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内源性硫化氢的变化

王平;巩建平;金普乐

关键词:肺炎, 社区获得性感染, 硫化氢, C反应蛋白质, 丙二醛
摘要:多年来,人们对于硫化氢(H2S)的研究仅限于其毒性作用,包括对水源的污染和在工业废气中对大气的污染,以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和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结节性多动脉炎2例并文献分析

    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中小肌性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中小动脉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差异大,本科收住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海芸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药戒毒研究进展

    吸毒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顽症,戒毒已是医学的一大难题.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开发戒毒的有效方法,不少治疗方法已在医疗实践中得到应用,并获得了一定效果.

    作者:靳怡然;杜英峰;张兰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前后心房钠尿肽、脑钠尿肽及心脏指数的变化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患者的心房钠尿肽(ANP)、脑钠尿肽(BNP)水平的变化,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1-3],但主要是针对各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及小儿科患者的评价.本试验针对介入封堵术治疗成年人ASD,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了术前及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的ANP、BNP及心脏指数(CI)的连续监测,并与正常体检成年人30例进行对照比较,旨在探讨成年人ASD患者的ANP、BNP水平与心功能变化的规律.

    作者:王新卫;伍伟锋;俸勇强;陆佳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脱机过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的应用时机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36例COPD患者,随机选取1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作为实验组,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末正压(PEEP)方式行机械通气,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拔除气管插管,改为经面罩BIPAP无创通气,逐渐脱机.余18例做为对照组,行常规有创通气,后以PSV方式至撤机.现察两组病例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例数、病死率、机械通气天数、总住院天数、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实验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21.1±1.8)天vs(27.1±1.4)天(P<0.05);机械通气时间为(11.4±0.8)天vs(14.8±2.4)天(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0 vs 5例(P<0.01);死亡例数为1例vs 4倒.实验组撤机前后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撤机后pH降低、PaCO2升高(P<0.05).结论 对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早期有创机械通气,序贯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显著降低VAP发生率,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韩利红;郑有先;王彤兵;陈书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POEMS综合征2例

    例1,女,56岁.2005年6月以双上肢麻木、不能握拳3个月,牙龈出血不止1周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双下肢可见散在新旧不一的瘀斑、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面部、胸、腹部可见点片状黑色素沉着,左侧上下牙龈少量渗血.

    作者:王玉荣;李峰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无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血糖、血脂、血压、尿酸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明显增加.既往研究表明其与肥胖、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相关组分关系密切.

    作者:蒋叶华;臧亚萍;陈永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5例临床分析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病率低,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易被误诊,若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和给予有效治疗,易导致严重并发症.

    作者:谢尊椿;吴裕臣;黄经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残胃癌的病因分析

    残胃癌(GRC)指上消化道因良性病变行胃部分切除术后5年以上或恶性病变术后20年以上残胃发生的癌.现对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GR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GRC的发病特点.

    作者:汪燕;宋继伟;支忠继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在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中的应用价值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是目前诊断乙型肝炎常用的指标,主要反映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反应状态,不能直接反映HBV在患者体内的复制情况.

    作者:王金侠;韩映雪;唱丽敏;刘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T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目的 研究T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并探讨其与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与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106例胃癌组织中T抗原的阳性率为56.6%(60/106),而36例胃良性溃疡组织中无1例T抗原表达阳性;Ⅰ、Ⅱ、Ⅲ、lV期胃癌组织中T抗原阳性率分别为23.1%(3/13)、61.3%(19/31)、59.1%(26/44)、66.7%(12/18),Ⅱ、Ⅲ、Ⅳ期比Ⅰ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胃癌组织中T抗原阳性率分别为35.3%(12/34)、60.7%(17/28)、70.5%(31/44),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中分化、低分化与高分化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者T抗原阳性率为74.2%(66/89)、无淋巴转移者为35.3%(6/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中伴有肝转移者T抗原阳性率为100%(8/8)、无肝转移者为53.1%(52/9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胃癌中伴有腹膜转移者T抗原阳性率为90.0%(9/10),无转移者为53.1%(51/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6);T抗原的表达与胃癌的部位无关(P>0.05);T抗原阳性与T抗原阴性患者术后生存率相比,Ⅰ、Ⅱ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Ⅲ、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抗原在胃癌有高表达而在良性溃疡中无表达,T抗原的表达与胃癌的部位无关,T抗原的表达随着胃癌的分期、分化及淋巴结、肝、腹膜转移而升高,T抗原表达的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差,因此T抗原可能成为胃癌预后判断的一个良好指标.

