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荣朝
本文针对新时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及出现的新问题,从教师团队、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五个方面进行创建改革,并实施于多个班级的实践,既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教学问题,也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方剂学教学新体系.
作者:苑述刚;阮时宝;马少丹;吴水生;陈学习;林渊;刘蔚文;王正引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滋肾化瘀益气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控制血压,加用滋肾化瘀益气汤.对照组只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控制血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nALB),β2-微球蛋白(β2-MG),免疫球蛋白(IgG),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nALB),β2-微球蛋白(β2-MG),免疫球蛋白(IgG),血液流变学等相关指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肾化瘀益气汤可明显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尿微量白蛋白(nALB),β2-微球蛋白(β2-MG),免疫球蛋白(IgG),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约有2/3长期糖尿病患者将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临床表现为四肢尤其是双下肢麻木、疼痛,伴膝反射减弱,严重者可伴发肢体远端肌肉萎缩等.笔者应用针刺加药物穴贴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较为满意效果.
作者:赵长凤;王轶岩;李岩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索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西药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对照组45例单用西药口服.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1.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阴道炎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疗效.
作者:张幸花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方法:婴幼儿腹泻66例,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大3岁,小6个月;通过采用敷脐疗法、推拿疗法、足部疗法、饮食管理等中西医结合护理,临床全部治愈.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取长补短,对减轻患儿症状,促进痊愈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红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药肝复汤治疗早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一般支持疗法,治疗组同时口服肝复汤100ml,次,2次/d;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3片,次,3次/d.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A、LN、PCⅢ、Ⅳ-C及TGF-β1明显降低(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HA、LN、PCⅢ明显下降(P<0.05).结论:肝复汤能缓解肝硬化进程,对防治肝纤维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王欢;李学军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临床以寒邪,食积,气滞,热郁,血瘀为多见,乃属实证.治宜祛邪为主,胃阴亏虚,脾胃虚寒乃属虚证,治宜养正为先.
作者:徐九思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通过综述近年来针剌治疗脑出血在不同分期的作用,来探讨针剌治疗脑出血介入时机的问题.
作者:陆瑶;郑健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及印证针灸治疗应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应用祖国医学传统针灸疗法对应力性尿失禁进行治疗.结果:36例应力性尿失禁患者经过针灸治疗以后,痊愈30例,好转5例.结论:针灸疗法对治疗应力性尿失禁疾病具有医理明晰、疗效确切、方法简便、疗程短、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无禁忌证、患者乐意接受等优势.
作者:张连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通过对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的学习研究,认为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因素--情志双重性的认识;对中医心理病机的发展和完善;对心身疾病的治疗;注重中医心理卫生保健.
作者:潘锐焕;李洁旋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导师王松龄教授白拟化痰祛瘀通络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口服化痰祛瘀通络方,对照组60例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疗程均为15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为8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化痰祛瘀通络方对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疗效.
作者:刘志勇;王松龄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痒为皮肤病之常见症状,中医对其病因病机有着丰富的论述和认识,在治疗方面也针对其病机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
作者:雷小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康艾注射液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Karnofsky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①治疗组(康艾+射频)42例,采用美国RITA 1500射频肿瘤消融系统,设置功率为150W,频率为460KHz.每周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第一次射频消融治疗后第二天加用康艾注射液,每次60ml加入5%GS 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用1~3周,第4周重复;②对照组(单纯射频)40例,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表达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定量;检查肝脏B超、CT及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主症的变化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CR、PR、NC、PD分别为5例、32例、4例、1例和3例、22例、11例、4例,治疗组有效率(CR+PR)88%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效率62%(P<0.05);两组治疗后AFP比治疗前均有显著的下降(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AFP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除CD8+以外的各项免疫指标(CD3+、CD4+/CD4+/CD8+、NK)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病人的肝区疼痛、发热、乏力、厌食、黄疸等症状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但腹胀症状的改善不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卡氏评分改善程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ALB、TBIL)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外周血WBC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而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1年期间,在≤3cm的肿瘤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8.9%、11.9%,两组问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3cm的肿瘤中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50.0%,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艾注射液作为一种既有免疫调节作用又有抗肿瘤作用的新药,与射频消融治疗联合应用,可以改善肝癌患者的免疫抑制和提高射频消融治疗疗效;是对不宜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林建军;金昌男;曾金雄;戴西湖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经直肠盆骶经络揉推法治疗前列腺痛(prostatodynia,P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例PD患者随机分成经直肠盆骶经络揉推法组100例(A组)、双氯芬酸钠栓组100例(B组),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4周后测定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结果:治疗2周后A组在改善NIH-CPSI疼痛积分方面优于其B组(P<0.05);治疗4周后A组在改善NIH-CPSI总积分及疼痛积分、生活质量积分、尿路症状积分方面优于B组(P<0.05或P<0.01).A组未发生不良反应,而B组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经直肠盆骶经络揉推法治疗PD疗效好、起效快、安全性高,经直肠盆骶经络揉推法是治疗PD重要方法.
作者:张敏建;史亚磊;程宛钧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腺炎的病理变化复杂,临床表现危重,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达50%[1].我科于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31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0~68岁,平均53.2岁.
作者:毕红燕;谢金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比较中药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方法:将5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西药,治疗组应用中药内服.结果:治疗组在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疗效可靠.
作者:王树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关节的全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和外周关节.早期表现为脊背部疼痛和强直,晚期可因脊柱竹节样变而致残,甚至累及眼、心、肺等多个器官.由于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治疗存在一定难度,笔者采用中医分期辨治、配合西药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简述如下.
作者:管荣朝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综述近5年来交叉取穴针刺法的临床应用概况,该法主要运用于中风偏瘫及痛证、痹证等病的治疗,具有起效迅速,疗效显著,选穴精少,患者痛苦小等特点,今后可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科研的设计水平,并加强相关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交叉针刺法的治疗机理及应用规律,以充分体现这一疗法的优势,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作者:王懿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骨性关节炎(OA)又称退行性关节病、骨质增生、骨关节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风湿性疾病.软骨变性为本病特征性病理改变.骨质改变包括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关节软骨下骨髓内骨质增生以及软骨下骨板囊性改变等.临床以关节疼痛、肿大、晨僵和活动受限为特征,晚期可致关节畸形.
作者:张扣启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疼痛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主观感觉,疼痛不仅是一种生理应答,同时还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癌症疼痛作为癌症的一个主要症状,其所占整个癌症患者的比例为30%~50%,晚期癌症患者为60%~90%.
作者:郭永爱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