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青;胡秀荣;陈琍;黄丽华;杨颖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肝动脉介入化疗是目前治疗肝癌常用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疗效不佳.有文献报道肝动脉介入化疗结合外放射能提高疗效,但对肝功能影响较大,易发生白细胞减少症[1].为提高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减少其不良反应,我院2000年2月至2002年2月开展了地榆升白片介入化疗和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兆安;于首元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半个世纪以来,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经血管介入治疗肺癌以其特有的优越性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作者:李海涛;解皓;吴文娟;刘向东;张玉杰;柴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测定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6例CMV肝炎患儿治疗前后及21例健康婴儿血清IL-12 、IL-18及TNF-α的水平.结果 CMV肝炎患儿血清中IL-12、IL-18及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均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显著正相关(P<0.01);治疗有效者在治疗结束后血清IL-12、IL-18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而无效者IL-12、IL-18和TNF-α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清IL-12、IL-18及TNF-α的检测可作为婴儿CMV肝炎炎症活动性和肝损害程度的评判指标,并对预测药物抗病毒疗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王礼周;石太新;户风莉;王宏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病毒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受到环境变化和生态平衡破坏的影响,病毒也发生了各种变异,尤其出现了一些新的病毒,常突然爆发,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及疾病的监控带来很大困难,医务人员需提高警惕.以下介绍近年来出现的致呼吸道疾病相关病毒.
作者:郑洪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溃疡性结肠炎是弥漫性、连续性侵犯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性疾病.多数病例可见到直肠以上连续性、糜烂性、溃疡病变形成.除大肠病变以外,还可见到其他脏器的病变发生,如皮肤黏膜病变(鹅口疮、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症),关节病变(游走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眼部病变(虹膜炎),胆道疾病(肝功能障碍、硬化性胆管炎).因此可推断,在这些脏器存在着共同的抗原.近年来,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因为患者体内存在着原肌动蛋白自身抗原而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原肌动蛋白与肌动蛋白丝相结合存在于细胞内,借助存在于大肠黏膜上皮的大肠上皮细胞蛋白(colonic epithelia protein,CEP),向细胞表面输送[1,2].本研究用目前可识别CEP的单克隆抗体7E12H12对人部分正常组织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及并发症部位切取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EP分布情况,分析CEP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及进展的关系.
作者:何景利;宋杏丽;范忠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胃镜属于一种侵入性检查,长期以来仅在咽喉部表面麻醉下进行,患者忍受插镜所带来的咽喉不适及剧烈的恶心呕吐等痛苦,使就诊患者感到恐惧和不安.目前使用镇静麻醉剂异丙酚,使患者在浅睡眠状态下完成检查或治疗,整个过程中患者舒适、安静、无痛苦,此项技术日趋完善和成熟,国内各大医院相继开展.现将我院开展无痛性胃镜诊疗技术的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毛瑞芬;高秀江;周长浩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5月至2004年2月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E患者22例,在内镜下行APC治疗,氩离子凝固治疗单次启动延续时间及启动次数视病灶大小、数目情况而定,一般以内镜下整个病灶凝固为止,所有病例1~3个月内复查内镜.结果 22例BE患者中1例失访,1例未到复查时间,其余20例BE患者至复查时17例(85%)胃镜下未见复发,2例在原来部位有散在BE上皮残留,1例在其他部位有新BE上皮生长.结论 APC是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BE的新方法,操作方便,短期疗效较好.
作者:朱净;黄介飞;鲍柏军;张晓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溴杀灵中毒非常罕见,尚未见报道.2003年2月,我院收治误食含有溴杀灵的食用油引起的溴杀灵中毒患者33例,经抢救治疗,6例死亡,27例痊愈出院,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脑水肿改变.
作者:安昌善;朴红梅;蔡春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例1,男,30岁,因上腹部不适、憋胀,胸部憋闷20天就诊.体格检查:患者急性病容,呼吸稍速,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体温36.3 ℃,心率89次/min,心界扩大,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胸片提示:心包囊肿.CT表现:右前纵隔见混杂密度囊性占位约5.5 cm×6.8 cm×6.6 cm,囊壁部分钙化,囊内密度欠均匀,可见脂肪密度,CT值86 Hu,提示畸胎瘤.超声表现: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于右心房右前方探及巨大混合性包块约6.5 cm×5.5 cm(图1).边缘光滑、回声强且不均匀,包块内部以不均匀中低回声为主,间有散在强回声斑点.右心房明显受压,右心房腔呈狭长通道伴三尖瓣高流速血流.超声提示右前上纵隔混合性占位畸胎瘤?手术所见:包块位于纵隔内右肺门部,表面光滑,右心房及相邻的心包膜明显受压,触之包块质韧、张力高.病理结果:囊肿边缘部有少许胸腺组织,内部有大量皮脂样及胆固醇沉积,可见皮肤及附件组织、毛发及软骨等组织,病理诊断畸胎瘤.