    作者:徐克群;张维;关乃富;鲍永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呼吸系统疾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刺激体内新生血管生成、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维持血管正常状态和完整性的功能,它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胸腔积液、肺癌等多种肺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郑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T细胞抗原受体Vβ7阳性T细胞检测在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检测T细胞抗原受体Vβ7阳性(TCR Vβ7+)T细胞增殖活性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离11例急性乙型肝炎、31例慢性乙型肝炎和2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HBsAg刺激物作用下进行培养,应用漉式细胞仅分别检测CD4+TCR Vβ7+T细胞和CD8+TCR Vβ7+T细胞的含量.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CD4+TCR Vβ7+T细胞和CD8+TCR Vβ7+T细胞的含量分别为(1.47±0.17)%和(2.15±0.18)%;急性乙型肝炎组为(3.63±0.40)%和(5.82±0.13)%;正常对照组为(3.80±0.22)%和(5.73±0.13)%.慢性乙型肝炎组TCR Vβ7+T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低于急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TCR Vβ7阳性T细胞增殖活性减低可导致HBV感染慢性化.

    作者:张吉林;宋玉国;谭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阿司匹林引发咳嗽变异性哮喘1例

    患者,男,60岁,2007年6月7日以脑梗死入院,入院后予以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用药1周后患者诉咳嗽,无明显咳痰,无气短,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胸片未见异常.

    作者:史春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老年肾综合征出血热40例早期诊断特点分析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目前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典型病例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三大主征及5期经过为临床诊断依据,但由于HFRS的早期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差异较大,病情变化迅速,无特异的症状和体征,给早期诊断带来很大困难,常引起误诊,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作者:朱伟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肝宝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排出量的影响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已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近年的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在肾脏局部持续分泌增多,可能是DN发病机制的后共同通路[1].

    作者:吴耀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出院后1个月和6个月再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72例ACS患者.采用传统的光学血小板聚集仪分别在服用氯吡格雷前和服药后7天测定10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将入选人群划分为低反应组31例和正常反应组41例.分别在出院后1个月和6个月电话随访两组患者再发缺血事件情况.结果 1个月内共发生18起缺 血事件,其中低反应组发生11例,正常反应组发生7例(χ2=3.191,P>0.05).与正常反应组相比,低反应组心绞痛再发率较高(P=0.038),然而,两组之间总的再发缺血事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共发生27起缺血事件,其中低反应组发生17例,正常反应组发生10例(χ2=6.983,P<0.05).低反应组心绞痛再发率仍然明显高于正常反应组,且两组间总事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未来发生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OR=0.979,P=0.039).结论 与正常反应组相比,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患者6个月内再发缺血总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6个月内再发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吴桂萍;郑建勇;王芳;李田昌;林兰芝;董征;薛临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内源性硫化氢的变化

    多年来,人们对于硫化氢(H2S)的研究仅限于其毒性作用,包括对水源的污染和在工业废气中对大气的污染,以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和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平;巩建平;金普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尼美舒利颗粒治疗小儿高热临床疗效

    高热是小儿急性感染常见症状之一,高热易导致婴儿惊厥,需要及时退热处理,用新型解热镇痛药尼美舒利颗粒(瑞芝清)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所致高热临床报道较少,本研究观察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外周假性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假性动脉瘤是指动脉壁部分破裂后,血液溢至血管外被周围局部组织纤维包裹形成的囊性搏动性血肿,并非动脉真性扩张所致.假性动脉瘤的处理时间与感染率、截肢率、病死率和肢体缺血性挛缩发生率等有密切关系,获得及时而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蓝春勇;王小燕;张步林;凌冰;农美芬;韦玲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以广泛性骨质破坏为表现的粒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白血病髓外复发以粒细胞肉瘤为表现者极为少见.粒细胞肉瘤常累及骨膜下骨质,但以多中心骨质破坏为表现的病例极其罕见,Hamadani等[1]曾报道1例以广泛性骨质破坏为表现的非白血病性粒细胞肉瘤;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BSCT)后以多发性骨质破坏为表现的粒细胞肉瘤未见文献报道,笔者报道1例伴有t(8,21)易位的急性髓性白血病M2a亚型(AML-M2a)患者行Allo-HBSCT获得完全缓解后发生以多发性骨质破坏为表现的粒细胞肉瘤.

    作者:张丹;杜欣;翁建宇;陆泽生;吴穗晶;林伟;黄梓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