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迎春;苏军龙;杨石照;杨吉平
目的:观察层黏连蛋白(LN)和纤维连接蛋白(FN)在小鼠肾发育中的时空性表达,探讨其与肾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胚龄及生后日龄小鼠肾组织LN和FN的表达及其含量变化.结果:LN在输尿管芽、各期肾小体、肾小管及集合管的基底膜处均有表达,并随肾的发育其表达量逐渐增加;FN在除逗号小体以外的各期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基底膜处均有表达,随肾的发育其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LN和FN可能对小鼠肾发育以及成熟肾各结构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萍;宋小峰;郭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抽象,需借助显微镜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而实验考核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和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所以实验考核历来是教师们深入探讨的教学改革热门课题之一.现将本校组织学实验考核改革措施及其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张玉英;伍思琪;贾琴;吴爽;吴燕明;李艳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Detla1基因在大鼠肌源性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大鼠乳鼠骨骼肌体外培养增殖,分为对照组完全培养基培养,实验组加入诱导剂培养.通过RT-PCR、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观察Detla1基因存诱导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差异.结果:对照组Detla1基因表达强阳性,实验组基本不表达.结论:大鼠肌源性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Detla1基因表达减低.
作者:郭占鹏;梅晰凡;袁亚江;张赫;李全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男尸,年龄35~36岁,身高1.76m,死因不详,解剖颈部时发现右侧椎动脉颅外段缺如.该尸体右侧椎动脉只有起始段长约5.0mm,然后就缺失了.而且在头臂干分叉处及右颈总动脉处均未见有分支穿入颈椎横突孔;左侧椎动脉的起源也不正常,从第4颈椎横突孔穿出(正常人是从第6颈椎横突孔穿出的).
作者:阮彩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Tenascin-C(Tn-C)和CD9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在涎腺肿瘤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显色法检测Tn-C、CD9在多形性腺瘤(PA)、腺样囊性癌(ACC)、黏液表皮样癌(MEC)和腺泡细胞癌(ACCa)中的表达.结果:Tn-C、CD9在4种涎腺肿瘤中均有表达,Tn-C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多形性腺瘤与腺泡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9在多形性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腺样囊性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多形性腺瘤和黏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形性腺瘤中Tn-C和CD9的表达呈正相关,在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泡细胞癌中Tn-C和CD9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Tn-C和CD9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对涎腺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郭康;李文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孕妇,23岁,孕30周.否认孕期疾病及服药史,夫妻双方无家族遗传病史.产前常规超声检查显示:胎位LOA,双顶径8.1cm,颅骨完整,脑中线居中,侧脑室后角宽0.3cm,后颅窝池液体深1.4cm,小脑蚓部部分缺失,第4脑室宽0.6cm,与后颅窝池交通,小脑半球横径4.1 cm;双眼晶状体回声增强;脊柱光带排列规则;胎儿心四腔心可见显示,心率148次/min,心底大血管连接未见异常,升主动脉内径0.9cm,肺主动脉内径0.7 cm;肝、胃泡、双肾、膀胱显示清晰;肱骨长6.9cm,尺桡骨均长5.9cm,股骨长6.6cm,胫腓骨均长6.0cm,右足呈持续内翻状态;前壁胎盘,羊水深6.1cm,脐动脉S/D=2.3.超声诊断:(1)宫内单活胎;(2)胎儿Dandy-Walker变异;(3)右足内翻;(4)双眼晶状体回声增强,上肢肢体异常增长伴升主动脉增宽(马凡氏综合症待排).孕妇自愿要求终止妊娠,3d后经穿颅术娩出1男婴.死婴大体观:身长45 cm,体质量2 000 g,双眼晶状体混浊,口鼻无畸形,上臂长8 cm,前臂长7 cm,股长7 cm,小腿长9 cm,双侧拇指末端指节缺损,左小指并趾畸形,余指末端指节膨大,右足内翻,双足(踇)趾缺如.孕妇拒绝尸体解剖.
作者:张魁;盛晓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山西乡村汉族体型特征.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山西乡村汉族成人20~72岁共500人(男251人,女249人)进行了体型研究.结果:(1)山西乡村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3-5.1-2.5,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乡村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9-6.0-1.1,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2)在13种体型中,男女出现率高的体型均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与男性体型分布相比较,女性体型分布相对集中.(3)乡村男女30岁以后体型出现较明显的变化.乡村男性内因子值在40~49岁组达到大,中因子值在30~39岁组达到大,外因子值在20~29组大.(4)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山西乡村汉族男性与蒙古族、达斡尔族、山东汉族体型为接近,女性与山东汉族、鄂温克族、内蒙古汉族、蒙古族体型为接近.结论:山西乡村汉族具有我国北方族群体型的共同特征.
