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秀;楼南芳;孙华
<难经>为我国著名的古医籍,本文分别从补母泻子配穴法、泻南补北配穴法、刺井泻荥法、四季五脏五输配穴法四个方面对<难经>的腧穴配穴方法 进行了探讨.
作者:张永臣;张运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外台秘要方>中的美容方剂中大量应用了仁类药,本文就该书中仁类药在美容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作者:任庆丽;吴景东;王海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通下法对出口梗阻性便秘(OOC)大鼠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影响,探讨攻下法、润下法治疗OOC的合理性.方法 采用直肠不全结扎法建立OOC动物模型,通过体外拆线解除梗阻,以大承气汤和麻仁丸为载体,观察通下法对大鼠血浆MTL和VIP的影响,以及结肠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大承气汤组和麻仁丸组结肠黏膜炎症反应显著减轻,血浆MTL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大承气汤组和麻仁丸组大鼠血浆VIP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结论 攻下法和润下法均能减轻OOC大鼠肠黏膜炎症反应,影响血浆MTL、VIP含量,促进排便,但在临床应斟酌使用.
作者:吴先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液联合厄贝沙坦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期心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入院初依痰和X线检查结果选用广谱抗生素3d,后根据痰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选用敏感抗生素,心功能不全者给予用地高辛、利尿剂.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600mg、1次/d,厄贝沙坦75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20d.结果 ①治疗组的初始率、0.8斜率、0.5斜率、小余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后两组的初始斜率、0.8斜率、O.5斜率均提高(P<0.05).②治疗组血浆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③动脉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较对照组升高(P均<0.01).④两组组治疗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均显著降低(P均<0.01).⑤治疗组的心排血量(CO)和心脏指数(CI)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尸均<0.01).⑥两组治疗后NYHA临床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P<0.05).结论 葛根素联合厄贝沙坦能显著改变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血液流变学,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心功能.
作者:孙中云;蒋超;刘凤芳;邵明堂;孔庆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危险因素.近些年传统与现代医学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了大量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中药效果显著,在很多方面己取得一致认同,细胞与分子水平的研究成为热点.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对其深入研究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客观,更全面的指导.本文就川芎嗪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从血管壁细胞、血液动力学、脂代谢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作者:时小红;沃兴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艾灸百会、四神聪治疗失眠的l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三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 ,将276例失眠患者随机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艾灸百会、四神聪和艾灸足三里,观察灸后疗效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的改善.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匹茨馒睡眠质量指数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艾灸百会、四神聪治疗失眠较其他穴位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璞璘;任珊;马巧琳;王俊伏;刘佃温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三叶木通F17R图谱的鉴别方法.方法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仪,分别测定不同产地的三叶木通生药材的红外吸收图谱.结果 KBr直接压片法测定所得的图谱,在1737~1032 cm-1间不同产地三叶木通的红外吸收峰的峰值、峰位、峰形和峰强等存在一定差异,可作为三叶木通的鉴别依据.结论 本方法 快速、准确,专属性强,重现性好,操作简便,可为三叶木通生药鉴定提供红外光谱的鉴别指标.
作者:彭新生;周艳芳;崔红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风寒型肩周炎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风寒型肩周炎的患者,观察温针灸对总体疗效、疼痛、活动范围等临床指标的影响.结果 温针灸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结论 温针灸是临床上治疗风寒型肩周炎较有优势的方法 之一.
作者:王平;郑常军;孙巧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抑郁汤合并马普替林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以马普替林为对照组,应用HAMD、HAMA、TESS量表,在治疗前后1、2、4、6周进行疗效及副反应评定.结果 抑郁汤痊愈率(63.6%)高于马普替林(45.5%),但无显著的差异(x2=0.825,P>0.05),其显效率(81.8%)与马普替林(77.3%)相近.结论 抑郁汤抗抑郁疗效肯定,副作用少.
作者:周广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采用先清肠、后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 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西药抗生素保留灌肠法.两组均用药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为4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西药保留灌肠.
作者:孙华;王俊荣;杨晓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中药注射液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方法 根据近年的研究文献,总结中药注射液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研究及作用机理.结果 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母草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作用机理包括抗氧自由基损伤、抑制细胞凋亡、心肌保护、抑制炎症及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钙超载等.结论 中药注射液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肯定,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杨同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血脂康的调脂疗效.方法 将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血脂康胶囊2粒/次,2次/d,8周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洛伐他汀胶囊20mg,1次/d,晚餐时服用,8周为1疗程.结果 两组血脂水平改善及总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血脂康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疗效较好.
作者:葛玉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根据我院实验教学和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完善和提高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以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作者:张淑玲;陈卫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血塞通与常规西药方案联用对稳定犁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静脉输注硝酸酯类药物、心肌营养药物及口服降压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塞通200 mg/a,10 d为1疗程.结果 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7%,对照组为80.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塞通与常规西药方案联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李艳娜;梁秀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从数字化的内容和形式对中国大陆的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类总结,并简要介绍了几项重要成果,提出了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作者:彭莉;范为宇;裘俭;郎彩茹;符永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据报道,部分患者服用煎煮的汤剂后,出现阿托品样中毒如面红、口干、心悸、眩晕、瞳孔散大、视力模糊、尿潴留等的报道.处方中并无毒性中药,经详细排查,发现大多由于中药材中混入了形状相似的有毒伪品所致.
作者:许秀龙;徐桂萍;刘新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开展健康教育,对提高糖尿病(DM)患者遵医行为的意义.方法 对住院的63例DM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通过出院后6个月的随访观察,了解其接受健康教育后遵医行为改变对糖尿病预后的重要性.结果 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形成良好的遵医行为,直接影响糖尿病预后及并发症出现的几率及时间.结论 患者在住院期间开展健康教育,对其出院后形成良好的遵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并直接关系患者的远期预后.
作者:宋良芳;姜清华;刘俊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黄帝内经>关于人的基本观点和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经典论述包含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发现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质是人在不同层次上的感知控制体的活动,可分为认知评价、概念自我评价、机体直接评价.概念自我评价和机体直接评价到10岁发展完成,认知评价在10岁以后继续发展.所形成的概念自我评价与机体直接评价之间不一致导致各种心理困扰.弱化概念自我评价反应,强化机体直接评价反应,使二者恢复或保持一致的治疗原理和方法 是咨谈式心理治疗的普遍原则.具体过程由建立治疗关系,治疗动作,验证治疗效果3个操作过程来完成.
作者:郭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健脾益肾化痰活血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部病例均口服二甲双胍0.5g/次,3次/d;同时治疗组加服健脾益肾化痰活血方,1剂/d、分两次服用,两组均观察治疗8周.结果 治疗组对精尿病中医证候疗效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83%;对照组分别为30%、63%.对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FINS和IAI及血脂中TG和HDL-C改善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健脾益肾化痰活血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有效.
作者:张冬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大黄素的药理学作用广泛,主要包括抗肿瘤、抗炎、抑制细胞增殖和胰酶分泌,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及纤维蛋白溶解,加速伤口愈合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大黄素抗肿瘤的研究进展,旨在全面认识其抗肿瘤的机制.
作者:王春光;刘北忠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