,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WF、UAE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在Ⅱ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65例为我院住院患者(按1980年 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观察组,排除高血压、心衰、感染等影响UAE的疾病;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32~69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4.2年,血肌酐、尿素氮正常;其中21例并发视网膜病变。另随机选择20例(男11例,女9例)正常体检者作正常对照组。1.2 检测方法1.2.1 血标本采集6:00~7:00静卧空腹肘前静脉取血,抗凝、离心、分离,-20C冰箱保存待测。1.2.2 vWF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法,药盒为上海太阳生物制剂公司生产,Bio-Red450型酶标仪在492mm波长下测吸光度A值,结果以%表示。1.2.3 尿白蛋白测定搜集24h尿液,用放免法,山东潍坊3V诊断技术公司生产药盒。由本院核医学科测定尿白蛋白定量。1.3 统计方法结果用x±s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x2检验,并对vWF、UAE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作者:周建耀;刘佳;林暖;林金娥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本文旨在探讨复发性急性心肌梗死(再梗死)的临床特征。再梗死是指既往有明确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史,出院后再次发生AMI,其不同于梗死延展,后者是指AMI后24h~4周内又有新的心肌坏死,梗死组织增加,也称为早期再梗死。再梗死是影响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 临床资料 14例再梗死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52~72岁。发现再梗死发生于新部位9例,占64.3%;原部位5例,占35.7%。再梗死者两次间隙时间短只有1个半月,长的13年,但大多数在半年左右。2 结果 本组再梗死的发生率为10.2%,其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3 讨论 再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为其特征。分析原因,可能为再梗死随着坏死心肌数量的增加、心功能不全等表现成为基要矛盾显现出来,或为首次AMI后,患者对疼痛等症状的耐受程度增加有关。由于再梗死的心肌坏死面积大、预后差,及时诊断对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继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高的良性肿瘤,在35岁以上的妇女中发病率可达到20%,绝经后妇女发病率可增加到30%~50%[1],现将我院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子宫肌瘤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R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1995年3月-1999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7例。年龄34~62岁,平均46岁。以月经量增多,周期紊乱,腹痛,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其中月经量增多32例,腹痛27例,盆腔肿块25例,同时出现尿频、排尿困难等压迫症状18例,出现压迫输尿管导致肾孟积水5例,肌瘤压迫直肠导致便秘,里急后重4例。有3例因不孕进行卵巢检查而发现。1.2 MR扫描方法MR扫描采用Vectra0.5T超导磁共振成像,应用SE序列分别进行T1WI(TRTE分别为50、0.15ms)T2WI(TRTE分别为2 500~3 000ms/100ms)全部病例均进行平扫。
作者:马宜传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下呼吸道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能产生耐药性的细菌逐年增多,给抗菌治疗造成了很大困难。本文为用哌拉西林联合他唑巴坦(PIPC/TZ)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并与头孢曲松作组比较观察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65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史、体检和胸部X线均符合1979年11月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修订诊断标准。随机分成PIPC/TZ组33例,男 20例,女13例,年龄(72.5±9.3)岁。头孢曲松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71.5±10.1)岁。所有患者均有Ⅱ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6.67kPa。