作者:李咏兰;陆舜华;国海;曹瑜;陈琛;郑思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氯化钴(CoCl2)所致机体低氧和跑台运动对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细胞数量和低氧诱导因子-1(HIF-1)水平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CoCl2和BrdU于动物,运动方式为跑台运动,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细胞和HIF-1采用免疫荧光显色显示.结果:小强度跑台运动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内BrdU免疫阳性(BrdU+)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动物;使用CoCl2并进行小强度运动的动物,其海马齿状回内BrdU+细胞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动物;CoCl2组动物海马齿状回内BrdU+细胞数与对照组动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小强度运动组动物、大强度运动组动物和CoCl2组动物海马齿状回内HIF-1水平皆高于对照组动物.结论:小强度跑台运动可以显著促进海马神经发生;跑台运动和CoCl2对海马的神经发生可产生叠加作用;CoCl2对大鼠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CoCl2和运动都可以导致海马齿状回HIF-1水平一定程度的增加.
作者:娄淑杰;蔡海风;王晓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慢性砷中毒对大鼠行为能力及中脑黑质多巴胺含量与其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砷中毒组采用三氧化三砷灌胃,连续染毒3个月后观察大鼠行为能力;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中脑黑质多巴胺含量;酪氨酸羟化酶(TH)、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TH与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砷中毒组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含量降低.光镜下,TH、GFAP和NSE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黑质致密部.砷中毒组部分神经元胞体变小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固缩,胞质中的尼氏体减少或消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砷中毒组TH与NSE阳性神经元减少,而GFAP阳性神经元增多.电镜下,对照组黑质神经元形态规则,胞膜清晰,细胞器丰富,结构完整;砷中毒组神经元胞体水肿,胞质电子密度降低,细胞器减少,线粒体肿胀空泡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砷中毒组TH蛋白表达降低,而iNOS蛋白的表达增高.结论:慢性砷中毒可致大鼠行为能力与黑质多巴胺含量下降,TH与NSE阳性神经元减少、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多,这些变化可能是砷的神经毒性作用之一.
作者:朱俊德;王玉林;余资江;余彦;孙宝飞;龚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在体外转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取成人新鲜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分别在层粘连蛋白(FN)铺板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白介素-3(IL-3)、白介素-7(IL-7)刺激下诱导培养24 h,通过形态学分析、RT-PCR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分析方法检测单核细胞中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podoplanin、Proxl及内皮细胞共同抗原vWF、eNOS的表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内皮细胞培养基-2(EGM-2)、VEGF-C和FN铺板联合诱导单核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转分化.结果:单核细胞经FN、VEGF-C、IL-3、IL-7短暂诱导即能表达LYVE-1、podopla-nin、Proxl,而不表达vWF、eNOS.结论:单核细胞在炎症或者内皮细胞生长环境中可以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但尚不能证实转化为真正的淋巴管内皮细胞.
作者:王长明;田铧;张立平;扈燕来;徐蕴;邰浩清;丁海玲;王雪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索世界第5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世居人群的体型特征.方法: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992名(男463,女529)20~110岁巴马世居人群的体型进行评价.结果:随年龄增长,男、女内因子值上升至40~岁组达高,而外因子值降至低,50岁后男、女内因子值逐渐下降,女性明显于男性,而外因子值逐步回升.中因子值男30~、女40~岁组升至高,后下降;男性体型(3.4-3.6-2.5)以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占优势,女性(5.0-2.9-2.1)以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多见;与其他群体比较,巴马世居人群男、女内因子值较大,中因子值小,外因子居中.结论:巴马世居人群皮下脂肪较厚,骨骼细小,肌肉系统发育差、肌量少,体型以小巧匀称为特征.
作者:李坤;黄广琳;刘鹏;蒋葵;梁明康;苏曲之;杨瑞;徐世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前我国众多医学院校的系统解剖学理论教学手段依然延续着教师主宰教学的“满堂灌”方式,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对教师的依赖加重,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人才成长.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何克抗教授详细分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2种教学模式,并依据它们的优势互补提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1],该教学模式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构建教与学的合理关系.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已开展人体解剖学实验课“双主”教学,但理论课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2-3].
