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梅
目的:探讨呼吸康复护理对老年COPD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4例老年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呼吸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康复护理能够促进COPD患者的呼吸运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进而改善其负性情绪,效果显著.
作者:林敏;麦志芹;黎彩霞;彭惠琼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理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6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并配合针灸、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康复护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低、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康复护理可提高PSD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振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常伴有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既往治疗小儿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多选用静脉滴注胰岛素降低血糖,但胰岛素剂量不易控制,患儿血糖波动大,易发生低血糖.胰岛素泵能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24 h不间断输入基础量胰岛素,三餐前输入餐前负荷量,从而实现控制血糖接近正常且不会发生低血糖,所需胰岛素剂量也相对减少[1~3].
作者:任春华;孙丽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26 76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医院感染565例,感染率为2.11%;例次感染576例,感染率为2.15%;其中产科病房感染率高,为4.1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首(68.92%),其次为胃肠道(9.72%),表浅切口位居第三(6.60%).结论:医院感染与环境、医务人员无菌技术、手卫生及患者的住院时间等因素有关.
作者:李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比较两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探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佳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经验.方法:将825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425例和对照组400例,实验组采用抽有1 ml生理盐水的2 ml注射器连接头皮针穿刺,对照组采用输液器上的头皮针直接穿刺,比较两组回血率及穿刺成功率.结果:实验组回血率及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注射器抽吸法穿刺可提高回血率及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莉芬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YQ-P系列医疗用波动型喷气气垫床预防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4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预防性护理,对照组采用普通泡沫海绵床垫,实验组采用YQ-P系列波动型医疗用喷气气垫床.结果:半年后实验组Brade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876,P<0.05),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113,P<0.05).结论:合适的护理配合使用YQ-P系列医疗用波动型喷气气垫床,可有效预防压疮,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邹细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对高血压病知识掌握情况、服药依从性等.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对高血压病知识的掌握、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提高服药依从性和对高血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者:刘惠珍;谢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对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有效急救护理及院内转运措施,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经急救护理,76例抢救成功,2例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7%;院内转运途中无意外事件发生.结论:系统及时的急救护理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本侠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36例透析过程中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常规透析,观察组根据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对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比较两组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透析过程中低血压患者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的耐受性,延长患者生命.
作者:于志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日益普及,目前已成为心肌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血小板在该并发症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预防并发症,保证PCI成功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对72例PCI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盐酸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向丽云;王新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两种雾化吸入法在肺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将96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法,对照组采用压缩雾化机吸入法,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临床疗效、肺部罗音消失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法更适宜肺炎患儿使用.
作者:张月梅;孙云征;高莉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医院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调查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9例MDRAb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途径,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MDRAb感染来源于ICU环境污染,经过采取积极治疗和消毒隔离措施,有效控制了感染流行.结论:应根据MDRAb流行的原因,选择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作者:杜君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正常拔管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0例PICC新生儿进行非正常拔管率与置管胎龄、出生体重、导管尖端位置、穿刺时并发症、留置期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新生儿PICC非正常拔管率与置管时胎龄及出生体重不相关(P>0.05),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及留置期并发症相关(P<0.05).结论:导管尖端位置、留置期并发症是造成新生儿PICC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应做好针对性护理,延长置管时间.
作者:黄芳;周丽芳;朱文军;欧永辉;欧阳海英;何慧芬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新护士进院时基础理论和常用技术操作的掌握情况,评估岗前规范化培训后的效果.方法:对我院新进院的30名护士进行摸底考试,找出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师生互动式岗前规范化培训,培训前后评价效果.结果:新护士岗前培训前后体温单书写及其各项记录和常用技术操作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考核的各项指标中,培训后扣分人数明显少于培训前(P<0.01).结论:采用针对性的重点及师生互动式对新护士进行岗前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新护士尽快适应临床环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迅速实现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作者:毛凤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哮喘患者吸入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8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随访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吸入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38例(97.44%),对照组治疗依从性良好32例( 82.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为79.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提高哮喘患者吸入治疗依从性及临床疗效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素贞;林雪君;林秋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对75例偏头痛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分别于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测评,观察并比较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负性情绪的变化.结果: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护理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或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亚萍;陈佩立;薛恭 刊期: 2012年第10期
2006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对使用长春新碱发生外渗的37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磺胺嘧啶锌软膏外敷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春华;李景匀;郑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对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对300例脑卒中患者运用运动能力量表评分法进行运动能力评估,通过前馈控制的方法和内容对患者实施护理.结果:本组无一例发生跌倒意外,真正达到让患者满意、让医院满意、让社会满意.结论:前馈控制可减少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吉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老年失眠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单盲分组方法将120例老年失眠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方法下两组患者的平均入睡时间、平均夜间觉醒次数、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残留效应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结果:干预组患者在1 h内入睡的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平均夜间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日间残留效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老年失眠患者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质量、降低患者的日间残留效应发生率,并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吴荣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临床上心电监护是危重患者常用的监测仪器,由于导连覆盖在患者身上,常将导连线缠绕在一起使使用寿命缩短.为了减少感染和延缓导连线的寿命,我科自制中间空心的布套用于保护导连线,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作者:陈玉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