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光
一、概述人类脑电活动研究的发展,在20世纪中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自七十年前Berger 发现了人类脑电波并发表了他的论文开始.第二阶段从1949年Dawson的工作开始,他记录并分析了人的脑诱发电位.第三阶段始于1964年,研究者开始应用可供利用的各种先进技术工具及方法,创立了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下简称ERP)中的关联性负变(CNV).这些进步及其临床应用开始了脑电研究的新的局面,使脑电活动能够与正常或异常行为联系起来进行观察.
作者:陈兴时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在临床神经生理学中,脑、末梢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以深感觉为主的系统、神经肌肉接头、肌肉、视觉及听觉系统等都已有相应的检查法,惟独中枢运动系统(特别是临床上关心的皮质脊髓束)直到不久前仍是一个空白,这一领域可说是人们的一个梦想,尽管19世纪已在动物和开颅手术的病人中发现可以用电刺激中枢神经,但因颅骨阻抗高,在头皮上用常规电刺激不能刺激到大脑皮层运动区,因此无法用作临床神经学检查.
作者:宋新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对于癫痫的诊断,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CT/MRI和PET/SPECT及电生理学方法EEG/BEAM都有其局限性.随着电子计算机在医学科学领域的应用,智能化的脑电信号处理系统获得迅速发展,棘波分析地形图(S-BEAM)为癫痫诊断提供了更客观、更灵敏的检查方法.
作者:贺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男,七岁.因头昏,鼻塞来我院儿科就诊,无胸闷,心悸.查体T37℃,心率110次/分,律不齐,闻及早搏.无病理杂音.两肺无异常.3导联同步心电图连续记录示心动过速.所显示的连续两次窦性搏动间期为0.48-0.60s,约合频率为100-125次/分.各导联还可见宽大畸形的QRSb波,连发2个,3个及多个.其R-R间距为0.46-0.60s.部分窦性P波后可见介于窦性与室性之间的QRS波,为室性融合波.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不齐,室性并行性心动过速.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住院给予利多卡因,异搏定等抗心律失常,营养心肌,效果不明显.故嘱其做射频消融治疗.但考虑患儿年龄小且无任何不适,让其择期手术,并定期复诊.
作者:吴春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部分性运动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EEG)变化特征,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部分性运动性癫痫持续状态进行临床、脑电图及影像学观察.结果:本组10例脑电图均见到发作期或/和发作间期阵发性的电活动.结论:部分性运动性癫痫持续状态分析临床、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
作者:朱世海;孙大治 刊期: 2003年第03期
Ⅰ、癫痫的神经电生理机制神经元静息时处于胞内-60~-90mv的极化状态,称静息电位,神经元兴奋时发生胞内为+20~+40mv的去极化状态,形成短暂可传布的动作电位,接着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而复极化,在复极化前还有一个后电位(兴奋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这些极化-去极化-复极化的运转,靠各离子通道的正常功能来完成.神经元的连环状或连锁状连系,通过正负反馈保证了神经元各项活动协调进行.
作者:陈芷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本文对28例心功能不全的老年忧郁病人在抗扰郁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进行了分析.经对比研究发现:此类心律失常都是由于较大剂量使用三环类抗忧郁药物引起的.而且,对于原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更为明显.本文对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并指出了临床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杨海青;陶晓明;杨慧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院从1999年7月至2003年7月共收治慢性酒精中毒患者46例,其中共济失调23例,肢体远端感觉减退17例,记忆力减退20例,计算力减退19例,定向障碍12例,抽搐5例,四肢肌张力增高15例,精神行为异常16例,其中脑电图异常38例,其异常率占82.4%,与陈立荣[1]报道的异常率占85.3%接近,脑电图改变多为α波慢化与θ波增多.抽搐5例中2例EEG呈典型尖棘慢波放电,典型病例如下:
作者:张秀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在儿童植物神经性癫痫诊断、鉴别诊断及减少误诊误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46例临床诊断为植物神经性癫痫的病人进行REEG及AEEG描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文AEEG正常162例(65.9%),异常84例(34.1%).其中非特异性异常38例(15.4%),痫样放电46例(18.7%).REEG院内检查111例,正常89例(80.2%),异常22例(19.8%)其中非特异性异常12例(10.8%),痫样放电10例(9.0%).结论:AEEG可提高植物神经性癫痫的诊断阳性率及痫样波发放率.AEEG和REEG两组相比分别为X2=7.52,P<0.01;X2=11.46,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显示AEEG可明显减少儿童植物神经性癫痫的误诊率.EEG是植物神经性癫痫诊断的重要标志之一,但要防止诊断扩大化造成的误诊误治.
作者:张迎辉;孔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早期脑电地形图(BEAM)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常规脑电地形图对65例HIE进行了检查.结果:63例患者(96%)出现BEAM异常,并且BEAM以背景活动异常为主.结论:BEAM为HIE早期观察脑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
作者:刘燕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脑电地形图(Brain Atlas,BA)是80年代问世的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医学、电子工程学和计算机学相结合的新兴科学.是继CT和MRI(磁共振成像)技术之后,又一成像技术的重大发展,是基于电子计算机分析脑生物电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它既可进行功能诊断,又可协助进行病理诊断,可补充CT和MRI的不足.其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中都有较广泛的用途.现就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若干问题做一简介,供参考.
