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试论命门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金荣

关键词:命门, 脏腑, 原气
摘要:关于命门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在《难经·三十六难》和《难经·八难》提出命门位置在右肾,产生先天元气,命门先天元气是五脏六腑之本。由此开创了以元气学说为中心的整体生命观,成为后世医家探讨生命本源的真正导源。然而《难经》对命门位置和功能的叙述过于笼统简约,引发了后世医家的争论。尤其在命门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上,或将命门与肾脏混淆,或将命门凌驾于五脏六腑之上,纷争颇多。今从命门元气的来源及其作用着手,在元阴元阳层面上探讨生命历程中命门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河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参芪仙补汤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参芪仙补汤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参芪仙补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西药治疗。2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并观察外周血象、中医证候积分、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为5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及血小板计数(PLT)均不同程度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Hgb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WBC、Hgb及PLT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 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治疗后CD4、CD4/CD8均上升(P<0.05),CD8数值下降(P<0.05);2组治疗后CD4、CD4/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仙补汤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疗效确切,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骨髓造血,改善骨髓无效造血有关。

    作者:刘希赞;王茂生;杨淑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48例疗效观察

    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发病率居各类疾病之首,其较高的致残率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1]。2006-12-2012-08,笔者应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48例,并与单纯针灸治疗4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王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临床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临床病常见的危重急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出血或糜烂,从而导致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局部心肌血流量下降,终导致心绞痛发作。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常常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甚至诱发心源性猝死。2010-01-2012-08,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UAP 56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56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翟燕燕;焦丽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金匮肾气丸立法浅析

    金匮肾气丸是汉代医圣张仲景创制的一首著名方剂,为补肾之祖方,后世在该方基础上衍化出许多方剂,如六味地黄丸、济生肾气丸、知柏地黄丸等。金匮肾气丸制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至今在临床广泛应用。金匮肾气丸由8味药组成: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炮),配伍比例是8∶4∶4∶3∶3∶3∶1∶1,为君一臣二佐三使二。干地黄滋阴补肾,为君药;山药、山茱萸养阴益气,补益肝肾,助君药以补肾精,为臣药;泽泻、茯苓利水泄浊,牡丹皮活血散瘀,和通经脉,为佐药;桂枝、附子助阳生气,为使药。金匮肾气丸组方合理,君臣佐使得当,方性平和,甘淡寒温融于一方,恰到好处。

    作者:郭小舟;闫顺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医类专业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才能促进医学生较快地向临床医师转变[1],临床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七大领域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医学生临床技能的高低,是衡量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楼莹;刘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还少胶囊联合丹黄祛瘀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临床观察

    慢性盆腔炎指的是女性内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下腹疼痛、腰骶痠痛,性生活不适或疼痛等症状,常导致患者痛苦、焦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西医多采用抗感染治疗,由于多次、重复、大剂量应用抗感染治疗必然会导致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低下,疾病反复,难以根治。2008-02-2012-06,笔者采用还少胶囊联合丹黄祛瘀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并与头孢克肟分散片联合丹黄祛瘀胶囊治疗4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吕伯中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糖尿病性足坏疽辨证施护体会

    糖尿病性足坏疽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由于糖尿病合并神经以及各种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1]。临床多见,预后较差,往往导致截肢、截趾(指),甚至死亡。及早防治和护理是防止糖尿病足致残的关键。2010-05-2012-12,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辨证施护患者18例,并与常规护理17例对照观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牛武国;李喜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药蜡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32例疗效观察

    卒中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北方地区为卒中的高发地区,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1]。2011-01-2012-12,我们运用中药蜡疗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32例,并与物理康复合作业疗法治疗3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申斌;于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补肾益阳法治疗三叉神经痛17例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疾病,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发作性短暂性剧痛,每次数秒钟,每日数十至数百次,痛如电击样、烧灼样、刀割样、针刺样,以三叉神经第二支和第三支受累为多见,绝大多数为单侧,双侧性极少,仅占3%。本病好发于成年及老年人,70%~80%患者在40岁以上发病[1]。2009-12-2013-04,我们应用补肾益阳法治疗三叉神经痛17例,并与西药治疗17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刘晶晶;王玉才;刘银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5例疗效观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由于脑部经常发生且时间较短的供血障碍,常见临床症状为眩晕,其与脑梗死有一定的相关性,容易导致严重后果,临床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2011-05-2012-11,笔者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TIA 35例,并与单纯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3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王小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医文献杂志》2014年征订启事

