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EBV-LMP2基因密码子优化对其蛋白表达及免疫效果的影响

左建民;周玲;王琦;曾毅

关键词:密码子优化, LMP2, 瞬时转染, CTL
摘要:为了研究对EBV-LMP2基因按照真核密码子偏好进行密码子优化后,对其在真核细胞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引发细胞免疫能力的影响,我们对EBV-LMP2基因进行了完全改造,并构建了改造前后的Psectag/LMP2重组质粒,通过瞬时转染COS-7细胞检测其蛋白表达并进行了小鼠的DNA疫苗实验.结果表明,改造后的LMP2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未见大幅提高,同时引发细胞免疫的能力也没有明显上升.结果提示,我们单纯按照密码子的偏好来改造基因并不一定能使蛋白的表达量和引发免疫反应的能力提高.
现代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rhIL-11和rhG-CSF联合应用对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影响

    为观察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小鼠外周造血干细胞时,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使用rhIL-11联合rhG-CSF动员C57BL/6小鼠外周造血干细胞,观察用药不同时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同时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发现,小鼠注射rhIL-11后,外周血WBC明显升高(P=0.003);单独注射rhG-CSF或联用rhIL-11后,外周血WBC于第5天达峰值,分别由用药前的(7.53±1.65)×109/L、(7.27±1.48)×109/L上升至(27.12±1.84)×109/L、(28.98±3.13)× 109/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为0.001),而rhC-CSF组与联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D3+细胞比例在用药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rhIL-11组CD3+细胞及CD4+细胞比例逐渐增高,于动员的第5天达峰值(P值均为0.001),CD8+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P>0.05);在rhG-CSF组CD3+细胞也有明显增高,并于动员第五天达峰值(P=0.001),CD4+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P值均>0.05),但CD8+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P=0.001);在联合组中CD3+、CD4+、CD8+细胞的比例变化均有明显升高.结果证明,rhIL-11联合rhG-CSF能明显提高外周血WBC,增加CD3+细胞比例,同时rhIL-11引起CD3+CD4+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而rhG-CSF明显提高了CD3+CD8+细胞比例.两种细胞因子联合使用对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蒋祖军;孟凡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昆明汉族儿童HLA-DQA1基因多态性

    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云南昆明地区三代内无血缘关系的71名汉族健康儿童进行了HLA-DQA1基因分型,并将结果与中国其他民族群体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作者:黄永坤;戚勤;文革生;郝萍;李海林;周丽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hDaxx基因转染抑制地塞米松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

    利用真核表达载体pEGFP/hDaxx在巨噬细胞中高表达hDaxx,研究hDaxx对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将pEGFP/hDaxx转染巨噬细胞,Western blot鉴定Daxx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GFP-hDaxx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定位,用地塞米松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细胞用Giemsa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计算巨噬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GFP-hDaxx融合蛋白在巨噬细胞中成功表达并定位于细胞核,且GFP-hDaxx融合蛋白不影响Daxx的特异性;地塞米松对照组与pEGFP对照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EGFP/hDaxx组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即hDaxx即时高表达降低地塞米松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率.Daxx为调控蛋白,GFP-hDaxx融合蛋白在巨噬细胞中表达并定位于细胞核,且hDaxx即时高表达可抑制地塞米松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

    作者:刘安元;万艳平;谭立志;吴移谋;余敏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B淋巴细胞膜CD23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之一是在致病原的作用下,Th1/Th2失衡,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B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的IgE.而CD23为IgE低亲合力受体,是B淋巴细胞激活的表面标志.故研究哮喘患者CD23的表达具有意义.

    作者:张峻梅;郭华;唐方;李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环酰亚胺对隐窝素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隐窝素(cryptdins)是由小肠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组小分子抗菌肽(3~4 kD),在宿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大区域-胃肠道中.隐窝素具有广谱、高效的抗微生物活性,为小肠对抗微生物感染提供第一线的先天性免疫防御[1].

    作者:俞瑜;周联;王培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胃肠癌根治术患者输血中异体白细胞对患者免疫细胞水平的影响

    据报道输血对受血者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由此导致患者术后感染率升高,且与输血量有关[1].另有研究表明,还可使恶性肿瘤复发及死亡率升高[2].

    作者:高新谱;刘正敏;王玉芝;刘富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猪-人移植细胞性排斥反应相关候选基因pOSR1的克隆和鉴定

    为寻找与异种移植细胞性排斥反应相关的新基因,在抑制消减杂交(SSH)基础上,对一个与人氧化应激反应1(OSR1)基因同源的猪内皮细胞上调表达基因片段CS3作进一步研究.半定量RT-PCR结果证实,在人PBMC作用后,该基因表达的确上调.应用快速cDNA末端扩增(RACE)方法,获得了猪OSR1(pOSR1)的全长cDNA序列.pOSR1 cDNA序列全长4 333个碱基,开读框架长1 590个碱基,编码529个氨基酸.与人OSR1(hOSR1)相比,编码区核酸一致性为92.8%,氨基酸一致性为95,5%.GenBank登录号为AY271356.其功能研究正在进行中.

