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脑为至阴”

周德生;刘利娟

关键词:至阴, 脑髓为脏, 中医脑科学
摘要:本文基于阴阳学说和脏腑学说,从至阴的字义、比类及脑髓属阴、脑脊液属阴、五液属阴等方面诠释了脑为至阴理论。脑至阴的生理特征为上丹田命门藏元精、元气、元神,赖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充养,脑内窍玄府气液宣通,至阴元真出入通利,脑髓才能化生神机;脑至阴的病理特征为精气同病,形神同病;诸邪互结,虚实错杂。脑为至阴理论是脑髓为脏学说的内涵之一,在脑病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环球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论“脑为至阴”

    本文基于阴阳学说和脏腑学说,从至阴的字义、比类及脑髓属阴、脑脊液属阴、五液属阴等方面诠释了脑为至阴理论。脑至阴的生理特征为上丹田命门藏元精、元气、元神,赖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充养,脑内窍玄府气液宣通,至阴元真出入通利,脑髓才能化生神机;脑至阴的病理特征为精气同病,形神同病;诸邪互结,虚实错杂。脑为至阴理论是脑髓为脏学说的内涵之一,在脑病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作者:周德生;刘利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灯盏花乙素对肝星状细胞及 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作用评价

    目的:观察灯盏花乙素( scutellarin)对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Smad 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 scutellarin 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建立TGF-β1诱导的HSC LX-2模型, CCK-8法检测 scutellarin 对细胞增殖的作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cutellarin对 Caspase3/7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Ⅰ型前胶原的含量,ELISA法检测细胞Smad2和Smad3磷酸化水平。结果scutellarin能抑制HSC增殖,增强细胞 Caspase3/7活力,抑制Ⅰ型前胶原分泌,降低 LX-2细胞Smad2和Smad3磷酸化水平。结论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可能是scutellarin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作者:闫瑢玓;方慧;迟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符思教授运用中药治疗Hp相关慢性糜烂性胃炎经验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感受湿热毒邪、侵淫日久、胃络瘀滞、壅积化热、热灼胃络而发病。湿热毒邪是致病病因,胃络瘀滞是病机,湿滞、寒凝、气滞、血瘀是病理结果。因此在治疗上清热解毒,辛香通络是基本大法。研究表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因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同时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秀艳;杨晓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许铣教授中医辨证治疗白癜风经验

    白癜风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顽症,治疗周期长。许铣教授在临床上坚持中医辨证治疗,强调内治为主,外治为辅,认为发病部位以肝肾为主,涉及脾胃,治疗主要原则以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疏肝健脾、补益肝肾等为主,重视调理精神情绪、脾胃及睡眠等,并配合小剂量激素,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适当配合外治法等综合治疗,临床确有疗效,而且疗效持久,无明显毒副作用。头面部白癜风易于消退,早发现、早治疗,坚持合理用药,可以达到临床痊愈。

    作者:吴小红;廖桂兰;丁旭;曾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从浊毒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

    浊毒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研究与浊毒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辨证论治规律的应用体系。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浊毒理论认为浊毒内蕴、瘀血内生、膏浊内聚于肝而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本文通过探析其病因病机,临床上以化浊散瘀调脂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浊毒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

    作者:杨倩;张云凤;才艳茹;陈宏宇;刘勇涛;杜朋丽;谷诺诺;赵丹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从浊毒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易于反复发作,治愈难度大。中医将其归入“痢疾”“泄泻”的范畴,在治疗上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健脾化湿等不同,虽可缓解症状,但远期疗效难尽人意。笔者认为浊毒内蕴为其主病机,贯穿始终,并易与气、瘀、虚兼加为患,以化浊解毒为法遣方用药,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白海燕;毛宇湘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伤寒论》方剂名称英译方法探讨

    《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其所载方剂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的方名具有高度概括药物组成、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等特点。本文以统计学方法总结《伤寒论》方剂名称命名特点,提出在一般译式“……+剂型名”的基础上,应针对不同命名特点的方剂采取不同的译式和翻译方法,并遵循简洁性、信息性、回译性的原则,灵活采用直译、音译、意译的方法,同时应重视提高翻译研究人员的中医素养。

    作者:丁晓洁;董正平;王醊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韩冰教授从肾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作为一种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因其病因复杂性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PCOS的发生主要涉及内分泌、代谢及遗传等多方面因素。韩冰教授对于PCOS的治疗主要依据中医思维,辨证辨病,提出“其本在肾,其变在冲任”的理论,以“相火”立论,使其病症结合并兼顾女性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变化特点进行相应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王皓月;夏天;张河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辨析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伤寒论》中争议较多的方剂之一,对其争议观点众多,主要集中在桂枝和芍药这两个药上,即“去桂还是留桂,去芍还是留芍”。本文遵方有执之观点,即去桂留芍。刘渡舟将本方解读为苓芍术甘汤。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方证,主要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命名之意和方证要义两个方面对此方证进行辨析。

    作者:秦高凤;赵琰;屈会化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浅议周仲瑛教授治疗糖尿病的“三热论”

    中医传统认为,消渴病(主要指糖尿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液亏虚,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而燥热为标。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提出了糖尿病中医病机的“三热论”,即燥热、湿热、瘀热这一创新理论,该理论认为糖尿病的病机虽主要表现为阴虚燥热,但亦可由于过食膏粱厚味酿生湿热,燥热与湿热缠绵日久则脉络瘀阻,瘀而化热,三热交织,阴伤气耗,从而发展成为糖尿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作者:娄妍;汪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巧用清肝引经汤治疗儿童反复鼻衄验案一则

