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刘彩莉
目的:建立脑脉通有效部位中葛根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葛根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9%,RSD=2.10%,芹糖基葛根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23%,RSD=1.06%,3'-甲氧基葛根素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04%,RSD=1.92%,大豆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2%,RSD=2.02%,大豆苷元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06%,RSD=1.34%.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易行,可用于脑脉通中葛根异黄酮的含量测定.
作者:罗兰;高淑娟;王淑美;梁生旺;李淑芳;李建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采用正交设计优化石杉碱甲胃漂浮片的的制备工艺处方.方法:以胃漂浮片的漂浮性、体外累积释放度作为考察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采用3指标3水平的正交设计.结果:优化所得处方为HPMCK15M60%、PVPP26%、NAHCO33%,漂浮性良好.结论:优选的工艺处方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作者:唐宇;贺福元;刘姹;杨大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炒牛蒡子的炮制工艺.方法:建立了同时测定牛蒡苷和牛蒡苷元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含量为指标,采用两因素三水平正交没计优选炒牛蒡子炮制工艺.结果:随着炒制温度的升高和炒制时间的延长,牛蒡苷的含量下降,牛蒡苷元的含量增加.优化得到的炮制工艺为:加热至300℃清炒4-5 min.结论:该炮制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炒牛蒡子的生产.
作者:王平;韩丽妹;王建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对来自青海省的藏药戟叶垂头菊(Cremanthodium potaninii C.Winkl)花序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利用普通硅胶柱色谱方法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经超导核磁共振(NMR)、质谱(MS)、红外(IR)等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结果:从戟叶垂头菊的乙醇提取物中获得7个三萜类化合物,主要运用超导核磁共振(NMR)技术,结合文献中已报道的波谱数据等,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α-香树脂醇(Ⅰ)、棕榈酸16β-羟基蒲公英甾醇酯(Ⅱ)、olean-12-en-3β,16β-diol-3-O-palmitate(Ⅲ)、olean-12-en-3β,11α,16β-triol-3-O-palmitate(Ⅳ)、棕榈酸16β-羟基羽扇醇酯(Ⅴ)、棕榈酸16β,28-二羟基羽扇醇酯(Ⅵ)、16β-羟基假蒲公英甾醇酯(Ⅶ).结论: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杨爱梅;曾艳;杨林;杨中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考察当归、甘松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影响因素并确定佳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选工艺条件;采用薄层色谱法和紫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验证.结果:两种包合方法对比表明,饱和水溶液法优于超声波法;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佳工艺为每1 mL挥发油以4倍量乙醇溶解,加至10g β-环糊精饱和水溶液中,搅拌3 h,溶解挥发油的溶剂用量对包合效果有显著影响.结论:所选包合工艺包合率高,操作简便.
作者:钱平;刘志辉;钱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益肾平肝方(熟地、杜仲、桑寄生、钩藤、罗布麻、葛根和川牛膝)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病人动态血压、肾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益肾平肝方),中西药结合组(益肾平肝方+贝那普利),西药组(贝那普利),用药3个月,观测治疗前后的24h动态血压、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血清内皮素(ET)及-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中药组治疗后动态血压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0.05),3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中药组能明显降低尿mALB及β_2-MG水平(P<0.01),且略优于西药组;治疗后ET、NO两指标中药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中药组、中西药结合组与西药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益肾平肝方可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的白昼和夜间血压,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和逆转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能明显降低患者的微量蛋白尿,该药的降压及肾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实现的.