    作者:胡为民;李幼平;卢晓风;廖顺尧;曾令宇;李胜富;程惊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DcR3与免疫系统关系的研究进展

    DcR3是近新发现的能与LIGHT、FasL竞争性结合并抑制其活性的可溶性的TNF家族成员之一,它在某些肿瘤、自身免疫病等疾病中高度表达.对DcR3的基因表达、调节机制以及其与某些疾病关系的探讨,必将会为疾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孙艳;兰小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褪黑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样小鼠的影响

    为了观察褪黑素(MT)对CJ-S131所致的SLE样小鼠改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空肠弯曲菌CJ-S131和CFA混合免疫动物,诱导SLE样小鼠改变.结果表明MT 0.01、0.10、1.0 mg/kg/d×28 d,ig能部分或完全拮抗血清抗ssDNA和组蛋白IgG型自身抗体水平的升高,抑制ConA及LPS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增强,降低动物尿蛋白水平,减轻肾组织病变程度.提示一定剂量的MT对SLE样小鼠改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周玲玲;魏伟;司峻峰;沈玉先;徐叔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异种胸腺修饰对大鼠抗豚鼠天然抗体产生的影响

    为观察异种胸腺修饰对大鼠抗豚鼠天然抗体产生的影响,将供体豚鼠和受体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全身照射组(b组)、照射+胸腺注射组(c组),a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经处理的豚鼠脾淋巴细胞(5×106个),7 d后流式细胞仪法检测抗豚鼠IgM及IgG类天然抗体水平的变化,b、c组在腹腔注射异种抗原前17 d接受全身照射,c组大鼠另在全身照射后3 d接受胸腺内豚鼠脾淋巴细胞注射.结果表明:a组和b组中,腹腔注射后两类天然抗体的水平均明显上升(P<0.01),c组中,腹腔注射后IgM类的水平亦明显上升(P<0.01),而IgG类上升受抑.提示异种胸腺修饰能抑制IgG类天然抗体的生成,但对IgM类天然抗体的产生无明显影响.

    作者:沈振亚;倪斌;何建明;张治;瞿冀琛;余云生;叶文学;焦鹏;孟自力;滕小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重症肌无力(MG)发病中的作用.本文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29例MG患者和23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CD3+CD4+CD25+)的百分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病情未能很好控制的MG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率略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79%±1.40%、4.53%±0.96%,P=0.12),病情稳定或缓解的MC患者CD4+CD25+T细胞比率(8.45%±1.9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1);胸腺切除的MC患者CD4+CD25+T细胞比率(8.44%±2.39%)显著高于非胸腺切除的MG患者(5.88%±2.89%,P=0.038)和健康对照组(4.53%±0.96%,P=0.003).提示MG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异常比例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孙怡;乔健;吕传真;赵重波;朱新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Graves病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Graves病(GD)和正常成人甲状腺组织免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别用Cy5和Cy3两种不同的荧光染料通过逆转录反应将GD组和对照组甲状腺组织的mRNA分别标记成探针,并与载有一组靶基因的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通过扫描荧光强度,计算机软件分析,寻找两组差异表达基因.GD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80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增加的基因有31条(2.0倍以上),表达降低的基因有49条(0.5倍以下).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GD与正常成人甲状腺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具有样品用量少、高速度、高敏感、高通量等特性.通过筛选所得差异基因提示GD的发病涉及细胞因子、受体信号转导等多个方面,为进一步阐明G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线索.

    作者:阮晔;刘志民;陈向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国免疫学会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免疫学名词定名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腺病毒相关病毒增强型mIL-10质粒的构建及表达

    构建腺病毒相关病毒增强型mIL-10质粒,并在心肌细胞内进行表达.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腺病毒相关病毒(AAV)中的末端重复序列(ITR)插在pORF5-mIL-10质粒启动子的上游,构建pORF-AAV-mIL-10质粒.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in介导下,pORF5-mIL-10和pORF-AAV-mIL-10分别转染次代培养心肌细胞,TRIzol一步法提取总RNA,RT-PCR检测mIL-10的mRNA;ELISA检测培养细胞上清中mIL-10的表达.结果是用双酶切证实成功构建质粒,分别在转染24 h、48 h、72 h、96h、120 h后,用RT-PCR在心肌细胞中检测到相应的目的条带,ELISA检测各组mIL-10的表达量.证实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in介导下,pORF-AAV-mlL-10能在一定时间内稳定的增加mIL-10在心肌细胞内的表达.

