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藤碱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陈光星;王培训;刘清平;童娟;沈晓燕;黄清春;陈纪藩

关键词:胶原诱导型关节炎, 青藤碱, 体液免疫, IL-6
摘要:为证实青藤碱(SINO)抗关节破坏的作用,揭示其可能的作用途径,采用牛Ⅱ型胶原混合弗氏不完全佐剂于Wistar大鼠尾根部注射.足肿后随机分为造模加生理盐水组、造模加雷公藤多苷(TG)治疗组和造模加SINO治疗组,容积法每天测量后肢肿胀度.给药后第35天,乳腺钼靶机大鼠全身摄片,计分法评价四肢关节骨侵蚀和关节间隙变化;取足趾关节和腹股沟淋巴结,HE染色,评价病理情况;培养原代滑膜细胞,放免法检测培养上清IL-6,RT-PCR检测IL-6 mRNA表达.结果显示,SINO和TG可明显抑制关节肿胀,骨侵蚀和关节间隙变化(P<0.01);抑制CIA大鼠滑膜增生、软骨破坏、淋巴结生发中心反应和髓索浆细胞浸润(P<0.01);降低滑膜细胞IL-6 mRNA和蛋白水平.提示SINO和TG具有抑制关节炎症和关节破坏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减少IL-6的产生,抑制B细胞的激活和分化.
现代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人CD86人-鼠嵌合抗体的构建及在CHO细胞的表达

    从分泌鼠抗人CD86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克隆号:1D1)中抽提总RNA,采用简并引物,经RT-PCR扩增单抗VH和VL的DNA编码区基因.通过SMART-PCR扩增VH和VL基因相应的信号肽序列.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单抗VH、VL基因及其相应信号肽序列,与人IgGl的CH基因、Ck链基因进行拼接,构建人-鼠嵌合抗体基因的表达质粒pIRES/1D1.转染293T细胞进行瞬时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上清与L929-CD86基因转染细胞的阳性结合率为97.6%.既而转染CHO细胞,经G418筛选,获取稳定分泌嵌合抗体的基因转染细胞株(CHO-ch1D1).收集无血清培养基的培养上清,采用Protein G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经Lowr法定量.从上清中获取的嵌合抗体蛋白的得率为3.066 mg/L.经进一步间接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分析,纯化嵌合抗体与L929-CD86基因转染细胞,及Daudi细胞膜型CD86分子的阳性结合率分别为98.5%和95.7%.将嵌合抗体(终浓度为5 μg/ml)加入到Daudi细胞的培养体系中,经显微镜观察及MTT法分析,嵌合抗体对Daudi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P<0.05).本研究获取的嵌合抗体在CD86分子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胡玲玲;徐耀瑜;陈永井;马泓冰;程钢;刘玉华;王艳茹;孙杰;陈明心;邱玉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miRNA与固有免疫

    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小分子RNA,参与细胞分化、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近,有研究发现miRNA可以通过TLR的信号转导途径和细胞因子反应参与固有免疫.本文对miRNA和RNA干扰在固有免疫反应中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钱(王争);邓安梅;仲人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C家族趋化因子XCL 1增强CVB3基因疫苗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及保护作用

    为提高以往构建的基因疫苗pcDNA3.1-VP1的抗B3型柯萨奇病毒(CVB3)感染的免疫效果,以编码C家族趋化因子XCL1的质粒pcDNA3.1-XCL1共注射,观察诱导的CVB3特异性免疫应答及CVB3病毒性心肌炎预防效果.将两种质粒各50μg混合后分别于0、2、4、6周肌注免疫小鼠4次,末次免疫后4周分别以5×LD50剂量CVB3攻击小鼠观察保护率,或以3×LD50剂量CVB3感染小鼠观察病毒性心肌炎的诱生.结果显示,与单纯pcDNA3.1-VP1质粒相比,XCL1质粒共注射可增强血清CVB3特异性IgG以及特异性CTL应答.5×LD50病毒攻击后,共注射组体重降低7.28%,而pcDNA3.1-VP1组体重降低10.97%;共注射组28 d保护率达40%,高于pcDNA3.1-VP1组的30%.3×LD50病毒感染后心肌组织病理显示,共注射组心外膜下仅有轻微炎症,心肌内未见炎症细胞浸润,而pcDNA3.1-VP1组除心外膜下有较多淋巴细胞聚集外,心肌内有少量炎症浸润和坏死灶.提示XCL1质粒共注射可增强CVB3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及抗病毒保护,可有效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作者:岳艳;徐薇;蒋正刚;胡林昆;李康;熊思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白细胞介素32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32(IL-3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炎症性细胞因子.IL-32蛋白存在6种剪接变异体.IL-32在自身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可诱导T细胞凋亡;可通过刺激淋巴细胞、上皮细胞或是体外重组获得IL-32;并且IL-32可通过多条途径进行信号转导.几年来研究发现,IL-32参与多种疾病过程,其中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克罗恩氏病、牛皮癣、类风湿关节炎和Wegener肉芽肿病等疾病.

