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心耳封堵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的预防作用

齐淑媛;田颖

关键词: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左心耳封堵
摘要:血栓栓塞事件是心房颤动(房颤)严重的并发症,及早识别并预防其栓塞风险至关重要.传统的抗凝治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左心耳部被证实为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这一发现促使了经皮左心耳封堵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抗凝药物相比,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且适用于抗凝禁忌的房颤患者.目前,WATCHMAN与ACP封堵装置已被授权进入欧盟市场,LARIAT左心耳结扎装置也因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被美国FDA批准应用.经皮左心耳封堵及结扎术的适应证广,安全性高,有望成为多数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选择.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Bobath球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Bobath球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Bobath球训练,每次20分钟,每周治疗6次,治疗4周.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ethel指数评定表(BI)分别评定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BBS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各项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A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obath球训练能更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寄婧;王宁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载脂蛋白M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测定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载脂蛋白M (apolipoprotein M,apoM)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101例IBD患者及69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apoM和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α)水平,分析其与IBD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克罗恩病(Crohn's disesse,C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apoM水平分别为(13.5±8.8) mg/L,(10.2±5.8) mg/L和(2.0±1.3) mg/L,且UC组血清apoM水平高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和CD患者血清apoM水平均随着疾病活动度的增加而升高,各等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D组血清apoM水平与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314,P=0.001),以CD组为著(r=0.365,P=0.010).结论 UC、CD患者血清apoM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相关,在评估IBD疾病活动度上有潜在的运用价值.

    作者:王婷婷;汪良芝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RacGAP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RacGAP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125例胃癌患者,根据有无Hp-L感染分为Hp-L感染阳性组(感染组)和Hp-L感染阴性组(未感染组),另选取胃镜检查为正常胃黏膜,且Hp-L感染阴性的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RacGAP1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中RacGAP1 mRNA的表达情况,并对胃癌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结果 RacGAP1主要表达在胃癌组织细胞核中,感染组和未感染组RacGAP1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感染组RacGAP 1阳性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RacGAP1 mRNA的表达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感染组>未感染组>对照组;RacGAP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瘤体大小、浸润深度、淋巴转移、TNM分期和Hp感染有关;感染组生存率63.6%(49/77),未感染组生存率83.3%(30/36).未感染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RacGAP1表达显著升高,Hp感染可能导致RacGAP1表达的提高,且RacGAP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路明;刘恒昌;王权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器质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的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致残、致死率高.房颤的治疗策略包括抗凝预防血栓栓塞、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心室率控制,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但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处理有其特殊性,本文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药物治疗予以综述.

    作者:齐书英;袁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558例有消化道症状患儿幽门螺杆菌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唐山地区有消化道症状患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558例有消化道症状的门诊和住院患儿进行空腹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 558例儿童Hp阳性率41.4%(231/558),其中男阳性率47.1%(152/323),女阳性率33.6%(79/2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6岁阳性率28.8%(40/139),7~14岁阳性率45.6%(191/4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唐山地区有消化道症状患儿Hp感染率与性别有关,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且阳性率与年龄因素成正比.

    作者:赵志青;高静云;李光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23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3受体(interleukin 23 receptor,IL23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228例RA患者和228例正常对照为研究对象,从Hapmap中国人群数据库中选取IL23R基因的标签SNPs(tag-SNPs).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 MS)对IL23R基因的14个tag-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其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位点间的交互情况.结果 所检测的14个tag-SNPs中,共有3个位点rs10489628、rs10889675和rs10889677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RA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的单倍体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IL23R基因的rs10489628、rs10889675和rs10889677与RA之间存在相关性.

    作者:谢庆云;魏萌;符培亮;孙久一;钱齐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PSCK9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是一个与常染色体显性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的新基因,其可通过介导降解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间接影响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从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阐明PCSK9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将会给人们治疗脂质代谢性疾病带来新的启迪和突破.

