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温输入全营养混合液安全性研究

毕月斋;李朝华;王俊荣

关键词:胃肠外营养, 温度, 安全
摘要: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疗法在抢救危重患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挽救生命的一项极有价值的措施.我院自1994年将全营养混合液(total nutrient admixture,TNA)用于PN以来,临床应用5 000余例,均采用外周静脉输入.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颈内静脉置管方法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比较

    中心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通常以颈内静脉置管作为首选,传统的颈内静脉置管穿刺路径有前路、中路和后路3种,目前多数人采用中路穿刺置管,但时常发生误穿动脉等并发症,随着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日益普遍,如何减少穿刺置管并发症、提高成功率是临床医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后路穿刺法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与目前常用的中路穿刺法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进行比较,拟探讨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供同道参考.

    作者:黄其鹏;邹茜萍;陈江林;刘筱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抗甲状腺药物导致不同程度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抗甲状腺药物(ATD)致不同程度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方法 40例明确诊断为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的患者,服用ATD前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数量正常,服用ATD后3~16周,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0.09~0.499)×109/L(2次细胞计数);依据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轻、中、重程度将患者分为A、B、C 3组;A组16例,B组14例,C组10例;3组患者立即停用ATD,给予盐酸小檗胺和利血生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150~300 μg每日1次皮下注射,第1次应用G-CSF 4~24小时复查血常规,以后每天复查血象,直至血中性粒细胞≥2.0×109/L考虑停药;有症状患者同时加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结果 中性粒细胞轻度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3~0.499)×109/L]、中度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1~0.299)×109/L]患者其粒细胞计数可逐渐上升至正常范围;重度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09×109/L)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较轻、中度缺乏的患者明显延长;中性粒细胞重度缺乏患者经过以上治疗,应用G-CSF 4~24小时中性粒细胞不升,以后中性粒细胞上升较慢,其中7例患者粒细胞达正常水平,另3例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严重感染死亡,死亡前1天中性粒细胞仍然不升高.结论 G-CSF对轻、中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效果明确,且对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G-CSF对重度粒细胞缺乏恢复时间延迟,疗效不满意;第一次注射G-CSF 4~24小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是评价G-CSF是否有效的指征.

    作者:张怀国;王玲玲;梁翠格;梁存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时慢性肝炎的治疗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具有相似的肠道外传播途径,HIV感染经常与慢性肝炎相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使HIV感染者的机会性感染明显下降,而原有的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等对HIV感染者转归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作者:宫克;马士恒;王占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减退.因此尽快纠正患者的高血糖状态既有利于保护胰岛残存β细胞功能又可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本实验以血糖较难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短期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特充)治疗的降糖效果[1].

    作者:余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乳酸环丙沙星致过敏性休克3例

    例1,女,38岁,因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就诊.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门诊体格检查:体温:37.5 ℃,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粗.处方: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50825)0.4 g,每日1次静脉滴注,滴速30滴/min.

    作者:张玉月;李丰云;魏绍振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患者,女,42岁.于2001年3月因左腋下淋巴结肿大就诊.行淋巴结摘除术.术后病理示:淋巴结广泛坏死,伴组织细胞增生.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片,腹部彩色超声检查均正常,诊断为坏死性淋巴结炎.术后抗炎治疗半个月,病情平稳出院.

    作者:王敬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生化多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临床检出率明显增高,同时伴有血清生化多指标的异常,但无临床特异性.现代医学对NAFL的治疗除生活调理及对症治疗外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中医药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对NAFL改善症状、调节生化多指标异常以及抗肝纤维化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本研究旨在通过对NAFL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探讨与血清生化多指标相关性,为中西结合防治NAFL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守亮;苏锐;倪建峰;范宁;樊玉兰;米永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肝硬化患者血清激活素A的变化及意义

    激活素(activin)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细胞因子.它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在动物胚胎中诱导中胚层和前后极性分化,在动物和人体内刺激多种细胞分化等[1].激活素是由两个β亚基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按照亚基结合方式,可分为激活素A(βAβA)、激活素B(βBβB)和激活素AB(βAβB),目前对激活素A的研究较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时激活素A表达升高.本研究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清激活素A浓度变化.