    作者:何志锋;倪一鸣;邹煜;冯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SARS病毒S1蛋白重组C端片段免疫效果的实验研究

    为获得纯化的重组SARS病毒S1蛋白C端,研究其刺激机体产生针对SARS病毒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机制,将编码SARS病毒S1蛋白C端311个氨基酸残基的基因克隆,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纯化获得了的重组蛋白.利用SARS患者恢复期的血清,对纯化的重组S1蛋白进行血清学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克隆表达的重组蛋白序列与公布的SARS病毒S1蛋白C端的序列相同,其编码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9 000 Mr.SARS患者恢复期的血清均与重组蛋白反应,在59 000 Mr处形成特异性的反应条带,而来自SARS流行前的正常人对照血清则不能与重组蛋白反应.在本研究中获得的重组蛋白可以为研究SARS病毒识别宿主细胞受体的过程及其机制提供条件.

    作者:王月丹;李燕;杨小昂;董学员;冯珍如;Sin Wan Yee;徐国宾;谢雍;陈慰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研究过敏原表位的新进展

    过敏原表位的确认和定位是开展过敏症免疫干预治疗的基础,噬菌体展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过敏原的研究及模拟表位肽筛选.近年来,利用这一技术已确认多种主要过敏原模拟表位,包括桦树花粉过敏原Bet v1的模拟位、尘螨过敏原Derp1的IgE构象模拟位、牛奶过敏原β-乳球蛋白(BLG)的线性表位及一种泛过敏原肌动抑制蛋白(profilin)的环9肽模拟位等.噬菌体展示模拟位的结构与功能分析显示一定的应用前景,将为过敏症诊断和免疫治疗提供新途径.

    作者:黄峙;杨红宇;向军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为探讨S-100b蛋白与多发性硬化(MS)临床的关系,采用ELISA方法检测60例急性活动期MS,26例对照组血清及脑脊液中S-100b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血清及脑脊液中S-100b水平,急性活动期MS高于对照组(P均<0.01).MS组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含量异常增高者分别为20%和96.6%;脑脊液S-100b水平MS急性活动7 d内高于急性活动7 d以上者(P<0.05),两者又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血清S-100b水平MS急性活动7 d内高于急性活动7 d以上者及对照组(P均<0.01),急性活动7 d后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脑脊液S-100b水平不同病残程度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S-100b水平在中、重度病残者高于轻度病残者(P均<0.01),重度病残者虽高于中度病残者,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S-100b蛋白可作为判断MS疾病活动性及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生化标志物之一.

    作者:夏君慧;乔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免疫调节作用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是肝脏以外唯一可催化色氨酸沿犬尿酸途径分解代谢的限速酶,在哺乳动物的组织与细胞,尤其是淋巴组织和胎盘中广泛表达.它通过降解局部组织中的色氨酸,在诱发宿主免疫防御、抑制T细胞免疫和抗肿瘤免疫、诱导母胎免疫耐受和移植物免疫耐受中均发挥重要的代谢性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朱晓勇;李大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检测和意义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而致的临床常见出血性疾病,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文以血小板膜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P-选择素(CD62P)的表达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分析比较血小板数量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探讨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改变在ITP病理生理机制中的意义.

    作者:杨晓静;王传新;王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瘦素(Leptin)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研究

    为弄清高Leptin水平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选用8周龄的清洁级BALB/c雄性小鼠共40只,分成五组,分别用外源性鼠Leptin和Leptin抗体人为形成小鼠的不同Leptin水平状态,并利用CsA将小鼠分为正常免疫和免疫抑制状态两类,两种状态各设对照组,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和细胞培养液中IL-2、IL-4、IFN-γ和Leptin的浓度.正常免疫状态下,Leptin组的脾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无差异,细胞因子除IFN-γ升高外,IL-2、IL-4均无差异;Leptin抗体组显示脾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各细胞因子测定示显示差异;免疫抑制状态下,Leptin组的细胞增殖活力较强,IL-2、IFN-γ水平上升,IL-4分泌降低,这种结果也在几乎所有体外加入Leptin的各组中出现.表明Leptin可以起免疫调节作用,增加IFN-γ、IL-2的合成,降低IL-4的产生,使免疫应答向Th1细胞方向偏离.在正常免疫状态下Leptin的调节作用不明显,而在免疫抑制情况下,这种调节作用可以得到体现.

    作者:包尔敦;范昱;董维平;谢匡成;谭建明;唐孝达;乔伟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现代免疫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