    反复鼻衄病因虽多,均不离火、热之邪损伤经络,治疗上不离养阴清火、凉血止血之法。临证中还需灵活运用“异病同治”的治疗思想,拓展常用方药的治疗范围。本文对运用清肝引经汤治疗儿童反复鼻衄的一则验案进行辨析,旨在记录反复鼻衄的治疗经验,体会临床中对“异病同治”诊疗思想的运用。运用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法则,将治疗女性“逆经”的方药用来治疗儿童反复鼻衄并取得良效,值得深入学习。

    作者:王梓淞;王雪茜;程发峰;马重阳;翟昌明;穆杰;杜欣;王庆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思维导图与概念图在方剂学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以主题为中心,向周围发散,以“图”的形式将思维过程有序地表达出来;概念图以线条连接,呈现概念、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全面展示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谢鸣教授在方剂学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与概念图,充分发挥其可视、图式、发散、整合及一体化的特点,通过精心的PPT页面设计展示和生动的课堂解说,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重构了清晰的方剂学知识网络,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中医专业涵养的形成。

    作者:赵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李佃贵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本文介绍了李佃贵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治疗经验,在传统中医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李佃贵教授提出浊毒内蕴是本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上既重视辨症与辨证的有机结合,将本病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痛、胀、痞满、寒、呆、嗳、烧、泻、秘九症,并分证论治,又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参考胃镜、病理等,运用现代中药药理成果综合论治。

    作者:刘小发;刘建平;杜艳茹;白海燕;毛宇湘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火针和毫针干预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究火针和毫针干预对于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实验以佐剂性关节炎( AA)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火针组、毫针组、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每隔3天测量各组大鼠踝部肿胀情况、体质量变化并进行疼痛测量评定。在造模后第28天每组随机处死2只大鼠,观察左侧踝关节组织切片和足三里部位组织切片。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火针组、毫针组大鼠经针刺后左踝直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降低(P<0.05),关节疼痛评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降低(P<0.05)。踝关节切片也可见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得到改善,观察足三里部位组织切片可见火针针刺可对肌肉组织造成损伤,但愈合较好。结论火针和毫针干预对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症状改善有一定作用,两种针刺方式对肌肉组织损伤较小且愈合良好。

    作者:曲圣元;陈荷清;车蕊;张明;刘柳青;马文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赵瑞华教授从六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述要

    从病因病机的认识、临证思路及用药经验,总结赵瑞华教授从“六郁”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赵瑞华教授认为“六郁”所致血瘀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发病机理,瘀血内阻为本病基本病机,离经之血瘀阻脉络是本病的病理状态,瘀血作为本病的病理产物,同时又作为病因引起进一步病理改变,其贯穿于病程的始终。治疗大法:从气郁证、血郁证、痰郁证、火郁证、湿郁证、食郁证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临证中化瘀为主,气血同治,随证施以行气、活血、化痰、祛湿、清热、消食之剂,兼顾脾胃。用药经验:化瘀喜用丹参、莪术、皂角刺、鸡内金等穿透力强的药物以祛瘀消癥,喜用柴胡、香附等利三焦解六郁,同时注重固护中焦脾胃。在治疗内异症病灶的基础上,或止痛,或助孕,或抑制复发,根据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及个人情况辨证论治。

    作者:王娜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自拟益气活络方联合利伐沙班片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络方联合利伐沙班片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本院的9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伐沙班片口服,观察组患者则加用自拟益气活络方内服治疗,15天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统计治疗期间及随访3个月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测量治疗前后下肢周径,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监测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1)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4%,差异性显著(P<0.05);(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下肢大腿周径差和小腿周径差均有所缩小,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缩小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明显,差异性显著(P<0.05);(3)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各指标改善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患者,差异性显著(P<0.05);(4)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炎性细胞因子hs-CRP、IL-6、IL-8、TNF-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自拟益气活络方联合利伐沙班片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缩小下肢周径,其机制与药物协同作用改善髋关节术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发挥抗炎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深入探究。

    作者:党德军;刘喜军;王甲鹏;吴大静;刘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从肺论治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临床举隅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作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过程中往往容易被患者及临床医师忽视,目前有研究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神经、激素和心理等因素相关,临床治疗亦缺乏特异性的办法,在临床过程中,从肺立论,通过补肺、活肺、润肺、泻肺等法,获效满意。

    作者:刘祺;杨希;曹继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100例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对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细胞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给予常规西医疗法,实验组100例在此基础上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血清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而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实验组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显著(χ2=1.023, P>0.05)。结论在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与常规西医疗法相比,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仇军;顾晶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青蒿鳖甲汤化裁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验案1则

    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常有“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的阴虚发热特点,现应用青蒿鳖甲汤化裁用于其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对该患者治疗过程中,除辨证精准外,关键的是抓住了“温邪则热变速”的病机,“存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除清热解毒外主要运用养阴透热辅以益气扶正,通过青蒿鳖甲汤加味不但改善了患者早期发热、汗出、心慌、烦躁等症状,还预防了后期严重乏力、倦怠的表现,更是缩短了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固有病程,解除了糖皮质激素的停药反应。

    作者:马燕云;唐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药外敷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68例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联合组给予中药外敷和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对比两组临床症状变化、疼痛程度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介素1( interleukin-1, IL-1)变化。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TNF-α、IL-1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VAS评分、TNF-α、IL-1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休息痛、行走能力、晨僵、局部压痛、运动痛、肿胀、Lequesne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休息痛、行走能力、晨僵、局部压痛、运动痛、肿胀、Lequesne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1%,对照组为5.88%,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能显著改善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刘恩雄;王维敏;吴昌国;王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环球中医药杂志

环球中医药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