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竹韵;高玲玲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对精神科病房不良事件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17例精神科住院患者按照不同科室分为对照组356例和观察组361例,对照组接受传统住院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指导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护理人员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不仅能够显著降低精神科病房不良事件发生率,减轻不良事件严重程度,还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不良事件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
作者:徐新;郑莉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咯血是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常见症状,Gamal等[1]报道在严重咯血病例中肺结核占97.1%,大咯血可占咯血患者总数的1.5%,可迅速引起失血性休克、窒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2-3].针对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暂无手术指征或来不及进行较大手术切除病变肺叶患者,选用支气管动脉造影栓塞术(BA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抢救兼治疗措施,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4].该技术于1974年首经介绍,BAE已被大多数医生选为一线治疗方法,即时止血率较高,Shigemura等[5]报道55例患者病例中及时止血率达88%,且术后1年病例随访70%无复发,成熟的医疗手段必须有相应护理作保证.现将介入治疗肺结核大咯血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层级链式护理法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12月收治的50例肺炎患儿为观察组,给予层级链式护理法;选取2015年4~6月收治的50例肺炎患儿为对照组,均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热消失、肺罗音消失、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在护理技术、责任心、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层级链式护理能够发挥护理的大效能,提高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潘秀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ICC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高渗透性或黏稠度较高的药物等.PICC安全、并发症少、置管时间长可减少患者多次静脉穿刺痛苦和降低护理工作量,目前PICC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护理发现,行PICC患者穿着传统病员服有诸多不便.由于传统病员服袖子都是完整的,患者在输液和操作PICC时需要将衣袖卷起而露出肘部,不利于保暖又容易压迫上肢血管;连接好输液装置后,将衣袖放下又不便于医护人员观察输液情况;同时在输液过程中若患者需要行动时,有可能造成输液管连接处断开引起输液管脱落.同时传统病院服不便于测量腋下体温的操作.因此,亟需要革新设计PICC专用病员服,既能方便PICC的治疗,不妨碍患者的肢体活动,又能方便测量体温.我们设计制作了一种便于医护人员操作和观察PICC输液,同时便于测量腋下体温的专用病员服,效果满意.
作者:丁幕星;吴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主动沟通及转科后回访对ICU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3~12月未实施主动沟通及转科后回访的13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2015年1~10月实施管床护士从患者入科后主动沟通到转科后回访的14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通过自行设计《ICU转科患者回访表》从满意度、基础护理不良事件、沟通能力、患者重返ICU率及护理服务投诉5方面进行评价,收集ICU患者感受及意见,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沟通技巧、护理质量、护理投诉及患者满意度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实施由管床护士主动沟通到转科后回访的全程护理,让护士了解患者由入科到转科的感受及需求,及时改正不足,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苏真娇;曾帆;赵灵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和冠心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二者常同时存在,并相互形成恶性循环.有调查表明,欧洲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率高达23%,中国因冠心病而住院的患者中的,糖尿病检出率可达52.9%[1].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女性患者[2].糖尿病患者合并ACS的血管特点是冠状动脉粥样病变更广泛,常表现为多支受累、粥样斑块形成以及常有溃疡钙化等,另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更易合并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凝血异常等,进一步加剧ACS的发生发展[3].
