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李佃贵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刘小发;刘建平;杜艳茹;白海燕;毛宇湘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名医经验, 李佃贵
摘要:本文介绍了李佃贵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治疗经验,在传统中医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李佃贵教授提出浊毒内蕴是本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上既重视辨症与辨证的有机结合,将本病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痛、胀、痞满、寒、呆、嗳、烧、泻、秘九症,并分证论治,又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参考胃镜、病理等,运用现代中药药理成果综合论治。
环球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灯盏花乙素对肝星状细胞及 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作用评价

    目的:观察灯盏花乙素( scutellarin)对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Smad 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 scutellarin 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建立TGF-β1诱导的HSC LX-2模型, CCK-8法检测 scutellarin 对细胞增殖的作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cutellarin对 Caspase3/7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Ⅰ型前胶原的含量,ELISA法检测细胞Smad2和Smad3磷酸化水平。结果scutellarin能抑制HSC增殖,增强细胞 Caspase3/7活力,抑制Ⅰ型前胶原分泌,降低 LX-2细胞Smad2和Smad3磷酸化水平。结论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可能是scutellarin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作者:闫瑢玓;方慧;迟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化浊解毒治萎方对 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Ⅱ的影响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治萎方对幽门螺旋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PG)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奥硝唑片0.5 g、克拉霉素0.5 g、雷贝拉唑片20 mg、枸橼酸铋钾胶囊0.6 g,每天两次,早晚各1次)连服用14天后停用;试验组在四联用药基础上应用化浊解毒健脾方,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胃镜、病理组织学改变,PGⅠ/PGⅡ的变化。结果(1)总有效率:试验组90%,对照组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Hp根除率:试验组90%,对照组4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3)胃黏膜病理:在改善胃黏膜萎缩程度方面试验组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G Ⅰ/PG Ⅱ的变化:治疗后试验组 PG Ⅰ/PG Ⅱ为(12.92±1.31),对照组(8.03±0.98),试验组明显提高了PG Ⅰ/PG Ⅱ比值,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治萎方联合四联疗法可提高Hp根除率,减轻Hp对胃黏膜的损害;有效减轻胃黏膜萎缩程度,甚至可以逆转萎缩性胃炎,其作用可能与提高胃蛋白酶原尤其是PGⅠ水平,促进胃黏膜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利于胃黏膜修复,恢复腺体功能。

    作者:郭敏;李佃贵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伤寒论》方剂名称英译方法探讨

    《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其所载方剂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的方名具有高度概括药物组成、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等特点。本文以统计学方法总结《伤寒论》方剂名称命名特点,提出在一般译式“……+剂型名”的基础上,应针对不同命名特点的方剂采取不同的译式和翻译方法,并遵循简洁性、信息性、回译性的原则,灵活采用直译、音译、意译的方法,同时应重视提高翻译研究人员的中医素养。

    作者:丁晓洁;董正平;王醊恩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100例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对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细胞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给予常规西医疗法,实验组100例在此基础上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清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血清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而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实验组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显著(χ2=1.023, P>0.05)。结论在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与常规西医疗法相比,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仇军;顾晶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浅述中医“正气”理论

    “正气”早的论述散见于《黄帝内经》,它是人体一切正常物质及其功能的总和,其在脏腑功能活动中化生,又在脏腑功能活动中消耗,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正气”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抗病祛邪、自我监控调和、适应能力、自和康复四个方面。年龄可以作为“正气”的主要量化指标,现代医学中的微观指标如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细胞凋亡基因、电解质、血小板、白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等皆是“正气”功能的体现,可以作为正气的次要量化指标,而热态自动分析技术和灰色系统预测模型作为“正气”量化的尝试,也有其研究价值。

    作者:陈腾飞;刘清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近现代医家对和法的认识及临床应用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和法有广义和法与狭义和法之分,但是对于广义和法与狭义和法的范畴并不统一。和法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但主要是以慢性病为主,对于和法的认识主要是调和营卫、和解少阳,调和相对病位、相反病性的复杂病证,用药和缓轻缓、慎用峻烈药,多方(治法)合用或以治疗复杂病证,生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治疗疾病在于调其不和,以和为治疗目的,对于和法方剂的限定以及临床应用也是基于以上对和法的认识。

