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刺合剂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晋巧;郭强;郑先珍

关键词:骨刺合剂/骨质增生症, 治疗
摘要:颈椎和腰椎的骨质增生常导致颈强直及行动不便,甚至疼痛麻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及生活质量,我们研制的骨刺合剂达到了治疗颈强直及腰背疼痛的效果,经临床使用总有效率达91.9%,现介绍如下: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升陷汤治疗心肺疾病临床研究进展

    升陷汤是张锡纯在对《黄帝内经》宗气理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创制而成的,载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卷中.方中药物虽然只有五味,但其组方却极其严谨,用于临床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智伟;黄晶;赵瑞;陶功定;穆俊霞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四妙丸加味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8例报告

    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以关节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时称为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足趾部,患部的异常肿痛常使患者感到疼痛难忍.自1995年,作者应用四妙丸加味内服为主配合消肿止痛膏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周顺文;那玲丽;杨建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扁平疣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祛疣汤联合聚肌胞针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外洗并配合聚肌胞针肌肉注射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聚肌胞肌注治疗,每1周为一个疗程,6周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4.125,对照组为70.5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祛疣汤配合聚集胞治疗扁平疣临床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新;王学军;杨静娟;朱艾征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靳三针对小儿脑瘫脑血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靳三针对小儿脑瘫脑血流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对30例小儿脑瘫患儿在靳三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做多普勒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收缩峰流速(Vs)均有明显加快,与治疗前比较,P<0.001,阻力指数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01.结论:靳三针可改善颅内血供高阻力状态,增加脑血流量,有利脑功能恢复.

    作者:刘卫民;袁海斌;王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仙方活命饮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0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病.在1997-2004年间,笔者应用仙方活命饮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朱家炎;范淑明;李淑贞;蒋倩如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复元活血汤合消肿止痛膏治疗踝关节扭伤32例

    目的:复元活血汤合消肿止痛膏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7年2月踝关节扭伤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运用复元活血汤合消肿止痛膏治疗踝关节扭伤32例,对照组予西药氯唑沙宗片、乙酰螺旋霉素片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6.88%,对照组治愈率93.7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元活血汤合消肿止痛膏治疗踝关节扭伤中医治疗效较好.

    作者:周俊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加味二仙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78例临床观察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的月经紊乱、烘热面赤、潮热汗出、烦躁易怒、情志异常等一系列症候群.笔者在2000-2006年间,应用加味二仙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患者78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文志;高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中药灌肠配合贴穴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配合贴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中药灌肠配合贴穴治疗.对照组30例服用妇乐冲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组总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灌肠配合贴穴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妇乐冲剂.

    作者:施丽洁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中药治疗慢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主要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病程长、易反复,治疗比较困难.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中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振凤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慢性胃炎从痰辨治

    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与红斑性胃炎等)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比较难治病之一.从中医诊治慢性胃炎有清胃泻热、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理气解郁与化痰和中等方法.

    作者:孙秀菊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公英汤加减治疗慢性附件炎性包块

    妇科慢性附件炎症为临床多发病,其中因经久不愈形成包块者也较常见.西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自拟公英汤临床加减运用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季春红;尹中信;路臻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骨刺合剂的临床疗效观察

    颈椎和腰椎的骨质增生常导致颈强直及行动不便,甚至疼痛麻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及生活质量,我们研制的骨刺合剂达到了治疗颈强直及腰背疼痛的效果,经临床使用总有效率达91.9%,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晋巧;郭强;郑先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经方运用两则

    1 乌梅丸加减治疗眼干口干一例2004年9月27日,陈某,女,60岁,双目干涩,目困喜闭,视物模糊,口干,动则好转,静则干涩异常,夜间尤甚,不喜饮水,尿频,腰困重,呼吸气短,舌红干裂无苔,脉弦,病已一年,服杞菊地黄丸无效,诊为肝经气化不利,拟乌梅丸加减:乌梅20g,川椒12g,黄连6g,黄柏9g,肉桂6g,炮姜6g,党参10g,当归10g,白芍15g,吴萸6g,山萸肉10g,潼蒺藜15g,刺蒺藜10g,细辛2g,3剂.

    作者:何运荣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辨治体会思考

    慢性前列腺炎虽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未见前列腺炎的记载,但在零散的医籍中有对该病证的描述.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现代中医泌尿、男性科及男性前阴病范围.主要是指男性排尿道路阻塞不畅,尿频、尿少、尿急、尿痛,余沥不尽,尿口滴白或有灼热感,会阴不适等.

    作者:孔凡涵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运用中医药膳防治妇科疾病

    目的:运用中医学理论和药膳学理论.对妇科疾病进行辨证施膳,以提高妇科疾病的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分析妇科疾病药膳的特点,确定药膳的基本原则,辩病与辨证相结合,予以施膳,以健康教育形式指导患者配合.结果:系统提出妇科不同疾病,不同证型药膳的原则,药膳的常用食品、药物,饮食宜忌等.结论:对妇科不同疾病,不同证型患者实施辨证施膳,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康复和防止复发.

    作者:岳炜;陈润清;吴静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60例临床观察

    自2005年3月开始我们依据中医药学理论,针对高脂血症患者中形盛体胖、消谷善饥、腹胀中满、大便秘结、疲乏无力的胃热脾虚型的肥胖患者试制了降脂汤.两年来,在临床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卫建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双黄连粉针加地塞米松治疗嵌顿痔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双黄连粉针加地塞米松静滴迅速缓解嵌顿痔剧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顺应当今痔症治疗新理念;治疗目的的重在消除症状而非根治.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100例嵌顿痔患者作为研究对对象,分为治疗组(双黄连粉针加地塞米松)50例,对照组(双黄连粉针)50例.两组均配合自拟痔疮坐浴液局部熏洗,用药1-2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并量化评分比较.结果:对疼痛单项症状明显缓解,治疗组用药1.5-2 h疼痛开始缓解,用药后3-12 h疼痛完全缓解,疼痛积分下降率达100%,两组间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疼痛证候临床痊愈率为88%,对照组临床痊愈为32%,治疗组疼痛证候临床痊愈率效优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天数比较,治疗组用药1天占54%,对照组用药1天占26%,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黄连粉针加地塞米松能迅速缓解嵌顿痔的剧痛.双黄连粉针治疗嵌顿痔疗效确切,但其安全性末能完全保证,个别有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邬裕琼;朱涛;黄慧琳;郝建军;郑磊;关文秋;罗湛滨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8例独肾再发结石的中医治疗

    目的:探讨独肾再发结石的中医中药治疗与保健.方法:用北京研究院拟定的排石溶石验方随证加减治疗8例独肾再发结石患者,结石大者辅与1-2次碎石治疗.结果:5例用排石溶石验方治愈,3例辅与碎石后治愈.病程短者3天,长者21天.结论:排石溶石验方对独肾再发结石的治疗和保健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若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李鲤教授寓补于消法与保和丸化裁临证治验

    李鲤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暨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其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李老临证推崇寓补于消法,擅长保和丸加减一方多用,独具匠心,疗效卓著.兹将其学术思想及保和丸化裁治验整理如下.

    作者:何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1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切除术后引起含胆酸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病变,临床常见病程迁延,久治不愈.

    作者:刘爱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