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润
CP-Ⅱ(卵巢癌抗原)在卵巢癌诊断和监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报道较少见。本文应用CP-Ⅱ对卵巢恶性肿瘤及妇科良性肿瘤进行血清学检查,并与CA -125进行了分析比较,以评价其在临床诊断及检测的价值。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所有良性肿瘤病例均为我科1996-1998年收治的患者。卵巢癌组21例,其中上皮性癌16例,生殖细胞肿瘤4例,性索间质肿瘤1例。良性肿瘤组65例,其中卵巢良性肿瘤24例。另设子宫肌瘤41例作为对照组。1.2 方法 所有血液标本取自术前,术后及化疗后3周左右。离心后取血清备用。CP -Ⅱ试剂盒为美国Maxim公司提供,正常值<35U/ml。CA -125药盒为意大利Sorin公司提供,正常值<35U/ml。均按试剂盒要求对样品进行检验。 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
作者:初幸之 刊期: 2000年第11期
非洛地平缓释剂(Extended Release Felodipine)是新-代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马来酸依那普利是新一代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二者均对高血压和冠心病有良好疗效[1]。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按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40例,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51.6±4.8)岁。其中I级12例,Ⅱ级21例,Ⅲ级7例,除外继发性高血压。1.2 治疗方法停用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改用非洛地平缓释剂。每d晨起餐前一次服用,开始剂量2.5mg,以后每周调整剂量1次,同时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5mg/次,2/d,疗程4周。1.3 观测指标 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采用汞柱血压计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2min,取其均值做为偶测血压(CBP);采用自动血压监测仪,监测24h动态血压(ABP)。7:00~22:00为日间,22:00~7:00为夜间,日间每30min,夜间每60min测量1次,有效数据>85%为有效,否则重做。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生化、肾功能、血脂等指标。1.4 疗效判断 ABP 疗效判断采用White标准[2]。显效:昼夜血压超标次数降至正常或次数下降>90%;有效:次数下降50%~90%;无效:次数下降<50%。1.5 统计方法 数据以x±s表示,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作者:王扬;陈亚丽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53岁,因发作性气喘、胸闷10年,加重3d入院。人院查体:BP 16/10kPa,一般情况尚好,口唇无发绀,胸廓对称,轻度桶状胸,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明显哮喘音,心界不大,HR 88/ 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无阳性体征。胸部X线片提示:轻度肺气肿。EKG:右房负荷重,心肌缺血。入院诊断:支气管哮喘。给予抗感染、平喘、激素等治疗,3d后气喘、胸闷症状基本消失。因EKG提示心肌缺血,故行低分子右旋糖酐皮试阴性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1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静滴。约5min患者感喉头发痒、胸闷、喘息症状逐渐加重,端坐位,极度呼吸困难,发绀明显,大汗。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满布哮鸣音。考虑系低分子右旋糖酐过敏。立即停药,给予高流量吸氧,地塞米松10mg静滴,仙特敏10mg口服,氨茶碱0.25g,静注。约30 min后以上症状减轻,2h后消失。后改用5%葡萄糖液250ml加复方丹参12ml,静注。未发生不良反应。故证实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系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2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有多种炎症细胞、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过程,其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气管、支气管对各种刺激因子表现出一种异常敏感和强烈反应。低分子右旋糖酐是常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本例虽然皮试阴性,但不能排除过敏可能。也可能是药物直接刺激气管、支气管所致。故临床上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此药时应注意观察,防止发生意外。