作者:邢恒国;田俊芝;王文刚;李路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慢性肝炎黄疸经常规护肝、降酶、退黄治疗3个月,症状改善,黄疸下降,但停留于一定数值再治疗效果不理想,可称之为顽固性黄疸.2000年1月至2002年月12月,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患者17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玉忠;于培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男性,74岁.主因呼吸浅慢16小时,意识丧失20分钟入危重病监护治疗病房(ICU).患者于32小时前因腰痛在前胸部贴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多瑞吉)1片(25 μg/h),16小时前出现呼吸逐渐浅慢,9小时前出现意识模糊,测血糖为9.3 mmol/L,考虑有脑血管意外的可能,行脑CT检查(去除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结果未见异常,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因家属拒绝气管插管,20分钟前意识完全丧失,呼之不应,呼吸停止,全身发绀,双侧瞳孔直径6 mm,对光反射迟钝.经胸廓挤压,经口气管插管,球囊辅助呼吸后,发绀好转,为进一步诊治紧急转入ICU,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综合治疗.无药物过敏史.
作者:刘丽霞;张玉想;刘华琴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病毒性肝炎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上目前对其尚无特效疗法.因而, 肝炎患者常常易慢性化、病程时间长,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部分患者甚至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症,其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肝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健康状况对肝病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清楚地了解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110例肝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作者:何杰;孙剑;刘秋娟;郑剑;查雁生;方国平;汪卫华;苏宗荣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例1,男,2岁,主因呼吸急促1年,全身水肿、少尿1周入院.1年前家长发现患儿呼吸较其他同龄儿童增快,到当地诊所检查发现心率增快,未给予检查.1周前患儿出现眼睑水肿,渐波及颜面、双下肢,伴少尿,无血尿、呕吐、抽搐.
作者:许冠英;陈琍;闫雪燕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血清水平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13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7例胃肠良性息肉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GF-BP2的水平. 结果原发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血清IGF-BP2水平为(768.17±166.44) μg/L,显著性高于胃肠良性息肉组(414.17±39.25) μg/L、健康对照组(388.65±34.43) μg/L及21例原发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410.56±57.93) μg/L(均P<0.001).结论 IGF-BP2为一高度敏感的恶性肿瘤标记物,临床上检测血清IGF-BP2水平,对于筛查和辅助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判断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东林;孙钧铭;陈江;许耀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已成为中国抗癌一大特色,而中医中药主要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起作用,已为大家所公认.在卵巢癌治疗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较少,且主要以临床观察为主,因而本实验应用具有扶正祛邪功能的中药方药-参葵汤配合西医疗法治疗卵巢癌,探讨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军;程建新;单保恩;石文成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凋亡抑制蛋白(IAP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家族.初是在杆状病毒中发现的,在许多物种中广泛存在.IAPs主要是通过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家族成员介导的蛋白酶级联反应过程中caspase-3、caspase-7、caspase-9及caspase前体(pro-caspase)的活性而发挥作用.其中,c-IAP2、Survivin是IAPs家族的两个重要的组成成员.在此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动态观察c-IAP2和Survivin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从而进一步探讨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状态对急性白血病(AL)的发病和化疗反应的影响.
作者:王艳;陈静;任金海;林凤茹;杜行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是近10多年来发现的器官局部血流调节因子.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释放ET收缩血管和促进内皮细胞增值,同时释放NO松弛血管平滑肌和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正常情况下,ET和NO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血管的舒缩功能.两种血管作用物质平衡破坏便导致血管收缩,引起细胞损伤,从而引起各种脏器疾病的发生.现就近年来ET、NO与新生儿疾病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吴慧;柳国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对比地榆升白片与利血生及利血生加鲨肝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36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地榆升白片组、利血生组、利血生加鲨肝醇组,检测每组患者服药前、服药4周、服药8周后的白细胞值,比较服药前后白细胞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地榆升白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较单用利血生或利血生加鲨肝醇合用有效率高,治疗8周后3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4.12±0.69)×109/L、(3.30±0.57)×109/L、(3.25±0.5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期利血生加鲨肝醇联合应用较单用利血生起效快,但长期观察,单用利血生或利血生加鲨肝醇联合应用升高白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榆升白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物.
作者:沈继春;卢嘉文;牛云彤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