作者:周庆辉;黄秀峰;黄昌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基于医学图像数据集的颅脑三维重建模型在虚拟解剖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收集虚拟人颅脑图像数据集,采用Photoshop CS 8.0对图像进行分割、兴趣区域选择,然后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颅脑解剖结构,将建立的三维模型单元导入Cult3D软件平台,应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实现颅脑虚拟解剖.结果:三维重建与VR相结合的颅脑虚拟解剖有别于传统解剖,在教学演示方面具有高仿真度以及较强的可推广性的优势.结论:利用Mimics软件对颅脑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再通过VR技术而建立的颅脑结构的虚拟解剖平台,在解剖教学及手术设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欧阳汉斌;黄文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脂联素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s)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广西百色地区壮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其在不同种族间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单碱基延伸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型技术对广西百色地区624例壮族个体的脂联素染色体基因组上4个位点(rs1063539 C/G、rs12495941 G/T、rs266729 C/G和rs3774261 A/G)进行基因分型,结合Hapmap计划第2期公布的4个人群的SNPs分型数据,分析这5个人群的遗传结构.结果:在广西百色地区壮族人群中存在脂联素这4种位点的基因多态性,脂联素基因rs1063539 C/G、rs12495941 G/T和rs3774261 A/G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与欧洲、非洲、日本东京人群比较均存在差异;而与北京汉族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广西百色地区壮族人群中存在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北京汉族人比较无差异,但与祖先来自欧洲、非洲和日本东京人有差异的遗传成分存在.这种差异对于人类学的研究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韦叶生;黄秀峰;周庆辉;王金花;林朝文;杨园园;黄昌盛;吴联滔;吴玉梅;何兰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3(AQP3)在小鼠鼻腔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研究野生型和AQP3基因敲除小鼠鼻腔嗅黏膜、呼吸道黏膜和犁鼻器中AQP3的表达特征.结果:免疫荧光结果表明,AQP3在小鼠嗅黏膜上皮层的基底细胞和支持细胞膜上表达强烈,并在嗅黏膜固有层中Bowman腺的基底外侧膜上表达;AQP3在嗅黏膜和上呼吸道黏膜组织中基底细胞的表达相延续;AQP3表达于犁鼻器非感觉黏膜上皮中的基底细胞.嗅黏膜组织急性分离后免疫荧光结果证实,AQP3不表达于嗅神经元.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野生型小鼠嗅黏膜组织液中可检测到AQP3的表达,而基因敲除小鼠嗅黏膜组织液中未能检测到相应条带.结论:AQP3广泛分布于鼻腔嗅黏膜、呼吸道黏膜和犁鼻器中的非神经元细胞,可能参与嗅黏膜组织局部水、甘油平衡的调节,在嗅神经元兴奋性维持、鼻腔黏膜组织的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小松;汪克建;骆世芳;侯良娟;漆伟;孙善全;冉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14-3-3σ蛋白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3-3σ蛋白在正常宫颈粘膜组织、宫颈黏膜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结果:14-3-3σ蛋白在正常宫颈黏膜组织、宫颈黏膜上皮内瘤变与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10),70%(42/60)和43.10%(25/58),在宫颈癌变过程中,14-3-3σ蛋白的表达率逐渐下降.14-3-3σ在高分化癌中的表达高于在中、低分化癌中的表达;14-3-3σ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患者的年龄因素无相关性.结论:14-3-3σ蛋白表达可能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及组织分化程度相关,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同时也可能成为宫颈癌生物预防和疗效评价的新靶点.
作者:侯艳芳;晁玮霞;齐义军;王攀;卜旺雨;牛保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是由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第1段(A1段)、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第1段(M1段)、大脑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第1段(P1段)组成的1个环形结构,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当某处发生血流阻断时,可通过Willis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大脑的血液供应.目前,其形态学和影像学研究尚不完善,特别是胎儿Willis环解剖学特点报道较少.要深入进行Willis环动脉发育的影像学研究,特别是变异研究,将有助于研究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现对Willis环的解剖与影像的变异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陈光平;陈吴兴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是由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第1段(A1段)、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artery,ACo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第1段(M1段)、大脑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第1段(P1段)组成的1个环形结构,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据统计,国人有48%的大脑动脉环发育不全或异常[1],表现为Willis环前循环完整后循环不完整、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后循环完整、Willis环前、后循环均不完整.近年来,为了探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提高其诊疗水平,国内外学者对大脑动脉环(Willis)的发生学、形态学、组织学等特点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各学者对Willis环动脉发生、形态、组织结构和变异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陈光平;陈吴兴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素β1 (NRG β1)对新生鼠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P3大鼠被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和NRGβ1治疗组.观察各组大鼠生长发育和神经学行为变化包括体质量变化,睁眼时间,悬崖回避反应时间,双前肢悬挂时间.取各组P7、P14和P21大鼠脑室周围白质,应用免疫印迹法比较分析各组大鼠脑室周围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BP)合成情况.结果:而NRGβ1组相应日龄MBP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恢复.NRG β1组大鼠生长发育得以改善(体质量增加,睁眼时间提早),悬崖回避反应时间也缩短,但双前肢悬挂能力无明显改善.结论:NRG β1可以促进缺氧损伤的P3大鼠脑白质髓鞘合成,并使大鼠部分神经行为功能得以不同程度恢复.
作者:周琳瑛;王玮;高美钦;林曦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胚胎早期发育中Wnt/β-catenin及NF-κB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30例3~12周人胚胎心发育中Wnt1/β-catenin及NF-κB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胚胎3周时,组成心管的全层细胞呈Wnt1免疫阳性;5周时,心外形已基本建立,心内膜及外膜层细胞呈β-catenin免疫阳性;8周时,心壁增厚,成心肌细胞互相连接成网状,心肌层细胞及心腔内皮细胞呈β-catenin和NF-κB免疫阳性并持续至12周.结论:Wnt/β-catenin及NF-κB因子在人胚心早期发育及心肌细胞分化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杨开明;张静华;王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