作者:方菊花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高的良性肿瘤,在35岁以上的妇女中发病率可达到20%,绝经后妇女发病率可增加到30%~50%[1],现将我院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子宫肌瘤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R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1995年3月-1999年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7例。年龄34~62岁,平均46岁。以月经量增多,周期紊乱,腹痛,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其中月经量增多32例,腹痛27例,盆腔肿块25例,同时出现尿频、排尿困难等压迫症状18例,出现压迫输尿管导致肾孟积水5例,肌瘤压迫直肠导致便秘,里急后重4例。有3例因不孕进行卵巢检查而发现。1.2 MR扫描方法MR扫描采用Vectra0.5T超导磁共振成像,应用SE序列分别进行T1WI(TRTE分别为50、0.15ms)T2WI(TRTE分别为2 500~3 000ms/100ms)全部病例均进行平扫。
作者:马宜传 刊期: 2000年第11期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患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然过程,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可延缓或阻断病情的发展,我们通过周期检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和TGF-β1水平,探讨两者与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及肝损害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 138例患者为1999年4-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男104例,女34例,平均年龄(44±11)岁,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届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慢性肝炎104例,其中轻度34例,中度46例,重度24例;肝硬化34例。随机选20例健康献血员为正常对照组。1.2 方法1.2.1 血清标本采集受试者均于清晨空腹采血,4h内分离血清于-20C贮存备用。1.2.2 血清sICAM-1、TGF-β1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试剂盒分别由宝灵曼公司及美国Genzyme公司提供,操作按说明书。1.2.3 血清HA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试剂盒由上海海军医药研究所提供,操作按说明书。1.2.4 肝功能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2.5 统计处理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
作者:贾青青;王晓玲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17岁。因腹痛3d,伴下腹部包块2d入院。3d前,无诱因左上腹持续性胀痛,部位固定,伴恶心、呕吐。无发热及腹泻史。在当地诊断为肠炎,对症治疗1d,症状无缓解。2d前,腹痛突然加剧,且发现脐下一包块,T 38℃。追问有性生活史,故疑诊宫外孕而转院妇产科诊治,排除宫外孕后即转回我院。病前无腹部外伤及手术史,既往体健,近二年来反复出现腹痛、恶心等症状,均给解痉止痛治疗后症状多能缓解。查体:BP 10/6kPa,急性痛苦病容,面色苍白,半卧位。四肢发冷,双肺(一)心率100/min,律齐,腹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紧张,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脐下至耻骨上可触及一6cm×5cm×4cm之包块,质中等硬度,边界清,活动度差,压痛明显,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弱,腹部超声提示脐周包块实质性低回声形似脾脏,但未显示脾门、脾动脉及脾静脉。