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瑶;兰天;唐明薇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得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而AMI发生时常常合并血糖升高[1].研究表明,检测血清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是评价AMI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本研究通过观察入院时不同血糖水平的AMI患者在入院次日和第5天BNP、cTnI值的变化,探讨AMI患者心功能受损状况及预后.
作者:刘如泉;文媛;王柳堃;孙翔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患者,女,35岁,主因反复发热10天于2011年11月12日入院.入院前10天间断发热,高40℃,伴全身酸痛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2天前突发右上腹部疼痛,压痛,无反跳痛.病后体质量无变化.查体:体温37.5℃,心率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88/60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精神差,面色萎黄,虹膜黄染,全身皮肤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腹部平软,右上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余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3 cm,脾脐上2cm,质中等.腹部CT提示肝脾肿大.血常规:白细胞1.8×109/L,红细胞2.83×1012/L,血红蛋白75 g/L,血小板12×109/L.尿常规:蛋白质(++).凝血7项: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120秒,纤维蛋白原0.73 g/L.肝功能:总胆红素119.2 μmol/L,直接胆红素85.0μmol/L,间接胆红素34.2μmol/L,丙氨酸转氨酶58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70 U/L,碱性磷酸酶471 U/L,谷酰转肽酶277 U/L,乳酸脱氢酶3392 U/L,甘油三酯10.99 mmol/L,α-羟丁酸脱氢酶2820U/L.肾功能:肌酐246μmol/L,尿素17.6 mmol/L,尿酸689 μmol/L.血清铁蛋白1500 mg/L.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均阴性,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实验阴性;疱疹、巨细胞及EB病毒等均阴性.传染病4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病毒、梅毒、抗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均阴性.肿瘤指标筛查正常.连续3次血培养均阴性.外周血涂片未见异常形态细胞,骨髓涂片显示:①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红系、巨核系未见明显异常;②全血易见吞噬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占有核细胞的14%.诊断为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给予抗感染,抑酸,保肝,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补充新鲜血浆、血小板,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维持水电平衡及对症治疗等治疗,但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作者:常文静;赵凌杰;蔡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人群相当广泛,包括各种心脏病患者和正常健康人.其临床症状与预后并无平行关系.目前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治疗比较积极,而对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多采用保守姑息的治疗办法.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无器质性心脏病亦无症状的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等症状.随着心脏电生理学和心脏解剖学的发展,我们发现非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中,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者占相当的比例[1-2],采用能量毁损局部病灶可达到根治室性期前收缩的目的.为此国内外有诸多文献报道了导管射频消融成功治疗顽固性无器质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5]的患者.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标测方法的更新以及消融导管的改进,目前射频消融术治疗无器质性室性期前收缩在临床上日趋成熟.现对29例无器质性心脏病频发单形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疗效进行随访研究分析.
作者:张英强;冯涛 刊期: 2012年第19期
肝癌(HCC)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由于肿瘤发现时往往已为晚期并且临床进展迅速,多数HCC患者的预后很差[1].因此,对HCC的早发现和早治疗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使用超声检查和肿瘤标志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在国内血清α-甲胎蛋白(AFP)仍是普遍的监测HCC的肿瘤标志物[2].AFP是一种胎儿特异性血清蛋白,在胚胎早期的卵黄囊和胎儿肝细胞合成,在健康成人体内合成量很少或是几乎不可测.多数HCC患者可出现血清AFP水平升高,目前研究发现HCC临床病理学特征与肿瘤组织的AFP水平有关.例如,AFP水平与肿瘤大小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之间可能有直接关系.而AFP水平与肿瘤分化等级和存活时间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观察血清AFP水平与HCC的病理学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为HCC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郑奇;龙剑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合并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多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极少.近10年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发现甲亢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14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黎雪玲 刊期: 2012年第19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是造成人类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大量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脑梗死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Hcy与脑梗死患者的关系,以及叶酸对其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苗青;杨菲;戚静 刊期: 2012年第19期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DM)、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国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DM人群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是非DM人群的2~3倍[1].DM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2型DM常见且危害性极大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终末期需要肾脏替代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DN合并甲减的临床研究较少,我们旨在观察DN合并甲减患者的临床特征,以进一步探讨DN与甲减之间的关系.
