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坤;王丽云;董尚娟;温绍惠;林彬;刘云霞;王梁敏;綦振寒;马建岭
目的 探究自拟补气通脉饮联合常规西药对气虚血瘀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2酶(creatine lcinase-MB,CK-MB)、心肌肌钙蛋白I2(cardiac troponin I2,cTnI2)、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就诊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心血管病科的气虚血瘀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用自拟补气通脉饮内服治疗,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记录用药过程中呼吸困难、周身乏力、下肢凹陷性水肿等主要症状的缓解时间,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AESD)等心功能指标水平;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水平及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TnI2、MYO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90.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呼吸困难、周身乏力、下肢凹陷性水肿等主要症状缓解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LVE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LVEDD、LVESD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TA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CK-MB、cTnI2、MY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自拟补气通脉饮联合常规西药利于促进气虚血瘀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的缓解,改善心功能,降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减轻心肌损害,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侯莉;丁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痿证是肢体筋脉松弛,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种疾病,痿证作为病名早存在于《内经》中,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基本分为温热毒邪、湿热浸淫、饮食毒物所伤、久病房劳、跌扑瘀阻等五种虚实错杂的证型.现在临床中常见的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疾病,中医学多从痿证论治.本文从痿证的病因、病机、文献及治疗方药等方向进行论述,为临床指导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盼盼;张林;王芮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养阴祛风方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养阴祛风方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CD3+、CD4+、CD8+、CD4+/CD8+的水平.采用咳嗽症状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OS、ECP、IgE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EOS、ECP、IgE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CD4+、CD4+/CD8+明显降低,CD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4+、CD8+、CD4+/CD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日间咳嗽评分、夜间咳嗽评分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日间咳嗽评分、夜间咳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阴祛风方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确切,能调节免疫功能.
作者:李丽梅;张国庆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治疗老年失眠的经验,老年人脏腑功能失调是老年人失眠的发病之本,主要病位在肝心脾肾及胃,临床观察老年失眠可分为肝胃不和,脾肾亏虚,肝肾阴虚和心肾不交,本文主要列举了四例验案,并分析了各案的用药特点.
作者:杨雨翔;韩旭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功能性腹胀(functional bloating,FB)是临床消化内科的常见病,近年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西医治之多予胃肠动力调节、心理治疗及抗焦虑、抑郁等治疗,但疗效不佳且复发率高.中医基于辨证论治的理念,有其独特的优势.笔者查阅文献,辨治此病,众多医家多从肝、脾、胃、肾入手,周师从医多载,辨证本病多从病因及病理产物入手,寒热、气阴、气滞、淤血等均可成为导致本病的病因,亦可成为本病的病理产物,且相互影响.周师详查病程长短,结合舌脉,抓其主症,辨病之气血寒热,明证之属虚属实.证属寒热错杂者,治以平调寒热,属气阴两虚者,治以益气养阴……有是证,投是方,效如桴鼓,用药点兵,窥见一斑,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兹举验案4则,分而述之,以飨同道.
作者:丁伟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王庆国教授辨治紫癜病,依据其病因不离乎火、气、血三方面,治疗之时,清解热邪,应分清虚实;灵活选用止血之法,以防留瘀;并重视脾脏,化生气血,扶正以祛邪.本文通过介绍王教授治疗紫癜病的辨治思路及其验案举隅,总结其临证经验,分析此病辨证施治过程中的理、法、方、药,阐述中医药治疗紫癜病的可能性,并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雷超芳;翟昌明;马重阳;连雅君;程发峰;王雪茜 刊期: 2018年第12期
仲景脉法是仲景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张仲景在总结继承总结《内经》《难经》脉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仲景脉法,自成体系,切合实用,为后世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仲景脉法对我们理解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学好《伤寒论》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应重视《伤寒论》中的仲景脉学思想,学习继承仲景脉法,传承经典,实践创新,融合各家脉学思想,领会其中的深意,为现代临床服务.
作者:刘宁;杨桢;张保春;贾海忠;赵进喜;肖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设专篇论消渴,并早提出治疗方药.消渴发病牵连多个脏腑,现就《金匮要略》中消渴与脏腑的关系进行论述,并从脏腑分治的角度探讨消渴的辨证治疗,以利临床应用.
