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内超声联合测定C反应蛋白在心绞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赵季红;陈少伯;柴小红;刘军翔;姜铁民;梁国庆

关键词:心绞痛, 超声检验, 血管内, 冠状血管造影术, 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和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在稳定型心绞痛(SA)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65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心绞痛性质分为SA组31例和UA组34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检测血浆hsCRP浓度,分析两组的病变特点和指标变化.结果两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VUS病变特点存在明显差异,UA组以薄纤维帽、偏心性、脂质斑块为主;而SA组以厚纤维帽、向心性、纤维斑块和(或)钙化斑块为主,并且UA组血浆hsCRP浓度明显高于SA组(P<0.01).结论 SA与UA患者的IVUS病变特点不同,联合测定C反应蛋白有助于预测斑块性质.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脑出血后早期病情加重相关因素分析

    脑出血是脑血管病的一种严重类型,病情复杂,病死率较高.颅内外因素决定其临床经过,并可导致临床症状的进行性加重,甚至死亡.但少有脑出血发病早期病情加重相关因素的全面报道,我们就脑出血发病早期病情加重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冯国栋;冯小丽;叶科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心肺复苏时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盐酸纳洛酮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时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盐酸纳洛酮的疗效.方法 56例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26例,联合使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盐酸纳洛酮(治疗组)30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呼吸恢复率;24小时存活率及出院存活率;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23.1%、66.7%;自主呼吸恢复率分别为11.5%、50%;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分别为(18.5±2.5) min、(7.5±2.2) 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120±11.2) min、(50±8.5) min;24小时存活率分别为11.5%、43.3%;出院存活率分别为7.7%、33.3%.治疗组的自主循环、呼吸恢复率、24小时存活率、出院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盐酸纳洛酮比单独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呼吸恢复率、24小时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

    作者:苑振云;籍文强;李庆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管内超声联合测定C反应蛋白在心绞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和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在稳定型心绞痛(SA)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65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心绞痛性质分为SA组31例和UA组34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检测血浆hsCRP浓度,分析两组的病变特点和指标变化.结果两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VUS病变特点存在明显差异,UA组以薄纤维帽、偏心性、脂质斑块为主;而SA组以厚纤维帽、向心性、纤维斑块和(或)钙化斑块为主,并且UA组血浆hsCRP浓度明显高于SA组(P<0.01).结论 SA与UA患者的IVUS病变特点不同,联合测定C反应蛋白有助于预测斑块性质.

    作者:赵季红;陈少伯;柴小红;刘军翔;姜铁民;梁国庆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清氧磷酶-1活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观察和探讨中国人血清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分光光度法测定入选研究对象(包括61例非冠心病患者,151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PON-1活性;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分组依据,并分析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t=17.25,P<0.0001);血清PON-1活性单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双支、三支病变组(F=9.536,P<0.05);而双支和三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PON-1活性水平明显降低,随着病变支数增加,血清PON-1活性水平有逐步降低趋势.

    作者:杨玉恒;夏岳;原淑鸿;耿玉兰;戚国庆;刘刚;刘宁;高义双;刘坤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超早期应用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继续出血是导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加重与死亡的重要因素[1],近年来对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倍受关注.为了探讨超早期应用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继续出血的影响,我们于2003年4月至2004年3月对80例超早期脑出血患者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新臣;魏春华;石军锋;杨玉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呋噻米静脉滴注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心力衰竭(心衰)是极为常见而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病因心血管病的严重阶段,其患病率及病死率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1].随着对心衰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使心衰的治疗方针和对策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心衰晚期患者出现严重钠水潴留,经临床常规抗心衰治疗及静脉注射呋噻米(商品名:速尿),尿量常无明显增加.为此,我们对常规治疗(包括静脉注射速尿)效果欠佳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速尿静脉滴注的方法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东升;邵素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性肾损害2例

    例1,女,26岁,主因妊娠15周,双眼睑及双下肢水肿20余天于1999年11月22日入院.查体:血压170/105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睑及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

    作者:王建荣;杨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探讨TNF-α是否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有关,为明确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吴莉佳;林超英;程爱斌;何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存活心肌的检测方法及存活心肌对评估预后的价值

    冠心病(CAD)为目前常见疾病,冠脉血流减少导致心肌细胞功能代谢发生变化,心功能受损.随着冠脉介入术的开展,人们发现部分受损心肌功能在术后能恢复,从而认识到存在可逆性心肌损伤,提出了存活心肌的概念.对于冠心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区域内,有存活心肌的患者,再血管化后局部心肌功能恢复或改善,再血管化术对其有益,预后改善.而无存活心肌(坏死、瘢痕)引起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再血管化术后功能不能恢复,有较高的围手术期病死率,对长期生存无益处.故存活心肌的鉴别对临床治疗决策及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存活心肌的检测已成为国际热门课题.笔者就目前常用的检测存活心肌的方法及存活心肌对评估预后的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朱建成;杨向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流式UF-100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尿液电导率变化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尿液分析是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以往应用干化学试带及沉渣显微镜检查法[1],此种检查方法存在许多缺点,如重复性差、准确率低、难以标准化,目前我院应用流式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尿液常规检查,尿液电导率反映渗透压的水平,从而能够间接了解肾脏功能状态,但在检查项目中,尿液电导率是一个易被临床医生忽略的数据.

