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桂华;贾虹;刘琳
目的 比较单独应用替莫唑胺(tmozolomide,TMZ)与联合运用替尼泊甙(teniposide,VM-26)、洛莫司汀(lomustine,CCNU)对颅内恶性胶质瘤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颅内恶性胶质瘤患者52例,随机分成两组,给予TMZ(200 mg·m2·d-1)口服,5天为1疗程;VM-26(60 mg·m2·d-1),第1~2天静脉给药,CCNU(60 mg·m2·d-1),第3~4天口服给药,4天为1疗程.两组均进行不少于3个疗程的化疗;观察患者生存期、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的生存时间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MZ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为(37.1±2.4)周,联合用药组为(33.1±2.7)周,TMZ组平均总生存时间为(73.3±4.2)周,联合用药组为(66.7±3.2)周,经对数秩检验P>0.05;TMZ组有效率为42.3%,联合用药组为34.6%(χ2=0.33,P>0.5).但TMZ对骨髓的抑制明显轻于联合用药组,其中TMZ组:Ⅰ度24.6%、Ⅱ度2.3%;联合用药组:Ⅰ度39.3%、Ⅱ度4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2.47,P<0.05).结论 TMZ较VM-26、CCNU联合药物化疗具有更好的耐受性,但两者在改善患者生存状况方面无明显不同;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少,需要进一步积累、验证.
作者:刘英姿;张学新;张磊;邢鹏辉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新生儿溶血病(HDN)是由母婴血型不合,发生在胎儿和早期新生儿的一种自限性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引起早产、死胎或核黄疸,严重危害母婴健康.本研究通过对226例O型孕妇(其丈夫为A、B或AB型)产前免疫球蛋白(Ig)G抗A(B)效价做动态监测,以探讨其与HDN发生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静;秦淑辉;张跃霞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癌症晚期患者常伴有骨转移的发生,以及难以忍受的疼痛.在止痛治疗中,化疗和放疗的治疗效果是比较确定的,我们观察了大分割放疗剂量与双膦酸盐药物伊班膦酸钠联用时的止痛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辛;王军;李志勇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患者,男,56岁,主因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欲呕3天加重2小时,于2006年12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近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偏盲,恶心欲呕,时有心悸,不伴有头痛、耳鸣、耳聋、听力减退、复视.
作者:王玉春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激活素(activin,ACT)是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的超家族成员,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在细胞生长分化及功能调节、胚胎发育、免疫调节、组织损伤修复及炎症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军华;何小飞;李湘楚 刊期: 2007年第16期
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胃恶性肿瘤,约占胃恶性肿瘤的2%~8%[1],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胃镜检查也时常出现误诊,PGL早期患者疗效明显优于胃癌等胃恶性肿瘤,因此有必要提高对PGL的认识.本研究对收治的34例PGL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于晓明;张彦茹;刁兰平 刊期: 2007年第16期
高级别神经胶质瘤又称恶性胶质瘤,指按WHO分级系统定义为Ⅲ和Ⅳ级神经胶质细胞瘤.目前多采用综合治疗,但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仍为局部复发.因此,加强局部控制是关键.笔者对2001年6月至2004年10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43例高级别胶质瘤术后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会芝;王秀梅;李彦格;薛晓英;刘志和;雷新波 刊期: 2007年第16期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是治疗肾性贫血的首选药物,目前全球有数百万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正在接受rhEPO治疗,在rhEPO开始使用的10年间,全球仅报道3例因rhEPO导致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以后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
作者:周杨;张宏 刊期: 2007年第16期
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接种,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已有所下降,而丙型肝炎由于缺乏有效预防措施,其感染率未得到有效的控制[1].
作者:侯远沛;刘成永;朱春玲;闫家微;钱秀梅 刊期: 2007年第16期
随着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颁布,药品不良反应(ADR)工作在我国深入开展,并引起普遍关注.
作者:朱孝芹;于海荣;郭丽 刊期: 2007年第16期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越来越高.非酒精性脂肪肝还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炎、肝纤维化[1].因此,我们分析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单纯糖尿病的一些临床指标的异同及其合并症,从中找出可能的危险因素,为防治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依据.
