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松;汪克建;骆世芳;侯良娟;漆伟;孙善全;冉建华
目的:研究山西乡村汉族体型特征.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山西乡村汉族成人20~72岁共500人(男251人,女249人)进行了体型研究.结果:(1)山西乡村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3-5.1-2.5,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乡村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9-6.0-1.1,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2)在13种体型中,男女出现率高的体型均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与男性体型分布相比较,女性体型分布相对集中.(3)乡村男女30岁以后体型出现较明显的变化.乡村男性内因子值在40~49岁组达到大,中因子值在30~39岁组达到大,外因子值在20~29组大.(4)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山西乡村汉族男性与蒙古族、达斡尔族、山东汉族体型为接近,女性与山东汉族、鄂温克族、内蒙古汉族、蒙古族体型为接近.结论:山西乡村汉族具有我国北方族群体型的共同特征.
作者:李咏兰;陆舜华;国海;曹瑜;陈琛;郑思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能否加强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保护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方法:大鼠右侧纹状体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并行为学分析筛选PD动物模型.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EGF+GDNF组(右侧黑质内注射EGF+GDNF)和GDNF组(右侧黑质内注射GDNF).动物继续存活至第21天,取一部分动物中脑黑质节段,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方法,以抗钙结合蛋白D28K(CB)和胶质源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反应阳性分别检测右侧黑质含CB的神经元及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光镜下观察并进行细胞计数;另一部分动物被快速断头取脑,分离右侧黑质,用免疫印迹法分析黑质CB及GFAP蛋白的表达,蛋白条带用图像处理仪扫描,结果用LabWorks软件分析处理.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显示,EGF+GDNF组大鼠黑质内CB及GFAP反应阳性细胞数量均高于GDNF组;免疫印迹法检测表明EGF+ GDNF组大鼠黑质内CB及GFAP蛋白表达量高于GDNF组.结论:EGF可能通过促进PD模型大鼠黑质内神经元表达CB和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从而加强GDNF对黑质内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洪梅;丁艳霞;王炎强;高殿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脂联素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s)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广西百色地区壮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其在不同种族间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单碱基延伸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型技术对广西百色地区624例壮族个体的脂联素染色体基因组上4个位点(rs1063539 C/G、rs12495941 G/T、rs266729 C/G和rs3774261 A/G)进行基因分型,结合Hapmap计划第2期公布的4个人群的SNPs分型数据,分析这5个人群的遗传结构.结果:在广西百色地区壮族人群中存在脂联素这4种位点的基因多态性,脂联素基因rs1063539 C/G、rs12495941 G/T和rs3774261 A/G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与欧洲、非洲、日本东京人群比较均存在差异;而与北京汉族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广西百色地区壮族人群中存在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北京汉族人比较无差异,但与祖先来自欧洲、非洲和日本东京人有差异的遗传成分存在.这种差异对于人类学的研究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韦叶生;黄秀峰;周庆辉;王金花;林朝文;杨园园;黄昌盛;吴联滔;吴玉梅;何兰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索世界第5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世居人群的体型特征.方法: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992名(男463,女529)20~110岁巴马世居人群的体型进行评价.结果:随年龄增长,男、女内因子值上升至40~岁组达高,而外因子值降至低,50岁后男、女内因子值逐渐下降,女性明显于男性,而外因子值逐步回升.中因子值男30~、女40~岁组升至高,后下降;男性体型(3.4-3.6-2.5)以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占优势,女性(5.0-2.9-2.1)以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多见;与其他群体比较,巴马世居人群男、女内因子值较大,中因子值小,外因子居中.结论:巴马世居人群皮下脂肪较厚,骨骼细小,肌肉系统发育差、肌量少,体型以小巧匀称为特征.
作者:李坤;黄广琳;刘鹏;蒋葵;梁明康;苏曲之;杨瑞;徐世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组织学实验是学习组织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单纯是验证所学的理论,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思维方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组织学的学时数缩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除理论课的课时数减少,实验课更是受到压缩,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1].经查阅大量文献,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在组织学近10年没有使用光学显微镜和载玻片讲授的情况下,却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2].受此启发,本研究通过学生不用显微镜,而是将切片用数码显微镜投放到屏幕上由老师统一指导,节省学生调试显微镜及找视野的时间,用于穿插病理切片,以增加对比性;同时应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探讨单位时间内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郑金娥;傅珏;章志红;杨晓莉;陶茂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层黏连蛋白(LN)和纤维连接蛋白(FN)在小鼠肾发育中的时空性表达,探讨其与肾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胚龄及生后日龄小鼠肾组织LN和FN的表达及其含量变化.结果:LN在输尿管芽、各期肾小体、肾小管及集合管的基底膜处均有表达,并随肾的发育其表达量逐渐增加;FN在除逗号小体以外的各期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基底膜处均有表达,随肾的发育其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LN和FN可能对小鼠肾发育以及成熟肾各结构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萍;宋小峰;郭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索神经性病理痛中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后的形态变化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SD大鼠分为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模型组(CCI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并于术前1d和术后1、3、5、7d取第4~5腰段脊髓做石蜡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后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测.结果:CCI组术后术侧脊髓背角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变大,突起较长;波形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GFAP和波形蛋白平均荧光强度明显增高.Sham组波形蛋白平均荧光强度术后较术前1d有所增强.波形蛋白和GFAP在CCI组脊髓背角术侧的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且呈现肥大和增殖两种病理学变化.