作者:朱喜英;梁贤栋;胡宗仁;常晓铁;刘龙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补肾活血颗粒(淫羊藿、当归、白芍等)中芍药苷,阿魏酸,淫羊藿苷的含量方法.方法: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色谱柱为Alltima C_(18)(5μm,250 mm×4.6m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同时测定制剂中阿魏酸,芍药苷,淫羊藿苷的含量,检测波长分别为230 mm,320 nm,270 nm.结果:补肾活血颗粒中的芍药苷,阿魏酸,淫羊藿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6.7%,97.5%,99.6%,RSD为1.37%,3.13%,0.96%;在选择的HPLC条件下,芍药苷在0.159~3.970μg,阿魏酸在0.048~1.200 μg.淫羊藿苷0.207~5.175μg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方法简便,可靠,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孔铭;朱玲英;王佩娟;彭蕴如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考察荆芥穗炭及其有效部位对大鼠凝血系统的影响,筛选荆芥穗炭的止血活性部位并初步探讨其止血作用的机理.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荆芥穗炭及其提取部位对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结果:荆芥穗炭品组、荆芥穗炭晶鞣质组均可缩短实验动物凝血酶原时问(PT)(P<0.01、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P<0.05、P<0.05)、凝血酶时间(TT)(P<0.05、P0.05).结论:荆芥穗炭品及其鞣质部位通过影响实验动物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发挥其止血作用,荆芥穗炭品乙酸乙酯提取物通过影响内源性凝血系统发挥止血作用.
作者:曹琳琳;李娴;张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玉郎伞多糖(yulangsan polysaccharide,YLSPS)抗抑郁的受体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慢性应激小鼠前额皮层、下丘脑、海马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的活性.结果:经慢件应激后,小鼠前额皮层、下丘脑和海马cAMP的量明湿降低,YLSPS(150-600 mg/kg)能显著提高慢性应激小鼠各脑区cAMP量,与模型组相比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激活慢性应激小鼠前额皮层、下丘脑、海马AC可能是YLSPS抗抑郁活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梁霜;王乃平;付书婕;黄仁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为了探索六君子汤对脾虚证大鼠胃肠激素影响.方法:以游泳、饮食控制法复制脾虚证大鼠动物模型,造模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和给药组,在用药后观察动物一般状态、大便性状和胃肠激素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六君子汤组的一般状态明显好转,大便性状明显改善,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和胃泌素(GAS)水平升高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或P<0.001).结论:六君子汤能改善脾虚证大鼠胃肠激素异常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脾虚证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仲林;臧志和;钟玲;辛志伟;杨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考察丹参酮干乳剂的稳定性.方法:采用影响因素试验和初匀速法实验,考察干乳剂的外观质量、复溶效果、丹参酮的溶解度及丹参酮Ⅱ_A的含量变化,并预测其有效期.结果:干乳剂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稳定,在强光照射下不稳定,有效期约2年.结论:有效期内,干乳剂稳定性良好,丹参酮的溶解度提高显著.
作者:聂阳;李苑新;刘燕;甘柯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对穿心莲超微粉体、常规粉体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溶出度进行比较,考察超微粉碎对其溶出量和溶出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SPE-HPLC法测定穿心莲常规粉体、超微粉体中体外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溶出量和溶出速度.结果:穿心莲超微粉体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溶出速度高于其常规粉体,但溶出40 min后溶出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穿心莲超微粉碎对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并不会造成损失,且可明显提高其溶出速度.
作者:刘开永;张敏;李道敏;郭金英;李松彪;侯玉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我院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研究,经过多年实验和临床验证,研制出纯中药制剂一乙肝丸,它具有益气,疏肝,化湿,凉血解毒之功,临床验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且质量易于控制,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臻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制备齐墩果酸脂质体,研究齐墩果酸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探头超声法制备齐墩果酸脂质体;大鼠分别尾静脉注射齐墩果酸脂质体和齐墩果酸溶液剂,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血浆中齐墩果酸的浓度,采用3p97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制得的脂质体透射电镜下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小囊泡,平均粒径为(206.4±4.7)nm,包封率为(97.74±1.34)%;齐墩果酸脂质体和自制的溶液剂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后,t_(1/2)α分别为(4.22±1.86)和(0.80±0.34)min;t_(1/2)β分别为(33.59±12.53)和(15.65±7.91)min;AUC分别为(240.13±23.62)和(168.31±18.47)μg/(mL·min),两种制剂的t_(1/2)β和AUC_(0-1)经方差分析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齐墩果酸脂质体显著增加了齐墩果酸的AUC,延长了其在血液循环中的时间.结论:制备的齐墩果酸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度均匀;与非脂质体相比,齐墩果酸脂质体静脉注射给药后,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作者:陈洪轩;牛江秀;肖衍宇;陈志鹏;和平;游国叶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炒牛蒡子的质量标准研究.方法:对炒牛蒡子的显微鉴别、TCL、鉴别、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牛蒡苷含量等进行系统的质量标准制定.结果:采用HPLC法对牛蒡苷进行含量测定,流动相:甲醇-水(1:1.1);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25℃.牛蒡苷线性方程为y=261.92X-368.44,r=0.999 3,牛蒡苷在2.06μg-7.2l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炒牛蒡子建立显微鉴别与TCL鉴别项,水分不得过7.0%,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O%,以干品计牛蒡仟含量不低于5.0%.这些数据为炒牛蒡子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许亮;窦德强;康廷国;贾天柱;康凯;刘杨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单味药及复方中药的双频复合超声提取效果差异性.方法:通过利用统计学中的方差及平均值检验的方法对双频复合超声提取单味药丹参、单味药三七和复方丹参三七的效果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双频复合超声提取复方丹参三七和提取单味药丹参及单味药三七的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了双频复合超声提取的复方丹参三七的效果优于单独对单味药丹参和单味药三七的提取效果.结论:双频复合超声适合复方丹参三七有效成分的提取.