诊断:游走脾并蒂扭转。处理:①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休克;②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取左下腹探查切口,见腹腔内有陈旧性不凝血约600ml,脾脏约14cm×9cm×4cm,呈深褐色,脾蒂水肿增粗,长14cm,顺时针扭转360°,脾静脉扩张,腔内可见血栓,膈面有一约5cm裂口,顺利切除脾脏。术后给予预防感染等治疗,7d拆线,痊愈出院。2 讨论 脾脏不在正常解剖位置而在腹腔其他部位,且不能复位称游走脾,多见于中年经产妇,约有20%并发蒂扭转,沿腹腔左侧向下移动而至盆腔,甚至到右下腹或进入腹外疝囊内。其形成原因多由于先天性脾蒂、韧带过长,或韧带缺如,也可因肿大脾脏的牵扯作用使韧带松弛、拉长,以及腹壁肌薄弱。本病较为罕见,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包块,有时由于脾脏牵拉或压迫临近脏器而出现某些伴随症状,如压迫牵扯胃,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及消化不良;压迫肠道,可引起腹胀及肠梗阻;压迫直肠、膀胱、子宫等可出现里急后重,排尿困难、便秘、月经不调等症状。主要体征可扪及肿块、形似脾脏,边界清,活动度大,甚至可复位到正常脾脏的位置。 急性脾扭转后脾脏淤血肿大、渗液、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可伴休克,容易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游走肾蒂扭转及急性绞窄性肠梗阻。 治疗一般应采取手术疗法。但扭转缺血后纤维化者可不用手术。脾固定术只适用于扭转在180°以内或某种血液病不能切脾者。韧带过长、缺如,或扭转在360°以上应行脾切除术。脾因扭转缺血发生坏死而无法切除时,可行单纯引流术。
作者:李小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尿液分析仪在临床的使用非常广泛,但由于缺乏严格的过筛标准和质控措施,往往造成结果的误差,特别是目前国内仍有不少实验室对尿液的检查只做干化学检查,忽略了显微镜检查,易造成错误的诊断。为探索尿液分析仪检查尿红、白细胞的假阴性情况,我们按NCCLS(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GP-16-ALiteration要求[2],用尿液分析仪和DiasysR/S2003尿沉渣工作站检测尿红、白细胞的结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 材料方法1.1 仪器与试纸MIDITRONR尿10项分析仪(德国Boe-bringer Manuheim公司生产)及其配套生产的Combur10 Test M尿10项试纸带1.2 试剂 稀释清洁液(生理盐水)消毒漂洗液(5%次氯酸钠溶液)1.3 标本采集 按NCCLS Literation GP-16-A(ISBN1-56238-282-9)要求,用一次性塑料尿杯收集住院患者清晨中段尿共1 200例(其中:男750例,女450例,年龄1~76岁,采集后及时送检。
作者:林桢;邓小燕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应用微板核酸杂交一ELISA技术,按照Okamoto等发表的基因序列,选取TTV ORF1的保守序列作为内引物;包被探针选择一段I型、Ⅲ型同源的序列nt2350-nt2495,而显色探针I和显色探针Ⅱ则选择异源性大于50%的序列,并在显色探针的5'端标上生物素。首先对患者及献血员标本进行套式PCR法扩增,然后将扩增产物与两条特异性探针夹心杂交,后加底物酶联显色,用该法对苏南地区32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229名献血员进行TTV检测及分型分析。 结果发现32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TTV感染率为10.4%(34/328),其中急性甲型肝炎阳性率为5.7%(2/35),急性乙型肝炎阳性率为8.7%(8/92),慢性乙型肝炎阳性率为11.1%(15/135),慢性丙型肝炎阳性率为3.2%(1/31,慢性非甲-戊型肝炎阳性率为22.9%(8/35)。研究发现,TTV阳性的上述患者输过血或血液制品者占67.6%(23/34),表明TTV感染与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有一定关系。229名献血员TTV感染率为5.7%(13/229)。 对47例TTV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把TTV分为两个型:I型和Ⅱ型,还有部分混合感染型,其比例为34:3:10;慢性肝炎与急性肝炎TTV感染者比例为32:15。表明苏南地区TTV感染者中,慢性肝炎感染TTV的机会多于急性肝炎,I型明显多于Ⅱ型。在献血员中,ALT升高与ALT正常人群TTV感染率分别为9.3%及4.8%,提示TTV存在无症状携带状态,有必要将TTV的检测列为献血员的筛查项目。