    作者:张子彦;王国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国内首例存活成年男性H5N1人禽流感治疗分析

    截至2006年7月27日,全球共有254例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死亡141例,病死率55.5%.而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认的国内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共19例,死亡12例,病死率63.1%[1].深圳市于2006年6月10日收治、后经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确诊为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的成年男性患者1例,经过51天的临床治疗成功出院,成为国内首例救治成功的成年男性H5N1人禽流感患者,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雪燕;邱晨;傅应云;吴诗品;周伯平;陆普选;袁静;杨桂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清片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47岁,教师.因头痛、头胀、流涕2日,于2006年4月7日来我院就诊. 既往患高血压4年,规则服用复方降压片, 血压控制较好.否认有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 36.6 ℃,脉搏 80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 135/8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精神尚可,咽轻度充血,心、肺、腹及四肢正常.

    作者:于莎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2004~2005年非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细菌耐药性监测对准确掌握本地区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动向和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对本院2004~2005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构成比及耐药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临床防治耐药菌的感染和流行提供参考资料.

    作者:时东彦;赵建宏;杨敬芳;王鑫;戚小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血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水平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关系的研究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复杂,国外有研究发现除营养、环境污染、护理、生活习惯及其他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与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密切相关外,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水平低下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1,2].笔者拟对MBL水平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以探讨其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疾病确诊及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岳爱红;庞保东;田庆玲;王兰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血清胱抑素C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评估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肾脏损害时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及其与心脏功能的关系,进一步明确Cys-C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31例心力衰竭患者、31例无心力衰竭的心脏病患者及29例健康对照者Cys-C、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尿微量白蛋白(MA)水平,并进行Cys-C与LVEF、MA等相关性分析.结果 Cr、BUN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Cys-C、MA水平较无心力衰竭的心脏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明显增高[Cys-C(1.66±0.21) mg/L vs (1.28±0.40) mg/L、(1.03±0.39) mg/L,MA(89.8±58.4) mg/L vs (17.5±15.9) mg/L、(11.6±7.9) mg/L,均P<0.01];Cys-C与LVEF呈负相关(r=-0.42,P<0.01),Cys-C与MA呈正相关(r=0.39,P<0.01).结论 无原发性肾脏病变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早期肾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心力衰竭程度愈重,肾功能损害愈明显;Cys-C检测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肾脏损害诊断.

    作者:简讯;李德才;李斌;陈福琼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不同病理状态下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上升,且明显年轻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深入研究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从根本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我们设立了该项研究,以探求胰岛素抵抗(IR)在心脑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

    作者:赵岚;汤冠荣;时风杰;徐国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血清脂联素、炎性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

    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基本环节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其中胰岛素抵抗贯穿了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炎性因子扮演了重要角色,肥胖是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脂联素作为一种炎症抑制因子,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但其下降的程度与糖尿病病变的发生、发展程度的关系尚不清楚.

    作者:马洪亮;尹庆忠;吴振华;宋子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随着CT、磁共振成像(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技术的发展,CVT的正确诊断率和早期诊断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欠佳,CVT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CVT受到关注,然而相关报道较少.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对7例CVT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铁刚;刘增品;赵林;王藏海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3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临床与肌电图分析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和锥体束,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并存.现将我院近1年来诊治的31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卜晖;刘晓云;郭艳苏;孙萌萌;李哲;缑元冲;李春岩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血脂和乳酸脱氢酶对急性白血病诊治的价值

    血清血脂和乳酸脱氢酶(LDH)是一种临床经常测定的酶学指标.急性白血病在不同时期其血脂和LDH会有相应的变化,为探讨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36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化疗前后血脂及LDH进行了动态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周守勤;孙熠峰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初诊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疗效观察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胰岛功能的分泌障碍和在肝脏、脂肪组织与骨骼肌中的胰岛素抵抗[1].国内外临床观察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胰岛素治疗,可以解除高血糖的胰岛细胞毒性,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有效地降低血糖,部分患者可得到临床缓解,即仅通过饮食控制,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2,3].

    作者:尹春茹;刘红;李志民;林军宁;程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不同预后脑梗死患者86例定量脑电图分析

    脑梗死是一种高致残的疾病,在治疗和研究中,判断预后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中神经缺损和生活能力的恢复是关注的焦点.神经系统通过电活动行使功能,脑功能与其生物电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EG,qEEG)技术是无创性评价脑功能的智能化脑电信号处理系统.国内鲜见qEEG在脑梗死预后评估上的研究,我们利用qEEG比较了不同预后脑梗死患者的慢波功率,由此探讨qEEG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韩颖;郭芳;史欣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