1.2 方法 两组患者除给予必要的低流量吸氧,沙丁胺醇、必嗽平等平喘祛痰及其他对症处理外,PIPC/TZ组用PIPC/TZ(海南三洋德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25g稀释于0.9%盐水250ml中静滴,2/d;头孢曲松组用头孢曲松(上海罗氏公司生产)2.0g稀释于0.9%盐水200ml中静滴,1/d,连用列。1.3 病原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当天及治疗结束后采集气管深部咳出的痰液并立即送痰培养。1.4 观察项目治疗期每d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痰细菌学等检查。1.5 疗效标准评定 显效: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白细胞计数正常,X线胸片肺部炎症大部分吸收,痰培养细菌转阴,血气分析2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有效: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血气分析有1项以上显著改善,X线胸片肺部炎症部分吸收。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减轻,X线胸片肺部炎症、血气分析无改善。1.6 不良反应的评价 记录用药期间所发生的反应,包括主诉、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肯定与药物有关或可能有关者被视为不良反应。
作者:张春意;斯徐伟;徐绍琴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性,34岁,被刀刺伤腹部致肝左叶及肝门部、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损伤。入院时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四肢冷凉,脉细弱。BP 10/6kPa。主诉腹痛剧烈,右上腹部可见一3cm×0.5cm创口,有少许血液流出,腹膜刺激征明显。在积极快速输血输液抗休克的同时,立即进手术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积血较多,吸出血量3 000ml。肝左叶近肝园韧带处一界面创口,有血液溢出,肝十二指肠韧带处一巨大血肿,创口处有血液外溢,近创口探入有一较大凝血块溢出,随之出血汹涌。立即捏压肝门部止血,同时自小网膜孔近肝十二指肠韧带放置无损伤血管钳上下各一把夹住创口处。出血明显减少。吸净出血,探查受伤器官,发现胆总管内侧半损伤,肝动脉完全断裂两端回缩,门静脉离断。仔细解剖游离出肝动脉和门静脉两断端,更换无损伤血管钳同时继续夹闭门静脉。肝动脉两断端内放置输液器带针头部分的胶管,并用丝线扎紧,预防滑脱和出血。放松夹闭肝动脉的无损伤钳,保持肝动脉的供血,用3~0无损伤缝合线吻合门静脉,因门静脉离断后张力较大,故自左大隐静脉切除2cm,移植于门静脉断端之间。门静脉吻合用时约40min。放开两端无损伤血管钳门静脉通畅,观察无漏血等其他情况。拔除肝动脉内置入的胶管。结扎肝动脉两断端,胆总管损伤处放置T管行外引流。术后继续抗休克,抗感染保肝治疗,26d痊愈出院。2 讨论2.1 肝脏并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损伤少见,因出血量较大往往短时间内因出血性休克而死亡。及时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是得以救活患者的关键。2.2 患者术后第2d、第1周、第2周分别检查肝功能,除第一次转氨酶单项略有增高外,其余各项均正常。后两次检查肝功能均为正常。肝功能无明显损害。考虑与手术中及时采取恢复肝动脉的血液供应有关,使肝脏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明显的损害。故认为在门静脉阻断的情况下,保持肝动脉的供血对减轻肝脏的损害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任化云;张耀亮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尿液分析仪在临床的使用非常广泛,但由于缺乏严格的过筛标准和质控措施,往往造成结果的误差,特别是目前国内仍有不少实验室对尿液的检查只做干化学检查,忽略了显微镜检查,易造成错误的诊断。为探索尿液分析仪检查尿红、白细胞的假阴性情况,我们按NCCLS(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GP-16-ALiteration要求[2],用尿液分析仪和DiasysR/S2003尿沉渣工作站检测尿红、白细胞的结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 材料方法1.1 仪器与试纸MIDITRONR尿10项分析仪(德国Boe-bringer Manuheim公司生产)及其配套生产的Combur10 Test M尿10项试纸带1.2 试剂 稀释清洁液(生理盐水)消毒漂洗液(5%次氯酸钠溶液)1.3 标本采集 按NCCLS Literation GP-16-A(ISBN1-56238-282-9)要求,用一次性塑料尿杯收集住院患者清晨中段尿共1 200例(其中:男750例,女450例,年龄1~76岁,采集后及时送检。
