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王金昌;王树鹏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络方联合利伐沙班片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本院的9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伐沙班片口服,观察组患者则加用自拟益气活络方内服治疗,15天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统计治疗期间及随访3个月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测量治疗前后下肢周径,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监测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1)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4%,差异性显著(P<0.05);(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下肢大腿周径差和小腿周径差均有所缩小,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缩小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明显,差异性显著(P<0.05);(3)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各指标改善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患者,差异性显著(P<0.05);(4)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炎性细胞因子hs-CRP、IL-6、IL-8、TNF-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自拟益气活络方联合利伐沙班片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缩小下肢周径,其机制与药物协同作用改善髋关节术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发挥抗炎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深入探究。
作者:党德军;刘喜军;王甲鹏;吴大静;刘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益肾健脾方对雷公藤多苷诱导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睾丸组织、精液质量和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探讨益肾健脾方治疗少弱精子症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雷公藤多苷诱导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左卡尼汀组、中药组(益肾健脾方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中药及左卡尼汀干预,睾丸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小鼠睾丸组织病理学,应用伟力精子测试仪检测小鼠精液质量,应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小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左卡尼汀组、中药组的A级精子活力、总活力高于模型组(P<0.05);左卡尼汀组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与左卡尼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卡尼汀组、中药组的精子总数高于模型组(P<0.05);左卡尼汀组、中药低、高剂量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高于正常组及各药物干预组(P<0.05);各药物干预组高于模型组(P<0.05);各药物干预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及各干预组血清睾酮低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与各干预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健脾方可能通过调节小鼠血清性激素水平从而改善精液质量达到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目的。
作者:丁劲;张耀圣;商建伟;李曰庆;柴立民;李宪瑞;盛文;韦翊;马健雄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扶正固元方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NIHSS评分、Barthel(简称BI)指数、MRS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康复组30例、康复联合扶正组30例,对照组继续神经内科营养神经治疗,康复组实施康复治疗,康复联合扶正组接受康复治疗+扶正固元方治疗,对三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RS及神经功能等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对照组神经功能修复有效率为56.67%、康复组为80.00%、康复联合扶正组为96.67%,康复联合扶正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康复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NIHSS评分、BI指数及MRS评分三组无明显差异,治疗4周、3个月后均出现变化,康复联合扶正组NIHSS评分、MRS评分明显低于康复组、对照组,BI指数较对照组及康复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在康复治疗基础上扶正固元方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柏建中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巨刺阳明经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6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巨刺阳明经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肢体运动功能( FMA评分)、生活自理能力( MBI评分)、血流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收缩期高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PSV、EDV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阳明经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殷玉鹏;黄翠立;梁静;周峰;何伟;李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2016年10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加味金水六君煎治疗晚期表皮生长因子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以加味金水六君煎加减联合化疗,对照组单纯化疗,比较两组瘤体大小变化、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在肿瘤瘤体大小变化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在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卡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金水六君煎联合化疗治疗晚期EGFR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毒副反应较低,疗效显著。
作者:李占林;何晓华;岳斌;杜俊宝;马峰;赵丽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常有“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的阴虚发热特点,现应用青蒿鳖甲汤化裁用于其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对该患者治疗过程中,除辨证精准外,关键的是抓住了“温邪则热变速”的病机,“存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除清热解毒外主要运用养阴透热辅以益气扶正,通过青蒿鳖甲汤加味不但改善了患者早期发热、汗出、心慌、烦躁等症状,还预防了后期严重乏力、倦怠的表现,更是缩短了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固有病程,解除了糖皮质激素的停药反应。
作者:马燕云;唐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本文介绍了李佃贵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治疗经验,在传统中医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李佃贵教授提出浊毒内蕴是本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上既重视辨症与辨证的有机结合,将本病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痛、胀、痞满、寒、呆、嗳、烧、泻、秘九症,并分证论治,又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参考胃镜、病理等,运用现代中药药理成果综合论治。
