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姜东林;孙钧铭;陈江;许耀辉

关键词:胃肿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摘要:目的评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血清水平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13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7例胃肠良性息肉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GF-BP2的水平. 结果原发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血清IGF-BP2水平为(768.17±166.44) μg/L,显著性高于胃肠良性息肉组(414.17±39.25) μg/L、健康对照组(388.65±34.43) μg/L及21例原发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410.56±57.93) μg/L(均P<0.001).结论 IGF-BP2为一高度敏感的恶性肿瘤标记物,临床上检测血清IGF-BP2水平,对于筛查和辅助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判断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萨-吉扩张器在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中的应用

    1998年12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应用萨-吉扩张器(Savary-Gilliard dilator)对69例食管贲门狭窄患者进行了123次扩张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昌泉;祁长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经血管介入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半个世纪以来,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经血管介入治疗肺癌以其特有的优越性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作者:李海涛;解皓;吴文娟;刘向东;张玉杰;柴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临床荟萃》连续被确定为内科学类核心期刊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乏力、纳差、发热、咳嗽伴胸痛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2岁,未婚,因乏力、纳差半个月,发热、咳嗽伴胸痛1周,于2004年1 月27日入院.于1周前出现发热,体温39 ℃,咳嗽,呈阵发性干咳,无咯血、盗汗,偶有白色泡沫样痰,伴胸痛,以双侧卧位时为甚,无呼吸困难,半个月体质量下降5.5 kg,既往无病史.患者18个月前外出打工,在一家塑料模具厂工作至今.

    作者:杨传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β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胰腺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2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组及多次胰岛素注射组,强化治疗2周,测定每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0分钟及120分钟胰岛素、C-肽,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 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糖负荷后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等参数.结果两组均显示出明显的降糖效果,治疗后OGTT 120分钟胰岛素、C-肽,Homa β及AUCi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oma IR明显下降(P<0.001);两组间比较,除血糖达标时间及达标时胰岛素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同期的FPG,2 hPG,HbA1C,OGTT 0分钟和120分钟胰岛素、C-肽,Homa β,Homa IR及AUCi等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均能达到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并可显著改善胰腺β细胞功能的目的,但胰岛素泵治疗可以使血糖得到更快的控制.

    作者:张雅中;房辉;裴玉梅;田金莉;张禾伟;吴卫平;许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超声诊断纵隔畸胎瘤2例

    例1,男,30岁,因上腹部不适、憋胀,胸部憋闷20天就诊.体格检查:患者急性病容,呼吸稍速,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体温36.3 ℃,心率89次/min,心界扩大,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胸片提示:心包囊肿.CT表现:右前纵隔见混杂密度囊性占位约5.5 cm×6.8 cm×6.6 cm,囊壁部分钙化,囊内密度欠均匀,可见脂肪密度,CT值86 Hu,提示畸胎瘤.超声表现: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于右心房右前方探及巨大混合性包块约6.5 cm×5.5 cm(图1).边缘光滑、回声强且不均匀,包块内部以不均匀中低回声为主,间有散在强回声斑点.右心房明显受压,右心房腔呈狭长通道伴三尖瓣高流速血流.超声提示右前上纵隔混合性占位畸胎瘤?手术所见:包块位于纵隔内右肺门部,表面光滑,右心房及相邻的心包膜明显受压,触之包块质韧、张力高.病理结果:囊肿边缘部有少许胸腺组织,内部有大量皮脂样及胆固醇沉积,可见皮肤及附件组织、毛发及软骨等组织,病理诊断畸胎瘤.

    作者:邢恒国;田俊芝;王文刚;李路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地榆升白片联合肝动脉介入化疗和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肝癌51例疗效观察

    肝动脉介入化疗是目前治疗肝癌常用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疗效不佳.有文献报道肝动脉介入化疗结合外放射能提高疗效,但对肝功能影响较大,易发生白细胞减少症[1].为提高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减少其不良反应,我院2000年2月至2002年2月开展了地榆升白片介入化疗和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兆安;于首元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小儿再发性腹痛158例腹腔超声检查及分析

    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RAP)即发作性腹痛,是小儿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以反复发作、长期持续、发作间歇期表现正常为特点.因其病因复杂,从而给临床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对2002年5月以来门诊及病房就诊的158例均符合RAP诊断[1]的患儿,进行了腹部高频彩色超声(CDFI)检查,并做一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对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水平.

