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群肝脏的不良反应

费中明;郑临

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药用制剂, 病毒
摘要: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在常用量情况下,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意外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反应,它包括药物不良反应、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和特异性遗传素质等[1].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与临床相关性因素研究

    丙型肝炎病毒(HCV)存在不同的感染途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以输入全血、血浆、白蛋白等血制品为主,也存在其他途径的散发性感染.

    作者:李鹏;丁惠国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致去皮质状态81天后清醒1例

    患者,女,22岁,因一氧化碳中毒致深昏迷,大、小便失禁入院,治疗3天后,患者意识恢复,10天后生活完全自理,遂停止输液及高压氧治疗,20天后,患者突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定向力障碍,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行为异常,考虑为迟发性脑病,重新给予高压氧及改善脑微循环等治疗,但患者病情渐趋加重,26天后再次昏迷,大、小便失禁,有时伴抽搐发作.

    作者:高凤兰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血小板减少27年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患者,女性,58岁,主因皮肤黏膜出血27年,咳嗽、咯痰2个月,发热4天于2005年3月22日入院.患者于197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伴乏力(无关节痛、发热、皮疹),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查血小板(10~20)×109/L,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检查结果不详,行骨穿后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经口服泼尼松、氨肽素、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血小板升至90×109/L,但病情不稳定,1999年开始于我院行泼尼松及中药治疗,出血减轻,血小板升至正常2年余,但病情每于停药后反复,2005年1月起出现咳嗽、咯痰、气短,痰中伴有暗红色血块,乏力,不能平卧,2005年3月18日出现高热,体温39.0 ℃,当地应用抗生素无效入院.

    作者:李建英;马亚辉;刘清池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多发性硬化治疗研究新进展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作者:徐玉;刘静;王秀丽;王颖;赵平平;郭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非手术治疗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及体会

    炎性肠梗阻是因腹腔内创伤或炎症而导致的一种机械性与麻痹性并存的特殊类型的肠梗阻,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内科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李中信;贾漪涛;崔宏伟;马志强;于跃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外周血白细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意义

    炎症因子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tue coronary syndrome , ACS)的预测作用已日益受到基础及临床研究的重视.各种基础和临床实验都对一系列的炎性标记物进行研究,如:选择素、免疫球蛋白、黏附分子、血清新喋呤、肿瘤坏死因子[1],尤其是C-反应蛋白(CRP)[2]等等.

    作者:潘迪华;潘迪光;李全忠;易飞珣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检测与治疗

    血管内皮功能紊乱(Endothelial dysfunction,ED) 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并发慢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始动和关键因素.AS主要影响心脏和大脑的血管,而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陈丽;章秋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合并上肢血管病变2例

    例1,男,60岁.因烦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手足麻木3年,右手食指疼痛破溃20天入院.病初诊为糖尿病,长期应用消渴丸等降糖药;于20天前出现右手食指发白,自发性持续性胀痛,以夜间为著,难以忍受,继之破溃,但无明显渗出,略肿胀,故来诊.既往无高血压病、风湿热等疾病.

    作者:王英才;周珺弘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状动脉瘤形成1例

    患者,男,47岁,主因活动性心前区疼痛3天入院.既往大量吸烟史多年(20~30支/天),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查体:血压13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语利,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79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器质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韩文生;信栓力;赵秀峰;张强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糖耐量减低者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及相关代谢指标分析

    目的 分析糖耐量减低者的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及相关代谢指标.方法 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243例入选者分为糖耐量减低组(IGT组,108例)及糖耐量正常组(NGT组,135例),测定空腹及服糖后2小时胰岛素(2 hINS)、空腹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及葡萄糖处置指数(DI).结果 ①IGT组HOMA-IR水平显著高于NGT组(0.56±0.25 vs 0.40±0.20,P<0.01);②IGT组DI水平显著低于NGT组(1.66±0.16 vs 2.66±0.21,P<0.01);③IGT组TG、FFA、FINS、2 hINS显著高于NGT组(P<0.01),HDL-C显著低于NGT组(P<0.01);两组间TC、LDL-C、HOMA-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耐量减低者以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为主,脂毒性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汪茂荣;姚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群肝脏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在常用量情况下,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意外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反应,它包括药物不良反应、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和特异性遗传素质等[1].