    作者:陈莹;颜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血糖脑病导致发作性精神障碍1例

    低血糖导致脑功能障碍较常见,但引起发作性精神异常较为罕见,易误诊为精神病,我科近收治1例以反复发作性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低血糖脑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亚辉;郝淑芹;王惠君;孙秀巧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Calpain-10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探讨Calpain-10基因(CAPN-10)单核苷酸多态性SNP43、SNP19与2型糖尿病(T2DM)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20例随机2型糖尿病患者和132例无亲缘关系并且无糖尿病家族史的健康对照者的CAPN-10基因SNP43,SNP19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对两组人群口服75克葡萄糖后0、120分钟分别测定其血清中葡萄糖(BG)、胰岛素(INS)、C肽(C-P)含量,及空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中CAPN-10基因SNP43的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分别为92%和84%,P<0.01).CAPN-10基因SNP43基因多态性两组的GG基因型与腰臀比增加有关;②CAPN-10基因SNP19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2型糖尿病组各项生化指标(除外胰岛素、C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CAPN-10基因SNP43基因多态性GG基因型直接或间接与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作者:李云春;霍正浩;赵巍;杨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脊液细胞学在神经梅毒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观察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脑脊液标本进行离心染色,同时进行细胞计数、生化、梅毒血清非特异性试验(RPR)、梅毒血清特异性试验(TPHA)检查.结果发现10例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异常率100%;22例无神经系统损害的梅毒患者异常率45.5%(10/22),明显高于脑脊液细胞计数、RPR检查(P<0.05),而与TPHA、生化检查结果大致相当(P0.05).结论梅毒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损害以前在中枢神经系统已有免疫反应发生,脑脊液细胞学对神经梅毒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蒙燕;郑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环丙沙星致不良反应2例

    例1,男,17岁,因发热、头痛、咳嗽7天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8.2℃,脉搏86次/min,神志清楚,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出血点,心脏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白细胞 9.2×109/L,中性粒细胞 0.674,淋巴细胞 0.326.肥达反应:H抗原1∶160+,O抗原1∶160+,其余正常.诊断考虑:伤寒沙门菌感染.予静脉滴注环丙沙星200 mg,2次/d.

    作者:李群;王冬梅;巩亚玲;向远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的发现是近几年内分泌学科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之一.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而且是控制能量平衡的内分泌器官,在代谢状态改变及受外来刺激时脂肪组织可分泌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分泌的这些蛋白质共同命名为脂肪细胞因子,包括瘦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抵抗素和脂联素.脂联素有很多代谢方面的作用,低血浆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程度及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发展相平行,说明此物质可能在IR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就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霍丽梅;宋光耀;叶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5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对高危青年人的冠心病一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根据156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50岁以下行冠脉造影者分为冠心病组(89例)和非冠心病组(67例),收集临床心血管危险因素资料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56例冠状动脉造影者中89例诊断为冠心病(57.1%),67例无冠心病(42.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家族史、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及吸烟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50、0.97,优势比(OR)分别为1.06、1.65、2.64(P<0.05).结论冠心病家族史、高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及吸烟是青年人冠心病的发生的高危因素,对这类人群应尽早干预.

    作者:郭盛;方胜先;彭文君;赵洪磊;黄文晖;周颖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罗红霉素加小剂量茶碱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疗效观察

    观察罗红霉素加小剂量茶碱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疗效.

    作者:白智勇;高秀玲;刘志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感觉异常性股痛2例

    例1,男,62岁,主因间断胸闷、胸痛10年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入院时查体:体温36.7 ℃,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无啰音,心音低钝,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心肌酶和肌钙蛋白I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明显压低.

    作者:刘金明;王梅;郝玉明;刘凡;王凤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克罗恩病的诊断思路及鉴别诊断要点(连载四)

    克罗恩病[Crohn(CD)病]可发生在从口腔到肛门整个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常有并发症及肠外表现,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情况极为普遍,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通过复习有关资料,结合自己有限的临床体会,提出诊断思路,分析误诊原因,与几个极易混淆的疾病重点进行鉴别.

    作者:郝晓;冯丽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血浆神经肽Y、神经降压素水平变化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on,NT)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noassay, RIA)测定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中NPY、NT水平;同时检测其心、脑、肾靶器官功能.结果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NPY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NT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PY水平随血压升高而逐渐增高(P0.05);而血浆NT水平随血压升高而降低(P<0.01);③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的患者血浆NPY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病患者,而血浆NT水平低于单纯高血压病患者,而在各靶器官损害患者之间血浆NPY、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PY与NT水平两者呈负相关(r=-0.45,P<0.05).结论血浆NPY和NT水平的变化不仅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也参与了疾病的发展.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NPY、NT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高志凌;郭雪微;谢萍;王海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