作者:高淑华;娄芳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因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或抵抗而导致的一系列代谢性疾病,除了影响蛋白、脂肪、糖及能量代谢外,还损害内脏器官,尤其对肾功能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临床工作中不乏见到甲减误诊为肾功能衰竭的报道[1-2].肌酶升高是甲减可能导致的另一个问题[3],而肌酶如肌红蛋白的升高可能造成肾功能损害.本研究拟分析甲减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肌酶、肾功能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原因.
作者:黎瑶;兰天;唐明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适应证之一.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推荐在GDM中应用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控制血糖[1].本研究通过观察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诺和锐与三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R对GDM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探讨GDM患者佳的血糖控制方法以及药物选择,目的是使胰岛素优化降糖治疗更有效、安全和方便.
作者:李宣;田利华;孙丹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属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然人群检出率40%~90%,平均59%.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密切相关[1-2],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H.pylori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以从根除H.pylori治疗中获益[3].H.pylori 毒力因子可能与其感染后出现不同的临床后果有关,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 associated protein,CagA)和细胞空泡毒素(vaculating cytotoxin A,VacA)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毒力因子[4].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很多CagA、VacA与胃肠疾病关系的研究,然而结果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本地区H.pylori毒素分型与胃肠疾病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对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患者中H.pylori阳性者进行CagA及VacA的检测,以对比不同疾病中CagA及VacA的阳性率,了解H.pylori毒素分型与不同胃肠疾病的关系.
作者:吴婧;刘改芳;赵丽伟;孟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在全球有着大约3亿的患者,在中国发病率约为1%~3%,哮喘已成为全球健康杀手之一;哮喘的主要特征是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activity,AHR)以及气道重塑.其中气道炎症是哮喘的本质,糖皮质激素(激素)通过对抗气道炎症而成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但是临床的广泛应用表明,有部分患者(约5%)出现了激素耐受或者激素不敏感,以致病情加重,而且他们的治疗费用占到所有患者的50%[1].因此,科学界也在不断研究哮喘的更好的治疗方法,其中有着抗氧化、调节免疫反应功能的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作者:谢智钦;李弘夏;孔灵菲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同时静脉血回流受阻,引发血液动力学以及神经体液的变化,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血浆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利钠肽系统的一种肽类激素,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研究表明,BNP水平可反映CHF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心力衰竭的客观指标;同时也是判断CHF患者预后和进行危险评估的有效指标[1-3].D-二聚体对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对心血管疾病也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4].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BN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与CHF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为临床对CHF患者心功能评价、早期诊断以及疗效观察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周助权;张民军;周仁芳;黄益民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以及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HIE是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新生儿科医师的重要研究方向.神经节苷脂(GM1)作为神经保护剂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作为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HIBD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GM1治疗后不同时间点HIE新生儿血清MIP-1α水平变化以及3月龄和6月龄时神经精神运动发育商(DQ)值的对比,探讨GM1对HIE新生儿的治疗作用机制及其对患儿血清MIP-1α水平和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作者:于丽敏;刘绍先;王克铭;许泽辉;梁中信 刊期: 2012年第19期
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 ectopic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syndrome,EAS)是库欣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典型的副癌综合征,它是由垂体以外的肿瘤组织分泌过量的有生物活性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增生,从而产生过量皮质类固醇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现就1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IC)合并EAS的临床生化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作者:王旭;李薇;李恩喜;尹威民;马克威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早期大剂量冲击联合小剂量长时间递减维持治疗重度百草枯中毒的疗效.方法 实验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度百草枯中毒患者76例,实验组给予甲泼尼龙15mg·kg-1·d-1冲击治疗3天,后逐渐减量,每3天减为原来剂量的1/2,直到40 mg/d,之后改为口服泼尼松片,每7天减少5mg,直至5mg/d;对照组给予现行临床上的常规治疗方案,8 mg·kg-1·d-1,连续冲击3~5天,比较2周存活率,对存活超过2周的患者于2、4、6和12周行肺功能检查.结果 实验组2周生存率为52.6%,对照组2周生存率为28.9%(log rank检验,x2=5.902,P<0.05).在2、4、6、12周,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验组为(76.40±5.54)%、(82.50±3.75)%、(83.30±4.22)%、(83.30±3.38)%,对照组为(64.80±3.90)%、(76.80±3.35)%、(77.20±3.75)%、(77.60±3.50)%;用力肺活量(FVC)在实验组为(69.60±5.74)%、(76.10±7.30)%、(75.00±6.04)%、(76.50±5.38)%,对照组为(62.40±1.52)%、(69.60±5.30)%、(68.60±5.32)%、(70.80±4.27)%;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在实验组为(64.20±6.76)%、(68.40±5.27)%、(68.90±4.70)%、(71.10±5.53)%,对照组为(56.00±4.30)%、(62.00±3.39)%、(62.60±2.41)%、(65.40±3.05)%.两组FEV1、FVC及DLco均呈逐渐增高趋势,FEV1、FVC及DLco在组间、不同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在组间与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的早期大剂量冲击联合小剂量长时间递减维持方案救治重度百草枯中毒患者能够提高生存率,且对远期的肺功能有益.