作者:周剑波;王珂;程朝晖;马荣熙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临床上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均单独或同时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本文对163例脑梗死患者及31 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脑梗死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与并发症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63例脑梗死患者均为1992 1999年本院内科住院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既往史均有完整病历可查。诊断根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163例脑梗死患者中男99例,女64例,其中发病2次25例,3次5例,4次1例。复发性脑梗死31例,男18例,女13例,其中1年内复发11例;1~年内复发3例;2~年内复发12例;5~10年内复发5例。163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颈椎病5种并发症。其中无并发症组23例,2例复发脑梗死;1种并发症组66例,8例复发;2种并发症组35例,7例复发;3种并发症组28例,8例复发;4种并发症组11例,6例复发。1 63例脑梗死患者中单独或同时并发高血压者101例,19例复发脑梗死;并发糖尿病26例,11例复发;并发心脏病51例,15例复发;并发高脂血症者54例,15例复发;并发颈椎病者25例,10例复发。1.2 方法与结果 对5组并发症数目不同的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与并发症数目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对5组并发症不同的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与总复发率进行u检验;对5组并发症不同的脑梗死患者的复发时间与平均复发时间进行t检验。1.2.1 并发症的数目与脑梗死复发率呈正相关,而与脑梗死的复发时间无相关性。结果见表1。
作者:祝立勇 刊期: 2000年第11期
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是术后并发症之一。切口感染的发生不仅取决于患者全身和局部组织抵抗力的强弱和细菌的数量和毒力,也与手术操作有关。1994年3月-1999年8月,我们对30例外科手术后感染切口的不同处理方法进行比较,本文就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切口二期缝合组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30~60岁,平均50.2岁,单纯换药组14例,男5例,女9例,平均48.9岁。切口感染疾病类型:切口二期缝合组有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道感染、结肠肿瘤并发梗阻。单纯换药组有急性阑尾炎、胆道感染、小肠肿瘤并发梗阻、结肠肿瘤并发肠梗阻。30例患者均随机进行治疗,其中二期缝合组平均年龄50.2岁,单纯换药组平均年龄48.9岁,均为急诊手术,无糖尿病史及恶液质表现。详见表1及表2。
作者:后强;张艳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性,34岁,被刀刺伤腹部致肝左叶及肝门部、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损伤。入院时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四肢冷凉,脉细弱。BP 10/6kPa。主诉腹痛剧烈,右上腹部可见一3cm×0.5cm创口,有少许血液流出,腹膜刺激征明显。在积极快速输血输液抗休克的同时,立即进手术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积血较多,吸出血量3 000ml。肝左叶近肝园韧带处一界面创口,有血液溢出,肝十二指肠韧带处一巨大血肿,创口处有血液外溢,近创口探入有一较大凝血块溢出,随之出血汹涌。立即捏压肝门部止血,同时自小网膜孔近肝十二指肠韧带放置无损伤血管钳上下各一把夹住创口处。出血明显减少。吸净出血,探查受伤器官,发现胆总管内侧半损伤,肝动脉完全断裂两端回缩,门静脉离断。仔细解剖游离出肝动脉和门静脉两断端,更换无损伤血管钳同时继续夹闭门静脉。肝动脉两断端内放置输液器带针头部分的胶管,并用丝线扎紧,预防滑脱和出血。放松夹闭肝动脉的无损伤钳,保持肝动脉的供血,用3~0无损伤缝合线吻合门静脉,因门静脉离断后张力较大,故自左大隐静脉切除2cm,移植于门静脉断端之间。门静脉吻合用时约40min。放开两端无损伤血管钳门静脉通畅,观察无漏血等其他情况。拔除肝动脉内置入的胶管。结扎肝动脉两断端,胆总管损伤处放置T管行外引流。术后继续抗休克,抗感染保肝治疗,26d痊愈出院。2 讨论2.1 肝脏并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损伤少见,因出血量较大往往短时间内因出血性休克而死亡。及时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是得以救活患者的关键。