作者:王江栓;曹靖;任秀花;刘超;张华;臧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 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隐睾下降固定术后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建立单侧隐睾模型.术后12d将隐睾组大鼠随机分为隐睾组、隐睾固定组、隐睾固定+生理盐水组、隐睾固定+ L-NAME组,建立隐睾下降固定模型.术后分别于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或L-NAME.术后第12天于腹腔内给药后2h大鼠尾部采血,取血清测定NO含量及NOS活性.术后第24天脱颈椎处死大鼠,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右侧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结果:隐睾组血清中NO浓度、NOS活性以及生精细胞凋亡率高,隐睾固定组则高于假手术组,隐睾固定+L-NAME组凋亡率低于其他隐睾固定组.结论:L-NAME降低隐睾下降固定后NO的产生,减少生精细胞凋亡,提示NOS抑制剂能提高隐睾下降固定术后睾丸的生精能力.
作者:石金凤;谢远杰;黄欣琼;李美香;莫中成;龙治峰;贺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在环磷酰胺致大鼠神经管畸形(NTD)模型基础上,研究NCAM和DCX在大鼠胚胎神经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其致畸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预防人类神经管畸形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孕鼠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CAM和DCX在NTD发生中的表达变化.结果:给药后4、8h,实验组NCAM和DCX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后12、24、48h,实验组NCAM和DCX阳性细胞增多,NCAM和DCX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磷酰胺使NCAM、DCX表达增加,干扰了神经元前体细胞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成熟,与环磷酰胺致大鼠NTD有关.
作者:陈燕春;管英俊;刘焕彩;赵春艳;杜红梅;高海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苗族学生超声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年龄进行分组,以1岁作为1个年龄段.采用定量超声技术(QUS)测定长居广西百色市隆林县德峨乡的1 604名(男960,女644)6~16岁正常儿童的跟骨QUS参数超声振幅衰减系数(BUA),同时测量受检者身高和体质量.结果:6~16岁苗族男、女学生BUA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女8~10、12、14~15及1 6岁同年组B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身高和体质量是超声骨密度参数的主要决定因素.结论:年龄、身高和体质量是影响儿童青少年骨密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获得苗族学生定量超声BUA正常参考值,为苗族儿童少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提供依据,为指导和改善苗族学生钙营养提供依据.
作者:王金花;黄秀峰;舒方义;杨园园;唐汉庆;黄昌盛;周庆辉;何兰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胸腺素β4(Tβ4)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Tβ4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永久心梗模型.对照组予PBS,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予Tβ4腹腔注射,1、5、10d取材,行胶原纤维组织化学显色和p-Akt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结果:各组胶原纤维面积无明显差异;10 d p-Akt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高、低剂量组均高于对照组,高、低剂量组10 dp-Akt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均高于5d和1d.结论:Tβ4对早期心梗的心肌纤维化影响不明显;Tβ4能促进急性心梗心肌的Akt磷酸化,上调p-Akt的表达,可能激活下游心肌保护因子从而改善心功能.
作者:乔海兵;丁大有;聂李亚;马素永;许松山;车永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笔者在进行局部解剖学操作时,发现右侧背阔肌止点附近有一变异肌肉,为积累国内肌肉变异资料,同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形态依据,现报道如下.尸源为黑龙江鸡西市,死因不详,无残疾,年龄约50岁左右,身高182 cm.在解剖腋窝后壁时,发现其右侧背阔肌止点前面有一斜行条带状扁肌,肌肉表面有单独筋膜覆盖.该肌以较细肌腱起于背阔肌肌腱下缘,斜向内上走行,肌腹逐渐增宽,后以宽扁肌腱止于喙突.此肌全长8.06 cm,厚度0.46 cm,起点处肌腱宽1.10 cm,止点处扁腱宽2.87 cm.当臂外展90°时,此肌与背阔肌下缘呈约55°±5°的夹角.
作者:崔迎春;苏军龙;杨石照;杨吉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前我国众多医学院校的系统解剖学理论教学手段依然延续着教师主宰教学的“满堂灌”方式,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对教师的依赖加重,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人才成长.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何克抗教授详细分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2种教学模式,并依据它们的优势互补提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1],该教学模式可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构建教与学的合理关系.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已开展人体解剖学实验课“双主”教学,但理论课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2-3].
作者:周庆辉;黄秀峰;黄昌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男尸,年龄35~36岁,身高1.76m,死因不详,解剖颈部时发现右侧椎动脉颅外段缺如.该尸体右侧椎动脉只有起始段长约5.0mm,然后就缺失了.而且在头臂干分叉处及右颈总动脉处均未见有分支穿入颈椎横突孔;左侧椎动脉的起源也不正常,从第4颈椎横突孔穿出(正常人是从第6颈椎横突孔穿出的).