作者:林桢;邓小燕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肺鳞癌是我国男性肺癌的主要类型[1],有关肺鳞癌预后研究的文献较多,但多采用单因素分析,不能综合考虑各因素的作用。肺鳞癌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肺鳞癌预后的因素,以综合评价各因素对肺鳞癌预后的作用,为判断肺鳞癌预后,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唐山市四所医院1987-1993年诊断为原发性肺癌的住院病例共1 157例,采用信访和家访的方法,随访到1 091例。626例有病理分型的病例中,鳞癌230例,其中男182例,女48例,男女之比3.8:1;年龄小22岁,大78岁,中位年龄58.0岁;I、Ⅱ期94例,Ⅲ、Ⅳ期136例;周围型78例,中心型152例;手术127例,其中肺叶切除73例,一侧全肺切除41例,探查术13例。肺鳞癌COX模型分析的变量代号及赋值方法见表1。1.2 统计分析方法用STATA(3.0)软件,进行COX模型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并依据COX模型偏回归系数建立预后指数方程(Prognostic hdex,简称PI),用乘积限法计算不同PI下的生存率。生存时间为确诊时间至死亡时间或随访终止时间(1994年4月30日)。
作者:肖永红;阎子海;张文杰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53岁,因发作性气喘、胸闷10年,加重3d入院。人院查体:BP 16/10kPa,一般情况尚好,口唇无发绀,胸廓对称,轻度桶状胸,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明显哮喘音,心界不大,HR 88/ 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无阳性体征。胸部X线片提示:轻度肺气肿。EKG:右房负荷重,心肌缺血。入院诊断:支气管哮喘。给予抗感染、平喘、激素等治疗,3d后气喘、胸闷症状基本消失。因EKG提示心肌缺血,故行低分子右旋糖酐皮试阴性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1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静滴。约5min患者感喉头发痒、胸闷、喘息症状逐渐加重,端坐位,极度呼吸困难,发绀明显,大汗。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满布哮鸣音。考虑系低分子右旋糖酐过敏。立即停药,给予高流量吸氧,地塞米松10mg静滴,仙特敏10mg口服,氨茶碱0.25g,静注。约30 min后以上症状减轻,2h后消失。后改用5%葡萄糖液250ml加复方丹参12ml,静注。未发生不良反应。故证实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系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2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有多种炎症细胞、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过程,其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气管、支气管对各种刺激因子表现出一种异常敏感和强烈反应。低分子右旋糖酐是常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本例虽然皮试阴性,但不能排除过敏可能。也可能是药物直接刺激气管、支气管所致。故临床上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此药时应注意观察,防止发生意外。
作者:方菊花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为观察丘脑性失语的CT及临床特点,现将我院19981999年收治的脑血管病例中出现丘脑性失语的资料完整的8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83例中,男56例,女27例,平均年龄6l.2岁,丘脑出血38例(左25例,右13例),丘脑梗死45例(左22例,右23例);病灶位于左侧47例、右侧36例;右利手78例,左利手5例。2 方法 83例均于发病72h内行颅脑CT扫描1~2次,证实为丘脑出血或梗死;根据SKihqi Olsen评分法进行语言功能评定;采用多田公式计算病灶容积;常规治疗脑血管病及语言重复锻炼。3 结果 重度失语13例,中度失语18例,轻度失语52例;其中38例语言恢复正常,14例较入院时言语流畅;中、重度失语恢复至轻度15例,重度失语4例恢复至中度失语。病灶容积越小,失语程度越轻,恢复早且完全。4 讨论 丘脑性失语为皮层下失语,与皮层性失语不同,并无明显左右优势倾向,多为不完全性轻、中度失语,恢复较慢,但一般先于偏瘫的恢复;病灶越小,失语程度越轻,愈后越好;考虑与丘脑腹外侧核及腹前核受累有关。
作者:刘诗;谷菲;胡金花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998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外科共行I类切口手术270例,兹将我们预防性抗生素临床用药情况做一总结,并分析其用药状况。1 临床资料 270例中,男163例、女107例,年龄:1~80岁,平均35.4岁。手术种类及例数见表1,并发有其他慢性疾病32例(糖尿病10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心脑血管病8例、其他2例)。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种类及例数见表2