2.2 患者术后第2d、第1周、第2周分别检查肝功能,除第一次转氨酶单项略有增高外,其余各项均正常。后两次检查肝功能均为正常。肝功能无明显损害。考虑与手术中及时采取恢复肝动脉的血液供应有关,使肝脏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明显的损害。故认为在门静脉阻断的情况下,保持肝动脉的供血对减轻肝脏的损害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任化云;张耀亮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998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外科共行I类切口手术270例,兹将我们预防性抗生素临床用药情况做一总结,并分析其用药状况。1 临床资料 270例中,男163例、女107例,年龄:1~80岁,平均35.4岁。手术种类及例数见表1,并发有其他慢性疾病32例(糖尿病10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心脑血管病8例、其他2例)。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种类及例数见表2
作者:王宗霞;王宗春;杨秀芝 刊期: 2000年第11期
为观察丘脑性失语的CT及临床特点,现将我院19981999年收治的脑血管病例中出现丘脑性失语的资料完整的8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83例中,男56例,女27例,平均年龄6l.2岁,丘脑出血38例(左25例,右13例),丘脑梗死45例(左22例,右23例);病灶位于左侧47例、右侧36例;右利手78例,左利手5例。2 方法 83例均于发病72h内行颅脑CT扫描1~2次,证实为丘脑出血或梗死;根据SKihqi Olsen评分法进行语言功能评定;采用多田公式计算病灶容积;常规治疗脑血管病及语言重复锻炼。3 结果 重度失语13例,中度失语18例,轻度失语52例;其中38例语言恢复正常,14例较入院时言语流畅;中、重度失语恢复至轻度15例,重度失语4例恢复至中度失语。病灶容积越小,失语程度越轻,恢复早且完全。4 讨论 丘脑性失语为皮层下失语,与皮层性失语不同,并无明显左右优势倾向,多为不完全性轻、中度失语,恢复较慢,但一般先于偏瘫的恢复;病灶越小,失语程度越轻,愈后越好;考虑与丘脑腹外侧核及腹前核受累有关。
作者:刘诗;谷菲;胡金花 刊期: 2000年第11期
颅脑转移瘤是较常见的颅脑肿瘤,占颅内肿瘤的2%~10%[1]。我院1991~2000年间共收治颅脑转移瘤51例,与其原发灶病理进行对照研究,旨在增加认识,提高对颅脑转移瘤的CT诊断水平。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51例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31~75岁,<60岁25例,60~岁20例,70~75岁6例。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38例,肢体活动障碍16例,语言障碍10例,口角歪斜4例。病程3d~3个月,平均15.3d。原发癌中,肺癌40例,乳腺癌4例,左上颌旁黑色素瘤1例,肾癌1例,鼻咽癌1例,贲门癌2例,重复癌(胃、结肠)1例,成骨肉瘤1例。40例肺癌中,经手术、病理证实32例,其中腺癌18例,鳞癌6例,未分化癌7例,肺泡细胞癌1例。其余均经典型CT、临床表现及明确的原发肿瘤史确诊。1.2 仪器采用TOSHIBACT-300S型全身CT机,层厚和层距为10mm,距阵为512×512。平扫21例,平扫+强化30例,增强扫描为76%泛影葡胺60ml静推(Bolus法)。
作者:王宗会;孙东种 刊期: 2000年第11期
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可吸出胃肠道内的积气积液,促进肠蠕动恢复,利于吻合口愈合。因此,许多疾病和手术患者均需胃肠减压。由于禁食,唾液分泌减少,胃管机械性刺激,而并发口腔炎、腮腺炎、咽喉炎等并发症,利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可预防口腔炎。但患者仍感咽部不适,疼痛,吞咽障碍,难以忍受,拒绝治疗,甚至拔管。重新安放除增加患者痛苦外,手术后患者还可造成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我们对60例行胃肠减压,无急慢性咽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用2%甲硝唑15ml,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的混合液,加入喷雾器内,嘱患者张口,向咽部用力喷雾4次,约2~3ml,3/d。对两组患者置管前和置管后72h,于置管侧咽侧壁进行细胞学涂片。监测脱落上皮细胞和肥大细胞数。利用马克盖尔疼痛评估法,对患者咽部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咽部脱落上皮细胞和肥大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咽部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该混合液喷雾后使咽部湿润,舒适,预防咽炎,减轻疼痛,患者易于接受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混合液咽部喷雾护理方法是用于胃肠减压患者预防咽炎的良好方法。