作者:王慧;李鹏英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微循环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96例,对所有患者行NIHSS评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评分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查,统计并分析数据的分布及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与年龄、NIHSS积分、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均呈直线负相关(P<0.05);证候要素上与气虚证存在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气虚组的末梢血液灌注量低于非气虚组(P<0.05).余证候积分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P>0.05);证候表现及分布上,以痰湿证候为多,其次为内火证和气虚证.结论 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年龄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或气虚证候越明显,则其末梢微循环越差,且在此阶段内表现明显的证候为痰湿证.
作者:闫如玉;陈沛;江澜;王雅惠;耿花蕾;吴爽;王珊;邹忆怀 刊期: 2018年第12期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一种常见并且难治性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和胃降逆,并当佐以制酸之品,治以疏肝和胃,降逆和胃,健脾益气之法,注重调畅情志,通阳散滞,上下通调,后期不忘养阴活血,化痰散结,临床上结合内镜下表现辨证用药.
作者:刘大铭;孙慧怡;张雯;李瑛;朱立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扶正祛毒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招募慢性HBV携带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基线时和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进行组内和组间的一般资料、病毒载量、转氨酶水平、以及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表达的比较.结果 基线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滴度、 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亦无显著差异(P>0.05).扶正祛毒方干预12周后,治疗组血清HBV-DNA和HBeAg滴度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显著(P<0.05),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表达较对照组上升,差异显著(P<0.05);同时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较基线时血清HBV-DNA和HBeAg复制水平下降,差异显著(P<0.05),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α及IL-2表达较前上升(P<0.05),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下降(P<0.05);对照组12周后与基线时比较,血清HBV-DNA和HBeAg水平、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以及Th2类细胞因子IL-4及IL-10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扶正祛毒方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P<0.05);(2)扶正祛毒方抑制病毒复制同时对肝脏炎症反应无激活(P<0.05),疗效安全;(3)扶正祛毒方对Th1/Th2类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P<0.05),这可能是其抑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毒复制的核心机制.
作者:郭子宁;张立平;黄象安;彭龙;何光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活血解毒中药组分配伍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um infarction,AMI)后大鼠不同时段炎症水平的干预作用.方法 体重180~200 g的Wistar大鼠60只,结扎前降支中上1/3处造成AMI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造模24小时后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即空白对照(假手术)组、AMI(模型)组、阳性药物对照组(辛伐他汀)组、活血药(赤芍总苷)组、解毒药(黄连生物碱)组、活血解毒药(赤芍总苷+黄连生物碱)组.各组给予药物或者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治疗.各组分4个时间段:均连续灌胃1天、3天、7天和14天,动态测定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hs-CRP)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的变化.结果 (1)造模后第1天,模型组大鼠血清hs-CRP、IL-1β、TNF-α和MCP-1水平开始升高,和假手术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和模型组比,活血组大鼠血清MCP-1水平、活血解毒组大鼠TNF-α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2)造模后第3天,模型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含量显著升高,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活血组、解毒组、活血解毒组分配伍对大鼠血清hs-CRP、IL-1β、hs-CRP和MCP-1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3)造模后第7天,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含量较第3天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和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活血组及活血解毒组对TNF-α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解毒组和活血解毒组对大鼠血清IL-1β含量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4)造模后第14天,模型组大鼠血清MCP-1和IL-1β水平再次上升,与AMI后第3天水平相当;hs-CRP和TNF-α含量较前略有下降,和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和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对大鼠血清hs-CRP、IL-1β、TNF-α和MCP-1的抑制作用(P<0.05),其中以活血解毒组效果佳.结论 AMI后血清炎症因子呈动态演变,在第3~7天时基本达峰,持续反应至2周左右,中药对各个阶段的炎症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尽早启动中医药在AMI后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董国菊;张庆祥;刘剑刚;李晓;张蕾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心主血、血舍神,是中医学气血理论与神志理论部分的研究内容,自《黄帝内经》起就有关于其理论的文字记载.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调是神志疾病发生的重要病机,目前现代生物学对于这一机制的认识也有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在临床应用方面,古今医家认为调节气血在精神情志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拟从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对心、血、神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作者:王雪;赵燕;吴昊;韦昱;杨丽;扈新刚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自拟和血除湿汤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自拟和血除湿汤)和西药组(西替利嗪),18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及瘙痒程度进行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ASI、DLQI及瘙痒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中药组EASI、DLQI及瘙痒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0%,明显高于西药组的4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4、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L-4水平均明显升高,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IL-4水平均下降,IFN-γ水平均升高(P<0.05);且中药组IL-4水平明显低于西药组,中药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 自拟和血除湿汤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4水平、促进IFN-γ分泌以使Th1/Th2细胞分化趋于平衡有关.