作者:张玉林;冯顺易;李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患者,男,47岁,因突发心前区疼痛2周,伴胸闷、憋气及大汗,于2011年10月25日由外院转入我院.患者18日前在外院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恢复顺利回家休养,于术后4天再次突发心前区疼痛,伴胸闷、憋气,较前发作严重,再次入院;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支架近端完全闭塞,给予球囊扩张,但支架内仍见血栓影.患者既往有脑梗死史1年,无明显肢体运动障碍.入院体检:意识清楚,查体合作,腹部平软,无压痛和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左心增大,左心室节段运动,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肢体导联低电压.入院后全身麻醉下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室壁瘤切除、二尖瓣成型手术治疗.术后患者低心排量,给予呼吸机支持,低温治疗,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治疗.人体测量:身高168 cm,体质量71 kg,体质量指数25.2;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蛋白70 g/L,白蛋白37g/L,红细胞4.41×1012/L,血红蛋白139g/L,尿素氮7.93 mmol/L,肌酐76.1μmol/L,尿酸383.4 μmol/L,总淋巴细胞计数2.03×109/L,空腹血糖5.07 mmol/L,术后给予静脉营养,肠内营养(EN),逐步过渡为流质,半流质,患者脱机困难,患者术后处于镇静状态,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呼吸机辅助通气,外周静脉给予肠外营养(PN)氨基酸、葡萄糖并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量供给2152 kJ/d,蛋白质28 g.术后第6天,患者意识转清,锻炼自主呼吸,逐步减低呼吸机次数.第10天开始进食流质,静脉营养减量.
作者:李征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MDR- AB)β-内酰胺酶基因和耐消毒剂磺胺复合物基因(qacE△ l-sull)的耐药性,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分离出的39株MDR-AB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方法检测耐药基因,并且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39株MDR-AB中28株碳青霉烯酶-23 (OXA-23)阳性(71.8%),OXA-51阳性39株(100%),青霉素酶(TEM)阳性7株(17.9%),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阳性6株(15.4%),丝氨酸酶(PER)阳性5株(12.8%),头孢菌素酶(AmpC)阳性23株(59.0%),qacE△1-sull阳性39株(100%).OXA-23和AmpC同时阳性17株(43.6%).OXA-24,OXA-58,内膜蛋白酶-1(IMP-1),IMP-4,波形蛋白酶(VIM-2)和产巯基变量型(SHV)均未检出.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分离出来的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克洛、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均>90%,对多黏菌素B的敏感率为100%.结论 本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内MDR-AB主要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为OXA-23和AmpC,根据其院内感染特征,为控制其传播,临床应加强有效的监测和隔离工作.
