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茹
患者,女,68岁.主因上腹痛10余天,皮肤黄染7天于2008年10月6日入院.10余天前无诱因出现上腹痛,当地超声示胆囊炎,给予抗炎、解痉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7天前发现黄染,伴纳差,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复查超声考虑胆总管低位占位性病变.
作者:毕希乐;佟飞;田英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香菇多糖(LNT)注射液联合长春瑞滨+奥沙利铂(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78例经临床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NSCLC患者分为对照组(NP方案)和观察组(LNT联合NP方案).对照组应用长春瑞滨25~30 mg/m2第1、8天,奥沙利铂130 mg/m2总量均分后于第1~3天静脉滴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香菇多糖注射剂1 mg,每周2次静脉滴注;21天为1周期,完成2~4周期后进行疗效测评.结果 对照组:部分缓解(PR)46.2%(12/26),稳定(SD)30.8%(8/26),进展(PD)23.1%(6/26),总有效率为46.1%;观察组:PR 50.0%(26/52),SD 42.3%(22/52),PD 7.7%(4/52),总有效率为50.O%,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受益反应: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增加>20分者占76.9%;体质量增加者>7%,占57.6%,止痛药用量减少50%者,占42.3%,而对照组则分别为38.4%、30.7%和38.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微的血液学毒性.结论 香菇多糖注射剂联合NP方案化疗具有改善生活质量和明显协同、增效、减毒作用,不良反应作用轻微,可以作为化疗的重要辅助用药.
作者:商素亮;黄建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进一步探讨影响伊马替尼疗效的因素.方法 6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给予口服伊马替尼治疗;其中慢性期(CP)51例,加速期(AP)5例,急变期(BP)7例.结果 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CP 94.1%(48/51),AP 40.0%(2/5),BP 28.6%(2/7),累计82.5 cA(52/63),完全遗传学缓解率(CCR):CP 60.8cA(31/51),AP 20.0%(1/5),BP 14.3cA(1/7),累计52.4%(33/63);部分遗传学缓解率(MCR):CP 82.4 0A(42/51),AP 40.0%(2/5),BP 28.6%(217),累计73.O%(46/63).可评估分子效应的21例患者中,8例迭完全分子效应(38.1CA),4例发生主要分子效应(19,0%),累计57.1 0A(12/21).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和骨谴抑制,可通过调整剂量或药物治疗控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如恶心、水肿等)发生率较高,但大多程度轻微且可耐受或自行消失.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较高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遗传学缓解率及分子效应,不良反应轻微.常见血液学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及轻度水肿,大多程度轻微,患者能够耐受.个体化正规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作者:甘思林;孙慧;马杰;陈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慢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为恶性克隆性疾病,其临床及血液学表现具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病态造血现象,又有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特征,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归入骨髓增生异常(MD)和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中[J],并根据外周血及骨髓中原始细胞的数量分为CMML-Ⅰ型和CMML-Ⅱ型,属于老病种新分类.CMML,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多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临床症状和形态学有重叠之处,给诊断造成了困难.本研究对CMM-Ⅰ型和CMML-Ⅱ型临床及形态学并结合骨髓活检病理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及实验室医师对CMML的诊断水平.
作者:朱芸;姚丽;杜行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非糖尿病腹膜透析(PD)患者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一肽(AGEs-P)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流动注射分析法(FIA)测定25例稳定的非糖尿病PD患者血清AGEs-P水平,同时测定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生化、透析充分性等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AGEs-P与相关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的关系.结果 PD患者血清AGEs-P与PD时间、透析葡萄糖剂量、血清hsCRP及血清MDA呈显著正相关(r=0.883、0.901、0.715、0.828,均P<0.01),与残余肾功能、血清GSH、T-SOD呈显著负相关(r=-0.785、-0.817、-0.826,均P<0.01);透析葡萄糖剂量、残余肾功能是影响血清AGEs-P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非糖尿病PD患者血清AGEs-P水平与PD时间、透析葡萄糖剂量、残余肾功能、慢性炎症状态及氧化应激状态有关,其中透析葡萄糖剂量、残余肾功能是影响血清AGEs-P水平的关键因素.
作者:孙琤;张苗;蒋春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临床症候群,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肥胖常合并出现,这些病症之所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因为它们都与胰岛素抵抗(IR)所产生的代谢紊乱有关<'[1]>.这一组综合征在临床脑卒中患者中常合并存在的,但急性脑血管病合并MS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国内报道较少.本研究收集了脑卒中合并MS 80例和同期住院脑卒中非MS 82例,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旨在指导临床工作.
作者:李佳芮;李新胜;许金秀;刘博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在脓毒症,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过程中,活化的血管内凝血被普遍认为是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决定因素[1].尽管在严重感染患者,明显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仅有30%~50% ,在全身感染患者,激活的凝血连锁反应是一个早期的和普遍存在的反应[2].因此,抗凝治疗期望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本研究以持续小剂量未分馏肝素静脉注射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建如;韩旭东;张素燕;黄晓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艾滋病(AIDS)的流行使全球结核病的疫情回升,结核病又是AIDS主要机会性感染和死亡原因之一,两病的流行对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AIDS和结核病双重感染诊断难度大,治疗效果欠佳,病死率高,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措施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我院2006年以来对诊断明确的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采用胸腺肽辅助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蒙志好;刘存旭;杨日耀;苏凌松;张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e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乳腺癌扩增1(amplified in breast cancer 1,AIBl)基因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快速尿素酶法和改良吉姆萨(Giemsa)染色法检测Hp,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中AIB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胃癌组、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率分别为73.3%、71.4%和43.3%,AIB1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75±0.24、1.92±0.26和1.10±0.19.胃癌组及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率及AIB1mRNA的表达水平都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5或<0.01).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Hp阳性AIBl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P<0.01).结论 Hp感染可能与胃黏膜组织中AIBlmRNA的过表达有关,可能是其新的致癌机制之一.