作者:贲永光;丘泰球;李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考察不同条件下制备的黄连素海藻酸钙凝胶小球的pH值依赖性释放.方法:用浸渍法制备黄连素的海藻酸钙凝胶小球.通过黄连索溶液的浓度,海藻酸钠溶液的浓度和交联时间这三个因素,来考察黄连素凝胶小球的制备工艺,并在模拟胃液和肠液pH环境下,测试其释放行为.结果:黄连素浓度的提高,有利于载药量的提高;而海藻酸钠浓度的提高,会使载药量降低;交联时间对载药量的影响很小.实验证明,载药量高可以达到16%,与黄连素同类药物相比,显著提高了载药量.佳工艺小球在pH 1.0的介质中几乎不溶胀,2个小时累积释放小到10%,而在模拟肠液的pH7.4环境中,6个小时的累积释放达到70.14%,24 h累积释放达到98.21%.结论:该黄连素凝胶小球具有较好的缓控释效果,可以降低黄连素对胃部的刺激并可应用于黄连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作者:熊富良;靳文运;何广华;张雪琼;万志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优化中药丹参脂溶性成分的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总丹参酮、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_A为评价指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潜法进行分析测定,考察了不同的提取溶剂、提取方法对丹参脂溶性成分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出乙酸乙酯加热回流的提取方法,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液固比、提取时间、温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用8倍量的乙酸乙酯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0.5 h)的提取方法的提取率较高.结论:提取溶剂的种类和提取方法对丹参脂溶性成分的提取效率有较大影响.
作者:杨千才;柳仁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金福安汤(太子参、苇茎、生薏仁、桃仁、壁虎、生南星、生半夏、浙贝母、山慈菇、丹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Ⅰ组)、化疗组(Ⅱ组)和中西医结合组(Ⅲ组),每组20例,各组均治疗1个疗程,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Ⅱ组相比,Ⅰ组和Ⅲ组在咳嗽、血痰、胸痛、气短、乏力等方面有较好的有效性(P<0.05或P<0.01).I组和Ⅲ组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与Ⅱ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瘤体有效率高,Ⅲ组次之,Ⅰ组低;Ⅲ组瘤体稳定率高,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Ⅲ组CD_4~+水平、CD_4~+/CD_8~+.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CD_8~+水平则显著下降(P<0.05);Ⅱ组CD_4~+水平、CD_4~+/CD_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I组、Ⅲ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治疗后未见明显毒副反应,Ⅲ组发生毒副反应较Ⅱ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金福安汤具有改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稳定瘤体,提高免疫功能,对化疗药物增效减毒、毒副反应少等作用.
作者:吴玉生;赵媛媛;曹洋;李丹青;代兴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从研究对象、给药途径、血浆样品预处理、检测方法、研究方法、绿原酸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总体水平模型等几个方面着手,较为系统地综述了近十余年绿原酸药动学研究概况,以期为绿原酸进一步临床试验提供研究参考依据.
作者:陈少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