    作者:陈晓青;胡秀荣;陈琍;黄丽华;杨颖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0例

    双水平气道内正压无创通气(BiPAP)无需气管插管,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2001年2月至2004年9月,我们观察了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0例患者BiPAP呼吸机治疗后的临床血气变化,旨在探讨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对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华;房晓萍;顾玉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地榆升白片与利血生及利血生加鲨肝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地榆升白片与利血生及利血生加鲨肝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36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地榆升白片组、利血生组、利血生加鲨肝醇组,检测每组患者服药前、服药4周、服药8周后的白细胞值,比较服药前后白细胞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地榆升白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较单用利血生或利血生加鲨肝醇合用有效率高,治疗8周后3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4.12±0.69)×109/L、(3.30±0.57)×109/L、(3.25±0.5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期利血生加鲨肝醇联合应用较单用利血生起效快,但长期观察,单用利血生或利血生加鲨肝醇联合应用升高白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榆升白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物.

    作者:沈继春;卢嘉文;牛云彤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血清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测定与意义

    目的测定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6例CMV肝炎患儿治疗前后及21例健康婴儿血清IL-12 、IL-18及TNF-α的水平.结果 CMV肝炎患儿血清中IL-12、IL-18及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均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显著正相关(P<0.01);治疗有效者在治疗结束后血清IL-12、IL-18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而无效者IL-12、IL-18和TNF-α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清IL-12、IL-18及TNF-α的检测可作为婴儿CMV肝炎炎症活动性和肝损害程度的评判指标,并对预测药物抗病毒疗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王礼周;石太新;户风莉;王宏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布洛芬导致剥脱性皮炎伴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患者,男性,68岁,主因服用布洛芬2个月后出现皮肤剥脱伴进行性血细胞减少5天而入院.患者因膝关节疼痛自服布洛芬后2个月出现头面部、颈部、胸腹部、背部丘疹,稍伴痒感,后皮肤大面积剥脱,甚至累及口腔及消化道黏膜,出现吞咽困难及果酱样大便,每天4~5次.

    作者:张金巧;王金铠;杨学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4例临床分析

    建国以来,梅毒在我国已逐渐消失,但近年来在各地均有病例报道,并且呈上升趋势,现将本科2000年3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14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谢小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颅内转移瘤误诊为脑梗死8例分析

    颅内转移瘤是原发于颅外的癌肿引起的颅内转移,好发于40~60岁,有原发灶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征的影像学改变,诊断并不困难,然而有些颅内转移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与脑梗死相似,致使临床医生难做出明确的判断.笔者总结近年来8例误诊为脑梗死的颅内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马晓丽;秦东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合并肾病综合征2例

    例1,男,2岁,主因呼吸急促1年,全身水肿、少尿1周入院.1年前家长发现患儿呼吸较其他同龄儿童增快,到当地诊所检查发现心率增快,未给予检查.1周前患儿出现眼睑水肿,渐波及颜面、双下肢,伴少尿,无血尿、呕吐、抽搐.

    作者:许冠英;陈琍;闫雪燕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体变异及流行趋势

    病毒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受到环境变化和生态平衡破坏的影响,病毒也发生了各种变异,尤其出现了一些新的病毒,常突然爆发,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及疾病的监控带来很大困难,医务人员需提高警惕.以下介绍近年来出现的致呼吸道疾病相关病毒.

    作者:郑洪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致严重呼吸抑制1例

    患者,男性,74岁.主因呼吸浅慢16小时,意识丧失20分钟入危重病监护治疗病房(ICU).患者于32小时前因腰痛在前胸部贴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多瑞吉)1片(25 μg/h),16小时前出现呼吸逐渐浅慢,9小时前出现意识模糊,测血糖为9.3 mmol/L,考虑有脑血管意外的可能,行脑CT检查(去除芬太尼缓释透皮贴剂),结果未见异常,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因家属拒绝气管插管,20分钟前意识完全丧失,呼之不应,呼吸停止,全身发绀,双侧瞳孔直径6 mm,对光反射迟钝.经胸廓挤压,经口气管插管,球囊辅助呼吸后,发绀好转,为进一步诊治紧急转入ICU,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综合治疗.无药物过敏史.

    作者:刘丽霞;张玉想;刘华琴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混合感染8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与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均为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我院在2000年10月至2001年5月,收治流脑与结脑混合感染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国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急性溴杀灵中毒33例

    溴杀灵中毒非常罕见,尚未见报道.2003年2月,我院收治误食含有溴杀灵的食用油引起的溴杀灵中毒患者33例,经抢救治疗,6例死亡,27例痊愈出院,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脑水肿改变.

    作者:安昌善;朴红梅;蔡春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评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血清水平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13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7例胃肠良性息肉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GF-BP2的水平. 结果原发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血清IGF-BP2水平为(768.17±166.44) μg/L,显著性高于胃肠良性息肉组(414.17±39.25) μg/L、健康对照组(388.65±34.43) μg/L及21例原发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410.56±57.93) μg/L(均P<0.001).结论 IGF-BP2为一高度敏感的恶性肿瘤标记物,临床上检测血清IGF-BP2水平,对于筛查和辅助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判断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东林;孙钧铭;陈江;许耀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