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气管动脉栓塞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探讨

黎显瑞;张九进;黄万昌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症, 咯血, 栓塞, 治疗性
摘要:大咯血是指24小时内咯血量在500 ml以上或一次咯血量300 ml以上,部分患者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仍无效,常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支气管动脉栓塞(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为介入治疗措施,对大咯血处理效果好,现对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8例进行BAE介入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3年3月至2012年1月我院呼吸内科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并大咯血患者8例,经内科积极治疗无效后进行BAE治疗,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40~68岁,平均(50.3±6.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支气管扩张诊断依据[1].每例咯血量为1 000~4 200 ml,且无手术适应证或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穴位刮痧疗法防治中风疗效观察

    20世纪70年代,医学界已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认为是脑卒中(中风)的重要先兆;中风先兆的防治对预防完全性中风的发生、降低中风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1].我们用刮痧疗法辅助治疗中风先兆,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2010年3~11月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有中风先兆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穴位刮痧组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龄48~75岁,平均(66.9±7.0)岁;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51~75岁,平均(64.9±7.1)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作者:蔡黎;黄谷;周端;吕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以腹泻首发甲状腺髓样癌伴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1例

    患者,男,41岁,因反复腹泻2年余,咳嗽咯血、双下肢水肿5天,发热3天于2011年6月8日入院.患者反复腹泻2年余,水样便,每日腹泻10余次,外院多次就诊,行肠镜等检查,诊断结肠炎,治疗效果差.5天前出现双下肢水肿,晨起明显,继而咳嗽、咯血,小口鲜血,3天前出现发热,高体温38℃,收入华西医院感染科.入院时查体:体温38℃,心率108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30/61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慢性病容,皮肤颜色偏黑,无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面容,无紫纹.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质稍硬,无粘连压痛.双下肺可闻及细湿啰音.

    作者:唐光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电子线阵探头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胃肠道类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电子线阵探头对胃肠道类癌的诊断价值,观察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道类癌的效果.方法 应用线阵探头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并在内镜下行ESD治疗后送病理,13例胃肠道类癌病理证实.结果 电子线阵探头超声内镜(EUS)显示类癌多为黏膜固有层或黏膜下层均匀或欠均匀的低回声,大部分病灶紧邻固有肌层下.13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并行黏膜下肿瘤剥离术,切除标本边缘和基底无肿瘤累及,无1例出现穿孔.结论 EUS对于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明确类癌的壁来源、大小、边界、内部回声性质、有无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等疾病,从而指导内镜下治疗;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胃肠道类癌疗效确切.

    作者:卢水蓉;穆金玲;叶静;韩扬;倪燕丽;杨小青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Rho激酶抑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非常高的疾病,如何有效控制及治疗,减少功能缺损,是许多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超早期溶栓由于时间、费用、患者自身情况及风险等原因,一直不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现将我们用法舒地尔治疗脑梗死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雄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与风湿病的关系

    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ligand 1A,TL1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超家族的新成员.TL1A可以作用于T淋巴细胞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且在炎症的发病过程中,炎症细胞分泌的TL1A水平明显升高,它还可以促进其他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及分泌,在风湿病中发挥重要作用.TL1A自发现以来,它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及其他风湿病中的表达及可能作用一直受到关注,但具体作用机制不太清楚.现就TL1A在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中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黄立敬;魏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黄骅市高碘地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黄骅市高碘地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频率及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120例甲亢患者与健康志愿者100例进行调查,给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分析其颅内动脉狭窄,检测甲状腺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指标.结果 甲亢组颅内动脉狭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6.6%(32/120) vs 8.0%(8/100)(P<0.01).甲亢患者常见的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MCA).甲亢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甲状腺素(TSH)、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BG、TG、HDL-C降低、FT3、FT4和病程是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甲亢患者常见的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多发生在MCA,甲亢的病程、HDL-C降低,血糖、TG、FT3、FT4增高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作者:丁长霞;王艳芳;刘存杰;赵海云;李冲;张秀丽;韩红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硬化肝性脑病(HE)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84例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将治疗后好转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后恶化死亡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感染,血氨、血肌酐、血清蛋白、血钾、血钠、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胆红素异常(44.4% vs 66.7%)、血钠异常(16.7% vs 37.5%)、HE分期(43.6% vs 25.0%)、感染(33.3% vs 54.2%)等诱因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氨异常、血清蛋白异常、血钾异常、凝血酶原时间、血肌酐异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E分期、Child分级、消化道出血、血钠及血肌酐均为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具有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等诱因的多少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且HE分期、血肌酐、血钠是影响肝硬化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天宇;马春野;李春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老年肺结核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谱及药物敏感状况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致病菌谱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0~2011年确诊的老年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病原体分离鉴定,标准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测定药物敏感状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0例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23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0.2%(143/237),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P<0.05).革兰阳性菌占11.6%(27/237),真菌占28.2%(67/237).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氨苄西林和磺胺甲噁唑耐药率高.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高.结论 老年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由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引起,耐药率高,对β-内酰胺酶有抗性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以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药物敏感试验对于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夏晓黎;毛菊秀;牛志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溃疡性结肠炎与凝血功能异常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我国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许多学者发现活动期UC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并有发生血栓等并发症的可能,提示微血栓的形成可能是UC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UC患者的高凝状态并发血栓性疾病受到日益关注.