    作者:杨翠军;朱登祥;赵铁军;崔文典;贾天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一种新型肝癌免疫毒素的表达、纯化及初步鉴定

    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获得了与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的12-肽 A54,将其与蜂毒肽(melittin,Mel)编码基因连接后,插入质粒载体pET-32a(+)中,构建成A54-Mel与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及六聚组氨酸(6×His)的融合表达载体pET32-A54-Mel.将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表达后,获得可溶性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能与蜂毒肽特异性抗体反应.表达菌经超声裂解后,上清液用Ni+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得到了融合蛋白(Trx-A54-Mel),经肠激酶裂解、再次Ni+离子亲和层析后得到纯度大于95%的肝癌特异性免疫毒素A54-Mel.经细胞ELISA和四氮唑盐(MTT)法检测,发现A54-Mel在体外具有一定的肿瘤细胞特异性靶向及杀伤活性,为新型免疫毒素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媛媛;韩红辉;杜冰;钱旻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汉族儿童MBL基因启动子-221位点、外显子I区SNP和基因单体型分析

    研究浙江省汉族儿童MBL基因启动子-221位点和外显子I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单体型与血浆MBL水平的关系.血浆MBL浓度的检测采用ELISA法,MBL基因SNP分析采用序列分析法,基因单体型分析采用SHEsis软件,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11.0版.结果105例汉族儿童中MBL基因启动子区-221位点X/Y和Y/Y基因型分别占19%和81%,该位点变异频率为0.095;外显子I基因型A/A、A/B和B/B分别占69.5%、27.6%和2.9%,B型变异频率为0.167.基因单体型有YA、YB、XA三种,其中以YA多见,频率为0.741,其次是YB,频率为0.164.血浆MBL浓度范围为3~6 025 ng/ml,中位数为1 057 ng/ml,外显子A/A型的MBL浓度显著高于A/B型,后者又显著高于B/B型;而启动子Y/Y型的MBL浓度比X/Y型高.本研究中汉族儿童MBL基因外显子I区+230位点的变异频率为0.167,外显子I区+230位点变异可导致血浆MBL水平明显下降.

    作者:王敏;华春珍;尚世强;俞惠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Foxp3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诱导的CD4+CD25+Foxp3+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研究

    Foxp3基因的表达与CD4+CD25+免疫调节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为在体外诱导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CD4+CD25+免疫调节细胞,本文构建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pMSCV-MIGR-Foxp3逆转录病毒载体及研究体外转染获得的人CD4+CD25+Foxp3+T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扩增人Foxp3编码基因,插入pMSCV-MIGR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Foxp3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磷酸钙沉淀法转染Pheonix E包装细胞.包装病毒再感染PT67细胞,获得永久产毒的PT67细胞.病毒上清感染免疫磁珠分离健康体检者PBMC中CD4+CD25-细胞,诱导CD4+CD25+Foxp3+T细胞,3H-thymidine掺入法测定其对CD4+CD25-细胞增殖的免疫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pMSCV-MIGR-Foxp3逆转录病毒可以感染CD4+CD25-T细胞,使其表达Foxp3.CD4+CD25-细胞体外增殖可以被转染诱导的CD4+CD25+Foxp3+T细胞所抑制,提示转染诱导的CD4+CD25+Foxp3+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体外诱导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张健;刘海英;张玲珍;周琳;耿红莲;仲人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米诺环素对小鼠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和增殖的影响

    研究米诺环素(MNC)对刀豆蛋白A(ConA)刺激的小鼠T细胞体外活化和增殖的影响,并对其免疫调节作用进行初步探讨.以ConA刺激小鼠淋巴结来源的淋巴细胞,以不同终浓度的MNC与T细胞共培养,荧光抗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早期活化抗原CD69的表达;用羧基荧光素双醋酸盐琥珀(CFDA-SE)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并用ModFit软件分析T细胞增殖相关指数.结果:终浓度为10、25和50/μmol/L的MNC显著抑制ConA诱导的T细胞CD69的表达,由ConA组的71.20%±1.08%,分别降低为64.43%±1.39%、53.34%士1.26%和33.65%士1.91%;CFDA-SE染色结果显示,培养48 h和72 h的ConA组T细胞的增殖指数(P1)分别为1.57土0.03和2.06±0.02,各浓度的MNC对ConA刺激的T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50μmol/L的MNC抑制作用明显,48 h和72 h的P1分别为1.01±0.02和1.03±0.01,与相应时间的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NC能有效地抑制小鼠T细胞的体外活化和增殖.具有独立于其抗菌活性的抗炎作用.