作者:王敬瀚;吴剑敏;王中心 刊期: 2007年第16期
人类微小病毒B19(HPVB19)是微小病毒属中惟一使人类致病的一种病原体,是一种小DNA病毒,其感染后可引起小儿多种病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关节炎、脑炎、川崎病等已屡有报道,但引起心脏损害的病例国内罕见报道.现将本院经聚合酶链(PCR)确诊HPVB19感染引起心脏损害的15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朝晖;张宏艳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测定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患儿血内毒素、可溶性脂多糖受体(soluble lipopolysaccharide receptor CD14,sCD1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并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危重症患儿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可靠实验室指标.方法 分别采用鲎试剂动态比浊定量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免疫比浊法进行血内毒素、sCD14、TNF-α及CRP的定量测定,并对部分患儿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SIRS组内毒素、sCD14、TNF-α及CRP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12.0±235.0) EU/L vs (44.0±17.0) EU/L,(11.5±5.8) mg/L vs (2.5±0.8) mg/L,(40.3±19.4) ng/L vs (12.9±3.9) ng/L,(47.3±18.4) mg/L vs (6.1±2.0) mg/L(均P<0.01);危重症组上述各项指标的水平亦均明显高于非危重症组(均P<0.01);且SIRS组和危重症组内毒素与sCD14、TNF-α及CRP之间均呈良好的正相关(SIRS组r值分别为0.820、0.502和0.782;危重症组r值分别为0.420、0.790和0.839,均P<0.05);在部分革兰阳性菌及病毒感染的患儿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且此部分患儿中合并胃肠功能障碍者较无合并胃肠功能障碍者血内毒素明显升高(P<0.01);动态研究发现,病情恶化后内毒素、sCD14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恶化前,分别为(802.0±114.0) EU/L vs (520.0±136.0) EU/L,(21.1±4.5) mg/L vs (9.5±3.5) mg/L,(84.4±9.5) ng/L vs (25.2±5.0) ng/L(均P<0.01).结论 内毒素、sCD14、TNF-α、CRP均参与了SIRS的全过程;危重症患者血内毒素监测对于协助了解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程亚颖;田溢卿;帖彦清;尹建英;井丽娟 刊期: 2007年第16期
随着对肝胆疾病研究的深入,对肝胆疾病时的各种检验指标逐渐增多,除了肝细胞酶类及胆红素用于了解肝细胞及胆汁代谢异常外,血清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的变化也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辛素霞;王晓明;贾莉;任军英;赵秋芝 刊期: 2007年第16期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患病率亦随之增高.笔者1995~2005年共收治冠心病所致心绞痛患者232例,其中120例以熄风化痰通络法为主治疗,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薄庆;仲崇涛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基本病理特征是系膜区基质合成增多、肾小球肾小管肥大、基底膜增厚,从而引起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DN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近年来生长因子在DN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刘亚军;侯健红;鲜安福 刊期: 2007年第16期
例1,女,10岁.因感冒后胸闷、气促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心尖搏动增强,心前区无震颤,心率100 次/min,律齐.心电图:窦性心律.超声检查:主动脉不宽,运动幅度尚可,肺动脉不宽.
作者:殷春霞;张文云;李徽;李莉;甄景琴;朱瑾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由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举办的第21届国际血栓与止血大会于2007年7月6~13日在风景秀丽的日内瓦举行.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75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聆听了来自世界各地血栓与止血领域顶级专家近百场专题学术报告.现仅将与抗栓治疗有关的热点问题做一介绍.
作者:史旭波;胡大一 刊期: 2007年第16期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临床上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临床标本中检出多的一种非发酵菌[1].它可引起临床多种感染,特别是患有严重基础疾病住院患者,如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器官移植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作者:冯志山;常淑凤;侯天文 刊期: 2007年第16期
多发性硬化(multipl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主要发病年龄段为青壮年.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多发性硬化57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龙健中;杨培全 刊期: 200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