    作者:张晓雷;王玉光;沙茵茵;马家驹;姜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清肺抗炎方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支原体肺炎的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清肺抗炎方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支原体肺炎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支原体肺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70例。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联合清肺抗炎方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比两组疗效、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3、CD4、免疫球蛋白A ( immunoglobulins A,IgA)、免疫球蛋白 G水平显著升高, CD8、免疫球蛋白 M ( immunoglobulins M, IgM)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IgA、IgG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水平显著降低,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IL-6、TNF-α、IL-4、IL-10、IL-13水平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肺抗炎方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能显著改善支原体肺炎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孟婷;王永仓;王东舫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从浊毒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易于反复发作,治愈难度大。中医将其归入“痢疾”“泄泻”的范畴,在治疗上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健脾化湿等不同,虽可缓解症状,但远期疗效难尽人意。笔者认为浊毒内蕴为其主病机,贯穿始终,并易与气、瘀、虚兼加为患,以化浊解毒为法遣方用药,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白海燕;毛宇湘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自拟益气活络方联合利伐沙班片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络方联合利伐沙班片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本院的9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伐沙班片口服,观察组患者则加用自拟益气活络方内服治疗,15天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统计治疗期间及随访3个月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测量治疗前后下肢周径,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监测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1)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4%,差异性显著(P<0.05);(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下肢大腿周径差和小腿周径差均有所缩小,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缩小较对照组患者更为明显,差异性显著(P<0.05);(3)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各指标改善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患者,差异性显著(P<0.05);(4)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炎性细胞因子hs-CRP、IL-6、IL-8、TNF-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自拟益气活络方联合利伐沙班片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缩小下肢周径,其机制与药物协同作用改善髋关节术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发挥抗炎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深入探究。

    作者:党德军;刘喜军;王甲鹏;吴大静;刘斌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青蒿鳖甲汤化裁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验案1则

    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常有“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的阴虚发热特点,现应用青蒿鳖甲汤化裁用于其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对该患者治疗过程中,除辨证精准外,关键的是抓住了“温邪则热变速”的病机,“存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除清热解毒外主要运用养阴透热辅以益气扶正,通过青蒿鳖甲汤加味不但改善了患者早期发热、汗出、心慌、烦躁等症状,还预防了后期严重乏力、倦怠的表现,更是缩短了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固有病程,解除了糖皮质激素的停药反应。

    作者:马燕云;唐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脾胃论》论脾胃,元气为本;主甘温重升举,阴火自消

    《脾胃论》为金元名家李东垣晚年所作,体现了其学术的高水平。理论重视脾胃元气,用药重视甘温升举,处方药多量轻,临床常有卓效。所论“阴火”为内伤所致的邪火,其形成以脾胃气虚为基础,治疗当甘温益其中气佐以芩连知母等,开“甘温除热”之法门,对后世影响深远。研究学习《脾胃论》的理法方药,应熟读原书,结合作者成长的时代背景,密切联系临床,以传承学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贾海忠;赵进喜;孙晓光;孙晓峰;肖永华;刘轶凡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从肺论治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临床举隅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作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过程中往往容易被患者及临床医师忽视,目前有研究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神经、激素和心理等因素相关,临床治疗亦缺乏特异性的办法,在临床过程中,从肺立论,通过补肺、活肺、润肺、泻肺等法,获效满意。

    作者:刘祺;杨希;曹继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从浊毒论治非酒精性脂肪肝

    浊毒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研究与浊毒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辨证论治规律的应用体系。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浊毒理论认为浊毒内蕴、瘀血内生、膏浊内聚于肝而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本文通过探析其病因病机,临床上以化浊散瘀调脂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浊毒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

    作者:杨倩;张云凤;才艳茹;陈宏宇;刘勇涛;杜朋丽;谷诺诺;赵丹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益肾健脾方对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睾丸生精功能和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肾健脾方对雷公藤多苷诱导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睾丸组织、精液质量和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探讨益肾健脾方治疗少弱精子症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雷公藤多苷诱导少弱精子症小鼠模型,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左卡尼汀组、中药组(益肾健脾方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中药及左卡尼汀干预,睾丸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小鼠睾丸组织病理学,应用伟力精子测试仪检测小鼠精液质量,应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小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左卡尼汀组、中药组的A级精子活力、总活力高于模型组(P<0.05);左卡尼汀组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与左卡尼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卡尼汀组、中药组的精子总数高于模型组(P<0.05);左卡尼汀组、中药低、高剂量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高于正常组及各药物干预组(P<0.05);各药物干预组高于模型组(P<0.05);各药物干预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及各干预组血清睾酮低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与各干预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健脾方可能通过调节小鼠血清性激素水平从而改善精液质量达到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目的。