作者:阮顺莉;陈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调查新进护理人员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对护理操作的影响,为帮助新进护理人员尽快适应临床工作,提高护理操作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2015年本院131名新进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一般资料、操作技能考试成绩,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应付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进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差异(P <0.05,P<0.01),一般效能感与应付方式多因子存在显著相关,高自我效能者倾向于选择成熟的应付方式,并和操作技能特别是急救操作技能成绩呈正相关(P <0.05,P<0.01).结论:一般自我效能感、成熟应付方式对新进护士的操作技能有预测作用,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新进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逐渐使其学会用更理性成熟的应付方式去面对工作中的责任和挑战,帮助其更好地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减少医疗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作者:高霞;杨扬;戴安;石元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更换补液查执行率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提高更换补液查对执行率”为活动主题,在品管圈活动前对全院更换补液查对执行情况进行现况调查,分析影响护士更换补液时不正确执行查对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与实施对策.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护士更换补液查对执行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运用品管圈能较好地提高更换补液查对执行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缪宇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为早期有针对性的干预MCI的发病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将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就诊的MCI患者120例设为观察组,将同时期认知正常的社区老年体检者6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职业类型、月收入情况、是否独居、有无兴趣爱好、是否经常户外活动、坚持做家务以及关注健康知识,既往病史,有无烟酒嗜好、痴呆家族史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受教育年限、经常户外活动、坚持做家务、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饮酒史、关注健康知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MCI发病与受教育年限、关注健康知识、HbA1e、饮酒有相关性(P<0.05).结论:MCI发病的相关因素中,受教育年限低、不关注健康知识、HbA1c升高、过量饮酒四个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作者:孙海英;刘晓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模式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接受率及维护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70例血液肿瘤行首次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以传统护理模式由护理人员在PICC围置管期间进行健康教育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观察组以医护合作护理模式由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围置管期间的护理;观察两组置管率及术后日常维护的依从率.结果:观察组对PICC置管接受率和维护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合作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血液肿瘤患者对PICC置管的接受率和维护配合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伟伟;胡丽丽;方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影响.方法:对8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实施居家护理干预,通过电话随访、微信群信息发布、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指导,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用药依从性.结果:干预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及用药依从性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实施居家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健康知识和用药依从性.
作者:潘霞;方晓虹;樊婷;刘密;陈艳;童瑶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CAP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改善CAP患儿的身体治疗状况和精神症状.
作者:柳娜;李彩霞;徐丽;王小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调查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心理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危糖尿病足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各65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评估患者抑郁和焦虑程度,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自评量表(SDSS)、社会支持评量表(SSRS)分别评估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及社会支持系统,比较两组血糖水平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HAMD、HAMA、SDSS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SR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PG、PBG、HbA1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率、糖尿病肾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PG、PBG、HbA1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率、糖尿病肾病率、HAMD总分、HAMA总分、SSRS总分、SDSS总分均为糖尿病足患者负性情绪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高危糖尿病患足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FPG、PBG、HbA1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率、糖尿病肾病率、HAMD总分、HAMA总分、SSRS总分、SDSS总分均为糖尿病足患者负性情绪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丽君;温美花;高世琴;王喜丽;钟桑桑;王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被动吸烟危害他人,对小儿影响尤其大,可引发哮喘、化脓性脑膜炎、听力缺陷等[1].国家禁烟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公共场所包括医院禁止吸烟,但仍有少数人违反规定.由于我科为先天性心脏病内科,患儿较多,为降低病区患者及家属的吸烟率,2014年6~7月,我们采用品管圈来降低病区内患者及家属吸烟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晓明;吕欣;李惠梓;郑坤元;朱玉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联合舒适护理在高龄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25例高龄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路径组及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接受临床路径联合舒适护理,路径组仅接受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护理,比较三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三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脑梗死患者开展临床路径联合舒适护理,对其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改善作用,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胡旭东;郭前祝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调查护理本科生对《护理研究》课程学习满意现况和存在问题,以便提出教学改进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整群抽取2012级护理本科生112名进行课程学习满意调查分析.结果:护理本科生对《护理研究》学习总体较为满意,79.46%护生课程学习满意的评价选择非常好;20.54%学生选择一般满意,68.75%教师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83.04%本科生评价授课教师教学风格好.结论:护理研究课程教学应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课堂气氛、改革教学方法、增加临床教学因素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护理本科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满意度和教学质量.
作者:章妍;王庆华;姜英洁;李芝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疗法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ICU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入住ICU行机械通气24 h后行主动和被动运动锻炼等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早期主动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干预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运动疗法可有效预防获得性衰弱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作者:聂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6例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雪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老年病学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6月以老年病学科护理单元的20名护士为研究组,选择2014年1~6月以老年病学科护理单元的20名护士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质量管理,研究组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护理安全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得分.结果:研究组实施PDCA循环后护理安全质量得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得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得分为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运用于老年病学科护理质量管理,能提高护士护理文书书写能力,促进老年病学科护理质量.
作者:周春来;韦洁梅;李文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S”形固定,观察组采取顺穿刺血管方向固定,比较两组满意度、导管留置时间、舒适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满意度、导管留置时间及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导管破损率及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应用顺穿刺血管固定方式,可有效降低局部渗血、导管破裂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与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小梅;陈汝桂;张妙珍;陈叙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