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质金属蛋白酶12在各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贾启明;李莉;陈晓杰;陶峰;杨长宝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12, 炎症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CHD患者70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l)组15例.按Gensini评分法评定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另1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列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各病例血清MMP-12浓度.结果 UAP组和AMI组的血清MMP-12水平,分别为(2.96±1.46)μg/L、(3.43±0.88)μg/L,均明显高于SAP组(1.95±0.41)μg/L和对照组(1.63±0.60)μg/L(P<0.01),SA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较UAP组轻度增高,但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MMP-12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CS患者血清MMP-12浓度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提示其有助于冠心痛的危险分层,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代谢综合征合并急性脑卒中临床分析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临床症候群,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肥胖常合并出现,这些病症之所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因为它们都与胰岛素抵抗(IR)所产生的代谢紊乱有关<'[1]>.这一组综合征在临床脑卒中患者中常合并存在的,但急性脑血管病合并MS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国内报道较少.本研究收集了脑卒中合并MS 80例和同期住院脑卒中非MS 82例,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旨在指导临床工作.

    作者:李佳芮;李新胜;许金秀;刘博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胸腺肽辅助治疗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艾滋病(AIDS)的流行使全球结核病的疫情回升,结核病又是AIDS主要机会性感染和死亡原因之一,两病的流行对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AIDS和结核病双重感染诊断难度大,治疗效果欠佳,病死率高,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措施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我院2006年以来对诊断明确的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采用胸腺肽辅助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蒙志好;刘存旭;杨日耀;苏凌松;张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临床分析

    重型肝炎是机体在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肝脏在短期内大量坏死所致的肝功能衰竭的一类综合征,是肝炎治疗中为棘手的难题,其临床表现复杂,病势凶险,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若能及时合理的治疗,既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又能节省医疗费用,是临床医师为之努力的目标.因此,探讨各种因素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对指导重型肝炎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我科收治的106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宁家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持续小剂量未分馏肝素治疗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研究

    在脓毒症,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过程中,活化的血管内凝血被普遍认为是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决定因素[1].尽管在严重感染患者,明显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仅有30%~50% ,在全身感染患者,激活的凝血连锁反应是一个早期的和普遍存在的反应[2].因此,抗凝治疗期望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本研究以持续小剂量未分馏肝素静脉注射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建如;韩旭东;张素燕;黄晓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常规入径是经皮穿刺股动脉,传统的人工压迫止血方法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不适,而且给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工作量[1].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出现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适合使用压迫止血器,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从而探讨压迫止血器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刘军翔;宋冬林;刘新林;姜铁民;李玉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常规超声探头两点定位经皮肾穿刺活检应用体会

    肾活检历来被认为是肾脏疾病必要的确诊手段.临床上应用的超声引导肾活检方法常采用穿刺探头和附加刺架.我院采用B型超声探头两点定位,应用活检枪对145例肾脏患者进行肾活检,其效果与穿刺探头或穿刺架引导下的肾活检定位的效果相近.主要优点为超声导向灵活,针对显示清晰,简化了探头的消毒环节,提高了穿刺的灵活性和成功率.现将临床实践体会总结介绍如下.

    作者:王德安;李继光;王继云;路雪娇;杜雪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女,68岁.主因上腹痛10余天,皮肤黄染7天于2008年10月6日入院.10余天前无诱因出现上腹痛,当地超声示胆囊炎,给予抗炎、解痉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7天前发现黄染,伴纳差,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复查超声考虑胆总管低位占位性病变.

    作者:毕希乐;佟飞;田英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应用现状与展望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占全球慢性疾病死亡的50%,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的血栓事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死因,而抗血小板药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的基石.由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ADP受体抑制剂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药物.目前应用的ADP受体抑制剂还存在很多疗效和安全方面的不足,人们期待着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ADP受体抑制剂的出现.

    作者:史旭波;白英;胡大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肺型恶性吞噬性组织细胞病1例

    患者,女,52岁,因发热,憋闷伴呼吸困难、咳嗽1周,加重3天于2008年9月20日入院.查体:患者精神差,面色紫红,呼吸困难,肺部听诊有湿I罗音,体温39.6℃.入院胸部X线检查示左侧膈肌下移,胸腔大量积液.于是做胸腔穿刺引流,取引流液送检,同时取痰液送检.引流后,胸部CT检查示左侧肺门部占位性病变,纵隔淋巴结肿大.后因全身进行性衰竭,医治无效,于2周后死亡.由于患者病情危急,发展快,未行病理方面的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5×109/L,中性粒细胞0.38,淋巴细胞0.47,单核细胞0.10;血小板85×109/L.血液临床化学检查:丙氨酸转氨酶37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62 U/L,总胆红素106.5 Fmol/L,乳酸脱氢酶986U/L,尿素氮26.2 mmol/L,肌酐176.0 pmol/L,血糖正常.