    作者:费中明;郑临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代谢综合征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影响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卫生保健问题,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并发症与血糖控制不佳、病程长、高血压和高血脂等有关[1],而代谢综合征是多种代谢异常的集合,故代谢综合征是否对糖尿病并发症产生影响,本研究做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尹朝霞;胡文泽;孙一光;高亢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对入选的237例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为类型、卒中类型、脑卒中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进行记录.单因素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卒中类型与PSD的发生无关(P>0.05).而行为类型A型行为PSD组77例,非PSD组25例,神经功能损伤程度PSD组(28.91±7.56)分,非PSD组(20.10±7.78)分,脑卒中病灶部位左前、左后、右前、右后PSD组为64例、20例、14例、14例;非PSD组25例、36例、30例和34例,社会支持程度PSD组(33.40±3.84)分,非PSD组(42.89±3.91)分,与PSD的发生有关(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A型行为类型者发生PSD的可能性为非A型者的8.642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PSD的发生呈正相关;社会支持程度与PSD发生呈负相关;损伤部位位于左前半球时,易患PSD.结论 PSD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许士奇;勾丽洁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咪达唑仑治疗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观察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SE)是指癫痫发作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间期意识不能恢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成年人及5岁以上儿童SE的诊断指全身性惊厥性癫痫发作,持续5分钟或5分钟以上,或两次或更多次的发作,发作间期意识仍不能恢复[1].

    作者:于哩哩;徐丽瑾;王桂霞;毕长柏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右冠状动脉终末端延伸为窦房结动脉2例

    例1,男,56岁,主因间断胸闷、胸痛20天入院.查体:血压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4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作者:吴金凤;李保华;杨秀赏;崔炜;刘凡;谢瑞芹;鲁静朝;谷国强;郑红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室性期前收缩患者QT离散度与窦性心率振荡的关系及临床价值

    窦性心率振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个评价心脏病患者危险度的新方法,与以往的指标相比,有较高的预测价值[1].所谓HRT现象即一次室性期前收缩之后窦性心律周期的短期波动现象.

    作者:张光明;崔炜;刘凡;谢瑞芹;谷国强;鲁静朝;杨秀春;郝玉明;祖秀光;都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附3例报告)

    例1,女,19岁,主因发作性意识丧失伴抽搐19年来院门诊治疗.患者自出生后10个月出现癫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约1~2分钟缓解.3岁发热后再次发作,形式同前,以后每1~3年发作1次.

    作者:王加强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表现分析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成年起病的神经元变性的疾病,按发病形式分为散发(特发性)ALS(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SALS)和家族性ALS(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FALS).

    作者:徐仁伵;周美鸿;陶玉慧;吴成斯;易娟;杨云珠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帕金森病与睡眠呼吸障碍

    已有不少研究发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与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之间存在着联系.本研究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作者:郭云云;徐江涛;宋永斌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冠状动脉病变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干部科因怀疑冠心病或原有冠心病需要介入治疗而作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病例,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查颅内动脉狭窄情况.所有病例根据CAG受累血管数分为4组:正常组、1、2、3支病变组.结果 82例患者CAG冠状动脉正常组17例,1、2、3支病变组分别为25、22、18例.4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分别为23.5%、28.0%、59.1%、66.7%;趋势卡方检验结果,P<0.01,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颅内动脉狭窄率(62.5%)高于单支病变组(2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是冠心病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 4.542,95% CI 为1.434~14.393;P<0.05).结论 随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增加,颅内动脉狭窄率有增加趋势.

    作者:宋丽清;李小玉;楚卡琳;张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