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平;曹志坤;刘宇红
高黏滞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复杂,终结果则影响血流改变,血流减慢易发生血细胞的聚集,造成小血凝块的形成,形成血管栓塞,是心、脑、血管疾患的高危因素.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高动物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增加,高脂血症患者增多,为了解血液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 对血液黏滞度的影响,本文对156例TC升高、468例TG升高和149例TC、TG同时升高与586例TC、TG均正常者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常永超;杨旭明;简雪峰;许德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心电图运动试验是心电图负荷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适量的运动来增加心脏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当负荷达到一定量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心肌供血不能增加,以诱发心肌缺血并通过心电图检查显示出来,从而辅助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目前运动负荷、药物负荷及心电图的其他指标研究,成为冠心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重要无创辅助手段,逐步被人们所重视.
作者:张国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近18年来我院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病因、临床特点变迁以及治疗对ARF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我院1983~2000年18年中经住院确诊的全部ARF病例,并分为两组进行有关指标的比较分析(1983~1990年48例,1991~2000年97例).结果 90年代ARF患者年龄较80年代明显增大(P<0.001);ARF病因谱也发生明显变化,80年代内科疾病中毒物中毒及出血热是ARF常见病因(53.3%),90年代感染、肾实质疾病、肿瘤是较常见的病因(64.5%);外科病因中手术后ARF比例显著增加(P<0.05);ARF总病死率为44.1%,两阶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血压、感染性休克、多脏器衰竭等并发症是ARF死亡危险因素(r>1),早期透析可降低病死率(P<0.05).结论 随着社会进步、卫生环境的改善ARF病因发生很大变化,但病死率仍较高,临床应进一步加强对ARF治疗学研究,以改善ARF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艳丽;刘必成;张晓良;俞继荣;王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病历摘要患儿,男,8岁.发热头痛25天,嗜睡2天,于1999年7月25日入院.患儿入院前25天起发热,呈持续性发热,体温39℃,伴有前额阵发性头痛及呕吐,呈喷射状,2~3次/d,院外查脑脊液细胞数160×106/L,白细胞110×106/L;中性分叶核0.76,单叶核0.33.脑脊液中糖、氯化物和蛋白质均正常.血培养出伤寒杆菌.考虑:伤寒、伤寒杆菌性脑膜炎.先后予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等抗炎治疗3周无好转,病情加重并出现嗜睡2天转入我院.入院查体:T 38℃,P 110次/min,R 24次/min,BP 105/60mmHg(1mmHg=0.133kPa),嗜睡状,浅表淋巴结未扪及,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射正常.颈稍抵抗,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右肋下2.0cm,质中,边缘钝.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脑神经征(-).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23×109/L,中性0.89,淋巴0.11,嗜酸性粒细胞0.
作者:陈艳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早期诊断和及时机械通气治疗,降低新生儿肺出血病死率的情况.方法 对23例有肺出血早期表现的患儿,采用间歇性正压通气/呼气终末正压(IPPV/PEEP)通气方式的机械通气.参数初调值为:供氧浓度(FiO2)0.6~0.5,吸气末正压(PIP)25~30cmH2O,PEEP 4~6cmH2O,呼吸频率(RR)30~40次/min,吸气呼气比率(I/E)2∶1~1∶1.上机后4~6小时进行一次血气分析监测,根据血气调节呼吸参数,每次不超过2个参数.结果 23例患儿机械通气平均7小时后,PaO2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好转缓解率达43.48%.结论 正压呼吸可以扩张肺泡而减少肺血渗出,提高血氧分压,防止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对肺结构的进一步损害.肺出血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应用呼吸机正压呼吸.
作者:黄莉;李秀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LSA)测定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清sICAM-1含量,比较其水平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结果 初诊治疗前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不缓解或复发ALL及ANLL患者的血清sICAM-1测定值分别为(1058±114)μg/L、(1008±84)μg/L、(885±146)μg/L、(910±174)μg/L,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组ALL组(567±155)μg/L、ANLL的(493±76)μg/L及正常对照组的(578±168)μg/L相比,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处于相同病理状态的ALL与ANLL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比较,其差异未见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清sICAM-1含量升高与急性白血病的化疗效果及预后不良有关.