作者:陈炎添;熊燕;苏雪棠;谭雪萍;廖隆祥;杨慧敏;陈青龙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比较结核相关抗原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抗原6 (ESAT-6)和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刺激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ELISPOT)与性别的关系.方法 应用ESAT-6抗原和CFP-10抗原,刺激男性健康人员951例和女性健康人员318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ELISPOT检测计数刺激后斑点形成细胞(SFC)的数量.结果 男性健康人员ESAT-6抗原刺激形成的SFC数量为(6.61±7.64)个,女性为(7.94±8.74)个,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健康人员CFP-10抗原刺激形成的SFC数量为(4.27±5.57)个,女性为(4.45±5.03)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健康人员ESAT-6抗原刺激形成的SFC数量高于男性,可能影响结核潜伏感染筛查.
作者:杨辉;张国良;陈心春;吴爱武 刊期: 2012年第19期
舒张功能不全是非特异性的,不仅见于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患者,也见于收缩性心力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SHF)患者,加之缺乏DHF的特殊鉴别方法,故认为有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表现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正常的患者[1]定义为LVEF>50%的心力衰竭(HFNEF)较DHF 更为准确.一些学者在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Doppler tissues imaging,DTI)测定左心室壁心肌纵向运动时发现,一些LVEF正常的患者已存在左心室壁心肌纵向运动异常,那么他们的舒张性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将DHF命名为HFNEF较为妥当.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常发生在收缩功能改变之前[2],患者初期可能无症状,诊断无症状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对阻止DHF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心导管术和左心室造影被认为是目前评价心脏舒张功能的可靠的方法,多数诊断舒张功能不全的基本标准都源于心导管术和左心室造影,比如传统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金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3].但因心导管术操作复杂、创伤性、易产生并发症及价格昂贵很难作为一种诊断方法而被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DTI和传统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金指标”LVEDP进行比较,并限制所选病例及对照组LVEF>50%,旨在利用ROC曲线探讨DTI评价HFNEF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岩芬;杜玉花;马小川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患儿,女,9岁10个月,主因双大腿感觉缺失4天,伴左手麻木、头痛1天于2011年9月25日入住我科,无发热及咳嗽.患儿既往否认结核接触史;2005年曾患“川崎病”;2010年曾在外院诊断为“重症过敏性关节炎”;今年2月再次在该院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当时未腰椎穿刺).入院查体:体质量21 kg,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无明显异常,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颅神经相关表现无明显异常,四肢肌力仅左上肢远端肌力稍差约Vˉ级,双大腿节段性痛觉缺失,腹壁反射正常引出,双腱反射(++),颈强直可疑阳性,双侧巴氏征阴性.入院初诊考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可能,予以抗感染、脱水及营养神经治疗.入院后查血常规、血沉、肝肾功、电解质、免疫三项、补体三项、C反应蛋白、尿常规、粪便常规均无明显异常,入院第2天磁共振示:①胸5~9椎体平面段多发散在异常信号,炎症脱髓鞘可能;②颅脑平扫颅内未见明确病变;③腰椎平扫未见明确病变.腰椎穿刺检查脑压偏高为250 mmH2O(1 mmH2O=0.0098kPa),脑脊液糖偏低2.2 mmol/L,余无异常.诊断考虑为“急性脊髓炎”,加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剂治疗,治疗过程中患儿病情进展,入院第3天出现视力减退、复视、重影,眼科会诊(双眼视力0.1;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结合患儿病变转归、辅助检查及外地专家远程会诊,修正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可能,予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20 mg·kg-1·d-1冲击5天、人免疫球蛋白注射剂2.0 g/kg静脉滴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甘脂钠盐注射剂营养神经等相关治疗,1周后患儿视力缓解但仅可见黑白灰三颜色,眼科查视力双眼0.25;视盘边界清色正常;当天进一步复查磁共振增强提示:胸5~9椎体平面脊髓内模糊斑片状异常信号,炎症脱髓鞘可能.查双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双侧正中神经感觉诱发电位、双侧脑神经感觉诱发电位等均正常;视觉电生理检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PVEP)双眼P100波潜伏期延长.抗核抗体谱正常.腹部超声未见异常声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剂冲击后予以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巩固并营养神经、联合高压氧等治疗共22天后,患儿不适症状完全消失,无明显不适,带药醋酸泼尼松片(1.5 mg· kg-1·d-1)出院口服.
作者:傅大干;邹玲;徐庆玲 刊期: 201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