作者:王宗霞;王宗春;杨秀芝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典型病例 例1,女性,37岁,因肢端肥大,手指发麻7年于1999年5月27日入院。生长激素55.0ng/ml(参考值0.1~7.02),MRI示鞍内、鞍上占位,T1、T2等信号,均匀强化。大小约3.0cm×2.0cm×2.0cm,术前诊断为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10d后在全麻下经鼻蝶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刮除大部分肿瘤后,用取瘤钳将鞍隔向下牵拉,挤出残存之肿瘤。肿瘤全切后,鞍隔下陷,波动良好,未见脑脊液漏出。术后4h患者苏醒拔管,感剧烈头痛、畏光,对症处理。第2d早晨症状加剧,心率150/min,血压2l.5/14.0kPa,呼吸浅快,急性面容,大汗。经脱水、降压、镇痛治疗,效果不明显。傍晚时双眼于1m处仅能看清手动,颈抵抗明显,视乳头水肿,边界模糊。急诊CT示鞍内低密度信号,脑室系统对称性变小,脑质密度增高,脑沟消失。立即应用硝普钠控制血压在16.0/12.0kPa左右,加大甘露醇用量。腰穿压力为3.3kPa,红色,放出30ml脑脊液。以后每d腰穿放液治疗,病情逐步好转。第10d出院时头痛消失,颈软无抵抗,双眼视力恢复至0.7,双颞侧偏盲。腰穿压力为0.8kPa,外观基本正常。 例2,女性,32岁,因闭经、泌乳、不育3年于1999年12月2日入院,血清催乳素482.3μg/L(参考值2.8~29.2),MRI示鞍内占位,均匀强化,向鞍上膨胀生长,大小约4.5c m×3.5cm×3.0cm,术前诊断为泌乳素腺瘤。1周后在全麻下经鼻蝶入路切除肿瘤。术中情况及术后处理同例1。该例因及时处理而避免了视力损害,痊愈出院。2 讨论 经鼻蝶切除垂体瘤因其并发症低而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术后早期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垂体瘤在鞍内缓慢膨胀性生长,可将鞍隔上抬,使之与神视经视交叉等鞍上池内结构接触,通过蛛网膜形成富含小血管的纤维粘连。切除肿瘤时向下牵拉鞍隔,可使这些较脆的小血管断裂,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两例术中切除肿瘤后均未见脑脊液漏出,可排除鞍内渗血自鞍隔孔流入蛛网膜下腔之可能。较大之垂体瘤,经鼻蝶切除后早期出现剧烈头疼、颈抵抗或颅内高压改变,应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作者:乔广宇;张新庆;段丽萍 刊期: 2000年第11期
食管-纵隔、胸腔瘘是一种严重的致命性疾病。该病较少见,易误诊误治。我院于1996年2月-1999年10月内镜下治疗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46~81岁,平均62.5岁。主要临床资料见表1。1.2 方法1.2.1 器械 Olympus GIF-P20型胃镜,头端带有保险弹簧式引导钢丝一根,带膜镍钛记忆合金内支架及食管内支架置入器一套。入院后禁食、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及必要的术前准备,查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部X线片。食管以76%的泛影葡胺或碘化油造影摄片,同时结合胃镜检查确定食管破裂的位置及大小,有胸腔积液者,应尽量抽出积液,也可用生理盐水冲冼,积液减少后尽早内支架置放堵塞瘘口。1.2.2 支架置入方法插入胃镜观察,如有食管狭窄行内镜下气囊扩张。能通过内支架推送器为宜。确定瘘口位置及距门齿的距离。通过胃镜活检孔插入导丝至胃腔。留置导丝退出胃镜。根据病灶及瘘口的大小选择合适带膜内支架。沿导丝将安放好带膜内支架的推送器推入食管腔,再插入胃镜使推送器进入合适位置将内支架释放出来。内支架膨胀开,膜部分封闭瘘口处。如病灶侧支架与食管壁之间有间隙,在有间隙处套放第2个支架,食管扩张较粗者,内支架全周不能封闭者食管腔内留置负压吸引管保持食管负压1周。
作者:朱洪连;杜伟;徐由锁;李健;戴云龙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Framingham研究的资料表明[1]AF的现患率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人群中总发病率为0.4%,随年龄增长高可达10%左右。其严重并发症栓塞性卒中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严重影响AF患者的预后,半数以上患者致死或严重残疾[2]。降低AF者卒中危险性的二个基本措施为复律和抗血栓形成,复律可以缓解症状,减少栓塞,资料表明大约1%~4%AF者复律前无血栓,复律后出现血栓[3],故心房纤颤的抗凝治疗将有助于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AF者预后。1 房颤时心房内血栓形成 AF时心房内血液淤滞容易形成血栓,以往认为血栓多在房颤出现后2~3d形成,其机制十分复杂,随着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诸多研究证实,AF时左心耳扩大,收缩功能下降,血流相对静止,红细胞聚集,纤维蛋白原增加,促使血栓形成[4];凝血状态的研究亦表明,AF者存在造血系统异常,致血栓形成5。Manning等[6]发现临床AF转复后的左房机械功能出现“顿抑”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复律后栓塞事件的发生,基于对栓塞机制的深入了解,已有国外学者完成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获得明确结果,即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为改善AF者预后,减少栓塞发生率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作者:周琪;郭乐凌 刊期: 200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