    作者:甄平;姚新洁;李庆禄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12在各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CHD患者70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l)组15例.按Gensini评分法评定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另1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列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各病例血清MMP-12浓度.结果 UAP组和AMI组的血清MMP-12水平,分别为(2.96±1.46)μg/L、(3.43±0.88)μg/L,均明显高于SAP组(1.95±0.41)μg/L和对照组(1.63±0.60)μg/L(P<0.01),SA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较UAP组轻度增高,但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MMP-12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CS患者血清MMP-12浓度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提示其有助于冠心痛的危险分层,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贾启明;李莉;陈晓杰;陶峰;杨长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cNOS)基因内舍子4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4VNTR)插入/缺失多态性(4b/a)和外显子7单核苷酸多态性(G894T)与男性2型搪尿病(T2DM)并发勃起功能障碍(DED)的关联性.方法 提取108例男性T2DM患者、94例DED患者及100例男性健康人(NC)的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法(PCR)测定4VNTR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测定G894T多态性.结果 DED组吸烟史、糖尿痛周围血管痛变(DPA)均高于T2DM组(P<0.01),NC组、T2DM组、DED组3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2.37±0.86)mmol/L、(2.85±0.74)mmol/L、(3.12±0.92)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1c)分别为(6.40±0.64)%、(5.06±1.09)0A、(7.32±o.66)%(P<0.05或<0.01);T2DM组、DED组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均高于NC组,TG为(1.76±0.66)mmol/L、(1.89±0.52)mmol/L vs(1.35±0.54)mmol/L,TC为(4.95±0.77)mmol/L、(5.06±1.09)mmol/L vs(4.31±0.86)mmol/L(均P<0.01);NC组、T2DM组、DED组3组间4VNTR多态性基因型(χ2=7.142,P=0.028)、等住基因(χ2=9.929,P=0.007)和G894T多态性基因型(χ2=2.118,P-0.002)、等位基因(χ2=15.468,P=0.000)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携带ecNOS 4a等位基因(OR=2.282,P=0.012)、T等位基因(OR=5.217,P=0.002)以及合并DPA(OR=3.958,P=0.006)的T2DM患者并发DED的危险性更高.结论 携带ecNOS基因内含子4a等位基因、894位点T等位基因以及合并DPA是男性T2DM并发DED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邓武权;魏静;吴绮楠;王富华;宋大宇;姜友昭;陈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成功诊治钩端螺旋体病1例

    患者,男,41岁,2008年9月3日夜间出现高热伴轻微咳嗽,至昆山当地医院治疗,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8.1×10s/L,血红蛋白(Hb)140 g/L,血小板(PLT)66×10s/L,给于头孢呋辛抗感染治疗,后逐渐出现皮肤散在出血点,并感咳嗽咳痰加重,头晕、胸闷,晕厥1次,骨髓穿刺结果提示粒系增生活跃,中毒颗粒可见,为进一步诊疗转至我院.在我院急诊时患者诉头晕、胸闷,当时测血压低,心率快,立即收住我科抢救治疗.查体:体温35.5℃(之前已使用激素),心率110次/min,血压70/55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精神极度萎靡,全身皮肤可见大量散在瘀点、瘀斑,以四肢为主,球结膜充血.右侧颈后可扪及多个绿豆样淋巴结肿大,腹股沟可扪及多个黄豆样淋巴结,触之无压痛,质软.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湿啰音.

    作者:王扬;陈军;詹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乳腺癌扩增1基因表达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e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乳腺癌扩增1(amplified in breast cancer 1,AIBl)基因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快速尿素酶法和改良吉姆萨(Giemsa)染色法检测Hp,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中AIB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胃癌组、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率分别为73.3%、71.4%和43.3%,AIB1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75±0.24、1.92±0.26和1.10±0.19.胃癌组及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率及AIB1mRNA的表达水平都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5或<0.01).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Hp阳性AIBl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P<0.01).结论 Hp感染可能与胃黏膜组织中AIBlmRNA的过表达有关,可能是其新的致癌机制之一.

