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 ITS2序列的荆芥及其混伪品的 DNA条形码鉴定

周建国;邬兰;马双姣;石林春;金钺;姚辉

关键词:荆芥, ITS2序列, 鉴定, DNA条形码, 混伪品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裂叶荆芥及其混伪品的ITS2条形码序列,探索鉴定荆芥、荆芥穗及其混伪品的新方法,以保证荆芥的质量及临床疗效。方法对裂叶荆芥样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ITS2片段和双向测序,所有序列用软件MEGA 6.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对裂叶荆芥及其混伪品间的种间序列差异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其种间、种内K2 P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树。结果裂叶荆芥ITS2序列长度为232 bp,G+C含量为66.8%,序列高度保守,种内无变异位点。裂叶荆芥与其混伪品种间变异位点较多,种间K2P小距离为0.0175,大于其种内距离,NJ树显示可以将裂叶荆芥与其混伪品完全分开。结论 ITS2序列可鉴别荆芥、荆芥穗及其混伪品,为荆芥的种质资源鉴定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
环球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证治浅析

    本文基于糖尿病及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从理论上探讨了糖尿病、抑郁症及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各自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认为糖尿病病机在于五脏同病,肝脾肾三脏为主,正虚与邪实互见;而在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病机中,其病变脏腑已延及于心、肝、脾、肾,病情进一步加重。肝脾肾同调理论可贯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始终,据此可把握糖尿病的主要矛盾,兼顾抑郁症的治疗,并提出了五步辨证法在糖尿病诊疗中的具体应用,在临床实施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左加成;于娜;赵丹丹;穆倩倩;张毅;安宏;马越;莫芳芳;高思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华北国医学院的创办对燕京医学学院派的影响评议

    民国初年,华北国医学院的创办推动了燕京医学学院派的发展。同时随着时代变迁,其在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和吸收西方医学先进理论方面的弊端在当代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也得以显露。本文从华北国医学院对燕京医学学院派发展所做的贡献和负面影响做了综合论述,同时提出了建立大样本中医跟师机制、成立中医特色教学诊室、改良中西医课程设置等近现代中医药学院教育新思路。

    作者:刘昕怡;周盈;张健真;邓宇;张富璋;李元文;蔡玲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解毒逐瘀方保留灌肠干预重型肝炎27例

    目的:观察解毒逐瘀方保留灌肠干预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医科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灌肠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灌肠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灌肠组为基础治疗(常规的保肝退黄支持抗炎等综合治疗)联合解毒逐瘀方灌肠。对照组则单纯为基础治疗,2组均治疗8周(1个疗程)后观察肝功能、凝血指标、血氨。结果灌肠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改善有统计学意义(Z值-1.971,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氨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2.796、-3.249、-3.426、-3.444、-3.513、-2.645,P<0.01)。结论解毒逐瘀方可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血氨,提高患者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好临床运用价值。

    作者:张文思;杨宗国;陈晓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论桂枝亦为理气良药

    桂枝,味辛、甘,气香,性温,是临床上常用中药之一。现行各版《中药学》教材均将桂枝列为解表药,而目前不少学者的研究则多侧重其通阳之功。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发现,桂枝还具有很好的理气作用,可作为理气良药。追本溯源,本研究从历代本草记载、方剂配伍及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桂枝这一功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桂枝理气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调和营卫之气、疏肝气、降逆气,而降逆气又可分为:降肺气、降胃气、降奔豚气。这一分析不仅扩大了桂枝的临床应用范围,更为医家从多角度论治气机不利病证提供了思路。

    作者:王安;王磊;徐文慧;王天琪;胡素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刘完素“亢害承制”论浅析

    刘完素,火热论的创始人,在学术上:他早发挥《内经》“亢害承制”理论,借以解释人体生理活动,阐明病理现象的本质和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发挥了病机十九条,将其归于“五运六气”;在临床诊治时,他提出一定要在深刻理解“本化”“兼化”的基础上去把握疾病本质与假象,从而为中医“治病求本”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亢害承制”理论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临床诊治各种疾病,本文试从其内涵、刘完素的发挥及其现代应用几方面作一浅析。

    作者:王海娟;刘小菊;刘婉青;高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辨证施护执行评价单在中医护理方案执行中的应用