作者:刘桂方;张志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晚期肝硬化腹水并发循环功能衰竭时发生的一种进行性、功能性肾衰竭.HRS系终末期肝病的严重并发症,主要发生于肝硬化腹水、急性肝衰竭或急性酒精性肝炎患者.其临床特点有肝衰竭、循环功能不全、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索、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严重的肾血管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尽管HRS系一种功能性疾病,但预后极差,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2].
作者:王利娜;姜慧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占全球慢性疾病死亡的50%,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的血栓事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死因,而抗血小板药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的基石.由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ADP受体抑制剂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药物.目前应用的ADP受体抑制剂还存在很多疗效和安全方面的不足,人们期待着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ADP受体抑制剂的出现.
作者:史旭波;白英;胡大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常规入径是经皮穿刺股动脉,传统的人工压迫止血方法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不适,而且给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工作量[1].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出现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适合使用压迫止血器,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从而探讨压迫止血器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刘军翔;宋冬林;刘新林;姜铁民;李玉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是2 型糖尿病的决定性因素[1].二者在2 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2 型糖尿病患者进入肾衰竭期后,其胰岛素用量较前明显减少,甚至有些患者可以停用胰岛素仍保持血糖平稳达标.由此提示:随着肾病进展,2 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如何变化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我们调查了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胰岛功能的特点,以期明确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在糖尿病肾病糖代谢中的作用.
作者:陈睿;陈莉明;常宝成;单春艳;于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男,51岁.间断胸闷心悸3个月、加重半个月,于2008年10月13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可,心率70次/min,律不齐,偶可闻及期前收缩,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分析心搏数92005,窦性心律,室性期前收缩1 320次/min,呈单发、2联律及3联律.室上性期前收缩7个,呈单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见:冠状动脉右优势型.右冠状动脉粗大,近端发出海绵丛状分支引流至肺动脉,前降支近段发出粗大分支,远端呈丛状引流至肺动脉(图1,图2).结论 :双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建议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拒绝,住院2周后出院.
作者:尹超;宋达;李拥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男,7.5岁,因吃不洁净水果而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无腹泻、腹疼、发热、头疼等,亦无其他症状,家人为其服用自备的甲氧氯普胺1片(10 mg).2小时后患者出现情绪紧张,表情恐怖,谵语.就诊时查体除感腹部不适外无任何阳性体征.精神检查:意识清晰,检查合作;有幻视,如看到墙上有发黄的东西,看到墙上有卡通人及电视上放过的妖怪画面等;有感知综合障碍,感到房子倾斜,本来住在6层楼却说住在1层;无幻听;思维联想可,表达清楚,说有人要打自己,但说不清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打.患者表情紧张、恐惧,伴有躲藏行为,抓住家长的手,无自知力,记忆、智能正常.门诊给予输液排泄及小剂量利堵酮(0.5 mg,每天2次)治疗,次日症状完全消失,未再服药.此后1年来未再出现类似症状.
作者:刘朝军;田素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多种因素的诱发下,慢性乙型肝炎可发展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其特征是以弥漫性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威胁患者生命.拉米夫定是一种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核苷类似物,能够抑制逆转录酶,阻止DNA链的延伸,从而明显抑制HBV复制,使HBV载量减少,因此能阻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恶化,并减少其病死率.本研究对6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分析,现将结果报告下.
作者:米立军;郭鸿;金国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CHD患者70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l)组15例.按Gensini评分法评定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另1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列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各病例血清MMP-12浓度.结果 UAP组和AMI组的血清MMP-12水平,分别为(2.96±1.46)μg/L、(3.43±0.88)μg/L,均明显高于SAP组(1.95±0.41)μg/L和对照组(1.63±0.60)μg/L(P<0.01),SA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较UAP组轻度增高,但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MMP-12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CS患者血清MMP-12浓度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提示其有助于冠心痛的危险分层,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贾启明;李莉;陈晓杰;陶峰;杨长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人民在经受了突袭而来的南方冰灾、汶川大地震等巨大自然灾害考验的同时,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残奥会,并在载人航天科技领域又进行了一次新的腾飞,获得举世瞩目的 伟大成就.与此同时,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神经科学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共同努力,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探索,在临床研究和科学实验等方面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我们将部分神经科领域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分别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
作者:张祥建;董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正常糖耐量者、2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钳夹试验中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15例正常糖耐量者和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以钳夹稳态期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Rd)来判定周围组织胰岛素敏感性.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MCP-1水平,并测定其他临床指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糖耐量者相比,2型糖尿痛患者外周血MCP-1水平明显升高(P<0.01),Rd值明显降低(P<0.01),其中MCP-1(65.64±17.67)ng/L VS(144.39±61.63)ng/L,Rd(10.05±2.24)mg·kg-1·min-1 VS(6.33±2.41)mg·kg-1·min-1,两者呈负相关(P<001).Rd值、MCP-1均与体质量指数、腰围呈中度相关.偏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MCP-1是胰岛素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外周血MCP-1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既独立于体质量、腰围、血脂等因素影响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又与之紧密相关,促进胰岛素抵抗的进展.
作者:李佳;姜鲜;陈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涵盖了非酒精性肝脏脂肪性改变,病理上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3种类型.近些年来NAFLD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NAFLD与营养过剩(体力活动减少及不适当的饮食)、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T2DM)以及代谢综合征的流行趋势相平行,目前肥胖和糖尿病的广泛流行提示NAFLD的发生率在不久的将来会进一步升高.医学界对NAFLD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
作者:董闪闪;张力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