作者:刘陶文;廖东;黎金庆;李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头痛在小儿期间是较常见的症状,很多原因都可引起头痛,有时原因很难查找.我科自1997~1999年对30例血管性头痛患儿进行了经颅彩色多普勒(TCD)超声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作者:吴果;谢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血清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运用于肾功能检测已有报道[1,2],并已普遍受到临床上的广泛关注.另有文献报道[3],肝炎或肝硬化等肝实质性病变时,血清α1-MG水平降低.为此,我们对肝病患者进行了α1-MG和β2-MG水平的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健康者组48例,无肝肾、出血疾病史,男30例、女18例,年龄18~69岁,平均44.8岁.患者组均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慢性肝病组85例,男59例,女26例,年龄19~71岁,平均45.3岁.其中慢性肝炎21例,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CPH)1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11例;肝硬化(LC)48例;重型肝炎(SH)16例.有腹水者18例,胆红素大于34.2μmol/L 47例,白蛋白低于30g/L 21例,肝性脑病7例,消化道出血、皮肤瘀点、瘀斑和鼻出血等9例,肝细胞癌4例.未见并发肝肾综合征者.
作者:王中兴;覃文珍;朱小琼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肺气肿和肺间质纤维化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两个相互独立、不能共存的病理状态.随着CT及高分辨CT、肺功能等技术的推广,二者的检出率较前明显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少数病例中二者可同时并存,30年前国外学者已注意到这种现象[1].10年前国内学者也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2],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观察了15例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初步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可能关系.
作者:高申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α-干扰素(α-IFN)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已有20余年[1],目前仍是国内外公认的抗病毒的首选药物.但应用α-IFN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常出现不良反应,除常见的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体重减低、精神抑郁外,白细胞降低也是其常见的副反应,且往往会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甚或不得已而停药.格拉诺赛特(Granocyte)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近年来,我们应用Granocyte提升白细胞,使因白细胞下降而濒临被迫停止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顺利完成干扰素抗病毒疗程.
作者:马洪波;曲萍;金瑞;李晶滢;李娟;吕富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例1,男性,63岁.主因头晕1天住院,曾呕吐1次,非喷射性,无其他伴随症状.既往患2型糖尿病2年.1年前患脑梗死经治疗好转.查体无异常体征.住院后做头颅CT示:腔隙性脑梗死.给予丹参、维脑路通静点,不见好转.住院第2天,患者出现狂躁、言语错乱、失认、答非所问等精神症状,但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急查血糖1.4mmol/L,立即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ml,又给予10%葡萄糖静点,患者精神逐渐恢复正常,血糖正常后停静脉输液.追问病史得知,患者近日心情不佳,饮食明显减少,但仍按原量服用格列齐特,由此引发了低血糖,而非脑梗死引起的不适.嘱患者暂停服用格列齐特,适当增加饮食,患者未再出现头晕及其他症状,第4天好转出院.
作者:刘翠平;曹志坤;刘宇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老药胺碘酮早在60年代初即被开发问世.70年代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且几乎兼有4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共有药理特性,如延长心肌各部位的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等,加之吸收分布容积大,半寿期长,而广泛用于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但随后的临床应用显示,该药毒副作用较多,且有一定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而一度受到冷漠.然而晚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该药除抗心律失常外,尚兼有诸种独特作用,尤其是在治疗多种非心律失常心血管疾病中日渐显示出它有益的治疗前景.因而临床与实验研究日趋活跃,治疗范畴日渐拓展.本文特综合了国外部分新近文献,并依据循征医学原则汇总分析了诸多试验结果,拟就胺碘酮治疗非心律失常心血管疾病近况作一简介.