    作者:钱正瑶;李广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成人霍奇金淋巴瘤69例临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霍奇金淋巴瘤(HL)的临床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2004年1~12月在我院初治的69例成人H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50例(72.5%)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起病,病理以混合细胞型多见.②治疗有效率达76.8%(53/69).5年总生存率及无失败生存率分别为80.0%和72.0%.③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分期、结外器官侵犯、脾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分组、血红蛋白、一线化疗方案、化疗疗程、缓解情况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P<0.05).④多因素分析显示缓解情况是影响HL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HL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起病常见,治疗后缓解情况是HL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作者:赵卫华;徐海萍;彭志刚;姚奕斌;姜彦枫;马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糖变异性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糖变异性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本院AOPP患者59例,按转归分为存活组(40例)和死亡组(19例),监测记录入院72小时内血糖值,比较两组平均血糖(GLUave)、血糖标准差(GLUsd)、血糖变异率(GLUcv)、血糖不稳定指数(GLI)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各指标预测死亡的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初始血糖及GLUav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GLUsd、GLUcv、GLI均高于存活组(P<0.05).ROC曲线显示,GLI预测预后的敏感性高,与APACHEⅡ评分相似.结论 血糖变异性与AOPP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对实施血糖控制的AOPP患者应研究以降低血糖变异性为目标的策略以达到改善其预后.

    作者:邱斌;徐建如;葛志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对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控制的有效性

    目的 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对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控制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入住重症医学科(ICU)的重型颅脑损伤行亚低温治疗患者70例,分为常规组和PICCO组,PICCO组通过PICCO监测仪实时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依靠数据资料维持稳定血流动力学·常规组因家属拒绝行PICCO监测,仅用心率(P)、有创动脉压(MAP)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使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亚低温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降温期和低温期,PICCO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PICCO组液体入量比常规组少(P<0.01);治疗21天后,PICCO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1);PICCO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于严重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PICCO监测技术可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数,合理的指导液体管理及冬眠药物的剂量,可以有效控制亚低温治疗中心律失常、低血压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降低亚低温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减轻社会负担.

    作者:孙志辉;刘秦勤;王敏;齐英杰;李晖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无不同.方法 从河北任丘康济医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建立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干预、二级预防登记研究数据库中根据入组标准抽取了符合标准的7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大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2组:狭窄组303例,平均年龄(64.41±10.9)岁;非狭窄组433倒,平均年龄(61.88±11.08)岁.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无不同.结果 单因素分析年龄、空腹血糖、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有关,有统计学意义.以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了空腹血糖等因素后,显示年龄(校正OR =1.024;95%CI =1.010~1.039;P<0.05)、糖尿病(校正OR =1.572;95%CI=1.113~2.219;P<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校正OR =0.650;95%CI =0.432~0.977;P<0.05)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与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所不同,糖尿病、年龄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作者:张广波;于凯;冀瑞俊;王拥军;高素颖;颜应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左心耳封堵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的预防作用

    血栓栓塞事件是心房颤动(房颤)严重的并发症,及早识别并预防其栓塞风险至关重要.传统的抗凝治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左心耳部被证实为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这一发现促使了经皮左心耳封堵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抗凝药物相比,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且适用于抗凝禁忌的房颤患者.目前,WATCHMAN与ACP封堵装置已被授权进入欧盟市场,LARIAT左心耳结扎装置也因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被美国FDA批准应用.经皮左心耳封堵及结扎术的适应证广,安全性高,有望成为多数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选择.

    作者:齐淑媛;田颖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暴发性1型糖尿病7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中国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并与日、韩两国进行比较.方法 纳入我国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52例,日本患者161例,韩国患者29例,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①我国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2.4±12.6)岁,18岁以上患者约占总数的96%,而且18~30岁的病例数多,约占总数的52%.②与日本相比,我国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更低[(32.4±12.6)岁vs (39.14±15.7)岁,P<0.05]、病程更短(3.4±2.3天vs 4.44±3.1天,P<0.05)、发病时血糖较低[(38.5±15.3) mmol/L vs (44.2±20.0) mmol/L,P<0.05];电解质代谢紊乱更严重,表现为高血钾[(6.3±1.2) mmol/L vs (5.5±1.2)mmol/L,P<0.05],低血钠[(128.9±6.2)mmol/L vs (131.0±9.0)mmol/L,P<0.05].③与韩国相比,我国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更低[(32.4±12.6)岁vs (37.4±12.4)岁,P<0.05],起病时血钾高于韩国[(6.3±1.2 mmol/Lvs (5.6±1.5) mmol/L,P<0.05].结论 ①暴发性1型糖尿病在我国并非罕见,且患者多以成年起病.②中国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较日本、韩国发病年龄小,发病时血钾更高.