    作者:董时洁;马含夕;袁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小儿偏头痛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偏头痛是儿童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常反复发作,临床缺乏特异性诊断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我们对50例偏头痛患儿进行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结合临床治疗,现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曲周县医院儿科门诊和曲周县中医院针灸科就诊偏头痛患儿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9~12岁,平均(10.3±0.9)岁.诊断依据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HIS)诊断标准[1].选择同期就诊非偏头痛患儿30例为正常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9~11岁,平均(10.7±0.8)岁.每位患儿的家长均填写知情同意书,并符合伦理要求.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李自平;杨立新;霍清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误诊为硬膜外血肿8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老年人常见的颅内疾病,约占血肿的10%[1],钻孔引流被认为是操作简便,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但有些硬膜下的血肿容易误诊为硬膜外血肿,进而影响了手术的方式及患者的预后.现对本院8例误诊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资料进行查阅,分析相关影像学资料,查找误诊原因,总结经验,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8年8月至2010年5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硬膜下血肿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39~79岁,平均(62.6±11.3)岁,其中3例有高血压病史,4例患者于2~5个月前有明确的外伤史,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头痛,为持续性胀痛和波动性头痛,低头弯腰和咳嗽时加重,头晕,记忆力减退,单侧肢体乏力,甚至偏瘫,智力障碍,神经行为异常.

    作者:夏佐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胆固醇结晶栓塞2例

    胆固醇结晶栓塞(cholesterol crystal embolism,CCE)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导致其中的胆固醇结晶剥离后呈降雨样脱落,随血流阻塞远端末梢血管造成组织缺血和坏死的综合征.CCE可自发出现,但更多出现于侵入性诊疗及抗凝、溶栓治疗后,病情常较为严重,预后差,有报告病死率达81%[1].我院2010年成功治疗CCE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项军;王岩;刘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肿瘤领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估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在肿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类对比分析51例肿瘤患者WB-DWI和CT图像中的异常信号和异常密度病灶.结果 在实质器官中,CT发现的病变在WB-DWI中均能清晰显示,27处(11.0%)病变WD-DWI能清晰显示而CT却未能显示.在空腔脏器中,WB-DWI发现51处中心型肺癌与CT一致,未能发现57处肺内体积较小的瘤灶.在骨骼系统中,WB-DWI发现异常信号477处,CT仅发现骨骼异常改变309处;其中9例患者有56处WB-DWI异常信号而CT显示正常,数月后CT复查,相应部位均出现骨质破坏.在淋巴系统中,WB-DWI发现异常淋巴结189个,CT发现异常增大淋巴结141个,其中病变位置一致114处.CT图像上25处大于1 cm的淋巴结在WB-DWI图像上未显示,而75处(34.7%)小淋巴结在WB-DWI图像上却呈高信号.结论 实质脏器和骨骼系统中WB-DWI比CT更多更早发现肿瘤病灶,还可提示异常小淋巴结,并且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很高的敏感性.颈部、腹部空腔脏器WB-DWI不易发现体积较小病变.

    作者:冯平勇;宋振虎;程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对肾性贫血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对红细胞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S)外露表达水平及血红蛋白(Hb)的影响.方法 我科住院初治慢性肾脏病患者97例,按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分为1~2、3~4和5期,及14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测PS外露表达水平;血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CKD3~5期患者PS及血清MDA含量显著增高,分别为PS(0.43±0.23)%、(0.67±0.37)%、(1.24±0.29)%;MDA(5.33±2.11)μmol/L、(7.96±3.54) μmol/L、(12.41±4.01) μmol/L、Hb浓度和血清SOD活力显著降低,Hb(127.57±8.85) g/L、(90.46±20.48) g/L、(74.41±13.29) g/L;SOD(130.85±45.54) kU/L、(105.07±27.90) kU/L、(89.36±34.24) kU/L(P<0.05或<0.01),其中CKD5期患者PS及MDA水平是对照组的2倍;②随肾功能减退贫血逐渐加重、PS及MDA含量升高,PS(0.49±0.36)%、(0.67±0.37)%、(1.24±0.290)%; MDA (5.19±2.09) μmol/L、(7.96±3.54) μmol/L、(12.41±4.01)μmol/L以及SOD活性明显降低分别为(129.98±47.9) kU/L、(105.07±27.90) kU/L、(89.36±34.24) kU/L(均P<0.05);③CKD3~5期患者:Hb与SOD正相关、与MDA负相关(r=0.330、-0.410,均P<0.01);PS与Hb及SOD负相关(r=-0.418、-0.459,均P<0.01),与MDA正相关(r=0.491,均P<0.01).结论 CKD患者随着肾功能减退体内氧化应激增强,其促进红细胞PS外露(寿命缩短)而导致或加重肾性贫血.