作者:刘小发;刘建平;杜艳茹;白海燕;毛宇湘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作为一种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因其病因复杂性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PCOS的发生主要涉及内分泌、代谢及遗传等多方面因素。韩冰教授对于PCOS的治疗主要依据中医思维,辨证辨病,提出“其本在肾,其变在冲任”的理论,以“相火”立论,使其病症结合并兼顾女性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变化特点进行相应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王皓月;夏天;张河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冠心病心梗支架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胸痛、异物感及情志改变等不适症状,课题组认为该病多为“因郁致病,因病致郁”,临床治疗时运用刚柔辨证,从肝论治;本病主证可分为心肝火旺(刚实证)、心肝阴虚(刚虚症)、肝郁气滞(柔实证)、肝郁脾虚(柔虚证),兼证多夹痰夹瘀,中药口服配合认知行为及心理疏导,心身同调,疗效确切。
作者:陶玉雪;钞建峰;孙有泉;赵志付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浊毒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研究与浊毒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辨证论治规律的应用体系。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浊毒理论认为浊毒内蕴、瘀血内生、膏浊内聚于肝而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本文通过探析其病因病机,临床上以化浊散瘀调脂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浊毒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
作者:杨倩;张云凤;才艳茹;陈宏宇;刘勇涛;杜朋丽;谷诺诺;赵丹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作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过程中往往容易被患者及临床医师忽视,目前有研究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神经、激素和心理等因素相关,临床治疗亦缺乏特异性的办法,在临床过程中,从肺立论,通过补肺、活肺、润肺、泻肺等法,获效满意。
作者:刘祺;杨希;曹继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医传统认为,消渴病(主要指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液亏虚,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而燥热为标。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了糖尿病中医病机的“三热论”,即燥热、湿热、瘀热这一创新理论,该理论认为糖尿病的病机虽主要表现为阴虚燥热,但亦可由于过食膏粱厚味酿生湿热,燥热与湿热缠绵日久则脉络瘀阻,瘀而化热,三热交织,阴伤气耗,从而发展成为糖尿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作者:娄妍;汪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清肺抗炎方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支原体肺炎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支原体肺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70例。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联合清肺抗炎方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比两组疗效、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3、CD4、免疫球蛋白A ( immunoglobulins A,IgA)、免疫球蛋白 G水平显著升高, CD8、免疫球蛋白 M ( immunoglobulins M, IgM)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IgA、IgG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水平显著降低,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IL-6、TNF-α、IL-4、IL-10、IL-13水平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肺抗炎方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能显著改善支原体肺炎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孟婷;王永仓;王东舫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本文从香药醒神醒志、振奋肾阳、强肾壮志进行论治;香药疏泄肝气、调畅情志、香兴宗筋;香能生气、活血、化瘀通络,改善阴茎海绵体微循环;香药醒脾、芳香化湿、调通水道、清下焦湿热四个方面探讨了对香药治疗阳痿的理论认知与临床用药的实践。
作者:韩旭;龚枫评;孙淑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基于中药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寻找影响清开灵软胶囊批次间稳定性的重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偏小二乘法模型对不同批次清开灵软胶囊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进行整体观察和评价,找出可能与相似度强相关的标志物。结果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剔除黄芩苷色谱峰后的相似度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经偏小二乘法分析得到3个化学成分与相似度密切相关,该3个化合物可作为控制清开灵软胶囊批次间稳定性的重点化学成分。结论该中药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用于中药不同批次间稳定性控制研究是可行的。
作者:滕会会;杜守颖;李鹏跃;陆洋;白洁;武慧超;孙如煜;张晴;杜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联合组给予中药外敷和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对比两组临床症状变化、疼痛程度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介素1( interleukin-1, IL-1)变化。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TNF-α、IL-1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VAS评分、TNF-α、IL-1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休息痛、行走能力、晨僵、局部压痛、运动痛、肿胀、Lequesne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休息痛、行走能力、晨僵、局部压痛、运动痛、肿胀、Lequesne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1%,对照组为5.88%,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能显著改善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刘恩雄;王维敏;吴昌国;王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白癜风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顽症,治疗周期长。许铣教授在临床上坚持中医辨证治疗,强调内治为主,外治为辅,认为发病部位以肝肾为主,涉及脾胃,治疗主要原则以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疏肝健脾、补益肝肾等为主,重视调理精神情绪、脾胃及睡眠等,并配合小剂量激素,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适当配合外治法等综合治疗,临床确有疗效,而且疗效持久,无明显毒副作用。头面部白癜风易于消退,早发现、早治疗,坚持合理用药,可以达到临床痊愈。
作者:吴小红;廖桂兰;丁旭;曾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笔者认为火热、血瘀、正虚是过敏性紫癜病理机制的三个中心环节,火热、血瘀贯穿疾病始终。本病治疗应注意分期论治,急性期以清泻邪实为主,中后期应兼顾补益正虚,而火热与血瘀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故除了辅以活血化瘀外,全程应以清热凉血为主要治疗原则。自拟清癜汤治疗,临床上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作者:张妙良;蔡玲玲;张妙瑞;方多多;许开拓;林玮华;杨碧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感受湿热毒邪、侵淫日久、胃络瘀滞、壅积化热、热灼胃络而发病。湿热毒邪是致病病因,胃络瘀滞是病机,湿滞、寒凝、气滞、血瘀是病理结果。因此在治疗上清热解毒,辛香通络是基本大法。研究表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因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同时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秀艳;杨晓颖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