    研究专病辨证施护执行评价单在中医护理方案执行中的重要作用。在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首次评估,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应用辨证施护执行评价单,按照护理方案中健康教育内容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动态观察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和遵医行为,及时加强宣教中未掌握内容,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及患者的依存性和满意度,规范中医护理方案的执行,保证护理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亚丽;杨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浅谈附子的“慢性中毒”

    附子一药用之得当则疗效可靠,然而其毒性也不容小觑。笔者在临床中遇到多位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后都是通过解除附子的毒性而终获效。然而现有关附子类药物中毒的报道大多以急性中毒为主,于这方面的救治讨论较多,而对于附子慢性中毒的报道和研究却较少,本文分析讨论了附子慢性中毒的症状、体症、救治方法和愈后,并且从仲景对附子的用法出发,就附子运用的要点与同道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王明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辨证运用中药注射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注射剂突破了中医传统给药方式,已被众多医者与患者接受,尤其在急危重症抢救、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治疗中,具有其他剂型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辨证、超剂量、超说明书等不规范使用的问题,严重影响用药安全与疗效。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应该重视突出中医特色,明确适应症,规范用药,同时应该重视上市后再评价,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贾海忠;赵进喜;梁腾霄;关秋红;肖永华;刘宁;黄茂;刘鑫源;王若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宋代官办药局的设立及功能评价

    宋代政府开创性设立了熟药所、惠民局、和剂局等官办药局,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药品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很好地起到了“利国、利民、利业”的效果。一方面,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承担为政府赈灾免费提供药品的职责,体现了政府“拯民瘼、施实惠”的惠民作用,巩固了当朝封建统治;同时,通过建立起规范的药品采购、生产、流通制度,确保了药品质量,规范了成药标准,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医药交流与贸易,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清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临床治疗中应用高压氧联合针灸疗法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8月西宁中心医院五官科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8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只采用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应用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两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相应指标。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痊愈率、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28.57%、40.47%、92.86%,而对照组的分别为16.67%、26.19%、73.81%,研究组的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提高突发性耳聋治疗的临床效果,还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患者听力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高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应时调衡”--中医“治未病”于节气文化中应用渊薮

    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与中医“治未病”理念息息相关,两者都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在系统分析二十四节气阴阳二气相摩相荡、起伏浮沉规律、病邪趋向规律及经络腧穴应节开阖规律的基础上,以“应时调衡”为治则探讨节气文化与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的优势结合于“治未病”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开拓中医“治未病”的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

    作者:郑笑;赵瑞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郭立中从温潜论治血证验案3则

    对于火热引起的出血,辨证的关键在于辨识火热之真假。郭立中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辨别真寒假热性出血的要点,包括出血的色泽、寒热相矛盾的证候、舌脉、患者的体质状况、发病诱因、治疗经过等方面,治疗上皆以温肾潜阳为大法,取效甚捷,兹选介这方面验案3则。

    作者:王珊珊;朱琳;吴其晶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温运清利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DAG-PKCε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温运清利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大鼠肝组织甘油二酯( diacylglycerol,DAG)/蛋白激酶Cε( protein kinase Cε,PKCε)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饲养SD大鼠8周制备NASH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苓桂术甘汤组、茵陈蒿汤组、合方组(苓桂术等与茵陈蒿汤)、罗格列酮组,共5组,每组10只;另有空白组10只。药物治疗4周后,运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ELISA法检测肝组织DAG,RT-PCR检测PKCε mRNA、TNF-α mRNA ,Western blot检测PKCε和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1)各给药组大鼠一般状况、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程度、血清生化指标等均较模型组有一定的减轻;(2)苓桂术甘汤、合方组、罗格列酮组大鼠肝组织DAG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3)各治疗组大鼠肝组织PKCεmRNA和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茵陈蒿汤组、合方组及罗格列酮组大鼠肝组织TNF-α mRNA和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温运清利法可能是通过下调肝组织DAG,抑制PKCε表达,降低TNF-α水平,从而对肝内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炎症损伤起到了调节作用,DAG/PKCε通路有可能成为治疗NASH的新靶点。

    作者:毛堂友;高康丽;赵唯含;王允亮;郭一;谢添弘;陈晨;谭祥;韩亚飞;李军祥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对《扁鹊心书》重灸左命关穴治疗危症的探讨