作者:袁志敏;刘晓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25岁.因皮疹乏力厌油4天于2000年12月5日入院.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入院前4天,患者因吃火锅后腹泻,自服泻痢停2片,1小时后右下腹出现直径3cm圆形紫红色皮疹,自觉瘙痒.并逐渐出现发热乏力厌油,肝区疼痛,皮肤巩膜黄染.立即到医院就诊.检查肝功能示:丙氨酸转氨酶(ALT)1 926U/L,门冬氨酸转氨酶(AST)1 941U/L,总胆红素(TBIL)109.9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86.6μmol/L,总蛋白(TP)79.8g/L,白蛋白(ALB)48.3g/L,凝血酶原时间正常.B超示肝和脾轻度肿大,胆道系统无扩张.血清病毒学标志物检查:HAV-HEV标志物均为阴性.血常规示:白细胞(WBC)3.8×109/L,红细胞(RBC)4.2×109/L,血红蛋白(Hb)136g/L,血小板(Plt)140×109/L.入院时查体:患者皮肤巩膜黄染,右下腹可见直径3cm圆形紫红色皮疹,肝肋下4cm,质软,叩痛,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入院诊断为固定型药疹,药物性肝炎.入院后经联苯双酯、肝安、促肝细胞生长素等治疗,病情好转,于2001年1月4出院,出院时肝功能ALT 128U/L,AST 96U/L,TIBL及DBIL均正常,血常规正常.出院后一直在本院门诊随访.2001年2月14日出现鼻出血,到医院住院检查,血常规示:WBC 0.3×109/L,Plt 12×109/L,RBC 2.3×1012/L,Hb 56g/L,立即做骨髓检查.骨髓病理报告:骨髓细胞增生低下,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入院后经安雄、左旋咪唑、血康口服液、氢化可的松以及其他抗感染、成分输血等对症治疗,终因并发呼吸道感染、颅内出血于2001年3月10日死亡.
作者:李春明;余惠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肝硬化是慢性弥漫性进行性肝脏病变,一般以成人多见,儿童肝硬化较少,国内报道也较少.我院1991~2001年收治小儿肝硬化42例,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42例小儿肝硬化患者,男27例,女15例,男女之比为1.8∶1.诊断标准参照1990年上海病毒性肝炎会议制订的标准,其中5例经肝穿刺术,3例经尸检证实.年龄4个月至14岁,平均(6.65±4.72)岁,见表1.
作者:汪习成;胡中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胃镜室自1998年11月至1999年6月共发现早期胃癌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反酸、食欲差等症状.其胃镜及病理表现如下.1 临床资料1.1 例1,男,45岁,胃镜示(1999-02-10):胃窦体交界前壁见一1.5cm×1.5cm溃疡,周围黏膜隆起呈火山口样,弹性差.胃镜病理:胃腺癌.术后病理:胃溃疡型高分化管状腺癌,侵及黏膜下层,未见脉管癌栓,两断端未见癌细胞,未找到淋巴结.
作者:肖健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disease,IBS)属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FGD )中一种,因症状特殊而命名(表1)[1].它是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尽管已进行大量研究工作,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将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缪应雷;欧阳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糖尿病并发低血钾报道以往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而对非DKA并发低血钾易忽视.本文将我院近2年住院的35例报告如下,并对其产生的机制及处理原则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病例患者35例,男10例,女25例,年龄23~84岁,65岁以上22例(62.9%).糖尿病病程:3天初诊的1例,3个月1例,半年至20年33例.1型糖尿病2例,2型糖尿病33例,DKA 2例,合并妊娠1例,合并肺癌1例,使用胰岛素4例,1例≥60U/d
作者:叶成夫;卢学勉;杨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高分辨超声多普勒测定30例冠心病及31例对照的肱动脉在闭塞4.5分钟后,血流增加引起的1分钟内的血管反应性,以及肱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性.结果 发现冠心病组的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率[(3.4±6.18)%]明显低于对照组[(10.05±5.06%](P<0.05),两组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率无统计学差别 (P>0.05).冠心病组的反应性充血率[(178±56.6)%]明显低于对照组[(242±69.8)%](P<0.005),单因素分析发现甘油三酯浓度是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因素.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空腹甘油三酯浓度可能是其损害因素之一.
作者:白玉蓉;陈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成年人可能发生的各种心脏瓣膜病(VHD)均可见于老年人。其临床表现可很隐袭,但可酿成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传导阻滞、血栓栓塞甚或猝死。因此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心脏听诊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DE)的对照研究,以了解心脏听诊对老年人VHD的诊断价值。
作者:杜小兵;郭勇;范忠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病例组选择发病早期脑梗死患者39例,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0±8.2)岁.对照组为40例健康人.所有患者发病24小时内均完成头颅CT及胫后神经SEP检查,全部患者3天后复查头颅CT.结果 39例脑梗死患者中,31例显示异常,SEP异常率为79.5%.SEP异常与脑梗死部位有关,其中丘脑梗死、顶叶梗死、脑干梗死、基底节区梗死,凡影响到感觉中枢或感觉传导通路部位的脑梗死患者的SEP异常率高.结论 胫后神经SEP在脑梗死早期即可出现波形异常,对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部及其传导通路受损的早期脑梗死有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石秋艳;臧贺川;王晓勤;伊红丽;刘斌;张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