作者:赵殿银;刘玉文;权月;汤天军 刊期: 2000年第11期
食管-纵隔、胸腔瘘是一种严重的致命性疾病。该病较少见,易误诊误治。我院于1996年2月-1999年10月内镜下治疗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46~81岁,平均62.5岁。主要临床资料见表1。1.2 方法1.2.1 器械 Olympus GIF-P20型胃镜,头端带有保险弹簧式引导钢丝一根,带膜镍钛记忆合金内支架及食管内支架置入器一套。入院后禁食、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及必要的术前准备,查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部X线片。食管以76%的泛影葡胺或碘化油造影摄片,同时结合胃镜检查确定食管破裂的位置及大小,有胸腔积液者,应尽量抽出积液,也可用生理盐水冲冼,积液减少后尽早内支架置放堵塞瘘口。1.2.2 支架置入方法插入胃镜观察,如有食管狭窄行内镜下气囊扩张。能通过内支架推送器为宜。确定瘘口位置及距门齿的距离。通过胃镜活检孔插入导丝至胃腔。留置导丝退出胃镜。根据病灶及瘘口的大小选择合适带膜内支架。沿导丝将安放好带膜内支架的推送器推入食管腔,再插入胃镜使推送器进入合适位置将内支架释放出来。内支架膨胀开,膜部分封闭瘘口处。如病灶侧支架与食管壁之间有间隙,在有间隙处套放第2个支架,食管扩张较粗者,内支架全周不能封闭者食管腔内留置负压吸引管保持食管负压1周。
作者:朱洪连;杜伟;徐由锁;李健;戴云龙 刊期: 2000年第11期
风湿性心脏病在我国成人各种病因心脏手术中占首位,其特点是病史长、心功能差,术后易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紊乱、电解质失调等并发症。我科1998年8月-2000年6月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31例,现就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1例中男10例,女21例。年龄29~55岁,平均41.5岁。病史3~35年,平均19年。术前心功能Ⅲ级22例,Ⅳ级9例。其中行二尖瓣替换术16例,主动脉瓣替换术4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术6例,瓣膜替换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5例。术后均带气管插管回监护病房,呼吸机辅助呼吸10~26h,平均18h。其中1例术后5h突发室颤,经电击除颤等治疗恢复。术后早期出血及慢性心包填塞各1例,均经二次开胸清除血块后治愈。有4例术后出现低钾、低钠等严重电解质失调,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2 手术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使用瓣膜全部为机械瓣,二尖瓣替换均采用连续缝合,其中5例部分保留二尖瓣结构。主动脉瓣替换采用连续或间断缝合。三尖瓣成形采用DeVega法。
作者:李润英;刘宁;彭淑贞;石震娟;高丽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儿女,10岁。因头痛,呕吐10余d于1999年7月5日入院。查体:T 365 C,R 24/min,HR 84 min,BP 13/7kPa。腰穿脑脊液无异常。脑电图:广泛弥漫型异常。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给予20%甘露醇150ml静推,约5min后,患儿皮肤出现广泛荨麻疹,伴烦躁、寒战、呼吸急促、四肢厥冷,神志模糊。BP 10/bkPa,心音低,HR 140/min,律齐。考虑为输液反应所致。急于吸氧、苯海拉明肌注,静注氟美松、东莨菪碱、鲁米那钠等抢救。20min后,患儿皮疹逐渐消退。睡眠状态,呼吸平稳,四肢渐暖,BP 12/8kPa,HR 96/min。因治疗需要,次日,在重点监护下,应用同样剂量甘露醇,发生同样过敏反应。确定为甘露醇过敏所致。追问患儿既往未用过甘露醇,同种药品未引起他人过敏。2 讨论 甘露醇为常脱水剂,一般认为较安全,临床应用广泛。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水,电解质紊乱。近几年国内儿科杂志对甘露醇过敏罕有报道。因此,我们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要密切观察,以防意外。有关甘露醇的致敏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邱焱;甄宇明 刊期: 2000年第11期