作者:阮彩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胚胎早期发育中Wnt/β-catenin及NF-κB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30例3~12周人胚胎心发育中Wnt1/β-catenin及NF-κB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胚胎3周时,组成心管的全层细胞呈Wnt1免疫阳性;5周时,心外形已基本建立,心内膜及外膜层细胞呈β-catenin免疫阳性;8周时,心壁增厚,成心肌细胞互相连接成网状,心肌层细胞及心腔内皮细胞呈β-catenin和NF-κB免疫阳性并持续至12周.结论:Wnt/β-catenin及NF-κB因子在人胚心早期发育及心肌细胞分化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杨开明;张静华;王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动物后肢缺血模型广泛应用于血管新生机制及缺血性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1987年,Couffinhal等[1]通过结扎小鼠股动脉及各分支成功建立了后肢缺血模型.随后,基于这一模型的实验方法,研究者又将实验对象扩展到Wistar大鼠、SD大鼠、Lewis大鼠等其他鼠类动物[2-4].在建立这些后肢缺血模型时,研究者多以激光多普勒成像系统(laser doppler perfusion imaging system,LDPI)显示的血流灌注量作为肢体缺血判断指标,而后肢组织的病理改变等状况多被忽视或回避.有研究指出,结扎Wistar大鼠股动脉及其分支并不能有效地引起后肢缺血[5-6].为克服单纯结扎大鼠股动脉及各分支建模的不足,本实验采用自体血栓合并结扎股动脉建立了有效的大鼠后肢缺血模型.该模型为研究急、慢性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促血管新生治疗的评估等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作者:邹知耕;田铧;赵世刚;吕顺增;王俊涛;李超;尹群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抽象,需借助显微镜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而实验考核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和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所以实验考核历来是教师们深入探讨的教学改革热门课题之一.现将本校组织学实验考核改革措施及其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张玉英;伍思琪;贾琴;吴爽;吴燕明;李艳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孕妇,23岁,孕30周.否认孕期疾病及服药史,夫妻双方无家族遗传病史.产前常规超声检查显示:胎位LOA,双顶径8.1cm,颅骨完整,脑中线居中,侧脑室后角宽0.3cm,后颅窝池液体深1.4cm,小脑蚓部部分缺失,第4脑室宽0.6cm,与后颅窝池交通,小脑半球横径4.1 cm;双眼晶状体回声增强;脊柱光带排列规则;胎儿心四腔心可见显示,心率148次/min,心底大血管连接未见异常,升主动脉内径0.9cm,肺主动脉内径0.7 cm;肝、胃泡、双肾、膀胱显示清晰;肱骨长6.9cm,尺桡骨均长5.9cm,股骨长6.6cm,胫腓骨均长6.0cm,右足呈持续内翻状态;前壁胎盘,羊水深6.1cm,脐动脉S/D=2.3.超声诊断:(1)宫内单活胎;(2)胎儿Dandy-Walker变异;(3)右足内翻;(4)双眼晶状体回声增强,上肢肢体异常增长伴升主动脉增宽(马凡氏综合症待排).孕妇自愿要求终止妊娠,3d后经穿颅术娩出1男婴.死婴大体观:身长45 cm,体质量2 000 g,双眼晶状体混浊,口鼻无畸形,上臂长8 cm,前臂长7 cm,股长7 cm,小腿长9 cm,双侧拇指末端指节缺损,左小指并趾畸形,余指末端指节膨大,右足内翻,双足(踇)趾缺如.孕妇拒绝尸体解剖.
作者:张魁;盛晓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氯化钴(CoCl2)所致机体低氧和跑台运动对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细胞数量和低氧诱导因子-1(HIF-1)水平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CoCl2和BrdU于动物,运动方式为跑台运动,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细胞和HIF-1采用免疫荧光显色显示.结果:小强度跑台运动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内BrdU免疫阳性(BrdU+)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动物;使用CoCl2并进行小强度运动的动物,其海马齿状回内BrdU+细胞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动物;CoCl2组动物海马齿状回内BrdU+细胞数与对照组动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小强度运动组动物、大强度运动组动物和CoCl2组动物海马齿状回内HIF-1水平皆高于对照组动物.结论:小强度跑台运动可以显著促进海马神经发生;跑台运动和CoCl2对海马的神经发生可产生叠加作用;CoCl2对大鼠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CoCl2和运动都可以导致海马齿状回HIF-1水平一定程度的增加.
作者:娄淑杰;蔡海风;王晓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基于医学图像数据集的颅脑三维重建模型在虚拟解剖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收集虚拟人颅脑图像数据集,采用Photoshop CS 8.0对图像进行分割、兴趣区域选择,然后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颅脑解剖结构,将建立的三维模型单元导入Cult3D软件平台,应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实现颅脑虚拟解剖.结果:三维重建与VR相结合的颅脑虚拟解剖有别于传统解剖,在教学演示方面具有高仿真度以及较强的可推广性的优势.结论:利用Mimics软件对颅脑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再通过VR技术而建立的颅脑结构的虚拟解剖平台,在解剖教学及手术设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欧阳汉斌;黄文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