    作者:姚满林;曾耀英;黄秀艳;周建国;梁兆端;杨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B7-H3单抗交联作用对Mo-DC体外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探讨B7-H3分子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体外成熟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采用常规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DC,在诱导过程中,加入B7-H3单抗21D4共培养,经流式细胞术检测Mo-DC上B7-H3分子和其他共刺激分子的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10和1FN-γ的分泌量,并采用3H-TdR掺入法测定T细胞的增殖.结果:B7-H3分子在未成熟和成熟Mo-DC上均有高水平表达,抗人B7-H3单抗21D4能上调Mo-DC表面CD80、CD86和CD83的表达,提高Mo-DC的共刺激能力,促进T细胞的体外增殖,并能显著促进T细胞分泌IL-10.由此表明,B7-H3单抗21D4交联作用可以促进Mo-DC体外成熟,上调其共刺激T细胞的能力.

    作者:朱一蓓;张光波;周迎会;李文香;胡益洲;张学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IL-15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IL-15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致炎症细胞因子,它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表达机制尚不清楚.因而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传统治疗,尤其是对TNF-a的抗体治疗,其效果不理想.随着免疫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表面能够持续地高表达IL-15,这提示IL-15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近年来IL-15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认识和进展,以期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作者:陈书勇;侯敢;黄迪南;周勇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丹参酮对RBL-2H3肥大细胞增殖凋亡以及活化脱颗粒的影响

    研究丹参酮对肥大细胞增殖凋亡以及活化脱颗粒的影响,深入探讨丹参酮的抗炎药理机制.应用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丹参酮等药物对体外培养的RBL-2H3肥大细胞增殖凋亡以及活化脱颗粒的影响.结果:丹参酮Ⅰ、ⅡA对肥大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0约为20 μmol/L,并能明显促进细胞凋亡,且对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丹参酮对肥大细胞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抗炎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王文君;王培训;粱瑞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兔抗人DR5抗血清诱导Jurkat细胞凋亡

    制备兔抗人sDR5抗血清,检测它对Jurkat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采用本室制备的sDR5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抗人sDR5抗血清,用ELISA法测定抗sDR5抗血清效价及抗血清的特异性.MTT试验分析它对Jurkat细胞生长抑制影响,倒置光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抗sDR5抗血清对Jurkat细胞形态的影响,用Annexin V/PI双染试剂盒检测Jurkat细胞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Jurkat细胞中DNA的片断化.结果:获得了高效价特异性兔抗人sDR5抗血清.兔抗人sDR5抗血清对Jurkat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兔抗人sDR5抗血清处理后,Jurkat细胞可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细胞膜皱缩,出泡,染色质浓缩,形成凋亡小体等.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兔抗人sDR5血清1/80、1/160作用Jurkat细胞2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4.98%和34.13%.兔抗人sDR5抗血清可导致Jurkat细胞中的DNA片段化.本室制备的兔抗人sDR5抗血清能抑制Jurkat细胞生长和诱导Jurkat细胞凋亡.

    作者:贾彩云;刘广超;白惠玲;赵粤平;马远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利用RNA干扰技术干扰HBeAg表达的研究

    构建针对乙肝病毒HBeAg前c/c区(HBV prec/c)的短发夹环RNA(shRNA)质粒(psiHBV),观察其在体内外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构建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psiHBV,与1.5倍HBV真核表达质粒pHBV1.5共转染HeLa细胞,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仪(MEIA)分别检测细胞上清和细胞裂解液中HBeAg表达水平;用半定量PCR检测prec/cmRNA的转录情况.随后用水动力学方法,向小鼠尾静脉注射pHBV1.5建立小鼠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采用此感染模型,将pHBV1.5与在体外实验筛选到有明显抑制作用的shRNA表达载体(psiHBV4)共注射,注射后第6天用同样方法检测其干扰效果.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针对HBV前c/c区的shRNA表达载体psiHBV4、psiHBV5,psiHBV6及无关shRNA表达载体psiC,筛选到在体外对HBe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的psiHBV4载体;注射pHBV1.5的动物血清高表达HBsAg和HBeAg.而共注射干扰性psiHBV4明显抑制了HBeAg的表达,与单纯感染组相比有显著差异,RT-PCR显示肝内HBV C mRNA水平亦明显降低.上述结果表明,siRNA能特异抑制HBV的复制和表达,对乙型肝炎的治疗有潜在应用前景.