我院于1 997年12月-1998年3月共收治重症肺炎76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强了呼吸道管理,取得了较好疗效,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1 年龄 <29d 10例,29d~46例,3个月~17例,6个月~2例,13个月~3岁1例。1.2 肺外症状与并发症肝大75例,腹胀2例,惊厥3例,凝视3例,四肢肌张力增高9例,前囟张力增高2例,呼吸不整3例,呼吸暂停2例,四肢皮肤发花6例,毛细血管充血时间延长4例,先心病8例。1.3 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肺炎防治方案 [1]及儿科急救会议制定标准[2]。心力衰竭75例,呼吸衰竭18例,脑病14例,微循环障碍3例;其中单纯心衰50例,心衰+呼衰10例,心衰+脑病7例,心衰+呼衰+脑病5例,心衰+呼衰+脑病 +微循环障碍2例,心衰+呼衰+微循环障碍1例。1.4 病原学调查送检痰液48例,由市医院细菌室用APAAP桥联法进行常见6种呼吸道病毒检查,包括流感病毒A(FA),流感病毒B(FB),副流感病毒1.3(Piv1.3),副流感病毒2(Piv2),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毒(RSV),结果20例病毒阳性。FA 12例,ADV 6例,piv 1.3 6例,RSV 1例。其中单纯FA 9例,单纯ADV 4例,单纯Piv。4例,FA +Piv。1.3,FA+ADV,FA+Piv1.3+ADV混合感染各1例。1.5 治疗方法1.5.1 综合治疗常规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血管活性药物氧疗以及对症治疗。1.5.2 呼吸道管理①超声雾化吸入:肝素4 000~6 000U加入生理盐水20ml,部分患儿用双黄连400mg,6~8h 1次;②叩击胸部,根据不同年龄选用大小不同的叩胸器,从胸部边缘叩向中央,使痰液流向大气管易于咳出。叩胸器要均匀接触胸壁以免漏气,叩击速度100~120/min,每次提起2.5~5cm,一般在吸痰前30min或雾化吸入同时进行;③鼻、口咽部吸引:根据不同年龄选择F8~F10吸痰管,调节电动吸引器的压力8~10.6kPa,粘稠分泌物时10.6~13.3kPa,患儿侧卧或头转向一侧,先吸口腔,再吸鼻腔,以免喘息或哭叫把分泌物吸入气管。吸痰管从放入、吸引到退出口、鼻腔总过程不得超过10s[3。连续吸痰在分泌物清除、呼吸困难减轻后停止操作,间隔时间根据痰液聚积的快慢,可每6~8h1次,重症时需每2~4h1次,如大量痰液聚积,梗阻气道应立即吸引,雾化后痰液膨胀,呼吸困难加重,则应再立即吸引。吸痰持续天数以痰液粘稠度聚积快慢以及呼吸困难改善情况而定,一般4~5d不等。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清洗双手,每个患儿专用吸痰管,每d更换1次,好每次更换。哺乳后应避免吸引,以免乳汁反流吸入。常规鼻腔滴入呋麻液等,可减轻鼻塞所致的呼吸困难,又便于吸痰管插入鼻腔。2 结果
作者:高建生;刘夫红;陆芬 刊期: 2000年第11期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55岁,自1993年起鼻部皮肤增厚、粗糙、溃烂,病理诊断为基底细胞癌,经放疗无明显好转,于1997年6月行鼻部肿瘤手术切除,1998年2月肿瘤原位复发而二次手术,术后局部皮肤又渐增厚,继之溃烂,于1998年10月6日入院。查体:右内眦、鼻侧、鼻前孔及双鼻前庭均为臭痂覆盖,痂下为粟粒状溃面。右上下睑内端及眶内侧硬结,上下睑紧闭,用手掰开,眼球和视力尚好,左鼻侧膨隆,质硬。双侧鼻腔通畅,粘膜光滑。肿瘤广泛侵犯以鼻为中心的面部,已达骨面,尚未进入鼻腔,但已侵犯到右眼睑内部、右眶内侧前部及右前筛房。本病例曾行放疗和二次手术,且病变范围扩大,再次手术,术式为中面部大块切除,额颞皮瓣修复。一周后在全麻下手术:①用电刀于肿瘤外1~1.5cm切至骨面,然后用骨凿,右侧面中部凿入上颌窦,凿断眶下缘,沟通眼眶及上颌窦,在额窦下方凿入鼻腔,左侧沿梨状孔外侧凿入鼻腔,上唇部切去上部1/3,并沿根尖凿开上颌骨牙槽区至鼻底,左眼上下睑距内眦1cm切至眶内壁,右眼部切除上下睑内2/3,连同眼球行眶内容切除,并联合右前组筛窦及上颌窦内侧壁切除,鼻中隔距前缘1cm纵形切开。至此,面中部、右眶内容、右前组筛窦及上颌窦内壁大块切下。修复:左眶下制作蒂于下方的长方形皮瓣,转位于上唇切缘和鼻底粘膜切缘缝合,以修复上唇,制作蒂于右颞的全额颞皮瓣,转位覆盖于面中部缺损区,皮瓣内侧面在相当于眶区、上颌窦区及鼻腔区植皮,四周与面部切缘缝合。额部供皮区创面由腹部取皮瓣覆盖,1个月后额颞皮瓣断蒂,蒂部返回额颞部完成治疗。结果:面中部及右眼区为皮瓣覆盖,面部无腔洞,中部无鼻梁(尚可放植入体成形,患者拒绝)。双鼻孔存在,呼吸通畅,唇部位置正常,发音进食如术前,左眼裂稍小,视力好,患者满意。2 讨论 中面部晚期癌瘤的外科治疗尚未见报道,该术式基本是大块切除概念,符合肿瘤外科治疗原则,术后的修复难度大。但疗效满意:①肿瘤为大块整体切除,符合肿瘤外科原则。②于左面部转移带蒂皮瓣修复上唇,使上唇术后功能正常。③右眼眶内容已切除,但借助皮瓣作了覆盖,使面部不留洞腔,减少了丑容程度。④皮瓣内侧通过植皮消除创面,可避免感染溢脓。⑤左眼内眦切除后予以成形,虽眼裂稍小,但不影响视物功能。 我们认为,对于中面部晚期肿瘤,若能解决呼吸、唇部和口腔功能,并保存一只眼的视力,是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
作者:尚其元;宋美荣;樊杨诗 刊期: 200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