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β细胞功能的影响

张雅中;房辉;裴玉梅;田金莉;张禾伟;吴卫平;许静

关键词:糖尿病2型, 胰岛素强化治疗, 胰岛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胰腺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2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组及多次胰岛素注射组,强化治疗2周,测定每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0分钟及120分钟胰岛素、C-肽,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 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糖负荷后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等参数.结果两组均显示出明显的降糖效果,治疗后OGTT 120分钟胰岛素、C-肽,Homa β及AUCi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oma IR明显下降(P<0.001);两组间比较,除血糖达标时间及达标时胰岛素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同期的FPG,2 hPG,HbA1C,OGTT 0分钟和120分钟胰岛素、C-肽,Homa β,Homa IR及AUCi等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均能达到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并可显著改善胰腺β细胞功能的目的,但胰岛素泵治疗可以使血糖得到更快的控制.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评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血清水平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13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7例胃肠良性息肉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GF-BP2的水平. 结果原发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血清IGF-BP2水平为(768.17±166.44) μg/L,显著性高于胃肠良性息肉组(414.17±39.25) μg/L、健康对照组(388.65±34.43) μg/L及21例原发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410.56±57.93) μg/L(均P<0.001).结论 IGF-BP2为一高度敏感的恶性肿瘤标记物,临床上检测血清IGF-BP2水平,对于筛查和辅助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判断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东林;孙钧铭;陈江;许耀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经血管介入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半个世纪以来,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经血管介入治疗肺癌以其特有的优越性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作者:李海涛;解皓;吴文娟;刘向东;张玉杰;柴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地榆升白片联合肝动脉介入化疗和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肝癌51例疗效观察

    肝动脉介入化疗是目前治疗肝癌常用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疗效不佳.有文献报道肝动脉介入化疗结合外放射能提高疗效,但对肝功能影响较大,易发生白细胞减少症[1].为提高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减少其不良反应,我院2000年2月至2002年2月开展了地榆升白片介入化疗和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兆安;于首元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地榆升白片与利血生及利血生加鲨肝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地榆升白片与利血生及利血生加鲨肝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36例白细胞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地榆升白片组、利血生组、利血生加鲨肝醇组,检测每组患者服药前、服药4周、服药8周后的白细胞值,比较服药前后白细胞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地榆升白片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较单用利血生或利血生加鲨肝醇合用有效率高,治疗8周后3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4.12±0.69)×109/L、(3.30±0.57)×109/L、(3.25±0.5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期利血生加鲨肝醇联合应用较单用利血生起效快,但长期观察,单用利血生或利血生加鲨肝醇联合应用升高白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榆升白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物.

    作者:沈继春;卢嘉文;牛云彤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布洛芬导致剥脱性皮炎伴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患者,男性,68岁,主因服用布洛芬2个月后出现皮肤剥脱伴进行性血细胞减少5天而入院.患者因膝关节疼痛自服布洛芬后2个月出现头面部、颈部、胸腹部、背部丘疹,稍伴痒感,后皮肤大面积剥脱,甚至累及口腔及消化道黏膜,出现吞咽困难及果酱样大便,每天4~5次.

    作者:张金巧;王金铠;杨学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萨-吉扩张器在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中的应用

    1998年12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应用萨-吉扩张器(Savary-Gilliard dilator)对69例食管贲门狭窄患者进行了123次扩张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昌泉;祁长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体变异及流行趋势

    病毒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受到环境变化和生态平衡破坏的影响,病毒也发生了各种变异,尤其出现了一些新的病毒,常突然爆发,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及疾病的监控带来很大困难,医务人员需提高警惕.以下介绍近年来出现的致呼吸道疾病相关病毒.

    作者:郑洪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β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胰腺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2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组及多次胰岛素注射组,强化治疗2周,测定每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0分钟及120分钟胰岛素、C-肽,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 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糖负荷后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等参数.结果两组均显示出明显的降糖效果,治疗后OGTT 120分钟胰岛素、C-肽,Homa β及AUCi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oma IR明显下降(P<0.001);两组间比较,除血糖达标时间及达标时胰岛素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同期的FPG,2 hPG,HbA1C,OGTT 0分钟和120分钟胰岛素、C-肽,Homa β,Homa IR及AUCi等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均能达到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并可显著改善胰腺β细胞功能的目的,但胰岛素泵治疗可以使血糖得到更快的控制.