    作者:钟宇华;廖伟玲;苏会璇;邱俊霖;彭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消化道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肿瘤,目前消化道肿瘤治疗方案多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后辅以化学治疗.既往消化道肿瘤化疗方案以5-氟尿嘧啶(5-Fu)或其衍生物为主.而近年来研制出如伊立替康、奥沙利铂等细胞毒类药物,使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含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治疗效果明显.但同时可能发生严重毒性反应,如严重延迟性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以往对伊立替康所致严重毒性反应分子水平研究较少.近来大量分子水平研究表明伊立替康化疗严重毒性反应与其代谢过程的某些酶基因多态性相关.

    作者:陈文兴;徐亮;綦晓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地位和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大风险是血栓栓塞,常见是脑卒中.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人数持续增加,治疗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重点.房颤导管消融是其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可明显改善房颤患者预后.且随着技术发展,消融方法也日趋成熟,故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地位正在逐步提升.但消融方法尚无固定术式,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尤其对于持续房颤.因此房颤消融术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谢瑞芹;尹广利;杨英焘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急性发作的处理

    心房颤动(房颤)的急性发作是指房颤发作时间≤48小时、患者症状明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快速的心室率为特点,易导致心力衰竭、卒中、猝死等危险,因此需要紧急处理.房颤急性期的处理要根据伴随的原发疾病及诱因、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以及房颤的持续时间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红彬;王晓燕;张志刚;籍振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脑活性肽100β蛋白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脑活性肽100β(S-100β)蛋白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ACOP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重度中毒组;选择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NSE及S-100β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COP患者NSE及S-100β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患者NSE及S-100β蛋白水平高于轻度中毒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例死亡患者NSE及S-100β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因病例数太少,未纳入统计分析.结论 NSE及S-100β蛋白可反映ACOP患者的脑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应用意义.

    作者:靳平燕;林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阿卡波糖与我国糖尿病管理共成长

    过去20年,糖尿病管理理念持续更新与进步.期间,阿卡波糖(拜唐苹)上市并进入我国临床应用,其治疗理念及特点与糖尿病管理理念的发展相契合,如“重视餐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防治糖尿病,尽早干预”等.本文就我国糖尿病管理理念及阿卡波糖临床应用的历程进行了回顾.

    作者:杨文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治疗:现状和未来

    心房颤动(房颤)是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疾病负担日趋严重.华法林作为房颤卒中预防的有效药物,在我国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仍然不足.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左心耳封堵技术应用的不断增加,房颤抗栓治疗面临着更多选择.导管消融是阵发性房颤治疗的一线选择,而持续房颤的佳消融策略仍然存在争议.近年来,生活方式干预在房颤预防和治疗中的价值逐步受到重视.未来,房颤治疗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作者:郭雪原;马长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肺浸润的诊断和抗生素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除外):2015德国血液肿瘤学会感染性疾病工作组(AGIHO)更新指南解读

    约20%~25%的癌症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患者合并肺浸润(LI),FNLI治疗失败率和病死率高,抗生素治疗通常复杂且昂贵.多数情况下,致病原不明,检出的微生物常为多重耐药菌、真菌或病毒等,且常与潜在的恶性肿瘤肺转移、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等相混淆,造成诊治困难.近,德国血液肿瘤学会感染性疾病工作组(AGIHO)发布了2015 FNLI患者临床诊治的更新指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除外),对FNLI影像学诊断、支气管镜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组织学检查、微生物学发现的临床评估做出了详尽的推荐,并提出了FNLI的诊断流程和治疗方案,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本文对此做一解读,旨在为临床医师诊治FNLI提供参考.

    作者:郭宪立;宋宁;贾伟华;袁胜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