    《中医文献杂志》(双月刊)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份中医药文献研究的专业期刊,创刊于1983年,办刊宗旨为"汇集古今中医药文献,弘扬老中医学术经验",主要辟有:文献研究、学术探讨、名医经验、医林人物、文献综述、经典与临床、学术流派等十几个栏目。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本刊在双月25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6-4737,国内统一刊号:CN 31-1682/R。2014年《中医文献杂志》为国际标准的大16开,56页,欢迎读者订阅,每册定价:12.00元,全年72.00元,请在当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国内邮发代号:4-540,国外订阅代号:Q6352。凡漏订的读者,亦可直接向编辑部邮购。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医药辨证施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临床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腿痛症状一般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跌仆损伤所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素体肾精亏虚,筋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所致,属中医学腰痛病、痹证、痉证、痿证等范畴。2012-08-2012-11,我们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并单纯常规护理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刘静;吴勤娟;费苏琴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经外奇穴标准化定位的方法学初探

    在中医针灸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为保证中医学术传承运用的准确性和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方便,中医针灸标准化日渐重要,把国家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是保持我国作为中医针灸大国地位的一项重要任务[1]。作为针灸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外奇穴相关标准制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为“经外奇穴”[2]。经外奇穴以其对某些病症的特殊治疗作用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关于经外奇穴的研究十分丰富,仅初步统计近50年来有关奇穴(包括新穴)的发现和报道,就达2000余个[3]。当前,少数如四神聪、金津、定喘等46个经外奇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年发布的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中都已有明确命名和定位,那么其他经外奇穴同样也可以进行标准化定位。对于多数经外奇穴,不同医家从定义、定位到命名、临床运用都有各自的论述。而准确定位取穴是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经外奇穴的定位没有统一标准,限制了其更有效广泛的推广应用。本研究将从方法学角度初步探讨经外奇穴的标准化定位。

    作者:朴盛爱;孟向文;张玄;朱成慧;郭义;李桂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护

    多发性抽动症已成为儿童的一种常见病,是以多发性、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严重时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对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施护,对治疗起到了相辅相成甚至事半功倍的效果,体会如下。

    作者:刘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内功推拿联合倒走锻炼治疗非特异性腰痛45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内功推拿联合倒走锻炼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内功推拿联合点按髂脊角,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倒走锻炼。2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后用疼痛目测类比定法( VAS)和改良中文版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 CRMDQ)评价2组的腰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受限程度。结果2组治疗后VAS评分、CRMDQ评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内功推拿联合倒走锻炼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腰部功能上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王勇;郭力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加味附子理中汤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加味附子理中汤对慢性肾脏病( CKD)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0例CK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双嘧达莫片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附子理中汤,2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血清纤维化指标及TGF-β1含量变化。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40人作为健康组。结果 CKD患者治疗前血清透明质酸( HA )、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及Ⅲ型前胶原(PC-Ⅲ)均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A、LN、C-Ⅳ及PC-Ⅲ均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下降(P<0.05)。 CKD患者治疗前TGF-β1含量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1)。2组治疗后TGF-β1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CKD患者血清HA、LN、C-Ⅳ、PC-Ⅲ及TGF-β1含量明显下降,加味附子理中汤有抗纤维化、缓解病情的作用。

    作者:谢永祥;龙春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壮医经筋疗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壮医经筋疗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1例采用壮医经筋疗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51例以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即刻症状评分、长期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总有效率8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即刻症状评分、长期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壮医经筋疗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作者:黎文杰;赵旭敬;梁斌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逍遥丸联合五苓片治疗特发性水肿49例临床观察

    特发性水肿是指不明原因的水肿,是一种水盐代谢紊乱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多给予利尿剂对症治疗,利尿剂一旦停用,水肿常反复出现,且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2008-01-2012-06,笔者应用逍遥丸联合五苓片治疗特发性水肿49例,并与氢氯噻嗪片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路文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出生缺陷预防专题培训班举办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主办的吕梁革命老区出生缺陷预防专题培训班日前在山西省吕梁市开班。培训班针对孕前、孕期和产后3个阶段设置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与治疗等课程,该市13个县(市、区)的近百名临床医师参加了培训。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司长张世琨指出,山西省和吕梁市通过实行三级预防综合施治,出生缺陷发生率特别是神经管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做好出生缺陷预防工作需付出更多努力。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穴位振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8例临床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由于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导致脑干、内耳迷路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及体征。 CSA是颈椎病常见的一种类型,好发于40~60岁中年人,临床以眩晕、眼花、耳鸣、头颈疼痛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长期眩晕会导致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严重者可发生猝倒、昏厥、脑梗死等[1]。推拿手法治疗CSA具有安全方便、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等优势[2]。2009-12-2011-01,我们在常规推拿手法基础上加用穴位推拿振法治疗CSA患者78例,结果如下。

    作者:周志彬;李庆兵;罗建;钱俊辉;罗才贵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河北中医杂志

河北中医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河北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