    作者:张雅中;房辉;裴玉梅;田金莉;张禾伟;吴卫平;许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颅内转移瘤误诊为脑梗死8例分析

    颅内转移瘤是原发于颅外的癌肿引起的颅内转移,好发于40~60岁,有原发灶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征的影像学改变,诊断并不困难,然而有些颅内转移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与脑梗死相似,致使临床医生难做出明确的判断.笔者总结近年来8例误诊为脑梗死的颅内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马晓丽;秦东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医学名词介绍(32)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混合感染8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与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均为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我院在2000年10月至2001年5月,收治流脑与结脑混合感染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国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藿香正气配伍地西泮对顽固性失眠症患者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影响

    失眠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临床常见病症,患者难以入睡或睡后易醒,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给予传统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后效果不理想,由于病程较长,常引发精神异常和其他功能障碍,使患者身心遭受严重伤害,带来巨大痛苦.笔者在一次偶然用药中发现了藿香正气片配伍地西泮(安定)治疗顽固性失眠效果显著,同时可降低失眠症患者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于是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临床观察计划,对其配伍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作者:李建恒;张杏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阿拓莫兰对血液病化疗致肝功能损伤的预防作用

    血液病的治疗,目前仍以化疗为主要手段.但化疗药物对人体的多个脏器均有毒性作用,各种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常会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甚至危及生命.肝脏是各种药物代谢、解毒的重要器官,多数化疗药均可引起肝功能损伤,是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将阿拓莫兰预防性用于各种血液病的化疗,起到了较好的预防肝功能损伤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海平;郭艳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乏力、纳差、发热、咳嗽伴胸痛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2岁,未婚,因乏力、纳差半个月,发热、咳嗽伴胸痛1周,于2004年1 月27日入院.于1周前出现发热,体温39 ℃,咳嗽,呈阵发性干咳,无咯血、盗汗,偶有白色泡沫样痰,伴胸痛,以双侧卧位时为甚,无呼吸困难,半个月体质量下降5.5 kg,既往无病史.患者18个月前外出打工,在一家塑料模具厂工作至今.

    作者:杨传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临床荟萃》连续被确定为内科学类核心期刊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超声诊断纵隔畸胎瘤2例

    例1,男,30岁,因上腹部不适、憋胀,胸部憋闷20天就诊.体格检查:患者急性病容,呼吸稍速,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体温36.3 ℃,心率89次/min,心界扩大,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胸片提示:心包囊肿.CT表现:右前纵隔见混杂密度囊性占位约5.5 cm×6.8 cm×6.6 cm,囊壁部分钙化,囊内密度欠均匀,可见脂肪密度,CT值86 Hu,提示畸胎瘤.超声表现: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于右心房右前方探及巨大混合性包块约6.5 cm×5.5 cm(图1).边缘光滑、回声强且不均匀,包块内部以不均匀中低回声为主,间有散在强回声斑点.右心房明显受压,右心房腔呈狭长通道伴三尖瓣高流速血流.超声提示右前上纵隔混合性占位畸胎瘤?手术所见:包块位于纵隔内右肺门部,表面光滑,右心房及相邻的心包膜明显受压,触之包块质韧、张力高.病理结果:囊肿边缘部有少许胸腺组织,内部有大量皮脂样及胆固醇沉积,可见皮肤及附件组织、毛发及软骨等组织,病理诊断畸胎瘤.

    作者:邢恒国;田俊芝;王文刚;李路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降纤酶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2002年8月至2004年8月,笔者采用注射用降纤酶联合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姬恒梅;张锡常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上皮细胞蛋白的表达

    溃疡性结肠炎是弥漫性、连续性侵犯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性疾病.多数病例可见到直肠以上连续性、糜烂性、溃疡病变形成.除大肠病变以外,还可见到其他脏器的病变发生,如皮肤黏膜病变(鹅口疮、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症),关节病变(游走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眼部病变(虹膜炎),胆道疾病(肝功能障碍、硬化性胆管炎).因此可推断,在这些脏器存在着共同的抗原.近年来,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因为患者体内存在着原肌动蛋白自身抗原而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原肌动蛋白与肌动蛋白丝相结合存在于细胞内,借助存在于大肠黏膜上皮的大肠上皮细胞蛋白(colonic epithelia protein,CEP),向细胞表面输送[1,2].本研究用目前可识别CEP的单克隆抗体7E12H12对人部分正常组织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肠及并发症部位切取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EP分布情况,分析CEP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及进展的关系.

    作者:何景利;宋杏丽;范忠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肿瘤坏死因子和内皮素在葡萄糖耐量减低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近年来研究表明,糖耐量减低(IGT)状态下已经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与大血管病变.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而且是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一种炎性因子[1],也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内皮素(E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活性肽,具有强烈的缩血管及促进神经内分泌的作用,参与机体许多重要功能调节,对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检测了IGT患者外周血中TNF-α和ET的浓度,旨在探讨TNF-α和ET在IGT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蒋钰;李春明;刘彩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产β-内酰胺酶菌株感染临床治疗选药研究

    大肠埃希菌(E.coli)和克雷伯菌是临床标本中常分离的致病菌,由于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率越来越高,使临床治疗选药困难而倍受关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虽可用于几乎所有产ESBLs菌株感染的治疗[1],但易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2].探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产ESBLs菌株感染,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二重感染的发生及推迟细菌对敏感抗生素耐药发生的时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敏;张迎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