    作者:汪光蓉;张国元;杨健;唐中;唐恩洁;朱道银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MBL与人单核细胞系THP1/CD14细胞结合及其特性研究

    采用Cell-ELISA和流式细胞术,发现人单核细胞系THP1/CD14在生理条件下可结合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这种结合具有Ca2+依赖性,能被甘露糖、N-乙酰葡糖胺、D-葡萄糖、半乳糖、蔗糖、海藻糖等及重组人MBL-CRD蛋白和MBL-CLR蛋白所部分抑制,但C1q或抗人C1qR单克隆抗体对之无影响.还发现,炎性状态下的THP1/CD14细胞与MBL的结合增强.结果表明,THP1/CD14细胞表达Ca2+依赖的、糖敏感的MBL,受体或结合蛋白,包括对CLR特异和CRD特异的两种受体,均与C1q受体无关;炎性刺激可上调THP1/CD14细胞MBL受体或结合蛋白的表达.

    作者:张雅妮;王明永;雷鸣;卢晓;陈政良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蛋白糖基化与免疫研究进展

    糖基化是普遍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过程,修饰后产生数千种独特生物活性的糖蛋白,这些糖链能够影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和大多数其他大分子一样聚糖的生物学作用如同全色光谱,包含着那些看起来不重要的到那些对发育、生长、功能或对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的各种功能.糖基化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息息相关,这些糖结构参与B细胞的活化、抗原的处理与递呈、影响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和调节T细胞活化与凋亡.免疫系统中多数分子都是糖蛋白,如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补体、分化抗原、黏附分子和MHC分子,与免疫分子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也都是糖蛋白.这些糖蛋白在免疫过程中的抗原识别和清除、细胞黏附、淋巴细胞激活与凋亡、信号传递和内吞作用起重要作用.此外,一些人类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也是由于免疫分子的糖基化缺陷所引发的.随着对聚糖生物功能研究的日益深入,糖基化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就糖基化及凝集素这类糖结合蛋白在免疫系统中所起的一些作用进行了讨论.

    作者:严钦;俞慧清;成国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Foxp3的表达

    评价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miscarriage,URM)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中Foxp3的表达.以正常生育非孕妇女(n=20)为对照,以URM(n=25)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转录水平;以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CD25+T细胞Foxp3翻译水平.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URM患者的Foxp3转录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URM组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Foxp3翻译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URM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Foxp3表达降调可能参与URM的发病.

    作者:杨金英;李大金;金莉萍;杜美蓉;贺银燕;周雯慧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C1q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调控着机体的免疫应答和耐受.补体分子C1q作为补体C1的组分,在补体经典途径的活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C1q能够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

    作者:胡景霞;宋文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青藤碱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为证实青藤碱(SINO)抗关节破坏的作用,揭示其可能的作用途径,采用牛Ⅱ型胶原混合弗氏不完全佐剂于Wistar大鼠尾根部注射.足肿后随机分为造模加生理盐水组、造模加雷公藤多苷(TG)治疗组和造模加SINO治疗组,容积法每天测量后肢肿胀度.给药后第35天,乳腺钼靶机大鼠全身摄片,计分法评价四肢关节骨侵蚀和关节间隙变化;取足趾关节和腹股沟淋巴结,HE染色,评价病理情况;培养原代滑膜细胞,放免法检测培养上清IL-6,RT-PCR检测IL-6 mRNA表达.结果显示,SINO和TG可明显抑制关节肿胀,骨侵蚀和关节间隙变化(P<0.01);抑制CIA大鼠滑膜增生、软骨破坏、淋巴结生发中心反应和髓索浆细胞浸润(P<0.01);降低滑膜细胞IL-6 mRNA和蛋白水平.提示SINO和TG具有抑制关节炎症和关节破坏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减少IL-6的产生,抑制B细胞的激活和分化.

    作者:陈光星;王培训;刘清平;童娟;沈晓燕;黄清春;陈纪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现代免疫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