    命关穴出自《扁鹊心书》,为窦材治疗脾肾阳虚类疾病的常用穴位,多以100~300壮之重灸取效。笔者通过阅读研究发现,窦材所使用左命关穴具有不同于右命关的特殊作用,在治疗脾阳虚衰之危重症时疗效突出。本文从左侧命关穴的解剖位置以及临床验案等方面,分析了重灸命关穴抢救危症的可行之处,以期为急诊临床抢救提供参考。

    作者:王帅;陈腾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耿建国教授从上下辨证论治内科杂病经验浅析

    耿建国教授认为上下辨证是内科杂病辨治过程中的重要辨证方法,应提高到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纲领地位,与八纲辨证结合,共同指导临床辨治。上下辨证思想有明确的理论源流,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辨病分上下可确定疾病的病位、病机,并有助于治则、治法的确立。由于上下部位特性,临床疾病往往表现出虚实错杂,寒热夹杂的特点,因真假难辨临床诊治中多有误判。辨上热下寒证是上下辨证方法运用的典型体现,并将结合其干燥综合征与发作性晕厥各一例加以阐发。

    作者:孙碧云;郑亚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学研究探索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5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采用因子分析联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见的中医证素、病性和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25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类寒热错杂证(35.17%),类肝脾胃不和证(24.11%),类肝胃郁热证(40.71%),(2)病性以虚实夹杂证居多,占58.89%,单纯实证较少,占40.71%。结论本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主要归为类寒热错杂证、类肝脾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三型;病性以虚实夹杂证居多,单纯实证较少。

    作者:王文婷;张厂;王林恒;李军祥;胡立明;孟捷;韩海啸;王志斌;陈润花;余轶群;赵薇巍;彭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辨证分型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3例验案赏析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脑外伤后综合征是轻度颅脑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常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头昏、头痛、失眠等症状。本文应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搜集各类信息,对3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审证治疗,都取得满意的疗效,说明中医诊治疾病,只有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才能发挥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特点。

    作者:孟宪慧;勾明会;张子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基于 ITS2序列的荆芥及其混伪品的 DNA条形码鉴定

    目的:通过分析裂叶荆芥及其混伪品的ITS2条形码序列,探索鉴定荆芥、荆芥穗及其混伪品的新方法,以保证荆芥的质量及临床疗效。方法对裂叶荆芥样品进行DNA提取、PCR扩增ITS2片段和双向测序,所有序列用软件MEGA 6.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对裂叶荆芥及其混伪品间的种间序列差异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其种间、种内K2 P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树。结果裂叶荆芥ITS2序列长度为232 bp,G+C含量为66.8%,序列高度保守,种内无变异位点。裂叶荆芥与其混伪品种间变异位点较多,种间K2P小距离为0.0175,大于其种内距离,NJ树显示可以将裂叶荆芥与其混伪品完全分开。结论 ITS2序列可鉴别荆芥、荆芥穗及其混伪品,为荆芥的种质资源鉴定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

    作者:周建国;邬兰;马双姣;石林春;金钺;姚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自拟止遗方辨治心肾不交型小儿遗尿60例

    目的:观察自拟止遗方辨治心肾不交型小儿遗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心肾不交型遗尿患儿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小剂量索利那新口服,观察组患儿联合给予自拟止遗方汤剂内服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评价用药的安全性及中医证候积分,检测血浆抗利尿激素( anti diuretic hormone,ADH)水平,统计治疗后3个月内的复发率。结果(1)观察组的临床疗效(91.7%)优于对照组患者(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其治疗后梦中遗尿、烦躁、夜寐不安、五心烦热等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AD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较对照组更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且治疗后3个月内的复发率(8.3%)较对照组患者(28.3%)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止遗方能够改善心肾不交型遗尿小儿的临床症状,增加患儿夜间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用药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凸显出中医辨证论治儿科病症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王天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宋以前《伤寒论》中“桂枝”名实考

    桂枝作为方名历史悠久,但作为药物名称则首现于唐代。将宋以前的医方与本草对照,发现宋以前多以桂、桂心为药名。宋以前桂类药物的药用部位是嫩枝的可能性较低,多为削去栓皮层的干皮或嫩枝皮;宋代开始出现以嫩枝入药现象,但未成主流;宋以后,嫩枝及嫩枝皮均可作桂枝入药。厘清“桂枝”名实,有助于临床正确理解并运用含“桂”方剂。

    作者:赵艺涵;屈会化;赵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环球中医药杂志

环球中医药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