作者:刘名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运动对心脏的代谢,血液动力学和电生理有广泛的影响.心脏β受体亢进综合征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可表现心电图T波倒置及ST段下移.在临床上可观察到有器质性心脏病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做运动试验时出现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对此曾有人观察运动时引起室性心动过速血浆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仍在正常范围,据此提出了交感阈值降低和/或存在着导致心律失常的解剖基础,β受体阻滞剂能够治疗运动引致的心律失常及完全改善心脏β受体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T波倒置,ST段压低及部分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所致的T波倒置与ST段压低,对此我们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桂琴;邵素玲;武铁锋;肖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Poem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损害的临床征侯群,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和皮肤病变.其他临床症状有全身水肿、多汗、杵状指、低热等.自1993年2月到2001年12月以来,临床确诊为Poems综合征8例,现将其临床症状及肌电图表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玮;锁海虹;赵琳;王桂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癫痫和癔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癫痫50例,癔病30例进行EEG描记分析.结果:癔痫组异常发生率76%,癔病组异常发生率3.33%,癫痫病人EEG有明显的特异波形,可出现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尖-慢波综合.癔病组EEG无明显改变.结论:EEG对于癫痫与癔病的鉴别可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春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眩晕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改变.方法:对48例老年人缺血性眩晕的TCD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V-BA血流异常占82.1%,颈内动脉分支血流异常占12.5%.结论:TCD是临床诊断缺血性眩晕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杨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脑电图是用安放在头皮的电极,通过电子放大器,将所检测大脑自发电活动放大一百万倍后记录.对于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脑电图检测是很有价值的,如热性惊厥,上呼吸道感染,头痛头晕,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毒性脑炎,腮腺脑炎,以及各类中毒性脑病脑电图改变,尤其是各类不同类型的癫痫诊断和治疗,一些脑机能发育不全的儿童,脑电图定期随访很有必要.现将近5年来,1996~2000年底673例儿童常见病脑电图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曹玉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V7、V8、V9导联Q波的正常值.方法:对1280名健康查体者,除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外,加描V7、V8、V9导联心电图.剔除其中患有或疑似患有各种心脏疾患320人,对960名入选者的V7、V8、V9导联Q波、R波由专业人员进行测量、统计,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测得的V7、V8、V9导联Q波的正常值范围是:时间<0.04S;电压:V7≤0.15mV,V8≤0.20mV, V9≤0.25mV;Q/R:V7≤1/4,V8≤1/2,V9≤1.结论:此数值可作为V7、V8、V9导联Q波诊断的正常值参考标准.
作者:黄宝晨;刘会玲;王峰;张钧;高淑梅;代天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国癫痫的发病率为4‰~6‰.Thomas(1956)及Wada(1960)报告,所有癫痫患者中有1/4药物不能控制,需要探索新的有效方法.虽然近10余年来神经影像技术有长足的发展,如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E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出现,但据近代的考察,在世界各地行癫痫手术的医院,约84%的医院采用手术中的脑皮质电图(ECoG)检测手段.这里因为影像技术仅能发现明显的结构改变和一些显著的代谢异常,而不能找出癫痫灶的精确的部位和范围.目前,致痫灶精确的电信号是棘波放电,在开颅手术中,皮质电极直接放置于大脑皮质描记棘波等电活动,故ECoG为痫灶定位精确的方法.
作者:周昌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男性,23岁,主因进行性四肢无力20天,抽搐2小时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因口服敌敌畏50ml后昏迷.经洗胃、阿托品、解磷定等治疗,1周后痊愈.于20天前出现四肢无力,手足麻木,症状渐近性加重,至入院当日,站立行走困难,双上肢不能抬举,持物不能,入院前2小时,突发意识丧失,双眼上吊,四肢抽搐,持续约1分钟,半小时后,类似症状再次发生,抽搐1分钟后清醒,对抽搐情况不能回忆.查体:神清、淡漠、对答切题,颅神经(一),双上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O级,骨间肌及大小鱼际轻度萎缩,双下肢近端肌力Ⅱ级,远端肌力Ⅰ-级,胫前肌群轻度萎缩,双手及双足手套、袜子样痛觉减退.四肢肌张力低,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膝跟腱反射均(一),病理征(一).脑脊液检查正常.肌电图示重度神经源损害.所检四肢肌大量纤颤电位及正锐波,无动作电位,无诱发电位出现.脑电图示中度异常,低中幅δ、θ波增多,以θ活动增多为著,呈现弥漫的非节律性、阵发性慢波.头颅CT正常.经给予糖皮激素、营养神经,B族维生素药物治疗,并予以针炙及理疗.
作者:宋福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腹型癫痫是间脑癫痫的一种特殊类型,常在儿童及青少年起病,往往不能及时确诊和治疗,其脑电图有一定改变,可作为诊治参考,现将我院30例确诊腹型癫痫患儿的脑电图分析如下:
作者:曹阳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