作者:马卉;黄敏;李建红;郭杨;钟牧晴;苏兆铎;张晓林;李凌;彭静;段行武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情志内伤是其起病复发之病因,心肝受邪导致的气血阻滞是其病机,心神不安,肝气不疏为起病传变之源,故而应当从心肝两脏着手,重视银屑病情志致病的特点,调治情志而使患者形与神俱.
作者:李宁飞;王燕;赵京霞;底婷婷;蒙玉娇;刘正荣;翟春艳;李萍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国内外发表的针刺治疗高血压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与报告学质量.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PubMed、The CochraneLibrary、Medline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2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检索、筛查并使用AMSTAR、PRISMA量表对文献的方法学和报告学进行评价,对于存在分歧者,有第三方讨论后决定.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13篇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文献方法学平均得分为6.47,高分9分,低分3分,主要存在未制定前期设计方案,未阐明文献发表情况,未列出纳入和排除文献等问题.报告学平均得分为18.24分,高分22.5分,低分13.5分,主要存在结构式摘要、目的、方案和注册、研究选择、资金等方面的报告不全.结论 目前,国内外已发表的针刺治疗高血压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和报告学质量评价尚可,但仍存在诸多缺陷,需要进一步提高方法学和报告学质量.
作者:杨润;郭蕴萍;石学敏;李戈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补肾方防治高血压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前期横断面调查中筛选出的60例高血压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分层随机分配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使用基础治疗加益气活血补肾方中药颗粒剂,对照组使用基础治疗加中药模拟颗粒剂,疗程8周,并观测治疗前后中医证候、24小时动态血压、心脏舒张功能、安全性指标和心血管事件,服药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一次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事件的随访.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主要症状积分减少更为明显,其中神疲乏力、五心烦热、瘀血及失眠好转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8.1%,明显高于对照组21.4%(P<0.05).结论 益气活血补肾方对高血压(肝肾不足兼气虚血瘀型)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崔晓云;范文英;李品慧;李岩;周鹍;董巧稚;万洁;林谦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苦参碱对HepaRG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初探其机制.方法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 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5,1,2,4 mg/mL)苦参碱对HepaRG细胞活力的影响;检测苦参碱给药后,HepaRG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力;采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观察HepaRG细胞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苦参碱对HepaRG细胞内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变化;利用PI/RNase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MTT和LDH结果显示苦参碱能明显抑制HepaRG细胞活力,并呈时间与剂量依赖关系;DAPI染色发现随着药物浓度升高,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出现核固缩,呈亮蓝色,形成凋亡小体等.流式结果表明苦参碱能使HepaRG细胞内活性氧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HepaRG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细胞,且细胞凋亡率随苦参碱浓度增大而逐渐升高;给药组HepaRG细胞处于G0/G1期的细胞数减少,S期的细胞增多,表明苦参碱能将HepaRG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结论苦参碱在体外对HepaRG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活性氧,使线粒体功能受损,改变细胞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游龙泰;杨春静;冷新;董晓旭;刘艺;赛那;倪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临床特征的功能性疾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其临床多见的一种类型,中医治疗有明显的优势.笔者通过文献复习,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机认识、中医药治疗方法、中医非药物疗法及中医治疗的现代基础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希望对其中医临床治疗有所帮助.
作者:丁佳媛;刘绍能 刊期: 2018年第12期
矽肺是危害严重的一种职业病,也是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的一种职业病.目前已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然而因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无法用单一机制来阐明,迄今为止仍缺乏有效的药物控制其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胞因子的参与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众多中药及其提取物在干预这些机制方面取得了较多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推广运用提供依据.
作者:孙雪鹏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