    作者:李芸;傅淑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前白蛋白对脓毒症炎症反应程度及蛋白质代谢的评估价值

    目的 通过研究脓毒症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与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及氮排出量的变化关系,探讨PAB在评估炎症反应程度及蛋白质代谢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10月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患者50例.在能达到每日摄入非蛋白热卡836 kJ/kg,蛋白质1.3 g/kg的营养目标后分别于次日(第1天)和第5天测定血清PAB、CRP及连续4天测定24小时氮排出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PAB与CRP、氮排出量的相关性.按第5天CRP较第1天降低或升高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及恶化组,对比两组血清PAB水平及氮平衡变化.结果 血清PAB与CRP呈负相关,第5天血清PAB与后48小时氮排出量呈负相关.好转组第5天PAB较第1天PAB明显升高(P<0.01),恶化组5天PAB较第1天PAB明显升下降(P<0.01).好转组及恶化组96小时氮平衡总量均为负值,分别为(-23.8±16.1)g,(-25.0±12.8)g,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PAB是脓毒症炎症反应及蛋白质分解代谢敏感的负性指标,降低表示炎症反应及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升高反之,提示应逐渐增加热卡及蛋白质摄入.

    作者:骆月琴;杨慧华;杨文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咖啡酸片联合小剂量甲泼尼龙片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缺乏任何外源性或继发性原因,目前公认绝大多数的ITP是由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共同介导而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60岁以上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出血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治疗上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但激素依赖、激素无效的ITP发病率逐渐增高.血小板持续减少、病程长达12个月以上者为慢性ITP.常规的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我科在治疗老年慢性ITP过程中激素联合咖啡酸片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娜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青中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青中年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纤维蛋白原、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cy)、颅内动脉狭窄及吸烟为自变量,分析内蒙古地区青中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100例18~45岁青中年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并分为两组,青年Ⅰ组年龄18~35岁(26例),青年Ⅱ组年龄>35~45岁(74例),及100例48~62岁中年脑梗死患者资料,按TOAST分类探讨其病因、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年龄、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颅内动脉狭窄和吸烟是内蒙古地区青中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青年组脑梗死男性多于女性,中年组血脂、血Hcy水平与青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分析显示:18~35岁青中年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脑栓塞(即先天性心脏病)各3例(11.5%),小动脉闭塞4例(15.4%),其他病因8例(30.8%),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外伤后动脉夹层2例、烟雾病2例、大动脉炎1例,病因不明8例(30.8%);>35~45岁青年,大动脉粥样硬化40例(54.1%),小动脉闭塞26例(35.1%),心源性脑栓塞3例(4.0%),包括心脏瓣膜置换术后2例、卵圆孔未闭1例,其他病因4例(5.4%),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烟雾病、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各1例,病因不明1例(1.4%).青中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0 mm)比例高于中年组,颈动脉斑块、狭窄或闭塞的比例低于中年组(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比例低于中年组(77.0% vs91.0%),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约为2.0∶1,中年组约为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中年脑梗死病因复杂、多样,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为35岁以上青年脑梗常见病因,青中年脑梗死病变侧侧支循环代偿丰富,致残率低,预后良好.

    作者:王银霞;赵世刚;齐晓飞;张国华;朱铁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肾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医院内感染是患者在医院范围内或住院期间所获得的感染,肾内科住院的患者,大部分都存在基础的肾脏性疾病,这些患者通常会因为营养不良、自身免疫力功能低下,很容易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发生[1].另外,肾内科的住院患者会经常使用大量的广谱抗菌药物,对耐药株进行了选择,给临床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肾内科住院的患者如果出现医院内感染,不但会影响自身的治疗情况,而且还会加大自身疾病治疗的难度,增加治疗费用,严重的还会引起患者的死亡[2].现将我院近些年来,在肾内科住院发生医院内感染的92例患者进行分析和探讨,报道如下.

    作者:杨建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河南省部分市县儿童结核病结核菌素反应及卡介苗接种情况的回顾性调查

    儿童结核病流行状况目前已逐渐演变为评价国家抗结核措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儿童结核病的流行状况间接地反映社会结核病的传染源状况及疫情的严重程度[1].因此,及早发现和确诊儿童结核病对整个结核病控制工作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儿童结核病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病原学证据获得相对困难[2],因此,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结果和接种史在儿童结核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我省7县市2002~2010年300例儿童结核患者,对其PPD反应情况及卡介苗接种史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我们今后的儿童结核病的诊断提供借鉴.

    作者:要玉霞;赵富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心综合征70例临床分析

    急性脑血管疾病不仅对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的极大危害,影响健康,而且随着近些年来临床研究的深入,脑血管类病变在发病时可能同时诱使心脏产生不良反应,危及生命.尤其是老年患者机体耐受性差、抵抗力弱、并发症多,在抢救脑疾病的同时还要应付心脏病变,给治疗和预后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脑心综合征(CCS)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心电图检测时复极发生改变,出现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心脏的不良反应,易发生猝死[1-2].为减少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并发CCS,为治疗与康复赢得机会,本研究选取我科急性脑血管病合并CCS的老年患者共70例行临床研究,以探讨该病的发病特征、机制,进而提出预防策略.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萍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