    作者:刘桂方;张志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对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肺癌是当今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增长,目前在城市中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已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早期诊断肺癌是降低肺癌病死率的关键.提高对肺癌的诊治水平,预防其复发是肿瘤临床工作的当务之急.肺癌的确诊仍多依赖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目前虽发现肺癌组织中多种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改变及产物的异常表达,但这些方法都须通过活检有创性获取组织,不易重复获取,因此血中肺癌肿瘤标志物(TM)检测成为人们的理想指标.为探讨其在肺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我们联合测定了150例经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血清TM,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炜平;许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进一步探讨影响伊马替尼疗效的因素.方法 6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给予口服伊马替尼治疗;其中慢性期(CP)51例,加速期(AP)5例,急变期(BP)7例.结果 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CP 94.1%(48/51),AP 40.0%(2/5),BP 28.6%(2/7),累计82.5 cA(52/63),完全遗传学缓解率(CCR):CP 60.8cA(31/51),AP 20.0%(1/5),BP 14.3cA(1/7),累计52.4%(33/63);部分遗传学缓解率(MCR):CP 82.4 0A(42/51),AP 40.0%(2/5),BP 28.6%(217),累计73.O%(46/63).可评估分子效应的21例患者中,8例迭完全分子效应(38.1CA),4例发生主要分子效应(19,0%),累计57.1 0A(12/21).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细胞减少和骨谴抑制,可通过调整剂量或药物治疗控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如恶心、水肿等)发生率较高,但大多程度轻微且可耐受或自行消失.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较高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遗传学缓解率及分子效应,不良反应轻微.常见血液学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及轻度水肿,大多程度轻微,患者能够耐受.个体化正规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作者:甘思林;孙慧;马杰;陈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008年消化系统疾病重要诊疗进展

    近年来消化病学研究领域可谓空前活跃,与成绩斐然的2007年相比[1],2008年依旧热闹非凡,数十场国内外大型消化病学术会议相继召开,全球消化病学者济济一堂、广泛交流,消化疾病各研究领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众多研究不断充实进来,同时诊断和治疗理念也得到不断更新.Barrett食管、消化性溃疡、胃癌、结直肠癌、慢性乙型肝炎等的诊疗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数部消化系疾病诊疗指南的相继出台和更新则成为本年度的一大亮点.现就2008年度消化系疾病各研究领域的相关进展进行简单回顾.

    作者:张晓岚;安君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氟氯西林随机对照治疗呼吸道细菌感染性疾病108例的临床评价

    氟氯西林是一种半合成的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在化学结构上与目前临床所用的其他3种同类青霉素(氯唑西林、双氯西林、苯唑西林)相似.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加速细菌细胞壁的分解,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并通过侧链改变,使其具有耐青霉素酶和耐酸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其他敏感致病菌引起的呼吸道、外伤、皮肤及耳鼻喉等部位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1].为评价注射用氟氯西林治疗临床常见的急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试验以注射用氯唑西林为对照药,在昆明4所医院进行前瞻、随机、盲法、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作者:李建华;张力燕;王华;宋丰贵;徐加相;杨绍明;胡福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硬化肝肾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晚期肝硬化腹水并发循环功能衰竭时发生的一种进行性、功能性肾衰竭.HRS系终末期肝病的严重并发症,主要发生于肝硬化腹水、急性肝衰竭或急性酒精性肝炎患者.其临床特点有肝衰竭、循环功能不全、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索、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严重的肾血管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尽管HRS系一种功能性疾病,但预后极差,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2].

    作者:王利娜;姜慧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快速增长,由此所致的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糖尿病足的传统治疗主要是内科的药物治疗和外科的血流重建,药物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外科血流重建应当是首先考虑的方法,但由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多缺乏远端动脉流出道,故无法接受动脉搭桥或血管介入,而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局部血管再生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近年成为研究热点.

    作者:岳琳;王富军;刘书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008年神经疾病主要临床进展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人民在经受了突袭而来的南方冰灾、汶川大地震等巨大自然灾害考验的同时,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残奥会,并在载人航天科技领域又进行了一次新的腾飞,获得举世瞩目的 伟大成就.与此同时,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神经科学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经过共同努力,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探索,在临床研究和科学实验等方面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我们将部分神经科领域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分别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

    作者:张祥建;董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