    作者:丁劲;张耀圣;商建伟;李曰庆;柴立民;李宪瑞;盛文;韦翊;马健雄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论“脑为至阴”

    本文基于阴阳学说和脏腑学说,从至阴的字义、比类及脑髓属阴、脑脊液属阴、五液属阴等方面诠释了脑为至阴理论。脑至阴的生理特征为上丹田命门藏元精、元气、元神,赖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充养,脑内窍玄府气液宣通,至阴元真出入通利,脑髓才能化生神机;脑至阴的病理特征为精气同病,形神同病;诸邪互结,虚实错杂。脑为至阴理论是脑髓为脏学说的内涵之一,在脑病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作者:周德生;刘利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从火热论治过敏性紫癜经验

    笔者认为火热、血瘀、正虚是过敏性紫癜病理机制的三个中心环节,火热、血瘀贯穿疾病始终。本病治疗应注意分期论治,急性期以清泻邪实为主,中后期应兼顾补益正虚,而火热与血瘀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故除了辅以活血化瘀外,全程应以清热凉血为主要治疗原则。自拟清癜汤治疗,临床上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作者:张妙良;蔡玲玲;张妙瑞;方多多;许开拓;林玮华;杨碧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大鼠AQP5、NF-κB p65和p-CREB表达的影响

    目的:基于 NF-κB 信号通路观察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大鼠鼻黏膜AQP5、NF-κB p65和p-CREB表达的影响,揭示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治疗AR的作用机制及以饮论治AR的合理性。方法将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即分为正常组、AR模型组、Forskolin干预组、H89干预组、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每组8只。采用卵蛋白全身致敏与局部攻击方法制作AR大鼠模型,观察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在治疗后鼻黏膜AQP5、NF-κB p65和p-CREB的表达。结果模型组AQP5、p-CREB表达下调;Forsko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均能使AQP5、p-CREB表达上调,而cAMP依赖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A,PKA)抑制剂H89能下调AQP5、p-CREB表达。模型组NF-κB p65表达上调,Forskolin干预组、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组均能使NF-κB p65表达下调,而PKA抑制剂H89能上调NF-κB p65表达。结论小青龙汤联合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兴奋cAMP-PKA信号通路使AQP5表达上调有关,为以饮论治AR奠定了现代生物学基础。

    作者:马岩;王金昌;王树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许铣教授中医辨证治疗白癜风经验

    白癜风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顽症,治疗周期长。许铣教授在临床上坚持中医辨证治疗,强调内治为主,外治为辅,认为发病部位以肝肾为主,涉及脾胃,治疗主要原则以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疏肝健脾、补益肝肾等为主,重视调理精神情绪、脾胃及睡眠等,并配合小剂量激素,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适当配合外治法等综合治疗,临床确有疗效,而且疗效持久,无明显毒副作用。头面部白癜风易于消退,早发现、早治疗,坚持合理用药,可以达到临床痊愈。

    作者:吴小红;廖桂兰;丁旭;曾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25例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在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辨证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呋塞米片20 mg口服,每天1次,中医辨证治疗组在口服呋塞米片基础上加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证和脾虚湿蕴证,自拟汤剂口服。治疗3周后,通过测量左右臂臂围差值、疼痛程度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水肿程度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水肿减轻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右臂臂围差值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左右臂臂围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 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辨证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孙海芳;赵占强;宋立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中药指纹图谱结合模式识别的清开灵软胶囊批次间稳定性控制研究

    目的:基于中药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寻找影响清开灵软胶囊批次间稳定性的重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偏小二乘法模型对不同批次清开灵软胶囊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进行整体观察和评价,找出可能与相似度强相关的标志物。结果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剔除黄芩苷色谱峰后的相似度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经偏小二乘法分析得到3个化学成分与相似度密切相关,该3个化合物可作为控制清开灵软胶囊批次间稳定性的重点化学成分。结论该中药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用于中药不同批次间稳定性控制研究是可行的。

    作者:滕会会;杜守颖;李鹏跃;陆洋;白洁;武慧超;孙如煜;张晴;杜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环球中医药杂志

环球中医药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